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美洲文化手记》序 泽熙   这本《美洲文化手记》是我继《只眼看东西》之后,加入新世界出版社“环球 广角丛书”的第二本。力图以一个中国文化培育出来的眼睛来观察新的不同文化, 尽可能真实地给中国读者描述美洲人的文化状况和价值取向。   今年3月,正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份北美的报纸上传出,英 国有一名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的一个“令人震惊 的新发现”:郑和不仅比哥伦布早72年发现了美洲,而且较麦哲伦之先环绕了地 球一圈,途中还顺带比詹姆斯·库克早350年发现了澳大利亚。我的第一感觉是: 虽出语惊人,但不可信。后来追根寻源才发现,这个消息出自3月4日英国的《每 日电讯》。几天内,《新华社》介绍了中国学者的看法,《纽约时报》称这是一个 “新理论”,《悉尼晨锋报》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尽管我十分有兴趣追踪一下这 个“新理论”,但到了3月21日,已经不再有人提起这个话题,如同破去的一个 大气泡。   实际上,这类气泡“理论”还有很多。现在,人们承认的只有斯堪的纳维亚的 维京人比哥伦布早500年“发现”了新大陆,而真正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自然是 哥伦布。美国儿童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半是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美洲,准 确地讲,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今天,也有人批评他“导致”了这里古印第安 文明的毁灭。   从此,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引来了无数的探险者、征服者、淘金者和流亡者。同 时,大量的移民也带来了梦想和希望,繁荣了这块土地。1996年1月我开始到 美国留学,始终没有脱去对这块土地的神秘感。2001年底,我将自己来美国后 最早写的文章集结起来出了一本《只眼看东西》,力图从比较的角度来观察东西方 的文化。紧接着又写了一本《东西一水间--现代管理中的文化碰撞》,结合自己 的专业透射出东西方文化,以及美国以外的不同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冲击和影响。而 直接的观察和记录,则是这本书的基本思路。   美洲新大陆并不是旧大陆的欧洲人所“发现”的,因为这里本身就有古老的文 明,秘鲁的金字塔和玛雅的废墟可以作证。尽管我们在美洲已经很少直接见到纯粹 的土著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沉淀下来的文化,始终环绕在 这块土地之上,时而复兴起来,成为这块土地的象征,这一点在拉丁美洲尤为突显。 2000年,我在拉丁美洲的五个国家和地区旅行了近一个月,但终身难忘。在墨 西哥,我游历了阿兹台克人的金字塔;在巴拿马的民俗村,我看到了当年印加人生 活的场景。阿兹台克和印加帝国几乎是同时代美洲土地上并列的两大中央集权的大 国,但也几乎同时被两个西班牙的征服者所毁灭。   所谓“地理大发现”往往是以文明的先进与落后来划分的。公元前几个世纪是 古希腊人地理发现的时代,有个旅行家叫毕特阿斯(Pytheas)。据说,他 “发现”了英国。但实际上,这里很早就有土著人居住。从亚历山大远征到奥古斯 都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沿岸经历了约300年的“希腊化”,这个过程也就是军事 和文化征服的过程,希腊语成为殖民地的共同语言,上流社会奉行希腊哲学。16 世纪开始的“西班牙征服”也长达300多年,拉丁美洲除巴西外也都讲西班牙语。 但随着西班牙帝国的崩溃,欧洲文化的外表下却渗透出了浓厚的印地安或非洲移民 文化的气息,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拉美各国。   感觉上,北美洲和南美洲有着很大的不同,文化上更加开放。美国和加拿大都 是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度,曾经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它们建国的历史虽短,但同 时又创造出了不同于欧洲的多元文化,而且今天的美国还是强大的文化输出国,甚 至邻国加拿大也有一种被“同化感”。也许是居住在美国的原因,如果说拉丁美洲 的历史对我更有吸引力;那么,美、加两国今天的文化现象则更能激发出我的兴趣。 在美国六年,旅行、交友、校园生活和公司竞争都曾经是我经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书籍、报刊、电视、图书馆和互联网也是我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窗口。现在, 我又重新回到学校攻读管理学博士。   