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光负 ——一首献给同龄人的青春挽歌    ·文远·   数度春秋,几回叶黄。   我捡拾着院落里纷纷扬扬飘落的山紫荆树叶,检视着落叶上的斑斑点点和不 同花纹,联想起自己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研究所生活,不禁浮想联翩……   我有近三十年时间在一个省级研究所里度过。先是从事科研工作,后改搞信 息,最后十年操办杂志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我把这个过程简单地用文字记录下来, 期望对自己的灵魂有一个交代。   这是一段平凡的生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奋进的精神,一丝不舍的遗 憾。   1 初出茅庐   研究所坐落在城市的最南端,我们学校坐落在城市的最北端,南北之间,横 跨一条江,踩自行车要五十多分钟,路程可能有八、九公里左右。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从一所中专学校制糖工艺专业毕业。   我要赶在月底之前到研究所报到。   之前我给研究所打过电话,他们答应说派车来接。结果我在学校里傻呆呆地 等了两天,没见车来。我再给单位打电话时,他们告诉我,单位的车现在没空, 叫我自己租一部三轮车把行李拉去,拿发票找财务报销。早说啊,我不是非得要 等你的车。   研究所是一个不大的单位,120人的编制,当时只有两部车,一部是军用吉 普车,另外一部是中型卡车。   本专业的一位师弟小左陪我去研究所报到。在学校里我们大家在一起玩得比 较好,他经常到我们宿舍找我玩,我们两人都会剪头发,互相帮剪。小左第二年 毕业后分配回武宣糖厂,他是武宣人,当到副厂长职务,工作上也还有一些联系, 帮他英译过一份联合国项目的污水处理环境评估报告,不过这是后话。小左现在 也不在了,英年早逝,据说喝酒太猛。   小左鬓角留有长长的滴水,下面穿一条窄裤腿,而这些在那个年代都是青年 人的时髦装头。我当时没那么夸张,但也有一条六寸五裤腿窄屁股藏青色日料西 裤,十分抢眼。我注意到接待我们的L副所长盯着小左的裤腿审视了一下,面似 有不悦之色,但没有说到话。   这一年我们学校一共分配来了七人,制糖班的三人,造纸班的四人。其它同 学都急不可耐地回家探亲去了,一个学期太长了,人都憋坏了;只有我一人前往 单位报到,因为不久之前在等待分配的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我有事已请假回过一 次家了。学校的毕业分配名单公布之后,我只给家里面打了一个电报说“我已到 研究所报到”,就一个人来单位报到了。   我还了解到,月底以前报到的,可以领到半个月的工资,而如果说是在月底 之后再去报到,就只能领下月的工资了。我比其它同学早上半个月班,多领了半 个月工资。他们从家里探亲后返回学校,我奉领导之命跟司机一起开车去学校接 他们来报到。   当时我们实习工资只有三十四元左右(实习期一年,一年后考核合格才定级), 但对于我这样一名每月只有五元零花钱的穷学生来说就比较可观了。当时大学毕 业生定级后的工资是五十四元左右,大专生的工资有四十八元左右,中专生三十 八元左右。机关、事业单位和工厂企业都是一样,差别的只有地区级差。省城是 一级,地区(专署)城市是二级,县城为三级,公社乡镇为四级。   第二个月我拿到工资后留下每月的伙食费十二元之后,买了生平用工资买的 第一件奢侈品——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花了我二十元钱左右。那时我们单位的年 轻人特别是单身汉(不管男女)都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收音机像一块砖头一般 大小,用于收听新闻。这是一种很时髦的做法,那时半导体收音机刚流行不久。   单位安排我在办公楼三楼跟一位叫老吕的单身职工(老吕的家属在农村老家) 合住一间宿舍,此前老吕自己一个人住。一直与老吕合住到1982年我结婚时单位 分给我一套一房一厅福利房。   刚上班时,有一天被轮值派去值班室接电话。由于这个工作,半天下来单位 很多同事的名字我都能耳熟能详了。当年研究所仅两部拨号式座机,一部在所长 办公室,一部在门口值班室。   研究所后面半截围墙外边是一个混杂有很多鸽蛋大小卵石的土坡,现在是本 市供电局的一座高楼所在地,当年却是一处荒凉的山岭,爬到顶端可以远眺邕江 和江上唯一的邕江大桥,城市的景观一览无余。马路对面是糖纸厂,是本城一家 著名的大型国营企业:汽笛轰鸣,蒸汽腾腾,车来车往,好一派繁忙景象。我心 里面暗暗地对自己说道:好啊,我期待的研究所工作生涯开始了。   我有点迫不及待,那一年我刚刚满21岁。   2 高考折戟   这是一段难以启齿的记忆。   至今,仍有一种伤痛、惭愧和无奈的复杂心情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我需要一点勇气,来自曝其丑。再加上时间久远,许多细节都已经忘却。   但历史这种东西不是说你想忘记就忘记得了的,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这些 陈年旧事就像大海一样翻卷着浪花涌上心头,美好的,悲伤的……   雁过留声,人过留痕。   我多年的笔记本全丢弃了,就好像一个人苍白的历史,了无痕迹。现在回忆 起来很费劲,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好在手机现在有笔记本记录功能,随时可以 记录回忆一些事情。   有时候想到头痛。终于体会到某些人为什么会患上偏头痛了。别人我不知道, 而我可能是努力去想一些力不能逮的事情,对我的脑袋造成了某种始料未及的伤 害。   世界上有些事情,有些人不去想,一样可以生活得无忧无虑;有些人去想了, 而且想通了,这些人都是聪明人;有些人去想,死劲地去想但却没想通,就像我 一样属于普通人。很多事情去做了,但是没做好,勉强为之。   从二十一岁到研究所报到起,到五十岁正式退休,我一共在研究所待了29年。 研究所是我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景。我有一段时间整理家庭内务,嫌 累赘,把十来本的工作日记丢弃,很可惜。现在全凭记忆写作,要写出那么多年 的经历,时间有可能不太准确了,但内容大致是不会错的。一辈子喜欢写字的人, 确实不应该随便丢弃一片纸张,说不定哪天你就会用得到,丢弃时没有想到以后 会写回忆录之类的东西,此教训深刻啊。   言归正传。1977年下半年,记得我当年准备参加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 但是没有背水一战的心理准备,没有请假全天候复习功课,也没有找任何的补习 班去听老师讲课。完全是利用零零星星的时间,工作之余,复习功课,以为自己 凭底子能考得过,读过高中,又刚从中专学校毕业嘛。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我想错了。   考前一个月所领导还有意无意地安排我出差。到天津塘沽考察(第一次工作 出差,跟我们研究室里的老邓到天津塘沽某化工厂考察调研)。   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记得当时我和老邓都借了单位的军大衣。单位就两 件军大衣,平时都放在仓库里,谁冬天去北方出差时就借用一下。   但我还是被冻坏了,感冒了。   六次进京特快列车在河北石家庄车站小停的时候,与我的一个至亲家庭事先 打电报约好在车站停车15分钟时见面。记得是清晨,他们一家老小五囗人一大早 从正定县城赶过来火车站与我相见。因为大家多年未见,心情都十分激动,场面 相当震撼。以至于车开出以后很久很久,我一个人在火车上呆呆地坐着,半晌说 不出话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是晚上到的塘沽,当晚找不到住宿,那时候旅馆很少,只能等澡堂子营 业完以后在搓澡的躺椅上睡了一晚。北方澡堂那种难闻的气味我是第一次闻到, 以后也没有机会再进这种澡堂了。   高考考完之后,才知道自已并不是像想像中的那么强大;相反,我很虚弱, 不堪一击。你今天有一个看起来条件比别人好一点的工作单位,位于城市,不用 下乡。那只不过是命运之神的一种安排,并不证明你比别人更强大,也不证明你 就比别人更优秀。命运之神并不能总是眷顾着你。高考考的是基础知识,文革十 年你什么也没学到,你学的那些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的知识,根本经不起考场上的 检验和敲打。   尤其是后来听到我们中专同班有四名同学分别考上华南工学院、广西大学、 广西中医学院和广西农学院的时候,更感到自己是一种莫大的挫折。   更糟糕的是,感觉一下子被生活完全抛弃了。   高考后不久,单位要选送一批年轻人到广州华南工学院进修两年。单位刚分 配来的中专生还有今年招进来的插队和回乡青年同事几乎全部送去进修。   唯有参加高考的韦某某、吕某和我同时被弃。据事后有同事反映,在欢送进 修生到广州学习之前,L副所长在会上对他们说,参加高考的人就是工作不安心 的表现,工作不安心,我们就不送他们去进修。你们是安心工作的,所以我们把 你们送去进修,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学成以后回来报答组织对你们的关心和培养。   而这仅仅是我高考后受到的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之一。   紧接着被所领导安排去参加厅工作队分派到岭溪县的一个水库参加劳动,时 间一个月左右。这是高考后受到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之二。   工作队陈姓副队长是轻工厅派下去的,他是梅县客家人,不懂当地的土白话, 他与当地人交谈时让我居中作翻译,恰巧客家话和土白话两种语言我都懂。在水 库上,在泥水里挑土干活并没有把我吓倒,也没感到害怕,但是心里面就有一种 被高考败北和被整双重打击伤害的疼痛。   从岑溪水库劳动回来后,紧接着又被指派参加另一个厅工作队进驻市绢纺厂, 时间半年。这是我参加高考后受到一系列不公平的对待之三,继续整治,你也可 以说是经受组织的锻炼和考验。   工作队对我的表现评价都还不错,尤其是进驻绢纺厂的工作队负责写评语的 老陈在结束工作的时候还给我看过工作队对我的评语鉴定,这些都要被放入个人 档案袋里的。评语其中有一条说我坚持学习英语。我不懂这条评语单位领导看了 以后对我影响是好还是不好,但我什么也不说任由他们写去。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界上的事情很难说得清楚。以后我在工作上取 得一点点的成绩,难道不能说是因为高考失利后,发愤图强,自学成才所努力取 得的吗?   3 “初生牛犊不怕虎”   一九七八年春节前,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出差放单飞,出差的目的地是很远 的地方——一个叫咸阳我从未到过的城市。   当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研究所领导安排我一个人出差,到咸阳提货。我一 口答应,兴致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这个人对任何新事物都十分好奇,这次出差也不例外。我全然没有害怕的 担忧,反而有一种探索新事物的兴奋。   记得当时我到财务室办手续借款,单位的一个同龄青年小钟十分惊讶地道, “一个人去?”   年关就要到了,大冬天,一个人出远门,对某些娇生惯养的人来说,这确实 有些“残酷”,但我却把这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的锻炼机会。   文革时我才十岁,就曾缠着正在读初中的舅舅要他带我去串联,后来他带我 和一帮中学生到过广州串联二十多天。一直到广州当地发生严重的脑膜炎流行我 们才中止旅程返回。   十七岁到农村插队时就是插青小组的组长,当时有些组员的年纪比我还大。   生活中不止一次得到过历练,心里有些底气。   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次出差我差点被误认为是一个盗窃犯。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从南方的省城乘6次进京火车出发后,半夜到达郑州, 在车站嘈杂的候车室呆到第二天再改签到西安,然后再马不停蹄转车赶赴咸阳。   赶到咸阳的那个晚上太晚了,在旅社入住的是一个两人间,我进房时见房里 没人,都是空床。我随手将行李丢在靠门边的一张床上很快就睡过去了。   长途跋涉太累人了。   第二天我还没来得及起床,旅社查房的人就来了。吱吱喳喳的几个人一块把 我叫醒,神情紧张地问我叫什么名字,出示住宿发票什么的。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昨晚睡着了,蒙胧中是有一个人进来睡在另一张床上,早上似乎也是同一个 人早早就收拾行李出门去了。我猜也是旅客,但自始至终我们两个人都没机会打 招呼,连对方照面也没打过,不知对方长得怎么样。   旅社的人对我说,一个叫某某的人把床上用品枕巾呀,被单呀,被套呀什么 的一股脑地全都顺走了。   我说,不对呀,我就是你们所说的某某。我没偷你们的东西,我也没走,我 不就在你们面前,好好的。   他们听我这一说,一下全都傻了。   半天他们才回过神来说,错了错了。   忙问我,昨天晚上你睡几号铺?   我说我不懂啊,进来没人,我也没看清,随便找了一个空铺倒下就睡着了。   原来,我睡错铺了。住宿发票上写的我是2号铺,而我睡到人家1号铺上去了。   结果后来1号铺位的旅客见1号铺位上已有人睡了,也不做声,就在2号铺位 上睡下了。早上走的时候顺手把人家2号铺上的床上用品顺走了。   我成了一个嫌疑人,替罪羊,顶包者。   经过解释和查证事情最终弄清楚了,我才如释重负。   这事如果不是当场弄清楚,等到我走了以后可能事情就说不清楚了。   我品尝了西安和咸阳当地著名的羊肉泡馍,一点吃不惯。我从住在陶瓷厂附 近的旅馆坐很远的车,到火车站门口一家有炒饭的店铺去吃饭。   记得那次出差,到咸阳陶瓷厂提了货,再到火车站将货物发回单位。我不愿 走来时的路,出潼关,经转郑州回邕城。我想尝试新的东西,欣赏新的地形地貌。 就选择从西安辗转过秦岭,下成都。不过遗憾的是晚上经过秦岭,没有欣赏到秦 岭的崇山峻岭和层层叠叠的壮观景象。在成都站我马上再转签经重庆,下贵阳。 成都站的售票员一看我还要走那么长的路,就好心地给了我一张坐票。到重庆市 没下车,火车开进去以后,再倒出来就直接开走了。在贵阳住了一晚。在贵阳观 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我见有一队人马在排队买东西,这个排队的场面相当震撼, 弯弯曲曲七拐八弯很长,我非常好奇就跑到前面去看人家到底排队买什么东西。 因为文革时期排队买煤、买肉买豆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些我都经历过,但是在 贵阳却第一次看到了人们在排长队买干辣椒。   我在贵阳再改签龙城,是一列慢车,快过年了,每个旅客都是大包小包的, 没座位,我也一样没座位。很多人还睡在座位底下,售餐的盒饭都是从旅客的头 上递过来,餐车根本推不过来。我在拥挤的火车上站了13个小时才又累又困地回 到龙城。   已经近年关,还有几天就是春节,我疲惫不堪加上又患上感冒。本来想打电 话请假在家里过完年再去上班,但又不敢。打通了电话,是L副所长,一个参加 过抗美援朝的连级领导。我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   那个年代,人真的是很单纯。   领导在电话里又催我,要我赶快回去,还要赶赴钦州那彭糖厂参加陶瓷管的 糖汁过滤科研试验。结果我一路风尘急急忙忙赶到厂里,人家试验也结束了,老 邓和张若子等一干试验组人马正打算往回赶,回省城过年。   我跟着试验组单位同事们回到省城后,自己又抢购火车票马不停蹄地赶回龙 城过年。   一九七八年那一年的过年,真的是疲于奔命,个中艰辛,一言难尽,都是因 为自己太年轻了。   以后每次出差入住,我都要仔细辨认床号,避免搞乌龙,我是“一遭被蛇咬, 三年怕草绳”啊。   研究所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之所以神秘就是对它不了解,不 知道它是干什么的,里面都有些什么人,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当时的我与一般人一样对此也不了解,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职场小白。   4 揭开研究所的面纱   研究所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但是并不神秘。   研究所也是一个小社会,除了研究人员主体,还有图书馆、杂志和资料翻译 等技术辅助人员,安装维修技术工人,领导、办公室主任、司机、厨房和医务室 等后勤服务人员。   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不否认有些人比其它人能干一些, 但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科研需要协同作战。   研究所的工作比较特殊,用一句话来突出它的特征:研究所就是一个出科研 成果,出科技人才的地方。研究所的人并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聪明,只不过它工 作的环境比较有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环境的独特性造就了一些独特思维的人才。   研究所机构设置根据行业和专业分工不同而稍为不一样,但有一些设置是大 家都有的。比如说研究室、图书馆和杂志社等等。我们单位当时设置有制糖造纸 研究室、轻工研究室、食品与发酵研究室、检测站、办公室和情报站(管图书资 料和杂志)。我最初被分配在糖纸研究室的糖业组,简称糖纸室糖组。实习期为 一年,一年后顺利转正。我同班杜同学转正不顺利,据糖纸研究室谭副主任在讨 论转正的会上介绍说她在到广州华南工学院进修期间跟其他同学闹意见,影响不 太好,意思是不想让她转正。但在讨论她的转正时,我发言为她说了话。其他老 同志我记得是罗路芳等人也跟着发言同意我的看法,认为那是一件小事,小问题, 非原则问题不应该影响她的转正。   我们研究所是一个应用型工业研究所,不同于大学和科学院研究系统,它们 主要致力于理论研究,我们研究所直接面向工业企业,一般都是应用开发型的研 究项目。马路对面就是一家大型国企制糖造纸厂。