◇◇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一个人和他的时代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读后 文/刘夙   “In all Ages wherein Learning hath Flourished, complaint hath been made of the Itch of Writing, and the multitude of worthless Books, wherein importunate Scriblers have pestered the World…I am sensible that this Tractate may likely incur the Censure of a superfluous Piece… First therefore, in Excuse of it, I plead, That there are in it some Considerations new and untoucht by others: wherein if I be mistaken, I alledge Secondly, that manner of Delivery and Expression may be more suitable to some Mens Apprehension, and facile to their Understandings. If that will not hold, I pretend Thirdly, That all the Particulars contained in this Book, cannot be found in any one Piece known to me, but ly scattered and dispersed in many, and so this may serve to relieve those Fastidious Readers, that are not willing to take the Pains to search them out: and possibly, there may be some whose Ability (whatever their Industry might be) will not serve them to purchase, nor their opportunity to borrow, those Books, who yet may spare Money enough to buy so inconsiderable a Trifle.”   (试译:凡是学问昌盛的时代,对某些人过强的写作欲和大量无价值的书籍 ——令人厌烦的无聊文人就是用这些书来烦扰世界——的抱怨也随之而来。…… 我可以想到,本书有可能招致那种说它是多余的东西的批评。……所以首先我要 辩解一下,我认为书中有一些新的思考,是别人未曾做过的。假如这一点被人误 解了,那么我接着要声明的,是本书行文表达的方式应该比较适合人们的理解, 易于明白。假如这一点也看不出来,那我还要强调第三点,那就是本书包含的所 有文字,在我所知的任何一部著作中都无法完整地找到,而是星散在大量的书中, 所以对那些苛刻的、不愿意费功夫把它们找出来的读者,本书可以减轻他们的负 担;对那些能力有限、既无法买到也无法借到这些书的读者(不管他们是什么职 业)来说,他们至少是有足够的钱来买拙著的。)   在“现代植物学之父”林奈诞生的十六年前,1691年,英国的牧师兼博物学 家家约翰·雷(John Ray, 1627-1705)出版了一本名为《造物体现的上帝智慧》 (The Wisdom of God manifested in the Works of Creation)的书,这本书的 序言开头,就是我上面不嫌冗长地引用的这段话。约翰·雷是当时自然神学派的 代表人物,他的这本书也是自然神学派的经典著作,书中竭力要通过自然界的种 种奥妙,揭示上帝的伟大,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可笑的。但是我通过英国 著名科技史学者及植物分类学家斯特恩(W. T. Stearn, 1911-2001)的《植物学 拉丁语》(Botanical Latin, David & Charles, 1966, 4th ed. 1992)一书的引 用,读到了他的这段“自辩”之后,我觉得他说出了从古到今许多学者——包括 也许尚不能称之为“学者”的我自己——的心声。   而在读过方舟子的《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之的,我冒昧地揣测,也许这段 话,也是 方舟子 先生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全世界的头脑简单的人,都善于把某些人物和事物符号化。譬如说,通过阅 读以灌输“狼奶”为荣的传统中学历史课本,以及网上大量意淫式的文章,中国 的愤青们理所当然地把日本当成了一切邪恶的代名词,于是,为了奋勇杀汉奸不 惜以美色勾引的郑苹如就成了“旷世女侠”,而把郑苹如的事迹写成爱情小说的 张爱玲,以及把张爱玲的小说拍成情色电影的台湾导演李安,在他们看来,就都 是“汉奸”或“亚汉奸”了。同样,当方舟子“自不量力”地搅动了中医这潭千 年不流的死水之后,他也成了民族文化破坏者的代名词,以至于网上一有方舟子 的新作,不管说得多么在情在理,都要招来众多恶毒的谩骂。有些人借着网上匿 名的优势,索性连掩盖他们弱智本色的最后一层布也不要了,赤裸裸地说什么 “只要是方舟子的文章,我就要骂”。一叹。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当然也不能幸免这种噩运。借用《圣经》中的典 故,它一出世,就被扔到了所多玛城。在众多攻击它的理由中,有两条是最主要、 最迷惑人的,其中一条就是说它不过是东拼西凑,把别人的资料揉碎重组之后, 就成了自己的文章——说得文雅一点,叫做“掠美”。   的确,在现在这个“学问昌盛的时代”,有许多书正是这样胡拼乱凑出来的, 但是我可以“以人头担保”,《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绝对不是这样的书。首先, 这本书哗众取宠式的标题就绝不是作者的本意,对此方舟子已经很清楚地解释过 了,是书商的意见。   其次,我们不妨用上述约翰·雷的三条标准来衡量一下。