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中国人爱“打点滴” ·方舟子· 一到秋、冬感冒流行的季节,中国许多医院的门诊、病房乃至过道走廊里就 躺满了患者,身旁挂着输液瓶,瓶里的葡萄糖盐水、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一滴一 滴地输入到静脉中,因此形象地俗称“打点滴”,也叫做“吊水”、“挂水”, 似乎输入的水分才是最重要的。 这绝对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景。感冒打点滴,算得上中国在医学上的一大 创造,在其他国家是见不到的。比如在美国,如果你感冒了去看医生,医生通常 只是建议你多喝水、注意休息,实在太难受了就去超市、药店自己买泰诺之类的 镇痛解热药吃,不可能留你下来打点滴。 为治感冒输入静脉的那些药物没有一样是必需的。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 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有必要直接往静脉里灌。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是 用来杀灭细菌的,对病毒感染没有疗效,也起不到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如 果并发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可以口服,没有必要静脉注射。至于中 药注射剂,则没有一种被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了确实具有疗效,更没有使用的必 要。 在某些情况下,打点滴当然是必要的,比如患者严重脱水、无法进食,或所 用的药物不能口服或打针(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但是国内医院打点滴许多时 候并不属于这类情况。有些自限性疾病本来不需要用药物治疗,比如新生儿黄疸, 国内医院却通行打点滴“退黄”,用的当然是中药注射剂。有些疾病确实需要用 药物治疗,本来用口服或打针就可以了,但在国内的医院,却也通行打点滴。口 服的药物患者可以领回家自己服用,打针在门诊打完了就可以回家,而打点滴却 必须留在医院里占一个床位,需要有护士进行处理、照料,既增加了医疗成本, 也让医院人满为患。因此,滥用打点滴,是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 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 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 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 会有生命危险。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 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 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 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 因引起的。此外,打点滴时所用的溶液太稀或太浓,都有可能破坏体内电解质平 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输入的量过多,能引起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 如果输入了大量的气泡或血凝块,能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因此,从节省医疗成本和安全的考虑,应该是药物能口服的就不打针,能打 针的就不打点滴。这一点国外医院做得比较好。《生命时报》住联合国记者曾经 随机走访了纽约市中心的几家医院,竟没有找到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为什么国 内医院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一个明显的原因是为了经济利益。药物注射液的利润要比口服药物高得多。 例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 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 地吸收,根本没有静脉注射的必要,国内医院之所以乐于用甲硝唑打点滴,显然 是利润的考虑。 但是,在医疗改革之前,国内医院打点滴已很流行了,当时医院的费用都由 政府承担,并无经济压力。所以打点滴在国内的泛滥,应该还有别的因素,比如 文化的因素。患者去医院看病,就想着要尽可能接受先进、彻底的治疗,而打点 滴看上去要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许多人觉得打点滴要比吃药病好得快,这在 某些情况下是对的,静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 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 作用,感冒打点滴就属于此类。对许多患者来说,上医院看病就要打点滴,成了 理所当然的事,而医生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也乐于满足患者的要求。如果有中国 医生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自己拿不 了药物回扣且不说,还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 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 病人在医院里扎堆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2009.12.25. (《健康管理》创刊号) (XYS20100304)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