我们建所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它 服务的。   全省大概有七十多家自然科学研究所,每一个行业基本上都涵盖有一家专业 研究所。这是照搬前苏联的行业机构设置模式。   从专业性来说,研究所情报站里面的图书资料就是这个行业的大型资料库。   科研是这样一种过程,有结果的成功固然重要,没有结果的研究过程也会开 出各种各样的美丽之花。有些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理论,运用的方法,使用的工 装、工艺和设备都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开发应用。   研究所是一个可以和必须实现创新的地方,研究人员都具有“抢跑”意识即 勇争第一的观念。   研究所看成果,研究人员都想成为那个出成果的人才。   科研实操步骤:——收集资料——申报课题——设计试验——制造设备—— 安装设备——试验研究——撰写总结报告(分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两种)——技术 鉴定——发表成果。   科研人员基本要求:有一门专业,至少懂一门外语。动手能力强。务实求真, 一切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在分配来单位之前我对研究所的概念一无所知,甚至对这个行业还有一个研 究所这样的机构我都不知道。   懵懵懂懂地就进来了,到单位以后发现这里有个大型专业图书馆,里面有很 多图书资料,心里面十分欣喜,因为我骨子里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刚来的时 候,如果有空,我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泡在图书资料室里面看书,总也看不够。 有时候整天都不需要与人交流。这里都是开架阅览,你想看哪一本书就去取哪一 本书,看完就自己放回架上原来的地方。   这个时候我发现有一本《科学研究的艺术》。这是一本讲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科学研究的原则,科研人员的道德,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 学成果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研究常识读本。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对科学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对图书馆里面的那些印刷精美的彩色外文书刊 我十分感兴趣,爱不释手。有一种刚从长长的黑暗隧道中走出来,突然看见外面 彩色缤纷世界的感觉。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读懂它们。   在图书资料室里也有一些像我一样刚分配来的新同事,大家的交谈都是轻声 细语,嗜书如命。   5 研究所里的年轻人   我到单位的那一年,研究所分配来了二十多位年轻人,院子里一下子就热闹 起来。往年单位陆陆续续也分配来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但是因为十年文革,科研 阻滞,每年分配来的名额很少。像我们学校,七三届分配来三名毕业生,七四届 仅分配来两名毕业生,但我们这一届一下子就分配来七名同学。   那一年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就有全国各地学校分配来的学生。此外,还 招进来一批插青和回乡青年。   从学校分配来的学生主要有广西大学的,还有华南工学院的,我们学校的以 及外省一些院校分配回来的学生,比如说山东大学、上海外语学院、上海水产学 院等等。   大多为工科和外语专业的学生。   同一时期分配来的大学生有L某某(华南工学院造纸专业),W某某(华南工 学院造纸专业,L某某的女友,后结为夫妇),L某某(广西大学数学系),三位 浙江大学生,W某某(上海水产学院),S某某(浙江大学石油化工专业),Y某 某(浙江大学石油化工专业) 等人。   翻译们(同一时期分配来的各语种翻译)有英语W某某(广西大学),日语L某 某(山东大学),德语X某某(上海外语学院),法语M某某(北京第二外语学院,M某 某稍晚一点分配来,好象是第二年)等人。   来得早一些的住办公楼的三楼,每两三人一间。来得晚一些的插青和回乡青 年新同事则住在临时搭建的火砖平房里。   那时单位的政治学习抓得很紧,每次学习都会有一个单位主要领导亲自参加, 掌控这个毛主席哲学理论学习小组;星期二和星期五晚上则是铁定的政治学习时 间,只要不出差在家的年轻人有时间都要自觉参加。   所谓的哲学小组,只不过是打着集体学习的名义,藉着提高思想觉悟的借口, 实际上就是想了解你的思想动态,控制你的思想。另外在业余时间的支配上也对 你进行严格的控制,让你老老实实和时时刻刻地“团结”在所领导的身边。   有一位皮笑肉不笑的L姓研究室主任和另外一位表情严肃,颇有几分威严的Q 姓办公室主任喜欢随时不请自来地闯入你的寝室,窥视你的生活。这种涉嫌侵犯 个人隐私的做法颇让我们大多喜欢读书和爱清静的年轻人十分不适,敢怒不敢言。 不知道他们的这种卑劣做法是不是受到当时所领导某些人的背后暗示和支持。   政治的压力和逼仄的生活环境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那时也还设有食堂,我们一日三餐都在食堂里搭火。食堂专门有个锅炉烧开 水,我们早上就是打了开水,打早餐。   青年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说道说道的趣事就有一两桩。   有一位同事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是他请我陪他去的。他跟女友两人是老乡, 那个女的住在我们单位马路斜对面饮料厂宿舍大楼。那天我陪他去拜访他的女老 乡,他在楼下大声呼唤那女老乡名字下楼来见面。   以后他们两人成了男女朋友之后。我的这位男同事给他的女朋友立了一个交 往规定。这个交往规定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定女朋友一个星期只能来研究所见面 一次,弄得人家女友哭笑不得。   还有另外一位同事在门口贴了一张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闲谈请莫超过三 分钟。   可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些年轻人是多么的惜时如金,但恋爱是不能那么 理性的。话又说回头,这些自律的年轻人后来都学有所成,在事业上是其他年轻 人的榜样。   那位规定他的女友每个星期只能来见一面的同事,来自山区,他惜时如金发 奋图强;后来成了大老板,他很早就在省城青山脚下买了一栋别墅;他女儿大学 毕业后,他还把女儿送到日本庆应大学留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而那位在门口写有“闲谈请莫超过三分钟”的同事,以后在高校里面当上了 副教授。   可见,研究所是出人才的地方,从我们研究所出去过不少人才,出过一位市 委书记。甚至,研究所职工的子女都不简单,出过一位副市长,还出过不止一位 的留洋博士,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   6 “芝麻,芝麻开门”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第二年我毕业分配到研究所,但当时我对研究所的 性质以及它到底研究什么不甚了解。   毛伟人带领我们的党和人民军队打败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他老人家稳坐江山二十七年,于1976年9月9日功成名就之后阖然去世, 丢下一个烂摊子。他的功绩是伟大的,但也犯过诸如“人民公社”、“大跃进” 和“文革”这样严重而不可原谅的错误,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国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说来话长,当年毛伟人逝世不久,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这个省级工科研究所, 按我的理解,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应该是面向工业企业,研究科学技术 的;按道理与政治是不沾边的,我们是自然科学研究所。但中国的事儿,有什么 不与政治挂上钩呢,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虽然文革刚刚结束,但是文 革极左思维的影响还是非常深重的。   不久,我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我们后勤办公室的同志出去办事,比 如说到火车站定卧铺票,总是要在一个军用挎包里带上几本书,用于拉关系。那 时候还不兴送烟送酒,更没有送钱送房搞贿赂的。   单位个人之间办事送点小东西本来也没什么奇怪的,人情嘛。但我奇怪的是 我们单位的办事人员出去办事要送的礼物竟然是一本书,那本书还是上下册,有 好几百页呢,而且别人也能够欣然接受而帮他办事。可见这是一本不平常的书, 有独特的魔力。   那究竟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有如此“芝麻,芝麻开门”的魔力?   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本以研究所的名义,由我们单位主要领导 亲自组织人员,亲自参与编写的一本包括有诗词有悼念文章关于伟人逝世的纪念 册。居然印了一屋子的书堆积在那里。   我完全想象不到,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所不搞科学研究,专门收集报上发表的 资料编辑政治小册子,这算个什么事儿?而且这本政治小册子竟然可以像货币和 商品一样与人交换流通感到十分匪夷所思,百思不得其解。   1976年9月,伟人逝世。同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垮台。这标志着 “文革”一个时代的结束。“文革”时代虽然结束,但一些对政治敏感,总想从 政治上发迹的少数投机家“左”的思想仍然脱离不了“文革”时的思维定势。   “文革”十年,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靠边站,基本上不能专心致志地搞科研工 作,精力无处释放,有些人只好动脑筋打家具,居然一个比一个的家具打得漂亮。   我们单位当时成立的那个哲学学习小组,每逢周二和周五晚上由不出差在家 的所领导组织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你可以 不去,但一个不求上进的青年形象可能就给人固定了。那个年代要求的是“又红 又专”,你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向组织靠拢,就是自甘堕落,走白专道路。那 个大帽子,使人望而生畏。   当时从上到下的研究所各级领导都是“文革”造反派的积极分子,还有附近 糖厂“掺沙子”进来的工人。其中我们糖纸研究室主任X某某就是原来单位对面 糖纸厂的一个炮兵连长。“文革”时,邕江水面上那一次著名的炮战他就有份积 极参与;冲击报社,由于人胖腿短跑得慢,逃跑时爬墙头差点被对方派别的武斗 人员追上来用长矛戳穿他的屁股,好险。   邓小平重新上台执政以后,我们研究所的某些领导还在台上忧心忡忡地说过 这样的话:邓这样子搞是不行的,不抓政治思想工作,光搞经济建设,是“只低 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要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对于伟人的逝世觉得天马上就要塌下来了,中国“皇帝”后继无人了。   事实证明,天并没有马上塌下来,地球上缺少某一个人并不会停止转动;不 但天没有马上塌下来,后伟人时代政府管制放松,人们发财致富的天性得以完全 释放,人民群众生活相反还逐渐好起来了,很多聪明又勤快的人还带头先富了起 来。   往事如斯,当年的一个科学技术研究所不搞科研却热衷于编写政治小册子, 以为官场发迹之作;这样的故事作为一种政治笑话却流传下来,至今仍能发人深 思。   但这个政治笑话小插曲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广大科研人员还是克服政治上的 干扰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   7 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   (一)   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著名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 1978年第1期发表,2月17日《人民日报》加以转载,迅速在科学界和广大读者中 引起强烈反响。陈景润的遭遇在我们研究所内也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他的生活和 工作经历,其实就是当时全国科研院所广大知识分子真实遭遇的一个缩写。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向科学进军”象征着科学的春天到来,那一年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 会”,陈景润作了长篇发言,他的事迹传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段时间以来,研究所科技人员克服文革余波影响,排除极左势力的重重干 扰,向陈景润学习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共同愿望。以后几年,全国的高考学子 也是一样,以陈景润为榜样,以报考数学系,学习数学专业为荣。一度使数学专 业成为那几年报考要分最高的专业,一“票”难求。   1977/78榨季在短暂地跟随老邓做陶瓷管过滤蔗汁试验(那彭糖厂、伶俐糖 厂)之后,整个1978年如前所述我是在工作队里度过的,与科研无关,与政治有 关。   1978年年底从工作队回来后,1978/79榨季我仍未确定岗位,都是打零工状 态,描描图,出出差,包括几次到过桂林轻工机械厂督促甲糖分蜜机加工。   受室领导派遣与S某、Q某某、N某等四人到过桂平糖厂描糖厂助晶机全套图 纸约20多天。   在这里遇到造纸班的肖晓燕,她毕业后分配到这个厂,一个人住在招待所二 楼(一楼住着一家转业军人和家属),她爸是平南县南下领导干部。肖晓燕普通 话很正,也是校广播站播音员,我们在学校时就认识。肖同学瓜子脸,大眼睛, 传统美女胚子,整个一个范冰冰。   肖晓燕在桌子上依次摆有三张不同时期的照片,高中阶段、中专阶段和现阶 段,以高中阶段的形象最美。   可惜当年我没有相应的美学概念,不懂得欣赏她的美。   记得同事N某感冒病了,我们到她那里借用炊具给同事熬粥。   肖晓燕后来也调到省城轻工设计院工作,不久又调至某造纸公司任工会主席, 在副经理职位上退休,不过这是后话。   (二)   整个八十年代全国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所每年的买书经费都用不完,可以称 之为中国科研的十年黄金时期。我们研究所也一样,那个时候我们拿到一项轻工 业部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甘蔗糖厂成糖连续化》,项目总经费118万。薛齐重 工程师任项目负责人。《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属子项目,武怀仁任该子项目负 责人,项目经费16万元。   《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项目开始时仅武怀仁工程师和张若子两人参与,图 纸是北京化工学院的一名教授送的,我们只是把卧式改为立式。该离心机的分离 原理是利用一个颠动头使离心机在自转的同时利用销钉定位偏离一个角度,产生 一个像陀螺转动一样的倾角颠动,在较小的转篮直径下可以克服物料磨擦力,增 加排料角度。   该机原用来分离化工原料,现想用来分离白砂糖,也就是糖厂所说的甲糖。 糖厂需要分离(又叫分蜜)的糖膏有甲糖膏、乙糖膏和丙糖膏。糖厂甲糖分离只有 间歇式分蜜机或程序式自动分蜜机,研究项目欲使该机可连续运行分离甲糖。立 项水平很高,当年国际上也未解决此难题。   第一阶段: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项目的立项、收资及设计等前期工作主要由 武怀仁高级工作师负责,张若子参予。武工为民国时期的广西大学化学专业毕业。 分蜜机在桂林轻工机械厂加工好以后运到糖厂,甘蔗榨季开始后,一试验就马上 停机了,因为糖膏全部塞死了,出料角(48度)太小糖膏排出不来。设计时沿用北 京化工学院样机,在锥篮出料角设计上未作任何修改和计算。   张若子,女,北京人,当年四十岁左右,高中毕业。她心灵手巧,图描得非 常好,字也写得非常端正,几乎跟印刷体一样,描图非常快。但她缺乏相应的专 业知识。试验才刚刚开始,甘蔗榨季还没结束,1980年前后,她就到香港探亲 (实为投靠亲友,她有一个妹妹在香港),再也没有回来。   1979/80年甘蔗榨季后来的试验主要由关炜光工程师和韦品元(当时是横县谢 圩糖厂分蜜大组长)主导,我也有份参加。这段时间的试验主要解决了出料角度 问题。试验证明,甲糖膏的出料角度约为半锥角27度,乙糖膏的出料角度约为28 度。但糖晶体破碎、糖品色值和水分高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第二阶段:1980/81年甘蔗榨季,为武工提议,研究所出面特聘蔡元善高级 工程师参加试验组指导工作。这个阶段,关炜光已经调到厅糖业处。蔡为武工同 学,广西大学机械专业毕业。蔡工退休前是南宁化工厂设备科的高级工程师,为 人和善,讲话细声慢气的,讲桂柳话,鹿寨人。设计时我画了一套图纸。高我一 届的师兄造纸机械专业毕业的Q某某也同时画了一套图纸。但是蔡工最终肯定并 采用了我的图纸,认为Q某某虽然是学机械的,但图纸画得比较潦草。