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满纸荒唐言,一把鼻涕泪——评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 BerkeleyWolf 【总评】首先本狼怀疑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是否懂得什 么是网络,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网络文学。其次,本狼怀疑以自己“两脚踏中西 文化,一心评天下文章”的气度,如何也读不懂先生的高论。适之先生提出“大 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本狼纵观全篇,除了堆砌起来的几个词汇,实在看不 出演绎的逻辑所在,更不得先生要义。恳请先生使用“大众的语言”重新演绎, 让吾等粗人也得其精要,认真学习之。本狼不才,斗胆一句句批之。   在人类及其艺术一道走进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人类的审美历程是否具有传统 意义上的不断“进步性”,网络上的文艺作品是保持了人类的审美设定还是降低 【评论】什么是人类对审美有什么设定?审美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先生所谓的 人类,是指“学术精英”还是普通大众?如果是对于普通大众,网络有利于文学 的普及,有利于作品的传播,有利于思想的交流,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了艺术的审美品位,乃至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是看其“艺术”的人文性审美内涵 还是使用“技术”工具来比量,都不再是不证自明的问题,而是需要重新考辨和 认识的。 【评论】“网络上的文艺作品是保持了人类的审美设定还是降低了艺术的审美品 位”,是多么严肃的问题。不是先生要求证的么?“都不再是不证自明的问题” 说明以前是不证自明的问题。请问是何人何处证明是不证自明的了? 评价文艺作品什么时候看过“技术工具”了。自从古人“代圣贤立言”以来,从 来没有谁认为“工具”可以取代内容,可以取代思想。无论是古人写在竹简上, 还是写在绢布上,是刻在石头上,还是今人印在精美的铜版纸上,流传在网络上, 何人人为工具比内容重要?口口相传的可以永生,刻在石头上的可以速朽。   被称作“第四媒体”的计算机网络借助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已日渐把自己 塑造成了一尊万能的偶像,这使得“技术沙文主义”又有了滋生的土壤,并通过 【评论】网络把自己变成了一尊万能的偶像?什么话!本狼研究网络十余年,现 在才知道自己研究了一个菩萨。网络技术的普及是人类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上 个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的发明,如同造纸术的发明一样,对文化的 传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狼每日都被网络技术的难题折磨着,网络何时成为 了偶像?成了谁的偶像? 技术沙文主义一定观念模式或理论形态导致技术理性的横行无忌,以及人文价值 理性的遮蔽和 【评论】本狼只知道绘画艺术中有“技术沙文主义”,不知道网络原来也“沙文 主义”。Internet的最广泛应用之一是WWW(world wide web),Web上最主要的是 用HTML书写的页面。就象新语丝上的网页,不是也是用方块汉字构成的么?先生 读网络上的文献,不是也是理解文字本身的内容么?本狼看网络上的文字已经太 久了,已经分不清楚和读打印出来的文字有什么区别了。记得80年代晚期,几个 作家先后用计算机进行创作,就有了“技术沙文主义”的高论。请问,现在任何 一篇论文的提交,还有交手稿的么? 冷落。于是我们看到,网络技术一方面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 发挥着宰制大众意识、诱导大众行为的操纵功能,用标准化、复制性的文化产品 把自己设定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强加给大众;另一方面,又在精神生活领域千方百 【评论】宰制,诱导,强加,复制性。好可怕呀。请叫先生,古人做圣贤文章, 不是把自己“设定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强加给大众”么?任何一个作家,不是把自 己的思想传播给大众么?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何辜? 计抬高“技术的艺术性”以打造“艺术的技术化”,用技术的手段改变人们对艺 术的认知方式和感悟方式,修正传统的艺术观念,消解乃至摧毁人文的审美创造 性,影响艺术的“出场”和功能范式。 