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横看成岭侧成峰-----海外新移民文学纵览 陈瑞琳  曾几何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後,随著滚滚 分流的炎黄子孙,竟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徵。神州本土文学的 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 市粗厉的文学主流,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刘震 云的作品以及王蒙、王朔、余华、叶兆言、池莉、方方、陈染、王安忆、毕淑 敏等留给文坛落地有声的脚印。然而,海峡对岸的"岛国文学",半个世纪来由 於社会的急遽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 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可叹的是像白 先勇、於梨华这样的里程碑作家早已不再属於主流文学,但可喜的是情感的自 由解放使得台湾文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抒发性灵的散文大家,如余光中、琦君 、张晓风等。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 都市的情调配合著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於是有了金庸、施叔青、西西、锺晓 阳等。  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 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作家竟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 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这是一个怎样奇特的海外文坛,职业各异,贫富不均,执笔者对写作一往情 深,但却很少有人将生存的重担压给心爱的铅字。这样的创作,不为名利,只 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 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拚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 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 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 鲜活迷人的奇葩。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文化的爱,是一种心灵需要的喷发,是 一种精神希望的寄托。  令人心感动的是,这一片海外新移民用自己的血肉之驱打造出的文学天地已 得到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毫无疑问,海外华文学正是中国文坛发展到二十世 纪末的一支奇异的生力军,是当代文坛最具时代特徵的一支新脉,它正在为当 今的中国文学史带来域外文学的崭新篇章。  当我们环顾这"海外文坛"的八面来风时,一方面在为华夏文化走向世界而感 动自豪,一方面又为如何研究这一群身份模糊、笔墨不拘的创作群体而感到困 惑。"文坛"这两个字的内涵和外延在这里的判断遇到了挑战。纵观海外作家, 他们大多发表自己的作品在各大中文报纸,由此而产生最快捷的现实影响。但 与此同时,他们又都毫无例外地在自己的本土出版著作或投稿在报刊杂志。尤 其是他们身处海外的自由环境,更有两岸交叉的文坛盛事。如近年来有些海外 大陆作家频频在台湾大报获小说大奖,而不少海外台湾作家又多次进军大陆文坛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网上文学的兴起,文学的交通超越了国界,其影响日益 浩大。所以,在此,我们就称那些身居海外的(港、台除外)、主要表现海外生活 的作家、作品为海外文学。  在海外文学的大园地中,随著新移民人数的迅猛发展,从而导致了新移民文学 出现了雨後春笋般的蓬勃局面,年轻一代如何在海外创立华人的新形象,如何在 经济、政治地位上寻求突破,又如何营造自己民族的文化环境,就成为新移民文 学声势浩大的主旋律。  毫无疑问,北美是新移民文学的重镇,这里有盛名卓著的华文报刊,几乎所有 的华文媒体都与新移民文学有著不解之缘。从风靡美、加文化人的<世界日报>、 <星岛日报>、<明报>,到<国际日报>、<侨报>,再到雄居一方的<美南新闻>、 <达拉斯新闻>、<美中时报>、<神州时报>,还有各类特色的周报,几乎每一个副 刊的栏目都赫然地显现著新移民作家的名字。有趣的事实是∶一向以"老牌"作家 居高的<世界日报>,竟然大规模刊登大陆知青"洋插队"的新移民人生故事,一时 间蔚然成风。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休士顿创办了十年之久的文化刊物<北美行> ,多年来致力於新移民文学的耕耘发展,曾举办全美徵文,各路作家云集,并培 养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影响深远。而近几年加州创办的<美中时报>,尤其侧重 推出新移民的创作园地,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推波助澜新移民文学的又一家典范。  就网上文学来看,影响最早的当属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一九九 一年创刊),也首开新移民电脑创作的先河。