我这套图 纸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武工、蔡工提出的设计条件作依据,参考研读国外最新资料, 设计了一套复式筛篮、大外壳和复式密封接蜜箱。设备加工原来又想找回桂林轻 工机械厂,联系以后,轻工机械厂说上次帮你们加工那套设计的机器,加工费收 得太低了,才五千块钱,这次这个价格接受不了。后来我们就转到柳州水轮机厂, 是我去联系的,该厂有我一个亲戚在生产科。但该厂认为加工难度大,没有接受。 后来我们又找到箭牌山附近屏山大道上的柳州机床厂,该厂愿意帮我们加工。他 们找了一坨铸钢件为我们整体加工了内筛篮,费工很多但安全性高,外筛篮经卷 板焊接成型上车床加工好后运至南宁化工厂进行焊缝X光检测。整机则请南宁冶 矿厂进行动平衡校正。   此阶段的糖厂试验仅证明五米直径大外壳对减少糖晶体破损有一定作用,复 式筛篮对降低糖色值也有一定作用,但离合格的糖品要求还是差得太远。   此阶段《成糖连续化》研究项目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项目内容包括 乙、丙糖连续分蜜。项目鉴定后不久1985年前后《成糖连续化》项目总负责人薛 齐重高级工程师就调走了,调到南京食品发酵研究所去当副所长了。   (三)   试验的第三阶段:应该是有Y某某参加,但已经与科研项目无关。当时是武 工邀请南宁冶矿厂设备科参加研制推广乙糖连续分蜜机。蔡工的儿子在该厂设备 科,但他儿子没有来,后来该厂派Y某某来。Y某某来了以后每天就在我们办公室 搞设计,我和武工当时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   乙糖连续分蜜机是分蜜连续化项目之一。此前一两个榨季,我们已经在横县 糖厂进行过多次乙糖连续分蜜机的试验。总图是薛齐重工程师画的,所有零部件 图都是我画的,样机在白沙大道上的南宁船厂加工。项目技术鉴定内容已包括在 《成糖连续化》内,Y某某来参与设计只不过是想把样机标准化生产。1985年南 宁冶矿厂与我们研究所的合作推广项目《乙糖连续分蜜机研究》单独获得过南宁 市科技二等奖。另外,Y某某还根据武工提供我们前期试验的详细资料和数据涉 足甲糖分蜜机改型设计。后来我查到其个人以发明人和申请人申请的专利《专利 名称:甲糖连续式离心机的制作方法》和发表的文章《糖晶体碰破的研究》南宁 冶金矿山机械厂,Y某某,甘蔗糖业1986年第02期,很奇怪他并没有署我们单位 的名称,也没有署武怀仁的名字。   研究工作主要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围绕甲糖膏连续分离时的最适锥篮角 度确定、防止砂糖物理破碎以及如何达到白砂糖产品要求(尤其是色值和水分)。   1981年2、3月间我们参加了广重(广州重型机器厂)在广东中山糖厂颠动式甲 糖分蜜机中试的技术鉴定会,该机转篮直径较小450mm 左右,量小,但他们摸索 出了出料角(鉴定时保密并未公开)。其时,关炜光已调厅糖业处,武工、韦品元 和我三人前往参加鉴定会。广重亦是与我们一样拿了北京化工学院的一套图纸, 而且仍为卧式。武工在会上提出采用较大直径转篮的观点,是基于糖厂实际的生 产(产量)要求,至于防止破碎则主张采用大外壳和其它技术主张。   多年前在广东中山糖厂由广州重型机器厂利用北京化工学院的图纸制造的锥 篮连续分蜜试验技术鉴定,存在产量小,砂粒有一定磨损,成品糖水分高等明显 缺陷,机子中试后并未能在糖厂推广。   多年过去,对于甲糖连续分蜜在糖业界仍有两个误解,一个误解是认为甲糖 连续分蜜已经过关。国外有一段时间确实有零星报道,在澳洲有一台甲糖分蜜机 在运行,但那仅是分离原糖。众所周知,原糖裹有一些糖蜜,又因糖颗粒较小, 分蜜时碰撞不是那么厉害。另外,原糖不直接食用,出口后还要重新溶化再加工 处理,所以对糖品砂粒的品相要求没那么高。   可以肯定的是,白砂糖也就是糖厂所说的甲糖膏连续分蜜由于砂糖颗粒物理 上的局限性至今仍未成功,也可以说是糖业界的一道世界难题。   国外糖业界曾用超高速摄影机来拍摄和描述糖晶体在锥篮内连续运动的轨迹。   在我们的试验方案里曾考虑过逆向强力气流阻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炮 打麻雀”方式、大外壳加阻尼活动橡胶片、机内二次分蜜筛篮等等技术措施,均 不能奏效。   期待以后的技术进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若干年以后,一位年轻的同事告诉我,区内有一家合资糖厂已经在应用一台 进口的甲糖连续分蜜机。后来据我了解,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人家是程序 控制间歇式分蜜机,程序控制70年代就有了,只不过现在的电子元器件越来越精 密。看起来是连续运转但是仍需要周期性机械装料和卸料,属于间歇式程序控制 自动分蜜机,跟我们所说的连续分蜜不是一个概念。所谓连续分蜜是指用锥形筛 篮无间断进料排料操作,就像丙糖膏连续分蜜一样。   甲糖连续分蜜机虽然最后没有研制成功,值得总结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自己 在那几年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了解了科研工作的一般概念和项目申报程序,熟悉 了机加工的车刨钳钣焊等工艺,能够独立完成一般设备的设计出图工作和阅读外 文资料的能力等等。以后有机会帮助某糖厂翻译进囗连续分蜜机全套图纸简直就 是小菜一碟,不过这是后话。   那时的年轻人提倡晚婚晚育,一般女方二十四、五岁,男方二十七、八岁结 婚算晚了。不像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更晚了。   8 我的婚姻   七月流火,天气的温度就像年轻人火热的心。这个季节最适合谈恋爱。   一九八一年七月的某一天,经人介绍我跟未来的妻子在建政路二轻大院一个 宿舍楼见面。一位同事前辈老田——热情的天津人为我牵线搭桥并陪我去相亲。 我买了一个大西瓜抱上去。以后成为夫妻之后,妻子拿这件事来开玩笑,说我当 时抱了一个大西瓜,动作很可笑。不管怎么说,夏天嘛,去别人家相亲,你总要 带点消暑的东西,而西瓜就是最时令的消暑解渴饮料。   说归说,当时我们两人见面之后,一见钟情,互生爱意,我们都有意愿进一 步互相了解。   虽然未来妻子的单位跟我们单位相邻不远,相差不过半公里,也是一个研究 所,但因为当时还没有微信和个人电话这种现代的通信工具,要约个会还是挺麻 烦的。   当时单位就是有两部电话,一部在所长办公室,还有一部是在值班室。他们 那边单位也是如此。所以我每次打电话去约会,对方问我从哪里打来,我都是报 不同的单位,试图“以假乱真”。但她们单位同事接电话接多了,也听得出我的 声音,就善意地取笑我,“又是轻工厅打来的”。弄得人很尴尬。   约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两人的关系进展还是挺快的。共同的乡音,来自共 同的城市,相同的家庭背景,相似的学历以及完美的年龄匹配,妻子比我小一岁。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共同的三观,这使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我有时也很羡慕自由恋爱,从互生情愫朦朦胧胧的爱情开始,最后走入甜美 的婚姻殿堂,但生活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长长久久, 磕磕碰碰;生活是琴瑟和弦,夫唱妇随;生活是共同奋斗,相互依靠。我们的祖 辈几千年来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感谢上天这种天作之合的安排,让我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我们彼此互相倾慕。我的未来妻子有一双美丽的大长腿。高中时是运动达人, 是学校篮球队队员和田径五项全能。我们那个年代,年轻人羡慕的就是两种人, 一种是艺术界,能歌善舞,还有一种就是运动达人,体育禀赋。   而我在研究所工作,也是拜当年邓小平上台后重视科研,全国兴起一股科研 热潮的福。   关于婚姻家庭,有人在网上总结了一段当年女生的择偶标准,那段话大概是 这样说的:五十年代找干部,六十年代找军人,七十年代找工人,八十年代找大 学生,九十年代找大款……   找大学生就是找知识分子,研究所聚集着许多像陈景润一样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是知识分子的集中代表。我刚好忝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所谓科研人员。是 不是因为这个我未来的妻子当年才看上了我,我没问过她。人家都愿意跟你了, 再问就属于多余。   我们两个人的性格有互补性。她性子比较急,感性成分多。我的性格比较柔 和,三思而后行。对突发事件,她应对比较快。决策一些重大事项,我深思熟虑。   我们两个人不但性格上有互补性,兴趣爱好和特长也有互补性。她理科数理 化是长项,我文科语文,政治,哲学,英语,历史,地理是强项。这一点以后在 辅导孩子学习上各有侧重,各有分工,对孩子成长也是十分有利。   我最应该感谢她的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她是夫唱妇随,言听计从。当然, 我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以后我专门写有75000字的长文《美国数学博士的成长 之路》,在《柳江人》文学刊物上连载发表,对于孩子的教育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此处不赘述。   在此仅提一点,我妻子非常爱孩子,对孩子十分有耐心。她可以做到尽可能 地陪伴孩子,陪孩子玩游戏,陪孩子看动画片,陪孩子去图书馆,陪孩子去科技 馆,陪孩子去公园……等等等等。她也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远隔重洋,有 时候孩子打来电话,她一接听,一聊起来常常就是一个多小时。她是那种为了孩 子可以付出自己一切的好母亲,有时候宁愿委屈自己也绝不委屈孩子。儿子与他 母亲的亲密感有时都让我有些嫉妒。即使是现在她与我一起来到北美带孙子,孙 子也是整天粘着她,须臾也离不开她,时不时,一声声地呼唤奶奶——,奶奶— —。   正是这种亲密的陪伴,使孩子信任她,依赖她,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讲。而 她又把孩子的诉求反馈给我,使问题得以及时的解决。   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功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条,父母的陪伴是很重要 的一环。   正是这种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很多事情愿意跟你说, 家长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孩子成长中尤其是逆反期的问题。   婚姻家庭这个话题里面有太多的内容和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每个人都 在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我们也一样。只不过有些人愿意说出来,有些人不 愿意说出来。而我愿意与大家讨论婚姻家庭这个话题,分享我对婚姻家庭的感悟、 理解和观察。   愿天下人的婚姻家庭都幸福美满。   瓜熟蒂落,一九八一年年底,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就确定下来了,其中一个促 成因素是单位要排队分房。次年春节前我们两个人就去领了证。婚礼是一九八二 年国庆节期间办的。   风风雨雨中,我们的婚姻生活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爱情是甜蜜的,但也是 短暂的,只有磕磕碰碰,相依为命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轨迹才是生命的真实存在。 如果不是生活中的那一半始终陪伴着你,你的生命轨迹将完全不同。   9 旅行结婚   (一)   那个年代旅行结婚的不多。   1982年国庆节,我们结婚了。在我们相识一年多之后,当然领证要更早一些。 领证后又准备了好几个月。不是说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有什么好准备的,而主要 是等待单位分房。我们单位在1979年和1980年分别建有一栋楼房,在这个时候新 楼房建成了。老职工纷纷搬入新楼房,一栋旧楼房就空了出来。我们这些新职工 就有机会分到单位的福利房了。旧楼房虽然面积不宽,仅有二十七点多平方米, 一房一厅带一个小小的厨卫。但在那个年代这已经很不错了,有许多单位职工尤 其是企业职工就连这个条件还没有,住房紧张得很。是现在的人根本想像不到的。   跟妻子认识后不久,我就认定就是她了。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要考虑的问题 很多,东不成,西不就的。我们那个年代谈恋爱不是说不讲条件,而是没有那么 多的顾虑。   在你心动的时刻遇到了那个使你心动的人。   我对我妻子很满意。不是说她貌若天仙,而是说她符合我的理想,尤其是一 双大长腿,尤其是听说她在高中时候还是学校的篮球队员和田径队员(三项全能 和五项全能),而这些正是我的弱项。   在省城我们没有请酒,只是与女方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个饭。节后我们俩请了 婚假一起回到我的家乡,本来也没打算请酒的,我们两个人都不善于应酬。后来 家人说还是要请一下好,就由家人筹办请县糖烟酒公司的刘师傅(后来才知道是 小学同学刘国民姐弟的父亲)来家里主厨,做了五桌菜,请了一些龙城和拉堡的 亲戚朋友来吃喜酒。   记得同学有小兵和亦平,柳州的亲戚有外婆、友梅姨、几个舅舅、大舅哥等 人也来参加。   有热情的宾客把好些棕子绑在喜床四周的竹杆上,一大把花生红枣莲子撒在 床上……   在拉堡休息了几天之后,我们俩即启程从龙城乘火车往东到武汉黄山南京无 锡和杭州等地旅行。   当年也没做详细的旅行计划,只是根据婚假时间的长短灵活安排,也没预定 有什么旅馆和车次,走到哪算哪。   这样的旅行也好,有很多路上的惊喜和临时的安排,既锻炼了处理事情的能 力,也收获了许多旅行的乐趣。   从龙城到武汉一路无话,到了目的地,当然要看一看武汉长江大桥。   记得火车是到汉口站,找旅馆住下来后,我们乘公交车游览武汉长江大桥, 到武昌桥头下车,在桥头一带观光游览,在暮秋的阳光下看长江风光,轮船穿梭。   一路上也照有不少照片,但因借来的相机质量不太好,整个旅行照片(包括 在黄山照的)没得几张,很可惜。   第二天买了去安徽池州(当时可能叫贵池县,记得码头有一个城池牌楼从右 至左写有“贵池”二字)的船票,到了池州下船后原来打算上黄山的。后来在船 上听人说附近还有一个九华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值得一看,我们就临时决定 先上九华山,再去黄山。   果然,上得此山,才发现九华山原来它是同时兼有和尚寺院和尼姑庵的一处 佛教圣地。我们借住在一处寺院的偏殿里,偏殿有另一出口,门洞上写着“曲径 通幽”,一条小径通往深处。清晨,人未起身就听见大殿屋角的风铃声叮铃叮铃 作响,殿内也传出了一阵阵诵经的嗡嗡声。   山上寺院不少,尼姑庵更是随处可见。我们中午玩累了就在山腰路边寻一处 提供饮食的尼姑住处进食,记得有竹笋什么的山珍。一杯茶,一餐食,一句问候, 让人心生感激,印象万千。   路遇也上山来游览的一位当地人。他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说是从八桂来。 他心生感叹地说,远道而来,拜佛心诚。   下得九华山,我们转乘去黄山的大巴。   当晚在黄山下寻一旅馆住下。晚餐时进一餐馆,食客很多,来不及细看菜单, 分辨食物。点了其中一味叫素鸡,我那时候不知道是素食,食物来了之后才知道。 那是我第一次吃素食。全部素食做得很好,仿肉食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第二天我们从后山上山,那时还没有缆车坐,我们是爬上山的,一路的风景。   尤其是经过一处叫始信峰的观景点,周边景致极为精致,美妙绝伦。看过此 处风景,如果你到全国各地观光则再也看不到如此精致的风景了。自此,始知黄 山名不虚传。黄山下来,天下无山。   在黄山上住了一晚,那时的山上住宿很简陋,是住通铺,几十个人一个大房 子。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年轻的广州旅客与另外一对年轻的上海旅客互相斗嘴,夸 耀谁的城市最美。当然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第二天早上五点左右起床,穿戴整齐,深秋的山上已经很冷了,尽管白天可 以穿长袖甚至短袖衬衣,但这个时候起床去看日出却不可以穿得如此单薄。我们 在旅馆各租了一件棉大衣,跟着看日出的人群涌向对面山上一处观日点。不料那 天天气不适合观日出,乌云蔽日。   黄山听说有四种景致最为著名,而西海观霞是其中之一。   深秋,黄山最美丽的景色是在西山观落日。   国庆后游黄山就是中秋过了,进入深秋的季节。正是一年中枫叶红了的时候, 最适观赏。黄山上有一处叫西海观霞的地方,我们那天下午临近黄昏的时候去的, 那里在落日的照耀下,整个峡谷的枫叶呈现一片金黄并泛着道道金光,层林尽染, 姿态万千。那种摄人心魄的印象以后我在其它地方就再也没看见过了。   (二)   黄山下来乘长途车到芜湖。路上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物事。一件事是沿途的 毛竹(我们这边称楠竹)都十分的粗大,在我们这边,有碗囗大就可能算大的了, 但在安徽那边,有小面盆那么大的口径,沿途整个冲沟都是。可见安徽当地的气 候之适宜和土地之肥沃。第二件事是当地的房屋——农村的房屋普遍都是雕梁画 栋,外表粉刷得很漂亮,白色衬底,蓝调勾边的徽派民居。   在芜湖住了一晚。   可能是连日奔波,疲劳所致,妻子突感不适,发烧发热,正待早早歇息。不 巧的是,那晚偏巧还遇上当地派出所查身份,当年还没实行身份证,但我们都把 结婚证带上了。房门开得稍晚一点,那查房的人就不耐烦了,嘴上不干不净的。 待看了我们的蓝色工作证和红色结婚证之后,也无话可说,心痒痒地走了。   第二天,赶紧寻当地医院看医生,那老医生看我们是年轻夫妇,还很认真负 责地作了详细询诊。