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方舟子就中国科普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   1、您认为从广义上来讲,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具体到中国和中国目前的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您认为在中国进行科普工作的目的又是什么?(之前您曾 和连岳有过争论,他认为科学也要讲究“政治正确”,科普在中国就是要为弱势 群体服务。您不赞同他的观点,您也在博客里阐明了具体的理由,非常有说服力。 您能否具体阐述一下科普工作的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   答:科普的目的就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包括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 思想这三个方面。在中国进行科普工作,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科学理性应该成为社会主流。由于伪科学、迷信在中国 社会势力很大,在中国进行科普,不仅要传新(传播科学新知),也要反伪(反 对伪科学和破除迷信)。   认为科普要为弱势群体服务,和文革时期要求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一样荒唐。 这实际上是把科普当成了政治工具。全社会都需要科普,强势群体同样也需要。 实际上,由于强势群体有更大的权力、影响力和更多的资源,他们不讲科学造成 的社会危害会更大。   2、您认为科普的对象应该是普罗大众还是本身就对科学感兴趣的人群?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众科学精神的欠缺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有没 有具体的事例?   答:主要的对象应该是普通公众。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异功能” 热,现在的“风水”热,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 碍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大众科学精神的欠缺。   3、您认为科普应该如何做到既尊重科学事实又通俗易懂?对从事科学普及 工作的人有什么具体的要求?您认为科学松鼠会目前的科普方式(趣味性的科学 问题讨论和小组活动)有什么问题?您认为最好的科普形式是什么?国外有什么 经验可供借鉴?   答:科普工作者最好是科学专业出身的,如果没有受过科学训练,要理解科 学就会比较困难,也就不容易做好科普。科普工作者本身应有合格的科学素质, 能够分辨科学与伪科学,不轻信二手资料,有比较严谨的学风和文风,并有较强 的表达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既尊重科学事实又通俗易懂。   科学松鼠会小圈子倾向过于严重,太自恋,对中国科普前辈缺乏应有的尊重, 自以为是在领导科普新潮流。网站建立没多久就通过四处拉票的方式给自己弄一 个没有多少含金量的“全球最佳博客”头衔到处宣扬,在媒体上炒作自己,这种 过于势利、功利的做法也让人看不惯。在科普方法上,不够严肃,不够严谨,立 场不够坚定,对伪科学太宽容了。为了招徕读者、迎合媒体,一味追求趣味,有 靠插科打诨来吸引眼球之嫌。科学本身就有很有趣的内容,没有必要特地去咯吱 读者。   科普可以有多种形式,很难说哪一种是最好的。   中国的科普工作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就形式而言,差距最大,也 最难赶上的,是科普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科普场馆的建设。华盛顿的科普场馆不仅 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设备先进,而且都是免费的,这是在北京难以想像的。到 华盛顿旅游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参观科普场馆,而有多少人去北京旅游是冲着科 普场馆去的?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且不应该赢利。   4、有人认为,网络上进行的科普活动,应该以点击率来衡量效果,并因此 认为,您的网站的点击率不如某些个人或组织,所以不如别人成功。您不赞同这 种观点,您认为应该如何衡量科普工作的效果?为什么?   答:我的网站的点击率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不堪。每天阅读新语丝网站文 章的读者人数(不是点击率)大约有十万人(光是用邮件订阅的人数就有上万 人),我不知道国内有哪个科普网站会有如此庞大的读者群。而且我们的读者以 高校、研究所的教师、学生为主,通过他们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衡量科普工作的 效果还不能光看网上的影响力,还要看在网下的影响力,看能否引起全社会的关 注。我也不知道国内有哪个科普网站会像新语丝那样,经常会由于某个科普话题、 特别是揭露伪科学的话题,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例如核酸营养品事件、蒙牛特 仑苏牛奶事件、对眼保健操的质疑,等等)。   5、您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普工作(官方和民间)的成效如何?存在哪些 问题?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应该从何入手?   答:成效并不好。存在的问题我以前归纳过:一,科普在中国的地位很低, 被当成了“小儿科”,在人们的心目中,科普创作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说某人是 科普作家,就跟说某人是儿童文学作家一样,要比真正的作家低一档次。二、中 国科学家不愿从事科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经费是向政府申请来的,公众没有发 言权,因此中国科学家们不觉得有向公众介绍自己的工作的必要,而把科普工作 当做是浪费时间。中国科学界也没能形成舞文弄墨的传统,乐意花时间普及专业 知识的很少,乐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更少,而文理兼通、文笔好的更如凤毛麟 角,有时为应付任务而写些科普文章,也难以被普通读者看明白。三、中国科普 作家素质很差。中国的科普写作长期以来是由一批非专业出身,甚至本身就没有 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靠东抄西凑在维持着,立场之模糊,观念之胡涂,知识之陈旧, 水平之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也难怪许多伪科学的著作都被当成科普著作也风 行一时了。四、反科学思潮流行。像北大、清华一些号称在研究科学传播、掌握 科普理论话语权的教授,其实都是在传播反科学思潮。这在国际上是个绝无仅有 的怪现象。