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网上有书屋 林军、范军   行文立论,旁征博引,突然模糊了某段名言的出处,待要上图书馆查阅又腻烦那种种手续; 想看一本市面上最流行的小说,又没空泡书摊,只好听别人讲得津津有味;旅行在外,忽然生出 些“人在他乡”的感慨,急于从记忆里寻出首唐诗来当佐证,却无端忘了字句;身处异邦,满眼 的蚯蚓文字让思乡愁绪日浓,有心重温一遍《红楼梦》,可苦于难觅踪迹……这些大大小小的烦 恼,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网络时代都将逐渐成为泡沫,原因很简单——世界一线牵,网上有书 屋。   不必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劳神费力把家堆成仓库才能享受坐拥书城的愉悦;也不必在公共 图书馆正襟危坐,才能分享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网络和网上藏书屋,你尽可半夜三更、衣 衫不整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研究《浮士德》,洒了一地饼干屑,而丝毫毋须顾虑图书管理员的白 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今当我们漫步网上,眼前已有越来越多藏书屋的旗 帜在飘扬:“新语丝”、“清韵书院”、“黄金书屋”、“书路”、“文学城”、“三味书 屋”、“花招”、“书海网书”……本报与“搜狐”(www.sohu.com)联合进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 示,38.1%的受访者称“经常”在网上看书,称“从来不看”的只占7.1%。68.5%的人认为网上藏 书屋对读者有利,可以继续扩大。 缘起:赤子之心   网上藏书屋的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其短暂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一个以中文为通讯语言、名 为alt.chinese.text(简称ACT)的网络新闻组(Usenet Newsgroup)。它成立于1993年,在1994、 1995年达到鼎盛。当时祖国大陆的互联网尚未起步,台湾地区的互联网限于技术条件还很难与外 界交流,活跃在ACT上的主要是海外(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生活在外语环境中的他们对这 块母语园地是如此热爱,以至于在那里用英文张贴被视为一种罪过。发表习作、讨论、聊天乃至 骂大街,用的都是汉语。在海外不易看到中文书籍,一些热心的网友偶有所获,也会在上面跟大 家分享。   开始只是零星地张贴唐诗宋词,慢慢有人一章一章地输入大部头的著作:《周易》、《庄 子》、《孙子》、《荀子》、《鬼谷子》、《离骚》、《九歌》、《水浒传》、《三国演义》、 《红楼梦》、《鲁迅文集》、《围城》、《北方的河》和当代长篇纪实文学等。在光学字符识别 (OCR)技术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时候,大篇幅的中文对于这些非专业打字员的业余爱好者来说, 艰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也加入了中文电子化的行 列。这些海外先驱者的辛勤劳动,为中文典籍的电子化,也为以后涌现的大量中文电子书库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有意识地对电子化中文书籍进行归类、整理,并号召网民投稿的中文电子文库建于 1994年末,从此后继者无穷。在目前的海外国标(GB)码中文网站中,流量最大的要数以收藏中国 古典文学作品、资料和鲁迅著作为特色的“新语丝电子文库”,每天有十几万人次阅读,其服务 器现设在美国加州。虽然建立这一电子文库的初衷是为海外华人服务,但随着互联网络在祖国大 陆的延伸和扩展,国内读者已占其读者总数的三分之一。除了大型综合文库外,海外还出现了一 些比较专门的中小型电子文库,较富特色的有“侦探推理园地”、“武侠世界”、“军事广角” 等。   国内在这方面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1998年3月,“文学城”问世,该站点目前月页面浏览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次,邮件订阅人数 达到一万人次。   1998年5月,“黄金书屋”在网上推出,详尽的分类和多方位的信息使该站点现在每天的访 问人数大约在3万人左右,邮件的订阅数则接近1万人。   1998年7月10日,“书路”正式创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首页日访问量过万的大型文学网 站。邮件列表自1999年1月开通后,短短三个月,订户达到5000人次。“书路”的一大特色是在 鼓励原创作品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其原创作品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文学城”、“黄金书屋”和“书路”的出现使国内网络藏书屋开始有了中坚力量,也使国 内网络藏书屋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 疑问:何以为继?   