最后诊断下来,他微笑着告诉我们,不是怀孕。她只是一般 的感冒,要我们不必紧张。   次日我们转船到南京。   记得在南京我们想进总统府游览,但当时正在维修,进不去。后去谒拜了雄 伟的中山陵。清晨时光,游览了莫愁湖,印象最深的是,莫愁湖是一处南京人溜 鸟的地方,人烟拥挤,百鸟争鸣。 “文革”十年,玩鸟属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在中国大部分地方早已绝迹。突然在这里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溜鸟场面还是很震 撼的。   从南京再转乘火车到无锡。   乘车时没留心看车票,南京有两个火车站,开始我们以为是南京火车站,按 时到达以后才发现错了。后急忙打车赶往南京老火车站,在最后一分钟跳上火车。   一上车,火车就开了,有惊无险。   无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印象最深的当算太湖,有一个鼋头渚的地方,读音 很难读,yuán tóu zhǔ,但给人的印象很深。鼋头渚是无锡旅游的一处打卡 点,观赏太湖的最佳去处。还有一处叫梅园的地方,也很著名,建在小山坡上。 此处有山有水,亭台楼阁,去的时候鲜花盛开,满园秋色,正宗的苏杭园林风格 作派。   在无锡,住了两晚,第三天的傍晚时分乘船过太湖往杭州。   一路上不管是乘船还是坐车,都是临时决定,两人商量着办。夫妻和不和谐, 一次旅行便知。在旅行中,如果两人能够遇事有商有量,饮食上你成全我,我迁 就你,即使有些小矛盾,问题也不大。   在杭州住了两晚,记得游览了西湖里的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和灵隐寺。花港 观鱼印象比较深,第一次看到如此多如此美丽的锦鲤聚在一起。当年,“文革” 刚结束不久,各地百废待兴,如此奢侈的观赏项目十分稀罕。   在杭州市区有一次因观光点又或是走向问题我们闹了点小别扭;被一个女人 花言巧语地骗买了几包劣质龙井茶叶;在小餐馆喝了一碗乳白色的豆腐鲫鱼汤; 尝试了一杯加饭酒;在西湖边品味了一碗甜美的新鲜藕粉羹。   然后乘火车直接回邕。在婚假十二天内完成整个旅行,时间有点紧迫。但我 们的整个旅程还算顺利,车次船舶的衔接堪称完美。虽然一路上有点像走马看花, 但由于是自助游,一切随意,还是可以细细品味一路上的旅行带给我们的各种惊 喜、快乐和回忆。   当年,我们俩的旅行结婚安排在亲戚朋友中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算是惊 世骇俗了。   三十八年过去,我们俩一年一度的结婚纪念日又将来临,回想起当年我们年 轻时的“鲁莽”和“激情”,还是蛮温馨的。只是不知何时我们夫妻俩能够再度 携手,重游故地,再访黄山。   10 翻译《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一书   一九八五年我用一年的时间翻译了《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甘蔗糖厂副产品)一书,约十八万字。这为我以后地道地译出《未 来糖业之方向》(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糖产品的升级加工和高附加值利用最新信息) 这篇重头文章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语言知识基础,埋下了伏笔。   有些人以为翻译一篇文章很容易,这种看法是肤浅的。随随便便并不能把一 篇文章翻译好,特别是重头文章。我在翻译纲领性文献《未来糖业之方向》一文 时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如果之前我没有对《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甘蔗糖厂副产品)一书的透彻学习和相关知识储备,要 较好地完成这一工作完全不可能。一篇优秀的译文应该做到准确、专业和流畅, 即能在充分理解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将文章按中文语法语言习惯流畅地转译过来。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年我为什么要学习和翻译《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 (甘蔗糖厂副产品)一书呢?   说来话长,自从一九七七年毕业分配到研究所之后,适逢国家重视科学研究, 研究所研修外文蔚然成风。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我与其他同事一样也兴致勃 勃地学起了外文(当时连一个普通电工都拿起了英语课本,全所学英语),再加上 我从中学起就对英文有兴趣,可以说从一开始我的学习都是完全自觉的。除了学 习英文,期间我还有半年时间,利用晚上时间到业余大学自修了日文科技翻译课 程(可以达到借助辞典翻译专业资料的水平)。当时是冶金研究所的两位老师授课。 以后我跟其中一位老师还保持着联系,有时候接了一些科技资料的翻译工作,忙 不过来就请他帮忙翻译。我这位老师懂英、日、德三国文字。   我的外文学习包括日语都是跟工作密切结合的。在学习的同时,结合研究工 作研读国外的科技资料。在参加《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项目工作时有很多机会 阅读国外第一手专利和资料文献(这也是研究所的特点之一,掌握第一手信息和 资料)。一九八三年以后,我陆陆续续有一些译文发表,这反过来又激励了我想 要在翻译上有更大的作为。这时候我看到了这本专业书籍《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甘蔗糖厂副产品),于是就有了翻译它的冲动。当时 所里面资料室有它的台湾中文翻译出版的第一版,我们手上有一本新到的英文版 第二版。甘蔗糖厂以制糖为主,副产品利用是一门比较偏僻的学科。糖业科技人 员一般不太了解,也不太重视这一块。正因如此,我才有一种冲动,想将这本书 翻译出来,介绍给制糖业同行的愿望。   整个一九八五年我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晚上都到办公室学习,试图翻译这 本专业书籍。   这本专业著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从普通化工到有机化工,从酒精发 酵到废液处理,从土壤改良到滤泥利用,我一面学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一面翻 译,进展很慢。   《By-Products of the Cane Sugar Industry》第二版是时隔多年之后原作 者的完全补充修订版,虽然有第一版的中文版对照阅读,但因该著作修改补充内 容多,还有新增章节,所以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盯着看。加上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 英文翻译知识准备不足,译起来进展非常缓慢。   当有一天终于完成了所有翻译原稿的工作之后,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当时 想过要正式出版这本译著,但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历、资历和能力在当 年都不足以独立完成这本译著的出版工作。现在那本译著的方格子原稿钉成上下 两册还静静地放在我家中的书橱里,以后恐怕我再也没有机会出版这本译著了, 南非糖业研究所所长J.M. 帕图劳博士的这本著作在1989年已经出到第三版。八 十年代的科技热也早已经退潮,知识不值钱。据了解,稍微夸张一点说,译一本 书得到的稿费还不如卖一车的白菜价。有时候偶尔想起年轻时的这件看起来有点 “疯狂”的往事,从书橱里拿出那两册书稿,轻轻地摩挲着它装订粗糙的封面和 妻子用俊秀的字体写下的书名,会有一种成就感,心里面还是有些遗憾和难舍, 但是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谁少年时还不都有一个梦?   古话说:“求之于上,得之于中;求之于中,得之于下;求之于下,则无所 得。”这是说我们做人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但是所得的可能只是一个中等标准 的结果,如果你是用中等标准来要求自己,得到的可能是比较次一级的结果,要 是把自己的标准定得很低,那你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一九八六年以后的三年我就投入到艰苦卓绝有如炼狱般的自学考试中而无暇 顾及那两册书稿了。   我的初衷是想译一本书,但是书没有出版,以后要译一篇文章,没想到多年 积累下来的翻译知识和经验却是绰绰有余的了。   很多年前,“文革”刚结束,很多“文革”大批判的过左做法仍很盛行。我 就经历过一次。   11 一场特殊的批斗会   有一次研究所里团支部书记Y某人召集全所团员在三楼大会议室批斗“乱搞 男女关系”的司机S某某。   S某某是所里专门为领导开小车的司机,刚从下面某糖厂调来我所不久,谈 的对象也是该糖厂职工,年纪比他稍长,长相一般般。但后来谈崩了,男的不想 跟女的谈了,但女方已怀上了男方的孩子,执意要嫁给他。男方家里死都不同意。 女方也很难,没办法,厚着脸皮挺着一个大肚子告到单位,要单位领导作主。单 位领导指示团支部开会“帮助”犯事的S某某。   会上,要他念检讨书,并当着与会男女团员的面交代性关系的细节。当事人 低着头,眼睛一直望着地面声音很小地一一回答一些好事者的询问。   在组织的安排下,不少团员积极发言谴责他“始乱终弃”的不道德行为。   有的女团员发言时声音很小,像蚊子叫,似乎不得不发言似的。   有些男团员则在S某某念完检讨书之后,深入地问他一些性关系细节。比如 说一共发生几次性行为,在什么地方实施?   而S某某也老老实实一五一十地交代有关细节,比如他说道,有两次运货至 渡口江边,在卡车的后车厢蓬布里,有一两次在糖厂宿舍床上等等等等。   大家听得面红耳赤,尤其是女团员,全低着头,大气也不敢喘。好象被批斗 的不是当事人,而是她们自己。   说老实话,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如此直白的批斗会,十分震撼,可以这样 说,我被吓到了。不仅我一个人被吓到了,我看全场大多青年男女团员都被这种 直裸裸地“坦白交待”吓坏了。   这次批斗会开过不久,S某某就调离了我们单位。几十年了我从没见过他, 也没听人说过这人后来怎么样了,却听说那糖厂女工把孩子生下来了,是一个男 孩,像他爸。当年这个年轻司机长得很帅,很青春,很阳光,笑声爽朗。然而, 受到批斗之后就像一个被霜打的茄瓜,很快就枯萎了,灰头土脸的,我在他脸上 再也没有看见过笑容。   我无意为当事人辩护,在此讨论谁是谁非。但把一个完全属于私事的个人道 德修养问题上升到当众批斗的政治层面,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了。这是把单位当 成法庭,把群众当作法官,是一种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混淆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以道德代替法律,缺少法治的一种表现。   希望这种生活的悲剧再也不要在我们的社会里发生。   “文革”后一段时间以来,研究所这种左倾思维造成与上级厅机关的关系越 来越紧张。   12 赖氨酸项目组分家   1987年4月这种紧张关系达到最高峰,研究所与厅领导的矛盾集中爆发,研 究所的群众联名给上级机关写信反映情况。结果,原研究所主要领导等27人集体 划走,分家另过,独立成所。   “文革”结束以后,研究所主要领导的极左思维没有转变,继续沿袭文革 “左”的做法,拉帮结派,打压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对上级机关所有的纠偏政 策均抱持不满态度,尤其是1983年广西“处遗”中被定为文革“三种人”不得重 用之后,仍不断抱怨和抵触,几乎每件事情都与上级厅机关顶板。   由研究所C某某,T某某,J某某和L某某等四位工程师牵头,联名写下一封情 感饱满措辞严谨的控诉信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在所里一个个地找人签名。找笔 者签名时我看见上面已有相当多的人签了字,我也毫不犹豫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厅领导估计向省政府有关领导也汇报过,最后协调的结果是将研究所原主要 领导及以赖氨酸项目组为主的一干人马划出另过。   赖氨酸项目是原我所科研人员L某某研究的得奖项目,该项目曾受到当时省 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该领导时刻关注项目进展并帮助研究所解决在完成项 目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项目完成后,L某某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一跃升职为省 经委副主任。   当时研究所主要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如果有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来电 一定要及时转接,不得有误。弄得大家心理很紧张,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某些人手 中有王牌。这也是他们不把厅上级主管部门放在眼里,敢于顶板的原因所在。   记得有一段时间,赖氨酸项目在我们办公楼下的中试车间搞发酵试验,巨大 的机器轰鸣声和蒸汽的啸叫声整晚整晚地吵得让人难以入睡。   那时的试验条件很差,试验车间与办公楼和宿舍连在一起,互相影响。   该项目鉴定后在筹建赖氨酸厂的同时,在五一路加紧建设化生所的一栋办公 楼和一栋宿舍。   我们研究所当时编制120人(未满员),是厅机关的二层事业机构。   而新成立的化生所编制约50人,将原研究所的赖氨酸项目组人员单独分出去。 骨干全部从原研究所调出,一共调出二十七人,归口化工厅管。   原研究所从所领导到室主任一共二十七人全部调出,充任化生所各工作岗位。 化生所人员调出时,带走一批宝贵的图书资料并未办理任何手续。这是多年以后 笔者任信息中心主任看到留存下来的借书证时了解到的情况。读者借书时会在书 后页的借书卡上填下姓名及借阅日期,归还后才会在该卡填上归还日期。   原研究所这边则由W厅长亲自召见集中听取研究所四人,即J某某,T某某,C 某某和Z某某的情况汇报,最后选中Z某某任所长,再搭配Q某某做书记。   Z某某原是柳州地区经委糖业科科长,从柳城糖厂调上来。Q某某则是原贵县 糖厂压榨车间书记。   新任W厅长原当过贵县糖厂厂长,上任厅长后先后将压榨车间书记Q某某和压 榨车间主任关炜光分别调入我们研究所。关炜光调来研究所后与笔者在同一个研 究室和同一个科研组,一年后,他再调入厅糖业处。后成立糖业公司(厅级单位), 关任技术处处长。   此前研究所已经将重大科研成果《甘蔗糖蜜生产赖氨酸工业性试验》(1984 年通过技术鉴定)转化成生产力,在省城正在筹建一个年产1000吨的赖氨酸厂, 研究所所长L某某兼任赖氨酸厂厂长。成立与之配套的化工生物技术研究所,将 之并入该厂。当时称为科研院所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曾 有一两个关联作者撰写文章介绍这一“创举”。说是保持研究所的事业单位编制, 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由企业承担,研究项目直接为企业服务。黄司机两夫妇,开始 是研究所事业单位编制,后来看见企业的岗位津贴高,奖金高,就主动放弃事业 单位编制,申请并入企业编制,也得过几年实惠。后来,国际市场风云瞬息万变, 虽然我们的赖氨酸厂也扩产至万吨级,面对南韩等国后来居上的十万吨级超大型 规模生产和同类产品的无情碾压,大型国企赖氨酸厂艰难维持数年后不得不最终 倒闭清产。黄司机夫妇后悔莫及,想把工作关系再调回研究所,享受事业单位编 制待遇却再也调不回来了。   真个是“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 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13 自学考试   (一)   1987年我被调入情报站。   虽然我的自学考试文凭是在情报站工作期间获得的,但实际上,在调入情报 站之前的1985年底,我就参加了全国自学考试。而调入情报站之后的第二年, 1988年的4月份,我自学考试就毕业了。   当年自学考试作为五大生(自学考试、电大、成人教育、函授面授、职大) 之首,其被公认是考试难度最大,文凭含金量最高的一种教育类型。   它难就难在辅导上课的是一批老师,考试出题的又是另外一批老师。考生看 不见,摸不着。就像盲人摸象,神龙见头不见尾。   三年自学考试的艰难历程给我体会最深的一个字就是“累”。最累时候的状 态是当你一拿起书本就条件反射式地打哈欠,可以亳不夸张地说几乎到了神经衰 弱的地步。   当年参加自学考试时我已经29岁,考完试拿到文凭已经32岁。年纪大了,对 学习语言十分不利,因为记忆力没有年轻时候那么好了,效率非常低。经常是背 一轮十个单词才记得三、四个。   再一个就是没有整块的时间用来学习,白天工作,晚上才能去上夜校。记得 我们夫妇俩当时同时参加自学考试。我妻子是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我是参 加英语考试。那时候小孩才刚两岁多,妈妈出门的时候,他老是抱住妈妈的大腿, 不让妈妈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至今我们仍能记忆犹新。   自考以自学为主,也可以参加由其他社会培训力量或主考学校举办的自考助 学班学习。我当年就是挂靠在市业余大学的英语自学考试辅导班学习。还好,单 位规定,如果通过考试,学费由单位负责报销;我不需要付学费,付出的只是有 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   记得当年的市业余大学在民主路小学,同一间教室白天小学生上课,晚上大 学生上课。   市业余大学为考生办有各种专业和科目的自学考试辅导班。记得当年上英语 辅导班的时候,听过民族学院英语系主任和其它老师的课。