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   “人文精神”是个东西   作者:阿一 http://www.365hope.com/?p=352   (一)“人文精神”或称“人文主义”,从拉丁文“Humanus”(表示人性、 教养之意)演化而来的,源于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其思想核心是 “以人为本”,主张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也就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自由与 人权,提倡科学和文化,反对迷信等等。自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起,人文精神就 一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   人文精神来自“人文学科”,而所谓人文学科,是指文、史、哲、艺术、宗 教学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非自然学科的现象世界。 这些“虚无缥缈”的学科主要是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进而 追求人的完美。而大学是进行人文学科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需要说明的是, 大学教育绝非一般的职业教育,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健康人格的 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 的目标始终应当是,当年轻人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而 我们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个个都堪称“专家”)   (二)人文精神既为“精神”(Spirit也有精灵之意),总是“看不见,摸 不着”,就如精灵一样“来去无影踪”,但是它对人们、对社会的作用确真真切 切,清晰可见。一部优秀感人的电影、一件传神的艺术作品、一篇思想深邃的小 说、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都能够传达出所谓的“人文精神”,从而影响人们的言 行举止,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民族的发展轨迹。美国的斯托夫人(1811—1896) 在内战前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时任总统林肯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 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我们暂不论此轶事之真伪, 但可以肯定地是,这本小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对一些人,尤其是美国 南方的黑人奴隶,对自由的追求和幸福的向往起来很大的鼓动作用。而这就是 《汤姆叔叔的小屋》所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人文精神:不畏强权、为自由而战!   人文精神小到对个人生活,大到对整个社会,其影响是“看得见,摸得着” 的。我想我们不必冥思苦想就能顺手罗列出一大堆以往的和当下的个案来,而它 们给人们的影响力丝毫不比一些人的所谓“科学论文”的价值低到那里去。   (三)人文精神既然有“用”,那么它与有“用”的科学精神又有何关系? 何祚庥院士在《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中生动形象地指明了二者的关系:科学与 人文是人类的“左右手”,由一个中枢神经控制,两者不能分离,“人文”需要 “科学”,而“科学”同样离不开“人文”。 可以说,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 人类社会的两大支点,互相依托,共同促进,二者不能也不可分开。   科学给人以力量,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人类社会;人文就给人以方向, 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人文需要科学给以理论上的指导,而科学也需 要人文观念给以渗透,把握方向,从而始终造福于人类。事实上,卓越的科学家 大都拥有二者有效结合这一优良品质。而一部优秀的人文作品也应该是掌握了实 事求是的高标准严要求的科学方法的学者所为,否则,他们的言论是经不起时间 和地域的检验的,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现昙花罢了。   (四)然而,当前中国人文精神之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就整个社会而言,人 文道德沦丧并非空穴来风、杞人忧天: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已悄然成为一些人的 行为准则。而即便在所谓“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人文精神也到了令人窘迫的 境地。事实上,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即便是人文学科的学生也同样缺乏所谓的 “人文精神”。人们似乎变得丧失了自我、没有了生命的主旋律、对人对社会缺 乏应有的关怀、缺少宽容与谅解精神、少有探索追求思想……如此等等。人们能 坑则坑,能骗则骗。一句话,大家都在“混”。   当前中国人的精神“物化”或“异化”现象当属病态社会的反映。这一问题 已不完全是学术讨论的范畴,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人文精神的丧失直接 会危及健康社会的肌肤和良性的发展。如此,即便构建所谓“和谐”社会的口号 喊破了嗓子也于事无补,难有回天之术。   (五)中国当前人文精神沦丧谁之过?平心而论,这既是资本积累阶段社会 的必然,也有人为不良操作的恶果。首先,功利主义心态在作怪。市场经济社会 讲求的是速度和效率、立竿见影,然而急功近利这一思想也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政 治界、科学教育界等,似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空间存在。另外,担负传承人文精 神的一些人文学科的设置和研究也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学科专业无视其特点, 盲目扩招;而一些所谓的研究华而不实、无病呻吟,少有理论意义,更无现实意 义,专为套取国家科研经费。大家都在凭着不讲质量唯求数量的论文“养家糊 口”。还要注意一点,有些所谓人文学者反对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应用于其人 文社会研究,譬如,关于中医的研究、关于所谓阴阳八卦的研究、关于风水气功 的研究等等,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所搞得恰恰是反科学精神的。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丧失并不能成为人文精神或者人文 学科本身深受指责的理由,其原因不在它本身,而在它之外。因为无辜的人文精 神自身并不必然成为体制弊端上的替罪羊。   (六)人文精神的沦丧要求我们更要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精神, 但并非新儒家所鼓吹的儒学的“复兴”和“重建”。中国的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农 业社会的产物,在现代工业会时代,已渐不和适宜。对此,我们不应也不必遮遮 掩掩。在历史上,儒学之人文精神的确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其人文精神中生硬说教式而非启发诱导式的价值取向与一些诸如专制、等级观 念,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现代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建设,会阻碍科 学精神的传播,也会阻碍人们自由进取精神的培养。   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文精神是科学、自由、民主、平等与博爱,而自“五四” 就传入中国的这些西方人文精神,现在中国仍属探索的初级阶段。当初的启蒙者 们或许也没料到一个世纪之后他们的努力仍没得到令人欣慰的回报。呜呼!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点,它们比翼双飞才能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 与进步。然而,现在总有些人不知是出于偏见还是缘于无知,总想硬性将科学与 人文分离开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事实证明,这二者是无法割裂开来的, 因为他们是人之为人的不同的两个侧面,“一个都不能少”。   即要弘扬科学精神,也要倡导人文精神,并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和谐 地实现统一。我想,这才是正道。   后记:本文是为回应段建中《“人文精神是个啥东西”》(参新语丝刊发之 文)而作。 (XYS2007111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dropin.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