【评论】前文已经说过,“小心求证”。请问网络用什么技术,什么手段改变了 人们对艺术的什么认知方式和什么感悟方式?“消解乃至摧毁人文的审美创造 性”,网络是文学的终结者么?网络上,有的图文并茂,有的声情并茂,有的媒 体互动,不缺乏美沦美奂之做,如何让先生的“艺术”千呼万唤不出来呢? 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也是网上的文学。在它的身上,技术的因素比 【评论】真正怀疑先生所言的网络文学是什么?当今时代一般称之为“网络时 代”,“信息时代”,“生物技术时代”等等。网络文学是上古时代的文学么? 网上的文学,包括不包括网络上对印刷品的保存?这里说的印刷品,不仅仅是红 楼,三国之类在网络时代之前的作品,还包括期刊,杂志,学术刊物的网络版本。 现在大多重要媒体都有网络版本,如New York Times, Time Magazine, CNN, 本 狼看不出来和印刷版本有什么区别。 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因而不仅容易出现如评论者所讥讽的“只见网络没 有文学”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宽容乃至助长 【评论】何人高见?本狼如何“只见文学没有网络”。想起新学计算机的几位 “著名”作家,“只见键盘,不见屏幕”,于是发出打字影响文学创作的高论, 实在高明! 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 和“非审美性”。   一是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最早从事网络文学写作的人多不是搞文学的, 甚至不是搞“文”的,而是学理工出身,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钟情族。 【评论】先生学文,可惜也是文章不通。 如痞子蔡是学水利的,邢育森是学通讯的,安妮宝贝、宁财神最初是学金融的, 李寻欢也是学理工出身,恩雅原来是个画家,黑可可曾在外企工作,“新语丝” 的领头人方舟子是生物学博士……他们大多都是率先“触网”者,上网摆弄文学 完全是休闲时的“无心插柳”,更多地是游戏冲动,而非审美动机。台湾网络作 家痞子蔡就曾说:“我并没有很好的文学底子,所以写东西是靠热忱,而不是凭 实力,我相信在网路上,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1〕 【评论】新语丝上的文字是否都是“游戏冲动”?郭抹若写《凤凰》一文,曾言: 浑身发热,颤抖不已,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奋笔写就。古人云, 心中有感,笔下方成文章。本狼认为创作冲动是创作的源泉。先生创作,不是满 腔的热血,难怪文理不通。   从技术的角度说,电子传播更适于艺术中的游戏倾向,因为它追求瞬间性的 感官效果,画面的迅速切换消解了人们心中对于永恒性的崇拜,而有声有色的高 【评论】画面的迅速,是flash么?有几个用flash做写作工具的? 强度感官刺激则在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欲望的同时,使原先向往纯美与崇高的理 【评论】莫非先生看网络上的“感官刺激”多了?新语丝的plain text format 的“感官刺激”在何处? 性思维麻木了。游戏是人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重要形式,它使人们得以超越在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局限,让个性向世界敞开,让人性朝自由飞放。然而,仅凭 “拖动鼠标与网络共舞”的游戏冲动创造艺术,难免会放弃创作时的责任和道义, 【评论】“拖动鼠标与网络共舞”,想象力实在丰富。难免会,有什么证据?请 先生指导一博士研究生,以“鼠标和创作时的责任和道义”为题,做博士论文, 求证鼠标和责任和道义的关系。西方作家每天“拖动鼠标与网络共舞”,所以每 天做“资本主义的乏走狗”。 松懈审美意志和艺术执着,甚或背弃“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宗旨;如果以游戏冲 【评论】先生此文有意天下乎?文须有益于天下,何人所言,让先生奉为宗旨? “文章经国事”只是部分文人的见解。文章可以修心,可以养性,可以寄情,可 以言志。 动替代审美动机,还可能使艺术活动失去庄重和崇高,乃至抛弃价值和意义,最 终使创作始于游戏而止于游戏,网络的“撒欢场”上将再也难觅“文学”的踪影。 时下的许多网上作品被讥之为“灌水”、“痰盂”、“贴大字报”、“心情留言 板”等,恐怕就与这些写手以技术游戏替代审美动机有关。一些网络作者“成名 之迅速与流芳之短暂”成正比,大抵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   二是以技术智慧替代艺术规律。