还有,医学院和师院 英语老师的授课。但是就没有听过主考大学单位老师的课。仅有一位是主考大学 英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出来讲过一门课,是口语课,但当时我已经参加省科协的 英语口语培训班,就没有参加这位研究生的授课。没来听课,仅仅来过一次看热 闹。   (二)   自学考试证书含金量   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考生参加单科考试,考一科结业一科。所有科目考 试合格后,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和主考大学联署颁发学历证书。当年我参加自学 考试的时候,每年在四月和十月左右分别有两次考试。我分别在《英语精读一》 和《英语精读二》两科被补考过,太难了。纯粹就是进门容易出门难,淘汰率非 常高。   这是一种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属于完全的 开放式教育。   自学考试采取分科考试、学分累积,最后获取文凭的方式,也不受学期、学 年制度的限制。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或专科学历文凭,被认为是学历证书 获得最难,继续教育中认可度最高的社会人员受教育型式。   吴士宏曾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她也是1985年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英语考 试,获得英语大专文凭的。吴士宏女士是广大自学考试毕业生的佼佼者之一。   三年的自学考试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1985年的10月份,我正备考《英语精读一》,被单位点将去参加轻工业厅组 队赴钦州地区轻工业发展情况考察。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   我简单收拾一下行李,主要是把要考试的书籍、辅导教材和笔记本带在身上, 就随厅考察组出发钦州。   记得考察组由轻工业厅潘副总工程师牵头、省二轻局科技处、省香料研究所 和我们研究所一行六人组成。   当晚住宿钦州地区所在地钦州市钦州地区招待所。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餐稍 作休息,就到会议室听取地区一位副专员的情况介绍。互相寒喧几句坐下来后, 大家都拿出笔记本在认真听取介绍做笔记。我却心不在焉,如坐针毡。可能刚过 了半小时,招呼都不打我就跑出来了,先上厕所,再回宿舍复习功课,再也没回 到会议室。   中午吃饭的时候,考察组带队组长潘副总,问我刚才听专员介绍情况的时候 去了哪里?   我说有点不舒服,回宿舍休息。潘总脸有不慍之色但当时嘴巴也没说什么。   以后几天在钦州各地企业的考察,我也是懒懒散散,无精打采,“身在曹营 心在汉。”   考察终于完毕回到厅里之后,潘副总私下对科技处的领导说,某某这个人的 性格不大适合在厅机关工作。   这是多年以后,科技处一位处长与我交流私下告诉我的。我才知道那次赴钦 州的考察行动也包括考察我本人。   我本质上是一个内向的人,当时,也没有想过要到厅机关工作,更没有做好 在厅机关工作的打算。就是今天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常常见一些当官的朋友退 休下来,心理落差比较大,心中闷闷不乐。但我觉得我自己一辈子搞技术工作, 学语言。在退休之前和退休之后心里没有什么落差,平时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而且退休前所学的英语知识一直用得上,不但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有一个潜移默 化的影响,我一直以他的英语成绩优秀而骄傲。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到北美探亲旅 游,问路住宿和与一些外国朋友交流啊,一点问题都没有。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不是说不想当官,但我不是那块料, 所以我也没有多想往那方面去发展。   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生活的选择是多方面的,不可以仅仅以当官发财为唯 一的选择目标和成功的榜样。   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把这种兴趣爱好和特长发挥到极致,也是一个人成 功的标志。   (三)   口语考试,大多数人在这一科考试的时候栽倒,缺少语言环境可能是主要因 素。   有两年时间的每个星期天上午,我都待在市文化宫的英语角里找人交流,练 习口语。盒式录音机用坏过两个,用来练习听力。   记得有一位林姓学友,他比我前一届毕业。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他的语法 不错,比我好,但是口语表达能力非常差。与人交流的时候,常常要思考半天, 怎么去组织语法才能回答问题,说起话来,吭吭哧哧。   其实北美人民也不是个个都有知识,有文化的,也有文盲,也不会写字,也 看不懂文章,但是说话交流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说话交流,你不但可用语音交流,你还可以用姿体语言交流嘛。你用汉 语说话交流,也不是每一句话都符合语法结构,死扣语法是说不好话的。有些人 不懂这个道理,存在语言障碍。   最后一科的口语考试是由主考大学的老师面试主考,记得当时报考的同学们 都集中到西乡塘路主考大学英语系,考场设在那里。先借英语系的语音室进行听 力考试。考完听力接着考口语,每一考生发一张不同的列有十个问题的试卷提纲, 大家先看一下,再叫名字,一个个考生进去就上述十个问答题进行单个对话面试, 里面有两个老师。这个估计我可能得到八九分,感觉都听懂也流利地答对了。但 对于听力这种考试的模式不是很熟悉,语音室都从未进过,也不懂得怎么调节耳 机音量。听得不是很清楚,可能丢分不少。   最后我们班几十个同学仅有四人一次性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拿到文凭。而且 这四人都是“老人”,我是这四人中年纪最小的,他们那三人都是文革前的老高 中生。记得有一位是省医院的办公室主任,姓丛,叫丛植,一个很少见的姓。又 有一位是我妻子工作部门的同事,姓聂,我们都叫她聂师傅。   这说明一个人的学习基础很重要,那些老高中生的基础都很扎实,文革以来 的学生基本废了。此外,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和巨大的学习热情恐怕是成功 的保证。   通过英语专科的文凭考试,确立了自已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以后有什么难 事,我总是在心里面暗示自己,这事有什么难的,难道还难得过当年的英语自学 考试?   自学考试没有难住我,但是人际交流有时候却把我给难住了。   14 交老鼠尾巴   我一惯不善于人际交流。   那时的生活是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各种运动轮番进行。   人们早已厌倦了这种扰人心烦的各种政治运动,我也一样。   当那个把鸡毛当令箭的办公室主任一面恶心地向我晃动手中一个装有老鼠尾 巴的透明玻璃瓶子,一面要我交两根老鼠尾巴时,我气不打一处来。   他说每家要交两根老鼠尾巴,不交就罚款。   我说你是按每个屋主交的吗?还是按户口本?   他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他想不到我会问那么刁钻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脑子转得不够快。   如果是按每个屋主交老鼠尾巴,会遇到有些上了年纪的离退休职工有可能交 不上来,从而被罚款,而这显然不合适。爱国卫生运动主要还应该是在职职工的 事情,弄到人家离退休职工也要来参加运动就不大合适了。   如果是按户口本交的话,我的户口本早已迁出单位。在很多年以前,我未雨 绸缪为了以后小孩读书迁往另一有学区房的社区。   主要当时还不是交不交老鼠尾巴的问题,许多年来我被当时的单位派系领导 穿小鞋,心里愤愤不平,但一直忍声吞气。   这种不爽已经在我的心里积累了很多年了。   只不过刚好遇到一个出火口了,那个办公室主任撞在我的枪口上。   借题发挥了一下,把那个不可一世刚提拔的办公室副主任一下骂昏了头。   当时我还是一个刚当上爸爸不久的小年轻,年轻气盛,很多事情看不惯但又 无可奈何。   办公室主任工作在我眼里,也就是一个婆婆妈妈琐琐碎碎迎来送往吃吃喝喝 的角色。   以后我有机会当办公室主任,我也不去,婉言谢绝。继续做我的技术工作, 既符合我的性格,也是我的兴趣所在。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这新上任的办公室副主任脸上红通通的,可能刚 从哪里应酬回来,酒气熏天,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其实你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寸,不要什么运动都积极表现,把老百姓都弄烦了。   我一个全职职工,上班忙得要死。下班还要翻箱倒柜上屋揭瓦,管你打老鼠?   当时我就判断他是狐假虎威拿着鸡毛当令箭,看我不顺眼,又不是领导的红 人。   我就欺负你。   当时我可能还说了很多气话,骂得可能也不连贯,语无伦次,但我现在一句 也想不起来了。总之,骂得很痛快,我想,反正平时也挨穿小鞋了,那就多穿一 双也不碍事,虱多不痒。   我的前半生日子过得很窝囊,生活一直小心翼翼的,夹着尾巴做人,工作一 直不顺。   奇怪的是,自从把那个办公室主任痛骂了那一顿之后,气也顺多了,日子也 就慢慢地顺了起来,逐渐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看来,一个人真的不能太软弱了。那句老话怎么说来着,“人善被人欺,马 善被人骑”,想想,人生还真的是那样。   哈哈哈哈……读者千万别学我,当时我也是被气昏了头。   后来,有一年重阳节单位组织退休职工活动到猴哥山庄玩,我还跟那位曾经 的办公室主任同坐一桌吃饭喝酒,“一醉泯恩仇”。   他仍然爱喝但酒量已大不如前了。   15 时来运转   1987年我调入情报站工作。当年是林茂荣刚上任情报站站长。因为他原来跟 我一起是在糖纸研究室工作,大家互相了解,他也知道我正在很努力地学习英文。   以前的情报站有三大块业务,即翻译、杂志和资料室。1977年跟我们一起毕 业分配来的新同事翻译语种有英语翻译,日语翻译,德语翻译和法语翻译。后来 都走得七七八八的了,仅剩下法语翻译小M。杂志就是研究所主办的一份专业杂 志,1985年刚申请得国内外公开发行的ISSN 统一书刊号。资料室就是对内叫资 料室,对外就是全省行业系统专业图书馆。   调到情报站后我如鱼得水,很好地发挥了我的特长。   在情报站那几年,我先后参加了英语口语培训和考到了英语大专自学考试毕 业文凭。   记得当时到了情报站工作以后接受的第一件任务是帮省造纸公司翻译了一封 英文文件,小M也同时翻译一份法语文件,她翻译法文,我翻译英文,最后得到 的结果是一样的文件。   后来才知道,我们单位的新任领导接任务的时候没听清楚。刚好弄反了,造 纸公司是想叫我们将一份中文文件分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   领导搞乌龙,搞得我们哭笑不得。   第二件领导交代下来的任务是帮一个单位进行成果查新,并出具一份查新报 告。   我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后并出具了一份科技成果查新报告,委托单位问我们要 付多少钱。当时我也不知道要收人家多少钱,因为第一次做这项工作,后来请示 单位领导。单位领导说不收钱。   这就很奇怪了。当年单位已经开始搞创收,也就是说上级财政拨款不足,要 科研单位自己通过技术服务搞创收的收入来补充。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出具的查 新报告实际上这是一种技术咨询服务,按道理是可以收费的。   但当年的单位领导就是很奇怪。一方面号召广大科技人员搞技术创收,一方 面又不允许提供了技术咨询服务的项目可以收费。   更奇葩的是,当年的单位领导把单位卖汽车的收入和卖掉中试基地地皮的收 入也当成创收的收入作为成绩向上级汇报。   这说明了当年单位领导的市场经济意识是非常淡薄的、混乱的和认识不清的。   后来我通过了解才知道省科技情报所当年也按照国家政府有关科技管理部门 的要求同时开展了科技成果查新报告的咨询服务业务,他们是收费的。   省科技情报所是综合性情报所。全省大概另外还有74个专业科研院所,它们 内设的各情报站是可以也应该负责开展各行业科技成果查新报告业务工作的。   16 勇创新路   (一)   1988年2月春节前后,我借调厅科技情报总站工作。   当年国家相关部门发有文件要求各地的科技成果鉴定之前或鉴定的时候,一 定要通过省级科技情报部门的科技成果查新或查重工作。   我们情报站属于省级专业情报站,负责全省本行业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 和新技术的查新查重工作。   当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抓大放小”,轻工业属于“小”,需要放开。一时间, 轻工业新产品如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查新工作日益增多,厅有关部门特别是厅科技处感觉到这个工作的紧迫性、 必要性和重要性。经研究把我们研究所情报站升格为厅科技情报总站,面向全行 业开展技术服务。   办公地点则从远在江南的研究所内移至市中心办事比较方便的建政路的轻工 业厅。原来站长是林茂荣,后来林工退休后转任轻工协会秘书长。厅科技处P处 长兼任情报总站站长,我被任命为副站长(对外)。研究所情报站的原有业务不 变,另设一位副站长(对内)。   办公地点在建政路49号轻化工大院办公楼四楼。当时轻工厅和化工厅都在同 一栋大楼里办公。一二楼是化工,三四楼是轻工。   全新工作模式   当年开展查新工作,完全没有先例,是真正地“摸着石头过河”。开创了一 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这对于我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由于长期在研究所工作,可以接触 国外刊物,我对新事物非常敏感,兴趣盎然。加上我刚拿到英语专业文凭,自信 心大增,跃跃欲试。   这就开始了我长达五年半的成果查新工作。   我们情报总站最辉煌的一年,要为客户撰写一百多份科技成果查新报告。非 常忙,但是忙得充实。有时还要参加鉴定会。小曹(电大毕业)和小X(北京轻 工业学院日用化工专业)两人都先后做过我的助手,曹负责食品部分,X负责日 用化工部分,由我揽总。   查新工作开展以后,我们迅速制定了《查新委托书》和《查新收费标准》等 文件并下发各地轻工归口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开展了基础杂志的订阅,特别是 检索光盘的订购等基础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还订阅了一些外文杂志。记得 当时订阅外文杂志影印本是在与建政路一街之隔的民主路展览馆内,由省新华书 店外文部办理。每年我都要去征订一次。轻工业外文检索刊物最主要的有两本, 一本是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 》即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影印版)、一本是《制糖工业文摘》即Sugar Industry Abstracts, SIA(原版)。它们包括杂志、报告、会议录和书籍发表文章的文摘等等。   中文检索工具书主要有上海图书馆出版的那一本《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 学版)以及轻工业方面的专业期刊。   光盘检索是依据国家科技情报研究所开发出版的《全国期刊目录》光盘(轻 化工部分)。他们这个工程一直做到现在,做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垄断公司即 万方公司。   做好了以上基础工作(实际上是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日常查新工作就可 以开展了。   (二)   几年下来,所经手的报告有些案例还是蛮有意思的。   在撰写查新报告下结论时,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名判官,一锤定音,既有责 任感,也有荣誉感。   与江佩珍打过一回交道   拿江佩珍的“金嗓子喉宝”作一个案例说明一下。   众所周知,“金嗓子喉宝”广告做得厉害,竟然请得动罗纳尔多等巴西著名 球星来帮做广告。   当年,“金嗓子喉宝”新产品要进行技术鉴定,找到我们部门出具查新报告。   接受委托后,我们首先按查新规定要求厂方提供有关“金嗓子喉宝”产品的 有关资料。但因为这款称为“金嗓子喉宝”的产品配方非常简单,厂方提不出什 么详细的技术资料。仅仅是提供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有几味药还对我们保密, 产品配方更是不愿提供。   这是一个看似比较棘手的问题。   按照规定,一般查新报告委托书要求委托方提供该产品详细的技术资料,包 括该新产品立项任务书,产品研制技术报告,产品研制过程工作报告,产品标准 和产品配方等等内容。   由于委托方出于技术保密而不愿意提供详细技术资料,没有办法,我们只有 从产品标准入手。   经过研读轻工业部有关糖果产品标准,了解到我国的糖果产品一般分为硬糖、 软糖、奶糖和酥糖四大类。经过研判,“金嗓子喉宝”属硬糖类糖果。又由于该 产品加入了某些中草药,故我们出具的查新报告结论是:“金嗓子喉宝”产品是 一种掺入了薄荷、金银花、罗汉果等数味药食两用植物(列举了委托方提供的几 味常用药)的硬糖类糖果制品。   从而回避了委托方要求我们写上什么诸如“该产品很有疗效”呀、“配方中 含有特殊药效成份”呀等等不合理的要求。   