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提倡务实清新的新文风————谈网络时代的论说文体   越之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不同的视角会让你给这个时代有不 同的命名。我认为,把现在这个时代称为网络时代是非常贴切的,因为最近几十 年对我们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东西可能就是网络。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 相互交流的最重要工具。而这个时代特征,明显地对我们的写作方式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本文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这种前提下,什么文体是最有效率,影响最 广最久的;而这种文体,大体有什么特征;写作这种文体,有哪些基本的注意要 点。   根据传统的划分,有四种大的文体,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非常明显, 前三种文体已经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尽管他们在传世之作里面占据了最主要的 地位,尽管当今世界他们仍然大量存在并大量被产生,对某些专业人士还是非常 重要的,但打开报纸,点开网页,翻开书籍,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跟我们生 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来自于散文。   我在标题里面提到的论说文体,是在散文这个大的框架下的一个分支。不知 道现在语文书里面怎么分支,在我上语文课的时候(1982~1994),我们把散文 大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四种。其中议论文在很多场合也被称 为“论说文”。这里我想特别注明一下,我所讨论的“论说文体”是杂糅了说明 文和议论文的目的和特点,而不仅仅是议论文。或许应该有一个新的名字以免造 成混淆,但我一时无法想到更贴切的。(古狗了一下,发现这个网页对我要说的 东西已经有了很简单有效的定义和说明。 http://edu.tom.com/1268/1427/2004427-9730.html)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我们 在新语丝里面看到的绝大多数(80%?)文章,都应该归于这种文体。我们无法 将方舟子、水博等的很多文章归于议论文,或者说明文,因为与传统的说明文和 议论文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文章既强调事实的认定、必要细节的描述说明,又强 调符合逻辑的推理和议论,只是有些有明显的侧重点。   同样是写论说文,文章的质量区别很大,文章的效率也有明显的高低之分, 能够产生的影响(包括能说服的读者群体的多少以及能让人信服的时间长度)也 有巨大的区别。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个人的文章:A组:方舟子、饶毅、赵南元、 陶世龙和萨苏;B组:汪永晨、刘华杰和艾未未,从这些典型的例子里面就可以 看出明显的分野。(不熟悉艾未未的朋友可以同时用“艾未未”和“钟南山” 进行搜索,这样就知道我为什么把他列在这个单子里面了。另见注释部分。)   那这些明显的分野是怎么产生的呢?简单地说,A组的文章具备三个基本的 特点:客观、论证严密清晰、语言简洁。而B组的文章则在这些方面都有严重的 不足。   进一步讲,这三个地方可以说是文章的最重要组分,尤其是前两个是文章的 灵魂,不管一个人的立场如何,以及他的结论是什么样子,都是必须重视的,否 则无法让人严肃对待他的文章,也无法真正实现交流。严复再提到翻译的佳作的 标准时,提到“信”“雅”“达”,以及桐城派的姚鼐提倡的“义理”“考据” “文章”,实际上和我这里论述的是一套概念。对应情况是:客观-信-考据; 论证严密清晰-达-义理;语言简洁-雅-文章。前两个部分的要求,我看不出 明显的区别;对于用词方面的要求,我的主张和他们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因为时 代变迁的缘故。   网络时代的论说文,首要要求是客观。文章所描述的事情必须是事实,这是 所有论说的基础。如果事实有偏差,那论证过程和结论都将受到影响,严重的偏 差将导致整篇文章完全没有意义。所以,不管是论说什么,首先应该到处收集资 料。网络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料收集起来非常容易,不同的立场提供的事实描 述版本可能很不一样,但本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精神,去伪存真,大多 数情况下,了解事实并不很困难。   网络时代的论说文对于文章中的信息来源有严格的要求。首先是,对于重大 事实,以及有明显争议的事实,所有文章都应写明信息来源,以便读者查证。这 个要求在网络时代以前的文章中并不急迫,因为,网络时代造谣的成本太低了, 而可能产生的影响又太大。我们可以看到,在网络时代以前,对于这方面的要求 非常低。现在看看《史记》里面关于帝王家世的传闻,我们可能会哑然失笑。即 使是在现代,也常常有人用“听说”“猜测”开头来描述“事实”。