网络是一门技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 别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 播”、“蛛网覆盖”、“触角延伸”、“虚拟现实”、“交互式欣赏”等等,都 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崭新名词。但网络技术不等于艺术,技术优势不等于文 【评论】先生又在掉书袋了,可惜书袋掉进了网络的名字里面,连一流的计算机 网络学者都看不懂。什么“软载体飘移”,“触角延伸”,什么话,什么话! 学强势。作家张抗抗就曾质疑:网络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 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但它能否改变文 学本身?文学源于精神而不是源于技术,技术只是艺术借助的工具,它应该受驭 于艺术,为创作者遵循艺术规律插上创造的翅膀,而不是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 律。 【评论】回答是不能,也没有试图能。何人大胆,要代替艺术规律? 艺术起源于技术,但艺术一旦从技术中剥离出来就超越了技术,提升了自己 【评论】艺术起源于技术?哈哈,此言谬矣。艺术如何从技术中剥离了?无论何 种技术,都要一定的技术作为载体。印刷品用造纸术,广播用无线电,电视用 cable,电脑用软硬件,相声用麦克风。问题是,老狼愚蠢,不明白艺术为何要 从技术中剥离出来? 的精神创造性而朝着价值理性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多么神奇,它仍然只是 技术而不是艺术。技术可以具有“艺术性”,而艺术则不能实现“技术化”。因 【评论】网络一直是Computer Science研究的问题,怎么成了“艺术”?当然, 唐。纳德先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中的艺术,另是别论。 为技术只是艺术创作或欣赏的道具,它永远代替不了艺术本身。艺术是精神的结 晶,而技术属于物质的操作;艺术创作如春蚕吐丝般酿造生命的境界,技术则像 庖丁解牛一样实现驾驭对象的自由。网络技术能使人类实现“数字化生存”,但 【评论】网络什么时候要摇身一变成为艺术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人类的生存决不仅仅是靠“数字化”就能包打天下的;同样,网络技术能为文学 【评论】费话。没谁见网络上掉下馒头来的。 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但它飞翔的目的地应该是艺术的圣殿而不是技术的作坊。 对于稔熟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却不懂文艺创作规律的“网虫”、“闪客”们来说, 他们在网上“玩文学”,容易走入两个误区:要么流于戏谑、肤浅、粗疏和随意, 使创作成为“孤独化狂欢”的游戏,使作品成为“准文学”、“非文学”或“网 际文化快餐”;要么视“玩技术”为“玩文学”,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规律,以 工具理念替代审美价值,把文学对审美的关注改造为操作对技术的关注。   三是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 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 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皈依的人文精神。工具理性着眼于“器”的因素和 【评论】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物”的目的,价值理性瞩目于“人”的因素和“道”的宗旨,它们是两种相互 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网络工具理性是一种见物不见人、重器不重道、重 手段不辨目的、重技治效应不重科学精神的实用主义技术观。它通过主客分立的 二元论,导致技术至上,使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横陈在人类面前, 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美国的大卫?格里芬曾嘲笑过这种技术与人性相悖 【评论】先生抬举吾辈在网络上发表的一两篇文章的意义了。“横陈”,真是生 动活泼。 的状况:“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消除一切具有主观性的词汇。我不说‘我 饿了’,而是说‘K-14在燃烧’。当觉得妒火中烧时,我也许只是说:‘亲爱 的,我的G-3活跃起来。’对此,我的情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亲爱的,这的确 驱散了我的G-7’。”