并明确地口头告诉委托方,在我们的查新报告里写这些不合适。   江佩珍人称江老娘,龙城市糖果二厂厂长,该厂原来是坐落在龙城北站一家 很不起眼的二轻集体企业,手工包些糖果卖。但江这个人很会做广告,也敢下大 本钱在央视等全国大媒体上宣传,还会借助巴西著名球星的品牌效应,推销手段 很是了得,把一个很简单的产品卖得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江佩珍当年找到我们还有一个产品叫“奇异果饮料”。   委托书拿来以后我一看“奇异果”,没听说过。我就问那些厂里面的人,我 说这个奇异果到底是个什么果?他们也不痛痛快快地说,就说是从新西兰进口的。 那我说好。那你从新西兰进口的,你有英文名字吗?他才不得不出示英文名字。 我一查字典,一检索,才知道“奇异果”就是猕猴桃。我说,你早说是猕猴桃不 就完了吗?很悬乎。你“奇异果”作为一种商品名,在销售和推销的时候,不是 不可以,很多商品也是这样做的,无可厚非。但你作为一个新产品项目立项,并 要通过新产品技术鉴定,这就不符合规范了。“奇异果”是商品名,猕猴桃才是 它的科学名称。猕猴桃饮料,中国多得是。如果我帮你这样写了,不但你江佩珍 出洋相,我也跟着你出洋相。   最后的查新报告结论是这样写的:“奇异果”即猕猴桃。该厂通过多渠道开 辟果源原料从新西兰进口奇异果原浆原料制成的猕猴桃饮料是广西首家生产的新 产品。   最后,江佩珍怎么向上级项目立项主管部门交代,结果我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单位和个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她的产品背过书。这个也不奇怪,只要 不违法,你怎么搞都行。   作为新产品技术鉴定把关的一个行业管理部门,不符合原则的事情,我们不 会做。我们不期待委托方理解我们,但我们要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特别是在多年 过去以后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   甘蔗糖厂压榨辊齿纹连续半自动点焊合金材质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   我们曾经有幸为广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赖武铨老师的《甘蔗 糖厂榨辊壳磨损研究》科研项目撰写查新报告。   赖老师当时五十多岁,精神抖擞,副教授职称。找到我们,我一看委托书是 糖厂项目,就非常愿意帮助他。这完全是一厢情愿,钟情于糖厂项目完全是我的 一种专业情结。   技术熟悉,容易上手,特别有成就感。   我还超出委托书要求,扩大到全世界范围查找有关英文资料,以资分析比较。   当时给该项目所写的查新报告结论是:该技术项目所完成的用合金材料半自 动化连续点焊压榨辊壳耐磨度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即万吨甘蔗辊壳直 径磨损量平均仅0.15毫米。   除了满足撰写查新报告的任务要求之外,我还根据查新文献撰写了长篇补充 材料,供技术鉴定会参考。   项目的查定工作和技术鉴定会,赖老师都邀请我参加了。   记得当时的查定工作是由赖老师课题组的三位老师、广西综合设计院的朱芳 远高级工程师加上我等几人参加。查定地点是在武鸣香山糖厂。   技术鉴定会则是在田东糖厂进行,由省教育厅科技处主持召开。西大属于教 育系统。   该科研项目技术鉴定之后不久,就听说赖老师升正教授了。   最后还衍生出两个副产品,一个是赖教授以后到国外进行访问学者交流项目 时,又找到我,要我帮他出具一份“哪一个国家在甘蔗糖厂榨辊壳研究上最为先 进”的证明材料。   通过国际文献的全面检索和阅读分析,最后我给他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建议他 到澳大利亚进行学者交流项目申请,澳大利亚糖业研究所设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的布里斯班市。因为澳大利亚在甘蔗糖厂压榨辊的研究最为先进、全面和活跃, 为甘蔗糖厂所生产的压榨辊为世界上最大直径。   赖教授交流学者项目学习一年后回国还专门到办公室来感谢我,说我给他提 供的有关文献资料非常齐全,他到了国外跟同行交流之后知道,没有更多的了。   赖教授不知道我所根据的检索资料库是英国糖业界出版的《Sugar Industry Abstracts,SIA》,这是国际制糖界最权威和最全面的专业数据库,在制糖专业 没有比它收集更齐全的文献资料库了。   另一个衍生产品就是我根据这些查新文献所撰写的一篇综述文章《甘蔗糖厂 榨辊壳磨损研究综述》在《广西轻工业》杂志上正式发表。   在科学技术面前,人们看到的常常是冰冷的数据和客观的事实,但在这些冰 冷的数字和客观的事实后面,还有暖暖的人心和热烈的情感。   我们以后跟赖老师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他还把他女儿的求职材料带给我 们,帮助寻找合适的就职单位,当时他女儿刚大学毕业,当年的民歌节还被选为 “刘三姐”群众演员之一。   30年过去,他女儿现在恐怕也有五十多岁了吧。   西大赖武铨教授你还好吗?   (三)   查新检索部门在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之前、核审期间以及批准以后都可以通过 后续观察监督成果的唯一性、真实性和先进性。   防城罐头厂椰子奶生产技术查新报告是一个例子。   新产品研制讲究新,也就是首创。当年,新产品立项一般是经过经委口和科 委口。由于是在两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立项,有时候项目尤其是一些“短、平、快” 的新产品项目就会有“撞车”现象。   省经委和省科委每年都发布几次新产品开发的计划任务书。然后,领有任务 的企业就在规定的年限内研制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要通过该项目下 达单位管理部门的技术鉴定,技术鉴定之前要通过省级以上科技情报部门的成果 查新并出具一个查新报告,以证明它确实是“新”,前无古人,没有雷同。   新产品可以享受一定年限的税收免缴优惠政策。   防城罐头厂椰子奶生产项目属于新产品开发。当年海南椰树牌椰子奶已经开 发并风行全国,销量好得很。本省有关企业也在蠢蠢欲动纷纷仿制。防城罐头厂 首先获得省科委的新产品项目开发立项。   但是就在防城罐头厂椰子奶新产品准备进行技术鉴定之前,省内另一家不太 知名的食品企业生产的椰子奶产品在省经委口抢先宣布技术鉴定。这就给我们查 新部门出了一道难题,防城罐头厂的椰子奶这个同类新产品的查新报告应该怎么 样写呢?   在研究所待过的人都知道,科学成果或者说一个新产品的出现要经过三个阶 段。第一是实验室阶段,第二是中试(小规模生产)阶段,第三才是生产规模或 称大规模生产阶段。   经过仔细比较和研判两个企业的椰子奶新产品的生产工艺、设备和规模,发 现这两个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前面一个省经委立项的企业无论是从生产规模, 还是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和生产设备的完整性都差一个等级。防城罐头厂是区内一 家著名的县级国营企业,规模大,生产工艺完善,设备规范齐全。   最后的查新报告结论是:经省科委项目立项的防城罐头厂椰子奶产品生产规 模大、生产工艺完善,设备规范齐全,是本省首家规模化生产椰汁奶新产品的厂 家。   这次防城罐头厂椰子奶新产品的技术鉴定会也邀请我们查新部门参加了。我 们跟随技术鉴定组成员一起实地考察了防城罐头厂的工艺与设备,以及罐头原料 的种植基地。防城罐头厂有自己完善的菠萝原料种植基地。这是一个原料来源有 保证和技术力量很强的老牌罐头厂。   在查新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查到同类产品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如何撰写查 新报告结论是对我们笔头功夫的一种考验。我的体会是,详细考察,分析比较, 据实写来,毫不遮掩。   几年来数百份查新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出具的报告基本上都获得了上级 主管部门的认可,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同时也获得了技术项目承担单位的普遍 认可和尊重,越来越多的委托单位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鉴定会就是一个明证。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工作的态度认真和谨慎。我们深知这个工作责任重大,马 虎不得。我们的基础资料工作做得比较扎实,再加上我们依托专业厅局、专业公 司、专业研究所还有专业情报站的图书资料等等有利条件。这是我们获得成功的 保证,也是综合情报所跟我们不可比拟的。   1994年7月,我们单位的新班子成立,研究所改称研究院,情报站改称信息 中心。   研究院新班子任命我为信息中心主任,我就离开厅情报总站回去走马上任了。   17 小领导   1994年7月我获任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一职。这是研究院的一个基层管理职 位,小领导。   院信息中心即原来的情报站。信息中心的主要业务有三项即杂志编辑出版, 翻译业务和图书资料管理。   我正式接手杂志任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原编辑樊作民同志退休。   翻译业务因法语翻译小M远赴非洲参加援外项目工作而无人可用,加上此前 的日语翻译、德语翻译和英语翻译先后调离研究所,翻译室实际上名存实亡。   图书资料管理是日常业务。   资料室老李文革前武汉大学图书馆专业毕业,第一外语学俄语,二外学英语。 文革时被下放玉林,后来才调到研究所资料室。老李业务熟悉,中外文都很熟谂。 他负责中外文图书及杂志的征订工作。之前的资料室搬家,由于老李的专业熟悉, 图书部分的分类打包及上架都没多大问题,只有历年的杂志上架比较乱。   我们单位资料室里的图书杂志都是开架阅览的,容易放乱。开架阅览有好有 不好,好处是对大家比较方便,办借阅手续简单。不好的就是容易乱。如果管理 员不经常整理的话,图书杂志摆放就会越来越乱。   我上任后亲自动手跟其它管理员一起把架上的杂志按类别和年限重新整理了 一下,连老编辑樊作民都感叹到,杂志确实比以前整齐好找多了。   但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杂志的编辑任务上。   在接手杂志之前,我曾经参加过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在桂林瓦窑举办的一个 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我也一直协助樊作民同志参加杂志每一期的编辑 业务,主要是校对工作。上手一点也不难,难的是怎么样能够获取更多高质量的 稿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职称评比越来越多地要求要有论文发表。写文章 的人多了,但是有质量的论文稿件却不多。在竞争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争取高 质量稿件成了杂志工作的重中之重。   1995年的某一天,省科技情报所和省科技情报学会转来指名要求我呈报参评 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材料的一份正式通知。   多年来,我多次获得过研究院先进工作者和主管厅(局)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但省部级的先进工作者还没有得过。   有些人说名誉是一种虚名,能力更重要。   让我说,这些荣誉是别人对你的一种认可,是同行,是外界,是领导和群众 对你工作的首肯,与一个人拥有工作能力并不矛盾。   我没有那么神圣,我仅仅只是一名俗人,自然不能免俗。我重视人生给予我 的每一个机遇,而机遇总是在你不经意间到来,并且“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条条与块块   中国的行政机构设置分为“条条”和“块块”。   行政区域化管理称为“块块”。由国务院到各省(自治区),再到地区(自治 旗或自治州)和县镇(乡)。   从国家科技情报所到各省(区)情报所和各厅(局)科技情报站,或再到各 市(县)科技情报所这条业务线。   科技信息系统属于“条条”。   当年我申报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时属于“条条”,不是常规的行政 管理的“块块”系统,在我们研究院引起有如天外飞来一块“陨石”的轰动。申 报材料递交到党总支书记那里,张书记说,这事关重大,在研究院里从来没有过, 我们领导班子要好好研究研究。   我在个人申报材料中填写道:一个是查新工作起步早。厅科技情报总站的查 新工作几乎与省科技情报所同时起步,承担全省轻工行业系统的新产品,新成果 的查新任务,工作具有开拓性。   第二个是查新工作有成效,数量大,质量高。所出具的查新报告受到上级主 管部门的认可和查新委托单位的普遍信任和欢迎。   第三个是应用高科技检索手段。率先引入检索光盘。这个也是几乎与省科技 情报所同时起步,具有开拓性。   第四个是组建全省轻工科技信息情报网。编辑有《轻工科技信息》月刊,发 行至全省各地市轻工主管部门和主要轻工业企业,直接为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与相关企业关系密切。   1996年,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被荣幸 地评为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获得此荣誉者仅五名,相当于省(自 治区)级劳模。   接过证书时的那一刻,我心情很激动。感到这几年来的工作得到同行、上级 主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肯定;同时又感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比我更努力,比 我做得更好的人多了去了,只不过机遇和命运选择了我而已,也没什么值得傲骄 的。   人生犹如喝茶,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其实在拿到获奖证书的那一时刻,我已经把这件事放下了,我把所有的注意 力和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办好研究院主办的这本杂志上,“准备行装再出发”了。   也是在这一年的稍晚些时候,省科技情报学会改选,我被推选为新一届的省 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省科技情报所所长韦保平为理事长)。主持过该学会的 一次会议,我是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主持会议,以前我都是坐在台下,一点思 想准备也没有,感觉很不自在。   科技信息工作应该走在科研工作的前面。我对捕捉科技信息有一种天然的敏 锐性,这也体现在购买电脑上。   18 第一台电脑   我们部门是单位第一个买电脑。   1994年7月,我从厅科技情报总站回来之后开始担任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一 职,感觉到这个电脑的重要性。当时在厅里的时候,厅科技处已经买有一台电脑。 我们情报总站也买有检索光盘,我们部门小曹具体负责操作;但因为是科技处的 电脑,我们只是在他们不用的时候插空借用一下,所以用得不是很爽。但我当时 已经认识到电脑的重要性。当年的电脑还只是386,运行速度还行,但还没有联 网使用。   回到院里面以后,我就以信息中心的名义给院领导打报告申请购买电脑,当 时是我们研究院获批购买的第一台电脑。记得当时国际上刚兴起互联网,美国克 林顿总统称之为网络上的“信息高速公路”。但国内还没有普及互联网,省城要 到1996年4月才开始有互联网。我们的电脑主要是想用来排版,刚开始我院主办 的杂志想自己排版,也购买了北大方正全套排版软件。当时院里安排冯青负责这 项工作。但冯青身体不怎么好,院里照顾她,把她从科研第一线的食品研究室调 整到我们信息中心。   买电脑的时候,电脑公司提供有两个名额给我们去免费学习如何操作电脑排 版文件。我就跟冯青一起去学习,冯青学习到一半时候突然生病,就去不了了。 我是坚持学完,但是我的主要任务不是排版,而是电脑使用。我就顺便自学了五 笔打字。感觉五笔也不是很难学,主要是靠死记硬背,熟能生巧。   冯青生病以后,院里又安排一个卢平来接冯青的班。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意识 到,如果专门用一个人来排版杂志,不大划算。除非她能兼顾编辑工作,但是小 卢显然不行。小卢是院职工子女,属于照顾性质。后来我就把排版这项工作外包 转到省科学院学报编辑部,请他们帮助排版,他们有两名专业排版人员和一名计 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除了负责自已本身两个刊物,同时还对外服务承接多家杂 志的排版工作。   我自己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组稿、编辑和出版等方面。杂志原稿经他们排版 之后就可以直接送印刷厂出片印刷啦。   稿件都是三校稿,即按出版工作规定反复校对三次。三校后经我签字才可以 发排印刷。杂志出版工作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像电影业一样也是一种遗憾的 “艺术”。出版部门都有一些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说杂志编辑差错率要求在 万分之三以下。杂志主编每年还要参加主编学习班十天,获得一个考证才能够继 续下一年的杂志出版工作,以保证出版工作不出政治上的差错,比如说谈到台湾, 你不能说“中华XX ”和“台湾XX ”,而要说“台湾地区”或“台湾地区领导 人”,如此这般,等等……   我每年都是以编辑部主任名义代表杂志主编(院长兼)参加由出版管理部门举 办的主编培训班。