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当今骂鲁小人一例:鲁迅如何误人子弟? ·方舟子· 以前有个女作家苏雪林,鲁迅还活着的时候对鲁迅推崇备至,但鲁迅一死, 就开始以“反鲁斗士”自居,根据她自己的总结是: “叫我来评判鲁迅,很简单,三段话便可概括:鲁迅的人格,是渺小,渺 小,第三个渺小;鲁迅的性情是凶恶,凶恶,第三个凶恶;鲁迅的行为是卑劣, 卑劣,第三个卑劣。更以一言概括之,是个连起码的‘人’的资格都够不着的 脚色。”(苏雪林《我论鲁迅》,转引自王锡荣《苏雪林为什么骂鲁迅?》, 收入《鲁迅生平疑案》,上海辞书出版社) 这种地地道道的泼妇骂街再加撒谎造谣(例如造谣说《阿Q正传》是抄袭 “日本作家某篇作品”)的骂法,连鲁迅生前的对手也看不下去,她却扬扬自 得,一篇篇骂下去,骂了60年(1949年她去了台湾),一直骂到1998年以102 岁高龄进了棺材,借用她自己骂鲁迅的话说,叫:“一直骂到自己进了棺材才 罢。这样不近人情之事,实为古今中外罕有之例。” 不过苏雪林死时得以见到她所开创的骂鲁大业已在中国大陆开花结果,绝 非“罕有”,一定倍感欣慰。葛红兵、朱大可之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对鲁 迅叫春式的谩骂,虽然自以为是言人之不敢言的勇士,无非也是对苏雪林骂街 法的发扬光大。近来网上又出了一位网名云儿的“女侠”,接连撰写长篇大论, 一面捧胡适如何伟大,一面骂鲁迅如何卑劣,也颇有誓当“苏雪林传人”的风 范。比起其祖师爷来,云儿的骂法有了创新,不仅要骂鲁迅人格卑污,还要骂 鲁迅文章逻辑不通。为了说明鲁迅文章是如何逻辑不通误人子弟,在《鲁迅如 何误人子弟?》一文中,云儿举了曾经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学和出汗》 一文为例,“盘踞了大陆中学语文课本几达四十年,就是这么一篇逻辑不通而 强词夺理的文字”。在这篇驳斥梁实秋的文章的开头,鲁迅说: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 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 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胡涂’了。英国有许多先 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因为不 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 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据云儿引用《鲁迅全集》的注释,这针对的是梁实秋《文学批评辩》中这 么一段话: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 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 里亚德》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 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 于是我们的逻辑家便有了如下的“严密分析”: “这段的中心意思是说,经得起时代和地域检验的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为 基础。它的一个推论就是,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描写了普遍人性。它 的逆否命题则是,不描写普遍人性的作品,不会长久流传。如果你能找出一个 不写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就算彻底反驳了梁实秋的命题。” “……梁实秋的这段话,无论如何都不蕴含着‘作品失传都是因为没有描 写永久人性’或者‘许多作品消灭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意思。…… 即使大家都描写普遍人性,还会是有许多作品会因为文学性太差、故事不能吸 引人以及战祸天灾等原因而失传。这些跟梁实秋的话没有丝毫矛盾。就算你举 出一万个写了普遍人性而失传的作品例子,也不能撼动梁实秋命题分毫。” 之后嘲笑鲁迅“这位号称‘最伟大’‘最深刻’的‘思想家’,就陷入了 逻辑谬误里,变成了一团浆糊”: “可怜这位深刻思想家,逻辑上都找不着北了,自己造了个风车在那里 斗,跟梁实秋命题早已没有半点干系,却自以为得计,说起‘现在的教授何从 看见既已消失作品’之类的刻薄俏皮话来。岂不知,既已消灭的作品写了些什 么,有没有写永久人性,并不妨害梁实秋命题之成立与否。在明眼人看来,鲁 迅写得越刻薄,他露怯也就露得越大。” 于是我们的逻辑家又变成了政治家,控诉起“国家权力逼迫学生读鲁迅作 品”、“误人子弟近四十年”的罪恶了: “象这样的文字,如果不看鲁迅论敌的原文,你很可能会认为鲁迅的议论 文很深刻,很有力度。这在一个用国家权力逼迫学生读鲁迅作品的环境中,是 很容易树立其鲁迅的高大形象的。只不过,把这样逻辑不通的东西当成议论文 典范,逼迫中学生学习模仿,实在是误人子弟不浅。” “我认识一些大陆语文教学界的人士,早就对这一点深痛恶绝,一直大力 呼吁将这篇鲁迅文章撤出中学语文课本。据我所知,几经艰难曲折之后,今年 即将启用的新版语文课本,终于把这种文章撤了下来,可惜这已经是在此文误 人子弟近四十年后了。” 《文学于出汗》不过是一篇随笔,以对待学术论文的态度对它进行逻辑分 析,本来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而一脑子浆糊的人偏偏要以逻辑家自居,那就 更为可笑。为了说明这位逻辑家是如何一脑子浆糊的,我们先来看看梁实秋究 竟说了什么。云儿自诩看过“鲁迅论敌的原文”因而知道事实真相,其实她不 过是看了《鲁迅全集》的注释,而该注释对梁实秋的原文是做了删改的:梁的 最后一句话被删掉了一半。原文是: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 文学的品位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 亚特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 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 土,完全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梁实秋《文学批评辩》, 见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 梁实秋说话有些颠三倒四,不过他想要表述的意思还是清楚,即: 一、伟大的作品等价于得以流传的作品。(所以鲁迅后面还讽刺他:“只 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 下的便是贼。