如果有人现 在还郑重其事地用传说来作为事实来源,那他的文章就不值一提。其次,在引用 信息来源是,一般要引用最初的源头,而尽量避免转载的情况,因为转载可能会 信息失真,甚至夹带造假。第三,引用信誉较好或者很权威的信息来源,将明显 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对于严肃讨论问题的人来说,《大/纪/元》之类的新闻来源 是一定要避免的。很多次,同事在午餐聚会时谈论科学方面的奇闻趣事,我一听 是来自于俄罗斯的《真理报》,就一笑置之。第四,在有明显争议的时候,应当 将所有不同立场的来源引上。同一个政治经济领域的新闻,CCTV、BBC、CNN等地 方的描述很可能区别很大,如果讨论只基于其中一个来源,那是不可能让人信服 的。   网络时代的论说文的第二个要求是,论证严密而且清晰。这对于大多数受过 严格推理训练的现代人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不习惯以理服人, 而只喜欢以情动人的作者,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新语丝有过关 于 “对文科学生的歧视”的讨论,跟这一点有直接的关系。当然,我不主张歧 视任何背景的人,而且用“傻妞”这个词,我不敢苟同。)   我们中学在作文方面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以理服人”不 够注重,对于“以情动人”强调太多。这有很多成因,我认为主要的因素包括: 1、中学生在认识和理解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不能强求逻辑的问题;2、 很多文化中,传世的文学作品都强调“以情动人”远远多于“以理服人”,这样 大家在思考和写作的时候有一个惯性,语文教师在讲解写作时也保持这种惯性; 3、类似地,论说文的作用和地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强的,而且这个趋势还 在继续,但教育政策的制订者以及很多语文教师未必清楚这一点。因为这些原因, 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很多论说文,在论证上有严重的问题。(以前罗集人曾在新 语丝发了一篇文章分析类似话题,见“敬畏派的逻辑错误大全”;赵南元也曾点 评过刘华杰的文章;我也曾经对于我所极端厌恶的文章提出一些评论并发在新语 丝上。)而这些论证上的问题,将使读者质疑作者的观点的可靠性,甚至于质疑 他的判断力以至别的作品的价值。   我们可以粗略看一下中国从古到今的跟论说沾边的文章,并比较他们的论证 水平。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荀子以及法家的很多大家的文章在这点上在当时 也是杰出的,但如果我们细究他们的论证,那问题还是很多的。(一个有趣的强 烈的对照:孔子的文章几乎就不论证。)唐宋的散文,有很多论说文,论证水平 也不错,但不如先秦的水平,大概因为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独尊儒术”的社会大 环境的限制。到了近现代,因为有了西方的因素引入中国,论说文在中国勃然兴 起。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等的很多文章是明显的论说文,其论证水平都很高, 但也没有明显超过先秦的水平。鲁迅的杂文在论证上跟前人比,有非常明显的优 势,(这可能得益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背景),这让我相信他的文章的价 值将超越他的前人,并且可以更长久地流传下去。鲁迅的很多论敌如粱实秋,在 论证方面,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在我看来仍然远不如鲁迅。胡适是个例外,他 的论证或许超过了鲁迅。(这里不涉及别的成就的讨论。)   没有人在这第二个要求上是完美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认识的局限性, 而论述的问题很多都不像中学的数理化问题那样简单,同时每一篇文章都有篇幅 的限制,所以不能面面俱到。(即使是鲁迅的文章,如果我们细究,也会找到论 证不严密的地方。)因为这样,所以,优秀的论说文作者会尽量把重点问题说清 楚,而成熟的读者会关注论证的核心部分。细节的讨论也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可 以让真理越辩越明,但强求和纠缠细节,不是经济实惠的做法。   在论证方法方面的严重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文章曾经论述以外,这里需要 强调几个很多中国人论证过程中的误区,很多也是传统作文教育的误区。   1、无端地质疑对方的立场和动机,一上来就贴标签。很多时候,立场并没 有明显的绝对的对错之分,这本身就是争议长期存在的理由;所以只要能好好论 证,不同的立场都可以写出有益的文章。认为对于一篇文章而言,立场比论证重 要,这是严重的错误。它使正常的建设性的讨论无法实现,也是很多论战变成悲 剧或者闹剧的根源。实际上很多立场比较正确的文章,也是垃圾文章。   2、无节制地把引用别人的论点作为论证,包括A引用的观点没有得到公认, 比如“伟人”而不是专业人士的观点,或者引用论敌绝对不会接受的东西,(这 点最搞笑,有人试图引用《黄帝内经》来反驳现代医学的结论,有人引用进化论 的结论而不是论证过程来反驳基督徒);B除了引用别人的观点,不做进一步阐 述,这种人的论说文版权值得商榷,C断章取义地引用的话,D编造地引用“记得 一位伟人说过。。。”