去年,钟振奋女士邀请我专门写一本美洲的书,沿着这个思路,使这本新书在 写作上有了一些改变,就是更加直接地去观察、寻求和记录身边看得见的,或者是 看不见但体会得到的文化现象。有的可能会增加我们对美洲文化的了解,有的值得 我们借鉴。谨此,再一次感谢钟振奋女士的精心策划。 (2002年7月1日于美国) 后记   大概很多人和我一样,住在美国,根在中国。在工作、求学之余,也随时记录 下这里的某种感受,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联系。从加拿大到阿根廷,我旅行过在这 块新大陆上的许多城市,从语言、文化到肤色,随时都可以发现不同,好奇大概是 我写作的一个动力。美洲是一块移民的土地,社会的更新并无成规,“现代化” 模糊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文化身份”,传统被清除在一旁,新技术和商业化每天 通过广告刺激着人们的需要。然而,在流行的快餐文化之外,还有一些深沉稳定的 东西;在主流文化之下,也呈现出多元的特徵;在颓废的闹剧之外,还有一些严肃 的探索。当然,只有后者才是本书所要介绍给读者的美洲文化。 (2002年7月2日于美国) 《美洲文化手记》 泽熙 著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史海钩沉 一、揭示古老的玛雅 逃脱劫难的玛雅抄本 破解石碑上的文字 象形文字揭示的文明兴衰 一个更为久远故事 二、秘鲁的金字塔 改写历史的新发现 埃及金字塔的传说 透视新大陆的金字塔 三、维京人的北美创举 驶向西边的“酒之地” 一张沸沸扬扬的古地图 青草布满的“温兰” 石碑:证据还是恶作剧? 四、古代北美的“食人俗” 神话折射真实的曲折 并非“理想国” 美国西南部的发现 如何解释成为负担 五、南美的“亚特兰蒂斯”? 哲人笔下的“文明岛” 在“桃花园”里 诸多的“候选地” 莫不是“陶翁之意”? 六、对文明的求索 “文明是矛盾的总和” “普遍文化”的幻觉 文明史的矛盾范例 当科学到来的时候 第二部分 书山一角 一、总统与读书 总统里的“书虫” 治国与读书 向新总统“荐书” 二、美国人的读书世界 悄然兴起的“读书圈” 互联网导致读书滑坡? 一本藏而不读的书 三、美利坚的禁书 西洋书禁的过去 美国书禁的动力之源 图书馆协会的“禁书单 四、一本书衬托的历史 “打字机时代”的记忆 “垮掉一代之王” 耗尽心力的等待 “不为赚钱而编故事”  长卷的去向 五、一个拉美的移民作家 阿根廷的一段往事 有趣的阅读史 爱书者的“经典” 六、美国的地图大盗 “布兰德偷窃事件” 并非昂贵的收藏 “古图第一盗” 值得怀疑的“地图癖” 第三部分 报刊撷趣 一、殖民地报纸的里程碑 欧洲报纸的缘起 殖民地的第一份报纸 “美国自由的种子” 报界风云推动独立 二、学者的剽窃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慎待学术 三、一场公众的争夺 挑战扑面而来 “索可恶作剧” “科学的赝品” 公众争夺 四、美国报业的一段炒作 “日报的帝王” 纽约的“黄色新闻” “我来布置战争” 报人的“总统梦” 五、一个错误的“常识” 一个美好的猜测 《纽约时报》的读者来信 宇航员如是说 《泰唔士报》的读者来信 三种猜测 在世界的流传 六、有关那场“错误的战争” “一个致命的错误” 上下不同欲 “英雄”余生 依然在争论 第四部分 民风一览 一、多伦多印象 一座斑斓的大都市 活力来自不远的过去 与美国人的一点不同 二、密西西比河畔 “一条不寻常的河” “文学史上的林肯” 《哈克》的半部手稿 庭外的完美了结 三、美国管理的多元化 “多元论”超过“熔炉论” 势在必行:从平权措施到多元化 多元中的隐性歧视 并非令人满意的现实 四、拉美管理的文化底蕴 文化:用三个词来概括 老板至上 近水楼台未必先得月 拉美诸国也不同 五、人性:一条西方的揭示途径 一个东方的古老论题 西方管理学的尝试 新的争论:天生的还是进化的? 在“有为”与“无为”之间 六、在美国感受《孙子》 “古代世界的第一兵书” 从西点军校到总统竞选 管理者的“圣经” 孙子:商场非战场 拿破仑何时读过? 第五部分 拉美之旅 一、墨西哥怀古(上) 印欧混合的墨西哥 “隐藏的墨西哥” 被吸收的黑人文化 当新世界遇到旧世界 二、墨西哥怀古(下) 登上太阳金字塔 留连墨西哥城 漫步瓜达拉哈拉 含蓄而热情的文化方式 三、“渔乡”巴拿马 印第安人的“渔乡” “运河熔炉” 新老巴拿马城 四、金色的委内瑞拉 秀美的“小威尼斯” 小镇查拉雷夫 选美的时尚 并非虚幻的“黄金国” 五、探戈的故乡阿根廷 布城的冬天 “南美的欧洲” 一个移民的童年与读书 原产探戈的风貌 品吸马黛茶 六、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  小岛文化之根 游历古炮台 美国的第51个州? 后记 编者的话:本书从美国的报业、企业、管理、风俗习惯等角度切入,通过大量生动 的实例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异同,强调了人们沟通、理解的重要,对於人们更好地了 解美洲文化有一定的帮助。本书语言生动有趣,读来较为轻松。 美洲文化手记(海外留学生文苑)泽熙编著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3,350页 ; 32开 ISBN 7-80005-984-7 (平装) : CNY17.00 (XYS200303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