〔2〕工具理性带给人类的就将是这样一幅可怕图景。 【评论】可怕。先生读网络文学,对痞子蔡的这两句话倒是记忆犹新。痞子蔡是 用夸张的语言描述了一个网络“新青年”。这既不是网络创作人员的主流,也不 是作品的主流。请问先生今天和了H-two-O-one了么?退一万步说,就是所谓的 网络词汇,如ppmm, 恐龙之类,不过是网络聊天的符号。先生把聊天室里面的文 字也叫做文学么?先生把BBS上的贴子,三言两语的reply也叫做文学么?如果这 样,先生的文学实在不值钱。   网络作为文学的“工具”,是人类迄今为止发表作品最容易、传播作品最便 捷的技术载体。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笼天地于尺幅之间,挫万物于光标 之处,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达成“咫尺天涯”、“瞬间永 恒”,让幻想成为现实而不失其真。在这一点上,网络的虚拟与艺术的虚构和想 【评论】先生又在教训了。论掉书袋,本狼比先生还会。论国学,本狼怕比先生 还要深厚。网络还可以“俯仰天地,体察万物”,感天地之幽幽,狠人生之一瞬。 谈笑之间,灌水三千;凝神之际,坛上也惊。恨不得就此做《水掉歌头》一篇, 给先生助兴。然而,先生满篇议论,不见证据,疑惑,疑惑。 象有重合的一面,这对文艺创作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新奇和 玄妙,又可能使人们陷入技术工具的黑洞而不能自拔,进而迷失艺术的本性,误 【评论】这些人迷恋了什么“技术工具”,有什么超级武器,竟然让先生如此担 心?不就是HTML 页面么?写一个最简短的HTML页面,看看是不是惊世骇俗。我 的文章 将虚拟的读屏符号当作普遍的价值出发点,将人类导向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途。 因为在网络写作中,电子化的工具打造的是普遍化、标准化、纯数量化的时空模 式,“比特”作为软载体符号已经伪装成具有自然的直接性和呈现性,数字化技 【评论】WORD有pattern,所以大家用word写出来的文章都“普遍化、标准化、 纯数量化”。 大家注意,“比特”在进行伪装,大家以后看到网络上的文章,要直接看到比特, 看穿这些伪装。 术的工具优势作为艺术的催化者,通过将非自然、非人性的成分引入时间、意识、 【评论】非自然、非人性?可怕。 理性、历史的世界之中,并运用超文本或超媒体符号思维的外在干预,形成自然 【评论】hyper-link,就几个方便大家reference 的link,成了何方妖孽? Multimedia, hyper-media,不就是几个动画片么? 呈现的中断和价值理性的阻隔,不仅导致网络工具人为而任意地对人的愿望的生 产,而且形成艺术对人性的遮蔽和对人文的偏离。   从“技术-社会-人”的哲学视野上看,网络时代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取 代,必将导致人类对高技术的盲从,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造成社会进步 中人与技术的本末倒置。影响所及,会造成技术进步而道德沦丧、科学发达而人 文堕落、工具先进而文化颓败、物质丰赡而精神贫乏、生活优裕而思想疲软等种 种“现代文明病”。今天,互联网技术浪潮已经把工具的功能由感性的认知推到 理性的认同,与之相关的是,技术化消费诱发的伦理匮乏、人文失落和精神萎缩, 正导致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打着“科学”的招牌危害社会、摧残人性,高科技犯罪 日渐增多,技术对财富的增值效应使许多人忙于用技术满足自己的物欲和享乐, 科技产品的无奇不有和无所不能又使得人们从舒适中滋长出惰性,钝化了进取和 拼争的锐气……这正印证了卢梭在18世纪说过的那句谶言:随着科学技术与艺术 的光芒在天边上升起,德性也就消失了。   看来,我们从人文的视野中考辨网络和网络文学的时候,需要坚守的仍然是 人文本位和审美立场,反对以技术主义替代人文动机和审美规律,更不能以工具 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以技术的艺术化替代艺术的审美性。正确的立场是:“放弃 机械论的二分法,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同时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 者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有科学精神有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充满人 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3〕 【总评】一派胡言乱语! (XYS20030227)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