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你是记者,不是牧师! 董路   按理说早就应该习惯了,因为4年前如此,8年前甚至12年前亦如此。但就在 今天观看完一档电视上对刘翔现场采访的奥运专题节目之后,一种令人作呕的感 觉再次油然而生,实在是忍无可忍,实在是不想在4年之后再承受这种刺激和折 磨了。请听我说——   类似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比赛,电视转播的作用和影响力无人可及,无数 国人通过荧屏得以第一时间了解万里之外争金夺银的激烈场面,也能第一时间目 睹我国健儿的骄人风采,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因此变得丰富多彩。   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们的电视记者在现场采访的时候几乎一 律使用了从新闻学理论上讲是最忌讳的“诱导式提问”的方式。   “请问你得了冠军是不是特别高兴?”“请问这枚金牌对你来说是不是意味 着一个新的开始?”“你在落后的时候是不是没有放弃?”“你是不是很感谢自 己的教练和父母?”“你的压力虽然很大但你是不是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类似这样“关于是不是”的提问几乎在每一块金牌产生之后,都会第一时间充斥 我们的电视屏幕;我们的奥运冠军在我们的电视记者如此这般的提问下,只能像 被上司训斥的“日本人”一样,一路将“嗨!”进行到底了。   就在今天晚上雅典前方的演播室里,请来了刘翔和他的教练,本来这是国内 广大观众了解这位奥运英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次机会,但我们的那位记者型主持 人继续祭出的“是不是”的法宝,不断地以未卜先知的姿态诱导着提问,让整个 节目平淡无奇、味如嚼蜡。   “你是不是在比赛前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你昨天的比赛是不是感觉非常 完美?”“经常参加国际大赛对提高你的心理素质是不是非常有帮助?”“你的 教练是不是给了你很大的帮助?”“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是不是会更刻苦地训 练?”……够了!诸如此类的提问从始至终层出不穷、声声贯耳、乐此不疲、绵 延不绝;害得刘翔和他的教练像木偶一样只能一口一个——“是”“是的”“是 这样”“是这样的”“的确是这样的”。   如果是夺冠之后第一时间的现场采访,因为时间紧迫,为了让采访对象言简 意赅地表达出最直接的要点,电视记者这样的“诱导式提问”多半还可以让业内 人理解;但在几十分的专题节目里,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您依然将您认为的标准 答案放在您提的问题里,即使再贴上一个看似虚心请教的“是不是”的标签,所 能够体现出来的,还是一种欲盖弥彰以及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述“诱导式提问”如果换成朴实一些的——“你在赛前对自己的成绩做过 怎样的预判?”,行吧?;换成“你如何评价自己昨天的发挥?”,行吗?换成 “经常参加国际大赛给你心理素质带来了怎样的作用?”,行不行?换成“你的 教练都给了你那些帮助?”,不行吗?换成“如果将来有新人上来你将如何面 对?”,真的就不行吗?   为什么您的提问中一定非要将你的观点堂而皇之地带出来呢?你可是采访啊, 又不是评论;评论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对一个事物不同看法的权 利,说什么、说对说错都无可厚非,且不见得真的有对错之分;但采访不同,采 访对象永远是第一位的,人们最想知道的也是被采访者的真实想法,您诱导式的 提问或许可以透射出您有限或者无限的睿智,但如果最终变成被采访者不断用 “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 来回应您的提问、来为印证您的智慧鼎力相助、添砖加瓦,这样的节目究竟有什 么真正的意义?!王小丫的《开心词典》?!   至少有三种因素造成了相关记者这样具有“电视”特色的诱导式提问的产生: 1,常年幕后,默默无闻,好不容易捱到终于有机会露脸了,兴奋异常,过度想 倾力表现;2,所在媒体强大无比,宰相丫环七品官,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老子 就是权威,就是真理的化身,就是先知先觉,就是高瞻远瞩的思维惯性;3,缺 少最最基本的新闻从业素质和常识。   请记住,你只是记者,不是牧师。你提问的时候也许自我感觉很爽,但无形 中你把被采访者,当作了自己的学生;把数以亿万计的观众,当作了愚昧的傻子。 然而,你或许忘记了,如今这个世界上谁又比谁傻多少呢?   建议有此嗜好的那些电视记者回头以普通观众的角色再看一遍自己做的采访, 如果你忍不住吐了,说明你还有药可救。   坦白讲,我也是一名记者,写这样质疑同行的文章多少有些“坏了行规”; 但你应改庆幸的也恰恰在于我是你的一名同行,才措辞相对委婉。   “现在你的心里是不是感觉很不舒服?”——我亲爱的牧师。 (XYS20040830)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