每年的主编培训班都是学习一些最新的国家出版有关管理政策, 学完以后还有个形式上的考证。只有参加这个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够进行 下一年度的出版工作。   在我接手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我们还经历了铅与火以及现代北大方 正印刷术的转换,从铅字排版到激光排版的变迁。电脑排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减少了差错率,省了很多事,这是印刷术的一次革命。我有幸在那些年里从事这 一行业,见证了出版革命的这一伟大时刻。   由于是单位的第一台电脑,国内著名品牌联想电脑并配有当时先进的 Windows 95原版操作系统,在管理上我就不免稍严了些,实行专人专用。有些部 门同事不理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以后电脑多了,家家都买得起电脑,甚至人 手一台,也就没什么希罕的了。   19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994年7月-2001年3月近六年这段时间里,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办好研 究院这本杂志上。在如何办好杂志这个问题上我想了很多办法。   参加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举办的编辑学习班学习,去过两次都是在桂林瓦窑, 一次是学习十天(那时还没接手杂志),另外一次学习一个星期,在接手杂志之后。 参加这种编辑学习班的好处是一面可以系统学习编辑业务的基础知识,对照先进 刊物要求,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是可以结交许多同行朋友,在遇到办刊问题 的时候可以咨询他们。在一次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换届选举中,我还荣幸地被增 选为常务理事。可能是我在一次会议上(水电厅会议室)的发言中谈到全省轻工业 现状时侃侃而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全省轻工行业一轻和二轻的概念、历史和现 状,引起了与会者们的注意。因为我刚从省厅情报总站回来嘛,对全省行业的分 类和科技情况,特别是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的现状比较熟悉。   向国外先进的同行科技期刊学习,我主要选择了《国际糖业杂志 》(ISJ ) 作为我刊的学习目标,对该刊进行了深度和全面的分析研究。   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分别形成三篇文章。这就是《国际糖业杂志小史》(《广 西轻工业》1997年(2)和(3)期)、《国际糖业杂志的办刊特色》(《广西科学院学 报》1998年 第3期)和《国际糖业杂志的编排技巧》(《广西轻工业》1998年(3) 期)。   《国际糖业杂志小史》一文使人了解到《国际糖业杂志》是国际制糖界的一 本百年老刊,用英文出版,它几乎浓缩了百年来制糖业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事件以 及科技糖业杂志的办刊史,有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际糖业杂志的办刊特色》一文我主要对它的栏目设置、广告经营、论文 类型、作者分布进行分析,最后形成我们自己的办刊思路并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办 刊实践中。   《国际糖业杂志的编排技巧》一文还对它的编排格式,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和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可资学习和借鉴的几点建议。   这种学习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长期积累下来的。   这段时间编辑部还有X编辑,后来又调来一个小W作英文编辑,加强了编辑力 量。   杂志在这段时间新增了英文目录和文章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邮编和文 摘等英文信息量,便于国际交流。此外,还改善了印刷纸张质量,提高了刊物出 版档次。   除了向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期刊学习,同时我们还在筹建杂志编委会,广交作 者朋友,培养和挖掘新作者……等等方面都下过功夫。   20 演讲第一名背后的故事   1997年,院里面举办“青春年华”主题演讲比赛。我们信息中心也要派一人 去参加。   为这次比赛我专门写了一篇演讲稿,题目大概叫做《一个人的青春该如何度 过?》,我自知笨口拙舌,上不了台面,就派小W拿我撰写的这篇演讲稿去参加 演讲。小W在我的讲稿上起承转合处改动了几个字,以便演讲时的口语表达更顺 畅。   小W原来在某煤矿一个学校做过英语老师,大专毕业,是我院食品研究室业 务骨干F的妻子,为照顾夫妻关系安排到我们信息中心。   小W口齿伶俐,有激情,节奏掌握得好,演讲时声情并茂,获得研究院演讲 第一名。   院党总支部陈书记很高兴让小W代表研究院还是拿这篇演讲稿继续参加厅直 属部门(包括两校、盐业公司、外经公司、造纸公司、食品公司、日用品公司和 厅机关各处室)的演讲比赛。结果W某某再接再厉又获得一个演讲第一名。   我的演讲稿《一个人的青春该如何度过?》是一篇抒情文字,是我用心写就 的。一般写这类文字我都是先酝酿情绪,做到要先感动自己,才能够最终感动别 人。具体当年那篇演讲稿的文字内容,写些什么竟然能够感动评委们,今天我已 经全然忘记。但似乎引用了保尔·柯察金讲的那一段著名的句子:人最宝贵的东 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 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出自于《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的第一部第五章。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所说。当然, 小W的倾情演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华彩效果。   陈书记本来想叫她代表主管厅继续参加区直机关演讲比赛。但小W却死活不 愿意去了,她说她的发展志向不在此。我跟陈书记都分别做了她的思想工作,但 也说不动她。没办法,陈书记只得另外叫李铮拿我的演讲稿代表主管厅参加区直 机关的演讲比赛。   李铮当时是研究院中试基地的副经理,也是一名业务骨干。我跟陈书记一起 去现场观看了李铮的演讲比赛。很遗憾,李铮仅获得第二名。李铮的演讲跟W比 起来比较枯燥,没激情,干巴巴的,她仅是会背诵演讲稿,但是在姿态和表情上 没有多少动作和笑容。   以后我的这篇演讲稿,厅机关党委小孟还来电向我索取翻印成宣传材料下发 厅直属各学校和各单位。这也算是我们信息中心的一种荣耀吧,兹纪录于此。   W离开编辑部(1996年8月至1998年8月任研究院主办杂志英文编辑)以后考取 湖北武汉一所大学的语言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广西某大学任教, 获副教授职位。   原来她的远大志向在此,真是“人各有志”,看来“强按牛头不喝水”啊! 小W也是一个人才,只是我们编辑部的“庙”太小留不住她。   一个人的青春应该如何度过?即使到今天我也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人的 这一生是否虚度了,是否碌碌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以寿命长短来计算,而 是应该以他的生活质量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他为社会创造了 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那么他的人生价值就是值得肯定的。   21 我为什么不当办公室主任?   个性使然,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善于与人打交道。   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管理单位的后勤、人事以及对外联系的公 关事务,迎来送往,婆婆妈妈。嘴巴要滑,会说话,喝酒狠。   所有这些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和使用的手段都是我的短处,极不擅长。   刚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我开会不得不发言时,都脸红心跳,语不连贯,结 结巴巴。以后工作时间长了,业务熟悉了,能力也得到同行的肯定,自信心才慢 慢地建立起来,开会发言时语句才逐渐流畅起来。   我从厅科技情报总站副站长任上回来以后,担任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当时 院里面只有办公室副主任,没有正主任。这个部门一直没有正主任,从我分配到 单位工作,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副主任,只不过是因前一个副主任受贿东窗事发换 了一个副主任。   回到院里一段时间工作之后,院领导陈书记来我办公室找我谈话,想叫我到 办公室当主任,协助他工作。   陈书记原来是厅人事处的,对我很熟悉,非常信任我。办公室主任的工作迎 来送往,接近上级很容易被提拔。   我对他说,感谢组织对我的信任;但是我这个人的性格不怎么适合当办公室 主任,我的兴趣爱好也不在那里,我的特长就是搞信息工作,研究技术问题,读 资料,写文章。   陈书记到我办公室找我谈过一两次,见我矢志不改,也就算了。后来提拔中 试基地一名年轻的副经理王晓萍上来当办公室主任。   一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做什么?特长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应该有自 知之明。   我长于阅读和思考,喜欢研究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但对人的脑袋里面想什么,如何应付人际之间的复杂关系,我确实束手无策。   与其用自己的短处去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不如坚守技术这一门类,长期 坚持下去,必有所成。都说技术是越老越值钱,信哉斯言。   有些人说你失去了一次当官发财的机会,但是一直到今天,我从来不后悔我 当初的选择。   22 译了三篇(ISSCT)论文   我们研究院这本杂志一直隶属厅主管和研究所(后改院)主办,业务从来没变 过,借助于研究所的专业科研人员和多年来累积的大量科技图书资料,在办刊上 有它的专业优势。   杂志的定位,在我接手以后,我把它定位在反映制糖业,尤其是国际制糖业 的科技发展,兼顾食品工业、造纸工业和日用化工等轻工行业。   这样的考虑主要是考虑到我自身的特点,一个是制糖专业出身,另外一个是 英文比较熟悉。在这里我想顺便列举一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和基本要求。 在我看来,一位好的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他所应该具有的素质第一是他要有一门专 业,如果你是文科出身没有理科的专业背景,你可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去熟悉 一门专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是外文要求,一般大学毕业具有四级英语的 水平,研究生毕业的英语水平要求有六级。当然越高越好,但是一般大学毕业如 果有四级英语水平,再经过自己的努力,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也是符合要求的。 第三是写作能力。刊物出版很多方面涉及写作,要求看稿,改稿、给读者回信提 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和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写作水平。如果自己有 能力再发表一些专业论文或译文那就更好了。当然,一位高素质科技期刊的编辑 还需要有很多其它能力,比如说摄影能力,美编能力以及通联能力包括采编、联 系作者、联系审稿专家和联系印刷厂家等等。   这段时间我翻译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是出版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个人 的特长和兴趣所在。   《广西蔗糖》是一本与我们研究院主办杂志一样老牌的科技刊物。它是从 《广西甘蔗》转型而来。1985年以前,制糖业和二轻行业只不过是大轻工概念里 面的行业之一。厅(局)里面设有糖业处和二轻工业处(集体企业和手工业联社)。 1985年前后成立的糖业公司和二轻局才把糖业处和二轻手工业处划分出去,独立 设立厅(局)级机构。   《广西甘蔗》在1996年1月宣布改为《广西蔗糖》后,因为是行业管理(区糖 业公司)的需要,在刊物上加入了制糖管理和制糖工业生产这一部分的内容,并 把原属于广西甘蔗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拿到公司机关来主办。   我在研究院主办的杂志上发表了数量不少的制糖业译文,引起了《广西蔗糖》 编辑部的注意。   为了提高《广西蔗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刊决定出版一期国际糖业学术 年会(ISSCT)的论文专集。   该刊责任编辑兼省糖业学会秘书长裴绍彰高级工程师邀请我为《广西蔗糖》 国际糖业技术工作者学会(ISSCT) 论文专集翻译三篇论文,即1996年第2期的 《制糖工业用板式蒸发罐》、《高级糖连续分蜜机》和《连续分蜜机用不锈钢激 光打孔筛网》。   记得那期专集一共有11篇译文。糖业公司刘永钦高工译有2篇,糖业公司的 小崔(崔国进)译有1篇,广西大学的老师译有2篇,轻工设计院陆殷吉高级工程 师和我各译有3篇。   随着这期制糖译文专集的出版,我知道我的专业翻译水平已经得到同行的认 可和肯定。   23 我经历了网络泡沫经济   在2001年的北京,我见证了一个现代网络公司几乎从创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这个公司对于我很重要,它几乎影响了我的下半生,使我下半生的生活轨道几乎 为之扭转。   (一)   二月底春节刚过不久我应朋友之邀,怀着对北京这个历史名城仰慕已久的心 情,匆匆在原单位办妥停薪留职手续就来到北京这个皇城根下。   这是一个现代民营电子商务公司,做食糖远期交易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 产业,发展很快,有巨大的潜力。如果有好的赢利模式,管理得当,赢利也很快。 以南方一家同类网站为例,第一年赢利一千多万,第二年竟发展到二千多万,第 三年的赢利数字虽然我不是很清楚,但据说该公司已买下两间甘蔗糖厂,并以该 网站的赢利模式为样版,分别在长春和海南开办了另外两家其它行业的网站。以 此揣测,该公司的实力应该不赖。   北京,在使我对它感到陌生的同时,好象又对这个城市很久就熟悉了。陌生, 是因为对它不十分了解,虽然以前出差和开会也来过几次但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 点水;而说是对它熟悉则是与全国人民一样由于现代传媒的作用,对于它的许多 人文景观名称早已是烂熟于心。   由于申奥,人们对城市的外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刚到北京时西长安街还是 东一堆西一堆的泥土,刮起风来尘土飞扬。现在好了,大街两旁种满了各色花草, 裸露的黄土基本上都看不见了,代之以绿色的地毯青,这种草极易生长,不时可 见工人们推着割草机在割草。红的黄的喇叭花开得很是热烈和持久,加上街道两 旁原来就有的高大的杨树,更给街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北京的街道宽大而整洁,尤其是东西长安街,绿树成荫青草如毯。成群结队 快乐的小鸟,飞来飞去。就连在我居住的那个城市街头早已不见踪影的麻雀在北 京街头也是一拨一拨的。在别处是要到森林才能见到的许多色彩斑澜的“大”鸟, 这里也是司空见惯,喜鹊更是多如牛毛。   我们公司原来设在端王府里。端王府东西向有约四百米长,南北向有约三百 米宽,里面树木林立,古松参天。长尾巴的彩鸟悄然地飞来飞去,煞是好看。   我租住在石景山区,有一天早上我去一个森林公园跑步晨练,竟然听见有咕 咕叫的鹧鸪声,一声声叫得我好似身处故乡的山水间。   但我回顾这段生活的目的不是谈公司是如何运作赢利的,而是想回顾一下这 个公司如何对我的思想观念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公司诸多人物在我的公司生活 中所起到的种种作用和影响。   思想观念的冲突   要谈到我的公司生活必定要谈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引荐我到公司的人—— 公司副总裁A,他在我要叙述的故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A原来在某省政企合一的一家糖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中任一副处级副总裁, 为人精明能干,很能得到公司上层领导的赏识。所负责的业务听说搞得很是红火, 即使是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也颇得外界的好评,就在政府机关转制的紧要关头, 他被一家民营网站公司的老总相中,一下子把他以及他所负责的公司业务悉数挖 走。   