所有的网络藏书屋对于读者来说都是免费的。疑问由此产生:它们靠什么维持?广告?赞助? 能赚钱吗?……   “新语丝”的负责人方舟子告诉记者,“新语丝”是一个在美国正式登记注册的非盈利性机 构,所有的收入只限于维持或开拓机构的运作。由于“新语丝”服务器的客流量非常大,维持其 运转的费用因此很高,光是网络租金每个月就近500美元。他们通过在网页上刊登广告以及接受 读者捐款等方式获得的收入,全都用来购买机器、支付网络租金等。工作人员则全部由分文不取 的义务人员组成。   “清韵书院”的主编温柔说,眼下站点本身没有任何收入,不过对于投资建设“清韵”的某 公司来说,“清韵”已为其带来了可观的间接效益:该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是策划其他设计和制 作建立专业/商业网站,不少客户通过“清韵”这扇漂亮的窗户了解到他们有建立高品质网站的 能力,从而提出项目委托。温柔认为,在国内目前的互联网发展状况下,要求立刻直接从网站上 获取收入甚至盈利是不现实的。相信“清韵”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或机 构为宣传各自的形象而成为赞助商。 尴尬:版权,版权   建立电子文库,版权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像古典作品、历史文献、鲁迅著作这类没有版权或 版权期已过的资料,当然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传播,但是对于有版权的当代作品,如何处 理版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是个很尴尬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网络藏书屋的主人们在触及版权问题时比较认同的方式是,“电子化作 品的版权应该如何认定,目前仍属灰色区域。但在理论上,输入者在把别人作品送上网络传播 时,最好能够获得原作者的许可。”“在实际上只能采取‘告诉乃论’的原则。如果原作者或公 开或私下反对将其作品送上网,电子文库的主持人应该尊重原作者的意见。”像“黄金书屋”、 “书路”这样的知名网络藏书屋上都有这么一段话:本站属私人收藏性质,所有图书版权归原作 者所有,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任何问题可与我联系 。   不过,目前国内大部分作家对此尚处“无知无畏”的状态。陈村告诉记者,他在网上发现许 多余秋雨的作品,打电话告知余后,对方却表示他现在还上不了网,即使能上也不知道对这样的 现象该怎么办。而像陈村这样热衷于电脑和网络并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作家,对网上无法可依的 现状亦无可奈何。他说,网络的发展势不可挡,网上藏书屋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功不可没,但是 著作权人在网上究竟有何权益、如何保障,现今似乎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可循。就他个人来 说,网上藏书屋给他的感觉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那么,版权的所有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国内较早在因特网上建立站点的上海译文 出版社,已经有意识地在借助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宣传自己的出版物。谈到网上藏书屋所涉及 的版权问题,该社副社长王有布也显得颇为无奈。他说,由于作者在同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时, 通常没有将其作品的电子化产品的出版和传播权利赋予出版社,因此出版社没有权利和义务去追 究网上藏书屋对自身造成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的侵害。   至于读者,在版权问题的认识上显然是“利己主义”者居多。参加网上调查的读者中,只有 5.1%认为网上藏书屋“经常侵犯作者或出版社版权,应该停止”。 你说我说藏书屋   在中文网络文学的发展史上,有两类人应该被记住,一类是像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的作者)、刑育森(《活得像人样》的作者)这样的网上文学的创始者,一类是像方舟子(“新语 丝”站长)、残剑(“书路”站长)这样的中文书库的站长们。   本文就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三大中文书库站点(“文学城”、“黄金书屋”和“书路”)的站 长访谈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网上以藏书、荐书为乐的站长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一下他们 对中文网络的看法。   海天一色: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建立这样一个以藏书为主的网站的?   文学城:最初只是由于对文学的热爱,因此收集整理了网上文学作品供自己和朋友浏览和欣 赏。没想到去年推出后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黄金书屋:我对文学一直很感兴趣,从1997年初开始上网,便不断从网上下载文学作品来 看。