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二、描写普遍的人性是衡量文学作品是否伟大的固定标准。 由这两点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描写普遍人性的文学作品才是伟大的文学 作品,才能流传。 由这个结论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有许多文学作品由于没有描写普遍人性, 因此消灭了。 云儿说梁实秋的话无论如何不蕴含着“作品失传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 性”,这是对的(可能由于虽然描写了永久人性而写得不好,或虽然写得好但 “藏之名山”而失传了)。但是她说梁实秋的话无论如何都不蕴含着“许多作 品消灭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意思,却是昏话,莫非她弱智到认为历 史上只有少数或竟然没有文学作品不描写永久人性?只要历史上有过许多没有 描写永久人性的作品,那么根据“只有描写普遍人性的文学作品才能流传”的 梁氏命题,就必然可以推导出“许多作品消灭都是因为没有描写永久人性”这 个推论。鲁迅讽刺的正是这个推论。 云儿又称:“岂不知,既已消灭的作品写了些什么,有没有写永久人性, 并不妨害梁实秋命题之成立与否。”这话本来也不错。问题是:鲁迅是以此来 推翻梁实秋命题的吗?果真如此的话,他后面那些文字岂不白写了?鲁迅不过 是说一句俏皮话,顺笔讽刺了一下由梁氏命题而得的一个必然推论,由此引入 正题而已,并不是真正在驳斥梁氏命题,那是下文的任务。 那么应该如何正面驳斥梁氏命题呢?云儿教训鲁迅说:“这样的命题并不 必然正确,它可以被证伪,而且有多种证伪的办法。最有力的反驳之一,便是 如前面所言,找出一个不写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来。这也不需要去 观察已经消失的作品,只须检查一下流传下来的作品是怎样的,即可判明。” 岂不知这种简单的证伪法只适用于检验自然科学的定律(对此科学哲学界也有 争议),并不适用于人文学、社会科学的命题。因为人文学、社会科学的命题 (甚至生物学的规律)是允许有例外的,举一两个反例并不足以将之推翻。更 何况,要去具体分析哪一部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没有写普遍人性,岂是一篇小 随笔做得到的? 那么有没有更有力又更简捷的反驳方法呢?有的。你不是说“只有写了普 遍人性的文学作品才是伟大的作品”吗?那么我来个釜底抽薪,否认存在普遍 人性,那么当然也就不存在写了普遍人性的文学作品,你的命题也就成了屁话。 鲁迅在正文中采用的正是这种釜底抽薪法,根据进化论认为“如果生物真会进 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又以“出汗”为喻。云儿对正文论证部分只字不 提,却对开头的顺笔讽刺喋喋不休,是因为智力低下看不懂这种反驳法,还是 有意断章取义误导不看原文的读者? 云儿如此煞费苦心地论证鲁迅这篇文章的逻辑不通,是为了说明鲁迅不是 “深刻思想家”。且不说鲁迅的这篇文章逻辑是通的,即使真的不通,云儿这 个“深刻逻辑”也并不通。逻辑通不通,与思想是否严密有关,却与思想的 深刻没有太大的关系。思想的深刻靠的是丰富的阅历和非凡的洞察力(英文之 所谓insight),并不完全借助于严密的推理,有时甚至与推理完全无关。所 以一个人即使逻辑思维一塌糊涂,也并不妨碍他有可能有深刻的思想,例如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很多就属于这种情况。云儿将思维的严密与思想的深刻 混为一谈,这是不通之一。其二,人们称赞鲁迅的思想深刻,一般指的是他的 许多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和国民性的阴暗面和对人生悲剧的感悟, 但是《文学与出汗》却不是这类文章,虽然云儿因为该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便 称之为“鲁迅的议论文代表作”,它却不是能够体现鲁迅的深刻思想的代表作, 因此即使把它驳得体无完肤,也丝毫无损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在鲁迅写下的数 百篇文章中,要找出一两篇败笔本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只不过云儿无此智力和 眼力而已,但是鲁迅思想之深刻是在众多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并不是靠云儿所 信奉的简单证伪法,举一个反例就能推翻得了的。 云儿因为鲁迅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便声称这是“用国家权力逼迫学生 读鲁迅作品”以树立鲁迅的高大形象,但中学语文课本又不是只选鲁迅作品,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用国家权力逼迫学生读这些作家的作品?以前由于政治 原因不选胡适文章,现在也选了,莫非这也是“用国家权力逼迫学生读胡适作 品”?据说在云儿认识的“一些大陆语文教学界的人士”的大力呼吁下,今年 即将启用的新版语文课本已将《文学与出汗》一文剔除。《文学与出汗》是文 采斐然、俏皮有趣的好文章,但在鲁迅文章中比它写得好的还有的是,不选它 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不选它是因为认为它逻辑不通,那就很不妥 当,而如果竟是为了怕鲁迅文章误人子弟而要让学生少读或不读鲁迅文章,那 更是大谬不然。 我说过一句话:“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我虽然对胡适的 文才和为人都很不佩服,但他倡导科学与自由,有人愿意普及他的这些既不深 刻也不新奇但在当前的中国很需要的思想,本来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当今中国 吹捧胡适的人当中,固然不乏真诚地想要推行胡适的思想理念的人,更多的 却是别有用心,政治用心且不去说它,还有一种用心,便是借捧胡适而骂鲁迅。 骂鲁者则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出于政治动机,出名欲望,还是病态心理?), 却必定是小人。敢于站出来当街耍泼,对一位死了快70年的伟人大泼污水而毫 不羞惭且自鸣得意,不是小人还真没有这样的勇气。说他们是小人还是客气的 了,用鲁迅那个著名的比喻,应该称为苍蝇才更贴切些。战士已死,蝇鸣不已, 本不稀奇。但明明是苍蝇却做战士状,比明明是弱智却做逻辑家状更加无耻。 2004.11.22. (XYS200411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