继此,电子刊物如雨後春笋,影响较 大的有美国的<新大陆>、加拿大的<新语丝>(该刊是目前以创作质量和数量著称并 倾心致力於纯文学事业的高水准电子刊物,其中的作品广被转载,口碑传扬);及 <枫华园>、<红河谷>,其中的"枫园聊斋"、"环球采风"颇受瞩目;北美还有水牛 城编发的<花招>文学月刊,这北美地区女作家的一个专刊,其中有"女作家文库" 和"花会"通俗小说选刊等;在日本,有<东北风>,其中包括"娱乐天地"、"寻找大 师"、"当代作家评论"等栏目;在欧洲,有<橄榄树>文学月刊、<郁金香>、<华德 通讯>、<真言>、<北极光>、<美人鱼>等,还有专重评论的<东西论坛>、专门登 载欧洲风情及人生与旅行的<一角>等。另外,特别应该肯定的是<美洲文汇周刊> 和<中国与世界>两家网上杂志,他们横贯中西文坛,新老作家并举,架起国内与 海外文坛交流的学术桥梁。  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始於中国改革开放後留学初潮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 代初。也就是说,八十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已经构成 新移民文学中创作最活跃、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早期作品虽不够丰盛,但已出 现<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早期作品,并有查建英的小说引起文坛注意。八十年代 是新移民文学的酝酿积淀期,大量学子负笈海外,生活的巨变、情感的考验、文 化的冲突、人生的何去何从,正在越来越多的新移民灵魂中翻腾著创作冲动的风 暴,很多从不写作的人也开始借笔墨抒发自己块叠,人们的目光已不再是个人短 暂的传奇经历,而是思考这一代人在海外所面临的普遍境遇和命运。这些作者, 由於大多正处在异域的竞技场上,所以只能是借喘息之际短兵出击,然而这正蕴 育著一代新移民扛鼎作品的出现。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海外新移民文学向纵深发展 的繁荣期,无论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 上,海外新移民文学真正开始出现自己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徵。这个时期,表现 海外新移民精神历程的长篇巨著层出不穷,其中有阎真的<白雪红尘>、张慈的<浪 迹美国>、雷辛的<美国梦里>、张翎的<上海小姐>、李舫舫的<我俩一九九三>等一 批长篇小说的问世,塑造的人物丰满鲜明,内容博大深厚,留下这个时代生动的 面影。作者思考的已不是个人的传奇经历,而是这一代人的命运∶追求什麽、失 去什麽、得到什麽、将面对什麽,从而把新移民文学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也 因此获得了读者的肯定。此外,纪实文学的创作遍地开花,很多新移民拿起笔来 ,表现自己的海外人生,洋溢著斑斓的个性色彩,作品或散见国内外各大报纸, 或结集成书,成为本时期最壮观的文学现象,这方面以钱宁先生的<留学海外>一 书影响甚广。电影、电视剧方面有严歌苓的<少女小渔>、<新大陆>比较具代表性 。国内曾经拍过连续剧<上海人在东京>,近期又有电影<不见不散>蜚声海内外, 可见新移民的题材仍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吸引力和开拓性。  在我们纵览新移民文学近二十年来所走过的峰峦山路时,侧身回首,就会发 现里程碑式作家、作品已在身旁,他们犹如绵岭之峰,支撑著新移民文学的骨 脉,辉映著这个特殊的时代。当然,在我们强调他们的贡献时,并没有忘记新 移民文学是众人拾柴的火焰,是涓流汇合的潮水。   <白雪红尘>,无疑是九十年代新移民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令人深思 的是,与其它的新移民文学作品不同,它在海外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它在国内 的反馈,这,正可以说明该作品在表现新移民灵魂冲突的真切所在。<白雪红尘> 所涉及的主题,是一代新移民在海外如何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又如何面对感情 天平的失衡,这几乎是每一个海外游子共同经历的心路历程。震撼人心的是最後 男主人公放弃了异乡痛快无奈的漂泊、离开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妻子,回到了最适 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祖国。小说完全不是爱国主题的演绎,而是灵魂无所依托的挣 扎。尤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是婚姻爱情在新的生存环境下血与火的考验,经济地 位的失衡导致的情感天平的错位,东方文化下男人的价值观被彻底地粉碎,这严 酷的现实造就了一代悲剧的故事。也有不少读者认为<白雪红尘>表现的是弱者的 哲学,但即便是战胜了移民新环境的成功者,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炼狱的凤凰再生 呢?毫不夸张地说,<白雪红尘>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台湾六十年代留学 生文学的代表作於梨华女士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在海外新移民文学的长篇创作领域,另一部风格成熟、眩人耳目的作品则是张 翎的<上海小姐>(原名为<望月>)。这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将海外如火如茶的生 活却纳入在陈年旧事般的娓娓道来之中,超脱了新移民文学普遍的浮躁,从而熔 铸了一种传统与现代奇妙交合的典雅风范。小说写的是原上海滩上闻名遐迩的大 亨孙三圆的外孙女孙卷帘、孙望月、和孙踏青飘零到加拿大多伦多,历经情感、 事业、生活的风雨坎坷故事。作品读来像时空酿就的美酒,醇厚悠长,尤为可贵 的是作品始终贯穿著历史交叉的线索,由此塑造的人物戏剧性的命运更加意味深长。   <留学美国>一书,在艺术价值上虽然无法与<白雪红尘>及其它长篇相提,但 它却是一部难得的反映当代留学生命运的全方位报告文学。由於当代新移民文学 的发端是从留学生文学开始,因此,全面地表现当代留学生、留学人在海外的各 种生存状态、各种精神追求以及各种荣辱得失,便成为海内外文坛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成为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  说到近十年来新移民文学的"知名"作家,首先不能不想到严歌苓。这一方面是 因为严歌苓较早开始在美洲新大陆执笔创作,创作量也丰,获奖也多,另一方面 她的作品中主要还是以新移民的人物形象为主。例如人们喜欢的<少女小渔>、  <女房东>等,严歌苓的可贵在於她收起了生命其它的消耗,从而专心地创作,这 在海外年轻作家中是极罕见的。她的另一个可贵是对文字的热爱。她的小说之所 以连连在台、港报刊得奖,人们看重的就是她那精心筹划的文字魅力。但又正是 严歌苓的可贵造成了她的遗憾,她由於远离海外新移民征战搏杀的沙场,而是自 己闭门苦索,生活积累的匮乏使她藉探索人性心理的极端(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 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来增加作品的精神力度。又因为她力求"语 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效果,遂使得她的小说走上形式主义的歧途,如後来引起 争论的长篇<人环>。在我看来,严歌苓是海外新移民作家中的一个"异数",她比 一般作家有更高的起点(她在出国前就发表过三部长篇小说,八六年就加入了中 国作协。),她努力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但可惜她没有将自己的笔墨继 续挥洒在新移民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而是回到了遥远的记忆中去挖掘灵感的 源泉,如<倒淌河>、<扶桑>等,因此,她的创作对时代的贡献受到了致命的限 制。否则,她会成为新移民文学阵营中最有实力的作家。  讲到新移民文学的实力派作家,"少君"的名字是被广泛瞩目的。这本名为钱 建军的创作多面手,一九九一年开始在网路杂志上露面,之後一发不可收地发 表了数百万字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才气横贯海峡两岸,并一举成 为北美华人网络文学的重要作家。现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北德州分会会长的少 君,曾出版诗集<未名湖>、小说集<奋斗与平等>、<愿上帝保佑>、<大陆人生> 、<活在美国>、<活在大陆>,他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他自九七年动笔连续创作 了一百篇的<人生自白>系列,其中所描写的人物三六九等,各形各色,从厨房 里无奈的大厨,到澳洲沦落的洋插队小姐,从红尘挣扎的演员,到情场可怜求 救的ABC,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斑驳陆离的海外人生"清明上河图"。人物虽是 "自白",但血肉已呼之欲出,个个浮雕般鲜活透明。由於<人生自白>系列所表 现的真实感人,气韵生动,不仅在网上广为传阅,而且各家中文报刊均争相转 载。少君的可贵,在於他没有职业作家的种种禁锢,虽不是小说家的精思谋篇 ,但却洋溢著来自生活深处的咄咄底气。在他的笔下,完全是性情所致、天马 行空,更加他丰盛的人生体验以及纵横东西方文化的精神顿悟,遂使得他的创 作热泉奔腾,不寻规矩却自成方圆。<人生自白>的价值的并不仅仅在於人物戏 剧化的传奇故事,而是凝聚著作者对海外人生的冷静关照以及对碾生存车轮下 如泣如诉生命的理性关怀,这一精神高度,界定了少君(钱建军)为当代新移民 文学所做的重要贡献。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色彩斑斓和蔚为壮观,走过二十多年的风雨探索,无 论是从社会人生的积累,还是从文学意识的酝酿和崛起,我们说,现新移民文 学成熟作品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当我们欣喜於"新移民文学"的旗帜已稳稳 升起的同时,却不能不看到,走向辉煌之路又如此艰难。首先,"新移民文学" 如何追踪"新移民"主流的心灵演变,如何表现他们最有"共性"的人生经验,如 大部分已完成留学、就业的稳定"中产阶级"所面临的新的文化冲击。其次,是 作家如何摆脱自我,而走入自觉的宏观创作,尤其是走进西方文化的深层。第 三,海内外的交流互动甚为重要。有一个例子,台湾著名诗人洛夫在美国讲学, 问起他"蒋子龙"竟全然不知,可见两岸文坛的隔膜。第四,文学氛围的打造。 目前的海外文学,非常需要评论家的肯定和引导,文学环境的创造必然会鼓励 更多的作家。  九九年一月,<北美行> 编辑部曾举办"关於新移民文学探讨座谈会",大家 一致认为新移民文学正在由边缘文学的地位而正式走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 我在该期的<北美行>发刊词中引用了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感伤而温暖的诗∶客 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其实, 新移民正是那飘海远行的客舍人,悠悠乡愁刻骨铭心,然而怀著种种憧憬的心 愿,久居他乡,只好把这异地呼唤成自己的又一故乡!而这些年来风起云在文坛 上的"新移民文学"又何尝不是贯穿著这样一条苦涩而乐观、情伤而顽强的灵魂主 线呢?  历史造就了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了一代四海为家的文学。 当然,在这根深繁茂的文学园地里,还有无数的老一代移民作家在耕耘播种, 大树成林,只是那已超出了本文论述的范畴。  (作者为美国<自由人报>总编辑,文学评论家。)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