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从美国《科学》的报道想到的 ·方舟子· 美国《科学》周刊是一份老牌的科学杂志,于1880年由大发明家爱迪生投资 近1万美元创刊,几经周折,于1900年正式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刊。随着美 国在20世纪成为科技第一强国,《科学》也逐渐成为与英国的《自然》周刊并驾 齐驱的国际上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科学学术刊物,也是发行量最大的科学学术 刊物(发行量约15万,为《自然》的2.5倍),为各国科学家所必读。但与《自 然》一样,《科学》并非纯粹的学术刊物,除了发表学术论文、综述外,也报道 科学界的动态。近几年来《科学》也频繁报道中国科学界的情况,正面的如中国 科学院的创新工程、中国古生物学的重大进展,负面的如“水变油”事件、北大 生物系抄袭案等。不过,《科学》很少做人物报道,更少做中国人的专访,在我 的印象中,只在几年前采访过一位移居美国的中国天文物理学家,以及不久前对 中国国家主席的专访。所以,当我获悉《科学》决定报道我在网上打击中国学术 腐败的经历时,颇感惊讶。虽然知道这也许会被我的敌人当成“国际阴谋”的一 个证据,也还是愉快地与之合作。 据我所知,经过大概是这样的:《科学》在北京的特约记者熊蕾在6月份参 加了我的新书《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海南出版社)在北京的发行座谈 会,《科学》的新闻编辑获悉此事后,就向她布置了采访任务。我猜测,《科学》 编辑之所以觉得这件事有国际新闻价值,一是因为那是中国第一本详细地揭露中国 科学界学术腐败的书,算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大事;二是因为在国际科学界,学术 腐败也是一大问题,在《科学》前一期的编者按中就列举了编辑亲身经历的一些事 情,指出学术界不道德的行为有增长的趋势。因此,我们也不必担心,刊登这样的 报道,会败坏了中国科学界的形象。中国的学术腐败之严重,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让国际科学界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对此敢怒不敢言,还有人想通过揭露而形 成一种舆论监督,恰恰有助于改变中国科学界的形象,因为最可怕的不是学术腐败 现象的存在,而是大家都对之熟视无睹。舆论监督,正是促使形势好转的第一步。 迄今为止,我已接受过国内外媒体三十几次采访,但还没有一次碰到象《科学》 的记者、编辑如此认真、慎重的。一个月来,其责任编辑跟我通过三次电话,交流 过十几封电子邮件,仔细确认每一个细节,并详细了解我的个人情况,独立地向有 关机构一一核实。定稿与初稿相比,从文字到内容的变动都非常大。决定刊登我的 一幅照片后,还特地来问是谁拍摄的,以便注明。与国内报刊打一通电话就可以完 成一篇采访的惯例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 这篇题为《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的报道的写法,与国内 常见的人物报道也大不相同。在形式上,它是中立的,不仅报道了我的说法,也报 道了我的对手的辩护词(当然他们的商业背景是注明了的)。它是客观的,我的工 作所具有的意义都是通过其他人的评论而表现出来,而不是记者本人的评价。它又 是平实的,用语尽量低调,措词有根有据。 而国内报刊上的人物报道,即使不是所谓的“有偿新闻”,也往往只有一面之 辞,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往往照搬被采访者的自我介绍,而不做独立的查证;往往 捕风捉影,夸大其词,妄加吹捧或抨击。我多次批评过这种把新闻报道写成了广告, 把大报办成了小报的倾向,借此机会,不能不再发一次感慨。 2001.8.12.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