尽管这本书中的多 数文章,我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但是,毫不溢美地说,即使是剩下几篇被我漏过 的文章,也能给我许多启迪,更何况那些已经看过的文章,在重新阅读之后,仍 然可以给人新的思考。比如《“智商”是不可改变的吗?》就是一篇我以前没看 过的好文章。老实说,尽管在看过方舟子先前的许多书之后,我基本已经掌握了 他竭力想要传授给读者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并且成功地用这种精神和方法分析了 我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但是限于时间和经验,许多从小就在脑子中根深蒂固的不 合理的东西,仍然不能一下子就全部得到清算,仍然需要方舟子在“授我以渔” 之后,继续“授我以鱼”。智商,就是这样一个我没有注意到的不合理的东西。 说来令人感慨,1997年,通过司马南、李力研合著的《太乙宫黑幕》(中国社会 出版社,1997年),我已经确切地知道“情商”是一个忽悠人的概念,但是却没 能由此及彼,想到“智商”同样是一个忽悠人的概念,最终完成这个认识时,不 知不觉就过去了十年,人的成见之顽固,由此可见一斑!   这篇文章值得一提的另一点是,方舟子借用智商研究的例子,通俗地阐述了 “相关性未必反映本质联系”这个重要的科学思想。说实话,假如将来有人要研 究方舟子究竟都向公众传播了哪些科学思想,我想他一定会把这一条,和以前的 “怀疑、探索、实证、理性四大科学精神”,以至对中医的“废医验药”并列。 当统计学成为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的基石之后,对统计学方法和结论的误解,就成 了阻挠人们正确理解现代生物学的最大障碍之一,但是对这样一门抽象的学科, 要普及其基本思想,非通过活生生的实例不可,而方舟子做到了。   这样的一篇好文章,不仅绝不是胡拼乱凑的产物,它本身反而成了别人胡拼 乱凑的对象。在这里我向方舟子举报一本书: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人类基因研究 报告》(章波等编著,2006年12月)第五章第二节“大脑结构与智力测定”基本 上全文抄袭了此文,却对作者和出处一字未提。我甚至怀疑,这本书的其他地方 还抄袭了方舟子的其他文章,因为有些段落的文风和内容,实在太似曾相识了。   以上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了《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是一本有新意的好书。 而其行文的通俗晓畅,自不待言。说实话,在方舟子关闭其新浪博客的评论功能 之前,我一直没有深刻地发现他其实已经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少儿科普作家了— —而绝不仅仅是成人科普作家。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少年时代,石雨编著的《四季 星座》(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年)让我一度成为疯狂的天文爱好者,叶永 烈众多的化学科普(尤其是发表在《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那些)让我本科时义无 返顾地选择了化学专业, 成了叶 先生的校友和系友,而我的另一位校友 郭正 谊 先生的《科海求真》(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次让我分清了科学和 伪科学。这些少儿科普作家的著作对我人生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今天新一 代的科普作者,是否也该踵继先贤的功绩,继续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贡献出同样 精彩绝伦的科普作品呢?   最后,以我对中国图书界有限的了解,我的确不知道在《方舟子破解世界之 谜》以前,还有什么书是如此系统而集中地剖析了众多“世界之谜”的。也许唯 一一本可以相比的就是涂建 华 先生的《走出骗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年),但是这本书是一本通俗读物,书的内容是要教人们走出所有的骗局,尤其 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那些,揭批“世界之谜”和伪科学,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内 容,而且限于作者对相关事例的资料占有水平,很多分析还嫌不到位。更重要的 是,这本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出版之后,各种有关“世界之谜”的歪理 邪说仍然群魔乱舞。所以方舟子的这本新书稳稳当当地填补了这个空白,那些以 为这本书完全靠作者的名气和耸人听闻的书题成为畅销书的人,不过看到了表面 现象而已!   经过这番分析,《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是一本怎样的好书,自然不言而喻 了。   其实这本书的出版,以及之后所受的种种无理的攻讦,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 缩影。1935年临近终了的一个萧瑟的上海冬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附记》的 最后写下了“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悲愤之语,遂 成千古名句。1935年因而毫无疑问属于鲁迅这个人,属于鲁迅的时代。而到了今 天,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称这个时代属于自己,但是真正经得起考验、能为 后人所承认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从文化层面,或者更进一步从科学精神传播的 层面上讲,我有把握认为,这个时代属于方舟子。 2007.11.14 (XYS20071116)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