因为在很多复杂问题上,我不相信一个人的权威可以等同 于公理、定律或者超越论证,也不相信还有比事实和逻辑推理更强的论证,同时 因为我提到的这些滥用“引用”的误区,我建议以后把“引用”排除在论证方法 之外。在我看来,引用的目的有两个:标明版权,在没有争议的情况下省去一大 堆论证。   3、在争议很强的情况下,不澄清自己的定义,或者使用标新立异的定义, 这种误区甚至可以上升到人品的问题;   4、不仔细检查自己论证建立的基础,是待验证的假定,是还有争议的观点, 还是事实、公理或者定律。   5、单个角度思考或者一言堂。自说自话;只考察一个论点的优势,不考虑 它的缺陷;只考虑对方观点的缺陷,不考虑它的优势。这些都会使论证没有说服 力。实际上,我们在论说问题时,永远是在向最接近真理的地方进发,一般而言, 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个主要的重要的不同的观点,那显然要比较这几个不同观点的 优劣。在争议时,不提及对方的观点及主要论证,在有的人而言是认识水平的问 题,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人品问题。   6、归谬法或者夸张的错误使用。很多夸张,已经越过了理智地进行类比的 界线,变成了歪曲丑化对方的观点。这种错误也可以上升到人品的问题。   因为网络时代的作者和作品,数量远远超过以前的时代,这就突出了甄选好 的文章的问题。而很多作者都不是专业的作家,如果没有良好的论证习惯,那问 题就更加突出。在网络世界,因为这些明显的严重的论证问题,很多论说文没有 多少价值,成为网络的垃圾,而不是资源。   网络时代的论说文的第三个要求是,用词简单准确和文明。相对于前两个要 求,这个要求比较不重要。不同的文风,可以起到一样的效果。但因为我认为清 新的文风更容易被大多数成熟的人接受,我仍然觉得可以简单从几个方面探讨一 下。   不同于中华文化中传世的绝大多数文学作品,论说文的目的是有效有益地讲 理。这在网络时代更加明显,很难想象,一篇网络上发表的论说文章,会象以前 的文学作品一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所以精雕细琢偏离了这个时代的 潮流。华丽的辞藻,绚丽的修辞或许会打动更多人的情绪,但对于论说而言,即 使不是有害,也是基本无益的。   使用复杂、过于专业化的词语,将妨碍读者的接受和传播,对于讨论大众话 题可能无益。而使用简单准确的词语,可以消除无端的误解,让讨论更有效率。   使用过激的、公认歧视性的用语,对于说服对手和理智的读者没有帮助,也 会降低作者的人格,削弱作者的信用。鲁迅说得很清楚,“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 斗。”   尽管对于如鲁迅那样的大家而言,嬉笑怒骂皆可成文章,但务实的讨论胜于 强烈的情绪宣泄,插科打诨也只是为了好玩的点缀。所以我认为在论说文的关键 论证上,还是平实的好,否则会降低文章的质量以及作者的信用。   综上所述,我提倡一种网络时代的务实清新的文风,并阐述了新时代中论说 文的功用和新的地位,并讨论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以前受到的论说文写作教育和 训练中很多有待纠正和改进的地方。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有的地方举例论述不够充分,但对于我阐述的主旨, 当无大碍。   注释部分:   1. 简介艾未未的事迹。   艾未未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m/aiweiwei#sort_0。   “钟南山的价值几个亿的电脑和不可修复的人脑”, (http://blog.sina.com.cn/u/473f90ad010004tn)是我要批判的文章。   另外还有http://news.163.com/06/0706/17/2LC65O7O0001124J.html “艺 术家艾未未再次炮轰钟南山 说他缺少人性”;   以及http://news.hexun.com/1713737.shtml “艺术家艾未未指责钟南山呼 吁收容无业游民无耻”。   2. 为什么把艾未未列在B组名单?   实际上我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谈网络时代论说文写作的问题,因为我见过的 垃圾文章太多了,深受其害之余,就想告诉网友怎么辨识,忽略垃圾,利用资源; 也想打击垃圾制造者,减慢他们的工作效率。2006年7月,艾未未的“雄文”让 我更加认识到,一个人不管立场怎么样,不管文采如何,如果不知道怎么写论说 文章,还想在网络上谈论复杂的是非、善恶等等问题,或者与人论战,那只能制 造网络垃圾。看了艾未未的那些论说文章,我只有感叹,“要洋洋洒洒地说这么 多话,而又不能说清楚任何问题,不给读者一丝丝启迪,这还是一门很高深的学 问。这一点上,艾未未真是让我佩服。”可惜当时刚开了个头,还没有提到艾未 未,就中断这篇文章的写作了。今天补足这篇文章,顺带向敢于发表“不合时宜” 的、有思想的言论的钟南山院士致敬。 “没有害怕阳光的事实,没有害怕辩论 的真理。”(大家不要笑我编造名言,呵呵。。。我确实不知道是谁先说出这句 话的,网络上也查不到。) (XYS2007030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