五、因为中国科普创作水平与美国差距实在太大,以翻译引进代替创 作就成了中国科普出版的大趋势,简直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许多在美国默默无 闻的平庸著作,甚至是在美国恶评如潮的劣质著作,也被当做是优秀著作引进。 真正的优秀著作,也因为翻译水平太差而被糟蹋了。中国科普出版的根本出路, 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家,这是需要科学界、出版界、新闻界和教育界的通 力合作才有望做到的,而第一步,必须打破对本国科普创作的偏见。   6、您能否对自己近年来的科普工作进行评价?您未来有什么想法和打算?   答:我以前主要是从事反对伪科学、破除迷信方面的科普工作,特别是针对 医疗保健领域的欺诈、炒作方面,应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让很多人不 再受骗。从收到的读者反映看,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的中学生,由于阅读了我的 文章、著作,而对伪科学、迷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几年来我又把主要精力用 来创作正面的科普,在一些报刊上办了科普专栏,出了几本书,还比较受欢迎。 未来可能会多花点时间从事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普,着眼于下一代的培养,那样 成效可能会更显著一些。 附:发表的报道 新华网北京8月25日电 特写:中国民间科普的明星——“科学松鼠会” 吴陈 杨丽娜 王珂 为什么放在口袋里的耳机线很容易缠在一起?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个场景似 曾相识?为什么人在吸水时会呛到,吸鼻涕却不会…… 这些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十万个为什么”,为中国普通百姓打开了通向科学 世界的大门,也让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的“科学松鼠会”走到了中国科普的 前台。 这个科普机构于去年4月创办的群博网站songshuhui.net日 点击率超过5万,还在不断增长。他们在豆瓣、twitter上的小组也有众 多追随者。 “年轻一代(科普作者)更加熟知当下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能够获得比老一 代人大得多的影响力。”“科学松鼠会”创办者嵇晓华说。 “科学松鼠会”的组织者“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 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他们的目标是“让科 学流行起来”。 为了实现“流行”的目标,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松鼠” 们在网上翻译外国科普文章,解答科学问题,并组织一系列线下活动:观看科学 纪录片,邀请科学家进行交流,组织参观不向公众开放的科研场所等。线下活动 也受到追捧,7月22日去上海观看日全食的消息发布后3小时名额就报满了。 20岁的小吴和母亲坐了16个小时的火车从福建到上海,虽然当天的大雨 让观测活动“泡汤”,但见到自己喜爱的“松鼠会”作者还是让她觉得不虚此行。 这名大二学生对天文、地理、环境以及自己的专业生物学都很感兴趣。她被“松 鼠”们平实又幽默的文风所吸引,“我从没看过这样风格的中文科普文章”。 32岁的嵇晓华在复旦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期间以笔名“姬十三” 开始科普写作。2007年,博士毕业的姬十三决定放弃科学研究,致力于科普 事业。“在学校做兼职时,发现科普可以面对更广大的人群。取得了一点成功之 后,开始觉得那是我的责任”。 他希望有一天,科学能成为人们在餐馆、咖啡厅、酒吧和家里谈论的话题。 “松鼠会”现有90名左右的兼职作者,多是一线科研工作者,科学记者、 编辑,以及科学作者和译者。2008年底,这些作者的文章结集《当彩色的声 音尝起来是甜的》出版。 在2008年德国之声全球博客大赛上,“松鼠会”摘取了“全球最佳博客 公众奖”和“最佳中文博客公众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科学松鼠会’人 气蹿红”与中国首次太空行走等并列为“2008中国十大科普事件”。 姬十三说,虽然科学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神圣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式微, “大众(在生活中)很排斥科学,却相信星座和血型分析”。 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形相去甚远。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科学技术受 到重视。然而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事业受到破坏,各种科普活动被取消 和中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科协全面恢复工作,中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 和科普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普创作也繁荣起来。 但近年来,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让科普事业再一次陷入低 谷,从事科普工作的民间团体和个人也越来越少。“伪科学”和“迷信”大有卷 土重来之势。 致力于揭批学术腐败和反伪科学的方舟子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异 功能热”和现在的“风水热”,都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对中国发展起到了很 大的阻碍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大众科学精神的欠缺”。 他认为科普的目的之一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要完成现代化,科 学理性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他说,科普作者在中国的地位很低,这一现状需 要得到改善。同时,国家也应加大科普投入,如学习其他国家的方式,多建设一 些不盈利的科普设施和场馆。 目前,姬十三和他的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科普惠及更多人群, “孩子和老人也非常需要科普,但由于主要依赖网络,我们目前只能把受众定位 在受过教育的都市年轻人群体”。 “科学松鼠会”新近计划打造5位“明星作家”,除了有受欢迎的写作风格, 口头表达能力、甚至外貌也会成为选拔的标准。同时还会为他们单独出书,并组 织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方式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我们在探索一切可行的方法让科学‘流行’起来。”姬十三说。 (XYS20090829)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