当时网上比较好的几个网站如新语丝、太阳升、麻省中文收集都设在国外,国内访问速度相 对较慢,而且上新书的速度也很慢,都是广大的网友利用业余时间零星输入的(大部分还是打字 输入)。后来我就想,是否可以在中国推出这样一个文学站点,把网上的文学作品作一个系统的 整理,以方便中国的网友们阅读,于是1998年5月便正式推出了黄金书屋。   书路:“书路”创办于1998年7月10日,当时正值世界杯足球赛落幕之际。我是一名球迷, 在网站上收集、发布了大量关于世界杯的评论文章,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这时我想能不能作一 个收集图书和网上作品的站点呢?平时,我比较喜欢看书,在网上也搜集了不少图书和网文。于 是,我参照早期的一些图书站点把它们分了类,建立了索引,最后送到了网络上,“书路”就这 样诞生了。   海天一色:你们的网站有多少人在做?   文学城:建站之初,只有一个人,现在我们已有10位同仁了,均持有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以 上学历,有的还是留美博士。专业领域涉及信息传播、网络工程和金融管理。主要分工:总体规 划1人、社区建设1人、市场融资1人、广告销售1人、公关策划1人、网络研究1人、主页设计3 人、系统维护1人。我们一天需要数十小时来更新和维护网站。时间分配:企业规划20%、系统维 护20%、页面更新30%、网络研究30%。   黄金书屋:网站主要是我一个人在做,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上面了。因为网络速度的关 系,我基本上是每天七点钟上网收集其它文学站点新上的作品,然后将我们更新的内容传上去, 到八九点钟,网络慢慢拥挤起来,这时就下网整理当天收集到的文章,并校对一些独家推出的作 品,准备第二天的更新,这项工作一直会持续到晚上12点左右。   书路:下了班就一头扎进我的工作室。由于每天要下载、上传许多东西,白天网络速度慢得 如负重的老牛,这些事只能夜间去做,因此,干到深夜一两点钟是常事。   海天一色:对你们的网站帮助最大的是谁?   文学城:最大的帮助是网友们一如既往的热心支持。最大的感慨是中文网络发展如此之快,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进则退,作为中文网络的一分子,我更需加倍努力。   黄金书屋:给我帮助最大的要算我的哥哥了,他从精神和技术上给予我最大的支持。最大的 感慨应该是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别人说的,网络(Internet)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至少 是改变了我的生活。   书路:创办至今,除了广大网友的帮助外,各媒体和ISP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最大的感慨是 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任何网站都无法只靠精神力量来维持。   海天一色:你们收集的图书是怎么得来的?自己录入、OCR还是其他站点转载?   文学城:我们专注于收集整理和分类网上的文学作品,为海内外同胞提供一个便捷的文学欣 赏天地。关于作品的来源,我们主要是和其他网站合作,共同推广中华文学在网络上传播。   黄金书屋:最开始时全部是收集整理网上已有的作品,后来逐渐自己OCR一些热门小说,各 占多少则无法给出一个具体比例,当然转载其它站点作品的比例会大一些。   书路:为了满足朋友们的殷切希望,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好东西,除了在网上搜集、整理图书 外,《书路》自己也OCR了不少作品,有时也求朋友帮助,不少热心的网友还把他们输入的文章 寄来,提供给大家。   海天一色:请问你对网上的原创作品怎么看?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文学城:网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创作不再高不可攀,人人都可以成为作者,人人都有可能 成为名家。在文学城的网友中,也涌现出不少网络作家。也许,多少年后,我们会在“网络文学 史”上读到痞子蔡的这部作品吧?:)   黄金书屋:我认为网络的出现给了广大文学爱好者一个实现文学梦想的新途径。在这里,你 不用担心编辑不看你的稿子,只要不是水平太差,我想各个站点的站长都会将作品放上去而让读 者来检验其好坏。像《第一次亲密接触》,如果按正常的途径交由出版社出版发行,能否发行都 是一个未知数,更别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造成如此大的轰动了。   书路:网络的开放性和广域性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们发表文学作品更方 便、更快捷了。网络文学虽然还未形成气候,也没有对传统媒体造成大的影响,但目前已出现了 很好的势头。网络文学开始由侧重反映网络生活向发表中篇、长篇小说发展。《活得像个人 样》、《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出自:《电脑报》1999年03月22日第11期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