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袁崇焕祠庙、“多伪”的史实和剽窃的文章 ·方舟子· 多维新闻网今日抛出一篇署名秋实的文章《万古大明一坯土--袁崇焕祠、墓、 庙》,翻两年前老账(参见《新语丝》1999年第4期和第6期),为马悲鸣鸣冤叫屈, 批评我说:  “不久后,又在“大家论坛”读到一篇据称是借题发挥的批判文章,题为《袁崇焕 之墓和民族之气》(方舟子按:那是多伪网盗用、剽窃我的文章。这是多伪网的惯用 伎俩,先冒别人的名字张贴,然后就可不再征求许可乱用。)。作者不仅发挥靠‘借 题’,而且发挥起来,肆意挥洒,不免脱离事实,凭空编造。比如作者断言,清廷其 实并不怎么尊重袁崇焕墓: “ ‘事实上,终清一代,袁崇焕始终有墓可安葬却无祠可祭祀,算不上“尊重”’。   “这里所谓的‘事实上’,不是事实。它不但于史无征,而且完全背离史实。实际 的情形是,自清初始,袁崇焕就一直有祠有墓,前祠后墓。清人笔记记载,袁崇焕死 后,其部下潮州人佘某收其尸,篙葬于广东旧义园,从此佘家子孙世世代代居此守墓, 不再回岭南老家。这个义园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于天启四年辟为义园。佘氏安葬袁 督师后,康熙年间曾对义园加以修葺,袁崇焕的祠堂和墓碑大约初建于此时。乾隆为 袁崇焕平反昭雪后,袁祠袁墓又屡经重修,颇具规模。” 没有引用一句史料,就敢说人“于史无征”、“完全背离史实”,自称“实际的 情形”?我下文说“民国一成立,康有为即发起在袁墓旁建袁崇焕祠,称‘袁督师庙’”, 可见我说的祠,指的是墓旁的庙。“秋实”有意略去了后面一句,拿前面一句大批特 批,断章取义,用心可谓险恶。庙的全称是祠庙,所以也称做祠。如果怕搞混,我以 后就在此处写明“祠庙”得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康有为也是以祠称呼袁督师庙的。 康有为《袁督师庙记》云:“门人东莞张伯桢为公表微,刻公集,复筑公祠于京师。” 《记》后自题一诗:“先哲勤勤表绣丝,瓣香特为督师祠,白山黑水海翻立,鼙鼓声 中我有思。”我文中引用的冯武勇《为袁崇焕守墓--一个延续三百多年的故事》也 称之为祠:“民国初年由康有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可见历来都是 把袁督师庙说成祠的。 袁墓前原来另有一祠堂,现在也叫做袁崇焕祠,实际上是住宅兼做广东义园的祠 堂,左右各有房三间,左边三间是佘家,右边三间是客死于北京的广东籍人停灵处, 正房五间,平时是义园扫墓人休息处。到逢年过节佘家人才挂上袁崇焕的画像供奉, 并非专门供众人祭祀袁崇焕的祠堂。该房屋建筑时间不详。袁崇焕墓碑则为清道光十 一年二月所书。“秋实”说“自清初始,袁崇焕就一直有祠有墓,前祠后墓”、“康 熙年间曾对义园加以修葺,袁崇焕的祠堂和墓碑大约初建于此时。”想当然尔。 上面的有关资料根据沈信夫《访袁崇焕墓庙》(《文史资料选编》第23辑)。实际 上,“秋实”的文章多处抄袭此文。我们不妨做个比较: 沈文:“佘家馆1号门前有石头台阶七八级,两旁有矮墙随阶而上,白石红门,很 是壮观。……入门后,通道两旁有小型石狮子一对;门左右各有房三间,左边三间是看 坟人佘家居住,右边三间是客死于北京的广东籍人停灵处。……迎面正房五间,平时是 扫墓人休息处;据老人说,过去每逢年节,挂上袁崇焕的画像,佘家人香烛供奉。” 秋文:“祠墓俗称佘家馆,面南向,前有石阶七八级,两旁有矮墙随阶而上。白石 红门,很是壮观。入门后,通道两旁有小型石狮子一对;门左右各有房三间,左边三间 是看坟人佘家居住,右边三间是客死于北京的广东籍人停灵处。迎面有祠室、享堂等正 房五间,这就是袁崇焕祠堂。过去每逢年节和祭日,佘家后人都在袁崇焕画像前,香烛 供奉,如是者数百年。” 抄袭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而且秋实在抄时,故意做了篡改。沈文明明说的是“迎 面正房五间,平时是扫墓人休息处”,并不认为它是袁崇焕祠堂,而秋实竟给改成了: “迎面有祠室、享堂等正房五间,这就是袁崇焕祠堂。” 沈文:“碑前有长方形石桌。墓旁有一座稍小的坟头,相传即义仆佘某的墓。墓地 四周栽有松柏,松柏四周是红砖砌的矮花墙。……矮花墙外一大片荒冢,埋着一些客死 于北京的广东籍人。荒家四周有枣树二三百棵,秋季收枣很多,是看坟人佘家的生活来 源。” 秋文:“碑前有长方形石桌。墓旁有一座稍小的坟头,相传即佘氏之墓。墓地四周 栽有松柏,松柏四周是红砖砌的矮花墙。矮花墙外一大片坟冢,埋葬着客死于北京的广 东籍人,与袁督师作伴。四周有枣树二三百裸,秋季收枣很多,是守墓人佘家的生活来 源。” 以上几乎是逐字逐句照抄了。再来比较一段: 沈文:“在五十九中学工作了三十年的石宗炎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袁墓的变迁情况。 ……‘文化大革命’中,有人造谣说‘袁崇焕的头是黄金做的’,于是袁墓遭到破坏, 坟墓被挖开一丈多深,也未找到‘黄金头’。至于有无尸骨,当时无人敢问,更无人敢 看了。结果,坟成了平地,石碑被推倒(碑座还埋在地下),石桌不知去向,高矮两道 墙被拆除,墓前边的房子与墓地也被隔断,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 秋文:“据五十九中学的老人回忆,十年内乱中,有传言道,‘袁崇焕的头是黄金 做的’。于是就有一批人,高喊著革命的口号,一齐动手,将袁墓挖开一丈多深,七手 八脚一阵乱扒,要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头’。至于袁崇焕的尸骨,最后被弃于何处,当 时无人敢问,更无人敢看,也就不了了之。结果,坟成了平地,石碑被推倒,石桌不知 去向,高矮两道墙被拆除,墓前的房子与墓地被隔断,成了今天袁祠与袁墓互不相连的 样子。” 这一段也是全盘剽窃,而且极为卑鄙地做了篡改。沈文明明说的是:“至于有无尸 骨,当时无人敢问,更无人敢看了。”说的是不知有无挖出尸骨。秋实却篡改成:“至 于袁崇焕的尸骨,最后被弃于何处,当时无人敢问,更无人敢看,也就不了了之。”变 成挖出了尸骨而被弃,有意恶心读者,这就是秋实的所谓“史实”! “秋实”在文中大量地抄袭沈先生的文章,却只字不提沈先生及其文章,这种赤裸 裸的剽窃行为,正是多伪新闻的本色。 2001.1.8.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