也许是与原公司“政见不同”,也许是原公司老总“醉翁之意不在酒”,买 到了赢利模式,也许什么也不是,反正他与原来买他的公司搞不拢了。这时正好 有一北京同类公司正在招兵买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下子他就跑 到了北京这家公司——也就是我后来应聘的公司——还同时带来了两三个原来的 骨干,分别任这家公司各部门的负责人。为什么人数不确定呢,两个就是两个, 三个就是三个。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其中有一人虽然是他的部下,但据她自己 说她比A还要早来几个月呢。这人就是我以后的顶头上司,我后面还有谈到她。   话说我到这间公司工作还是挺传奇的,据说当时公司董事长在网上浏览新闻 的时候看到我的名字写的有关专业文章特别多,也特别有意义,对食糖远期交易 有参考价值。他就想要这个人,就问身边的人谁认识这个人,将他挖来我们公司。 恰好公司副总裁A认识我,就打电话给我,叫我来北京工作。   到北京公司报到的第一天,就见到了董事长,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 S 呀,我们俩是公司中年纪最大的了。”这使我很是吃惊。后来才知道他说的一 点不差,没有夸张,这家年轻的公司招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高科技嘛,可以理 解。但当时我确实是有一点吃惊,心里并夹杂有一丝感叹,“真是岁月不饶人 呀”。而这一点在以后公司被兼并后我再去找工作时被体会得更深。   副总裁兼信息总监A分管信息部工作,通过信息部经理L小姐间接领导。公司 的职责分明、纪律严肃。人人似乎都在勤奋地工作,都以加班为荣,尽管公司一 般不主张加班,因为要付酬。但上班不久我就差点被A炒鱿鱼了,或者说是我想 炒老板的鱿鱼。原因是这样的,我这个人以前的观念是上班就是上班,下班就是 下班,也就是上班时我是属于公司的,而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就应该是属于我私人 的了。但在上班时我会尽我所能做好份内的工作,不会做对不起自己工资的事。 而A认为别的部门都在加班,都在赶4月18日的开业工作。而他也希望我加班。刚 才我在前面讲了,上班时我尽力而为,完成公司交给我的一切工作,凭什么还要 我加班。再说白天上班时我由于尽力干,已累得精疲力竭,腰酸背痛。晚上再这 么接着干我受不了。而A认为我叫你加班你不加班,到时完不成任务这不是拆我 的台嘛。一时间把我鼻子不是鼻子眉毛不是眉毛地狠批了一顿。其间说了许多我 认为不怎么得体的话语。我年纪比他大许多,又自认为是他的老朋友,一时怎么 受得了这个,把我气得真想一走了之,但想到刚来就走人很不划算,办了一年的 停薪留职嘛。再说了,可能刚来别人还不怎么熟悉你的工作风格和习惯,产生一 些误解和怀疑是无可厚非的,我应该换个角度多替别人想想, 可能公司给他的工 作压力太大了。这样一考虑我的心就平静了下来,我想时间会证明一切,我坚信 我有这个能力按时完成工作。但我也要适当加加班,一来在A方面说得过去,二 来我也要尽快地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缩短自己与A的心理距离。以后的发展也确 实证明了我的工作能力,除了按时完成了公司的开业准备工作,我为董事长所译 的在北京的一次大型国际糖业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以及公司的第二轮向国外融 资的计划书,得到了董事长的首肯,我越发自信起来。   尽管这期间A给我加码了许多我认为是额外的工作,但我都在工作中尽力地、 按质按量并按时地完成了。到公司的第一个回合显然是双赢了,我在第一时间里 赢得了A的信任和信服。尽管之前我们是多年的老相识了,在约十年前A任某杂志 编辑时,他经常约我的稿,我们早就相熟了。   禾子   办公室文员禾子是一位率直而又热情洋溢的北京妞,她负责公司的考勤及办 公用品的保管发放等杂务。北京人一般较为自信,有优越感,皇城根下嘛。我刚 来时因工作需要向公司借一些英文辞典什么的,禾子不怎么高兴我多借,说是公 司有规定。我不好说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完成工 作的同时,我尽量帮助解决别人在使用英语上的困难,比如说印制名片时的译名 呀、工作上遇到的英文名词呀以及同事的小孩英语讲稿的翻译呀等等。我得到了 公司上下一致的好评,我的脚跟站稳了。禾子大学文科毕业,有一位仍健在的经 过长征的老红军爷爷,虽是北京人却老爱学东北人的口音讲话。这在我看来颇有 点可笑,但她确实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姑娘,主要是她模仿别人的话语和讲故事的 能力惟妙惟肖,是个快乐的公众人物。她走到哪就把笑声带到哪。我有点“别有 用心地”但也是真诚地对她说“我们都喜欢听你说故事,也欢迎你到我们办公室 来说笑话。”她虽表面上说“不敢打扰,不敢打扰”,但我知道她心里一定是喜 滋滋的。   禾子喜欢听音乐,整天戴着一副耳机一面工作一面在听歌曲。有一天我发了 一封电子邮件给她(公司里所有的文件都是用电子邮件传送,包括请病事假), 半真半假地问她是不是有那拉氏(据说清末的慈喜太后母家也叫那拉氏哦)血统, 因为我觉得她有点象那英——一个当红歌星。她回信说“哪有呀,我照照镜子看。 虽然她一口否认了我的话,但我看得出来她还是蛮喜欢这样的奉承的。果然以后 禾子对我另眼相看了。北京人对外地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一点颇让外 地人有点不适,但北京人却非常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尊重有能力的人。当她得 知我儿子考上南开大学后,对我的态度更是180度的大转变,“虎父无犬子嘛” ——这是她的原话。儿子经北京转车去天津读书的那天下午,我第一次请事假, 要去接车,本来是要打卡的。禾子知道后主动跟我说“你把考勤卡给我,下班时 我帮你打。”我乐得给她,要不然可要扣我半天工资呢。   我的助手果果   我的助手果果比我早来公司几天,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医科大学毕业生,25岁 上下,白白净净,脸颊上有两个浅浅的酒杯窝,笑起来妩媚动人。果果人活泼好 动,嘴很甜,人缘很好,消息灵通,人也很聪明学东西上手快,大学生嘛,公司 上下对她都有好感。薪水原来两千,转正后定为三千。惹得来得较早的两位录入 员也要闹着加工资。   她为了男朋友从内蒙到京发展。其男友是另外一间软件公司里一位薪水很高 的软件工程师,记得我刚到公司的时候就听见她对大家说要在八月份结婚了,我 们都为她感到高兴。大家都兴奋得嚷嚷到时一定要她请我们嘬一顿,她也乐得连 连点头说“好呀好呀”。一直听说她在为小家庭准备家具和电器,还不时听到她 乐吱吱地大曝她与他那位的轶闻趣事,说有一次注册一个新qq名,假装为另一个 女性,撩拨他的男朋友。结果被他男朋友识破ID 与她是相同的。给我们听起来 似乎是很幸福的一对。但最后事情起了变化,一直到了九月还没听见她再说结婚 的事,倒是见她在国庆节时花了不少钱买了高价飞机票一人到杭州找过去的同学 散心去了。后来据她所说是与她那位准先生“政见不同”,各走各的道了。现在 的年轻人呀,有时我真的弄不懂他(她)们,爱也爱了,也没见缺钱花,真是一 言不合拔脚就走,此后形同路人,爱得也快,散得也快。   果果身上有一些致命的弱点,一是不大注意尊重别人,二是工作不怎么上心。 举个例说,隔壁办公室G小姐走路有点特别,看起来有点不顺眼,果果就敢在她 走出我们办公室后关上门的一瞬间从椅子上弹起来学别人走路的模样,引起众人 的一阵哄堂大笑。我就很不以为然,批评她讥笑别人不礼貌。我说如果别人也这 样学你你的感受怎么样?也不知她听进去没有。事后的发展果如我料,她由于工 作上的不尽心引起了上司的不满和多次的批评,她又经不起领导的批评,加上与 男友的感情变故,无心工作,一气之下辞职离开了公司。虽然她以后又在其它公 司里找到了工作,但薪水已大不如前,她也曾后悔想回公司来,但因种种原因终 未如愿。   (二)   怪人小H   怪人小H,说他是小H并不是说他的年纪很小,而是说他已三十多岁了还没有 对象。小H与我同住一室,是市场部经理,也是从N市过来的。   怪人小H是我的另一个同事,睡得很晚,三十多岁的人了还经常为了打游戏 半夜三更才睡,早上不起床,你叫他他还不乐意,每每差不多到了上班时间才急 急忙忙地爬起来,早餐也顾不上吃,打辆出租车赶到地铁口,或干脆打电话请假; 个人生活习惯上煮猪肉也要放很多生姜,上餐的鱼吃不完第二餐不用水洗过不用 油锅过一下不吃;小H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从不向人流露心迹,朋友也不多。虽 据说他是在北京的一所商业学院或是大学里读过四年书,但在京的日子里我也从 没见他找过他的同学或是他的同学来找过他。也许他有点自卑心理和/或自闭症, 不喜交往。   他住大间大床,叫我住小间小床,付租金的时候,他却让我付大头600块钱, 他才付500块钱,就是因为他比我先来先到。我也不与他计较。   北京冬天较冷,一般在零下5~10摄氏度,最冷的时候有零下15摄氏度。   租房是在我到京之前小H 先期租下的,租房合同的内容开始我并不知晓,租 金据他说是一千二百元(后来才知道是一千一百元),各需付六百元。水电费、 燃气费和卫生费另计平摊,暧气费因是北京锅炉厂的宿舍,自己有锅炉送暧不用 交。北京的电费较便宜,才四角不到一度电,听说如果是用电取暧,有利于环保 还可低至二角多左右。水费因北京地区水资源缺乏则较贵,要一元二元左右一立 方米。而燃气输送由于有了管道煤气而比我居住的那个城市要便宜得多;听别人 说用瓶装燃气也不过三十多元一瓶。七月底,同住的小H 调回我所居住的那个城 市开办分市场后,我就一人住两房一厅一套的住房(太奢侈了)。由于一下找不 到合租人,我当了三个月之久的冤大头。   有一段时间,小H 追我的顶头上司很起劲,这是真的。因为小H长得身材矮 胖,其貌不扬,一边脚还有一点“不平”。我的上司虽不是闭月羞花之色,也不 是倾国倾城之貌,但也端庄秀丽,气质高雅,小H与她比起来真有点是“不自量 力”或叫做“自寻烦恼”了。   我只是知道小H为了她而有一次失掉了耐心大发脾气几乎丧失了理智。从此 以后小H工作之余甚至在周六和周日也只是一个人躲在房内,哪里也不去,专门 买了一个儿童级的游戏机没日没夜地打,似乎要把那一团火气撒在与“圣斗士” 的争斗中。我有时候真的有点为他感到可怜,其实何必呢?“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个人生在世上总有他的姻缘对象,不可高攀亦不须低就,要的就是那一份恬静 舒坦与洒脱自然。高攀了你没有一个平静的生活,有一种“人在屋檐下,哪敢不 低头”的感觉;低就了你心理不会平衡,一辈子耿耿于怀而愤愤不平。   我与小H一直合住到七月底他调任N市分市场经理为止,分手后至今我们一直 没有再联系,可能我们两人都一致认为实在没有那个必要了。 有的人给你的印 象仅仅只是瞬间的一频一笑,就会让你终生难忘。而有的人即使与你交往过一段 时间,也如陌生人一样永远无缘。   知人善任的上司   公司里有销售部、财务部、技术部、信息部和行政部等几个部门,我在信息 部。   我的顶头上司信息部经理L小姐很年轻二十六岁,是一个为人和善,工作踏 实的人,人也聪明能干,工作拿得起放得下,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得到董事长当 面称赞的两人之一(还有一人是副总裁 A)。我是专业出身,长期从事行业的科 研、信息和翻译工作, 在传统纸介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有多篇论文和大量译 文, 是公司唯一的英文编辑,负责公司的所有英文业务。   据说以前公司是请有翻译的,但都不适合。你想想啊,大北京城全国名校云 集,人才遍地。什么样的人没有,照说要找一个翻译也不难。但难的是要找一名 既懂英文又懂食糖专业的人确实也不容易,我就是这样被公司发现的最适合的专 业人员。   刚到公司时,公司的网页还没有英文版面,都是由我一人独立完成内容的制 作和以后的版面更新。我在前面说过了,由于我工作的努力和认真,得到了包括 L小姐在内的公司上下员工的认可。L小姐不在时部门的工作都是交给我去负责, 相当于主管的角色。这主要是审稿特别是专业术语的把关,L小姐交代一定要以 我的意见为准。此外L小姐还给我调整了大办公桌,几位录入员小姐虽对此颇有 点不满也不敢表露出来,只是有点嫉妒又有些无奈地说“S工,你一来就领导我 们呀”。我上司这样的安排无疑是给我竖立了很大的权威。我的工作L小姐一直 是给予充分的信任,从不发表不适当的意见,一切均由我作主自由安排。我是一 个自由惯了的人,以前搞杂志也是我一人从头负责到底,每一期的组稿、选用、 校对、印刷和发行全都是一手搞定,总之是一个人“天马行空”惯了的。她的这 种“惯宠”无疑是使我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工作起来是特别的放松,没有任何心 理上的负担和压力。自然工作成效也是超水平的发挥,在京工作的大半年里是我 有生以来工作最有劲最有成效的日子。这是与L小姐的“英明”领导是分不开的, 而这正是我需要的理想工作状态。我认为一个人的最佳工作状态是自律和领导信 任的有机结合,能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人的潜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京 的日子里我结合工作通读了两册大学英文写作教程以及一些与期货有关的书籍, 自感用英文写东西流畅多了,当然英译中不在话下,都是原来做惯了的。期货业 务也从不懂到有了较多的了解。只是刚开始一两月时因工作内容的乍然变化以及 作息时间的重新安排而有点不惯和紧张,后来慢慢地就惯了。   公司破产的原因分析   公司破产有许多原因,这有公司领导层决策上的错误以及全球包括中国在内 2001年整个网络上的泡沫经济等等。据他们高层领导事后透露说,董事长在决策 公司的生意时犯了战略上的判断错误,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向国外融资和公司的股 份上市上,但最后资金融不来,公司的股份上市更是无从谈起。而开始时对公司 的交易经营注意不够,以后在开业三个月后的七月底才急忙向N市和K市派出交易 分支构,欲挽回被动局面而不能。以至在九月发现公司的资金有问题时再向董事 会提出增资的要求,遭到董事会的一致拒绝,这是很公开的原因。其它诸如董事 长在动用公司资金为自己炒股以及用公司资金同时购进两三台服务器,其中多余 的两台被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地用到他自己的另外一间软件公司里等等传言,我因 无法证实而可信可不信。但无论如何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每月消耗股东一百万 元的速度破产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公司刚开业时是很正规的,比如要求员工穿戴 整齐,西装革履,上下班打卡,上班时间不准听音乐和浏览其它与公司业务无关 的网页等等。但在公司后期业务萎缩时,这些也没人管了,谁愿意去当恶人呢? 可见“兵败如山倒”呀!   另谋生路   实际上从2001年的年初开始,国外网络公司就已纷纷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 闭,不久国内一些大型网站也在悄悄地缩编。至10月份以来,眼看我们公司坚持 不住了,我要赶紧为自己谋一条生路呀!原来我怎么也不肯相信这个公司不行了 ——这个事实,我的旧观念告诉我:一个单位不是那么轻易就倒台的,这就如我 原来的研究所一样,效益再差也在挺着呢。但摆在我面前的事实就是那么残酷, 市场经济就是这么残酷,这等于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经济课,尽管我不愿 意相信这就是事实。在公司后期,领导也不怎么管我们了,实际上公司高层还希 望我们能尽快地谋到职业,以减轻他们大规模裁员时员工对他们的压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网上的几个主要寻工网站上联系了许多单位,给他们发电 子邮件,企图应聘但均无着落,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年纪大了,现在找工一般要 求年龄在35岁以下;二是专业范围有限。有一个软件公司想找一个笔头翻译,是 用MSN(一种即时通讯工具)与该公司在新加坡的总部联系。这个软件我会用, 但因不是他们所要求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而不被他们接受。后来我多次打电话去该 公司问他们已找到妥当的人选否,他们都是回答说仍未找到。对呀,一个正规计 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到一般小公司去做翻译的,他们吃香得很。还有一次我 到一个大公司去应聘,该公司是要一个能主持公司贸易谈判的口语翻译,公司环 境看上去是很不错的,该公司在一星级写字楼中占了整整半层楼,但我因无这方 面的经验和能力而疼失良机。所以说机遇是不等人的,你只有在平时有所准备才 能在机遇不经意间到来的时候抓紧它,才不会失去任何机遇。   跟“资本家”作斗争   公司的很多人都陆续地走了,一是时间耗不起,要赶紧找工作,特别是外地 人,要交房租(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薪水不高时);二是对公司完全丧 失了信心。但我不一样,也有一些象我一样的人,还对公司抱有一丝希望,希望 公司在被兼并时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所以大家都说在家耗着也是耗着,还不如来 公司等着,还可以上网,而以前上班时是不准浏览与业务无关网页的,现在谁也 不管了。另外就是大家想要回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薪水,按《劳动法》和相关法规, 我们应该得到至被辞退时的月工资加上一个月的补偿金。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 得到公司方的明确答复,而这时公司被上海某公司兼并的磋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 行着。上海方面已派人来公司清点过资产了,不时传来公司董事长已与对方签下 兼并合同的消息,公司资产有随时被转移的可能。公司员工们自发地组织起来, 商讨办法。有人买来长长的汽车锁把公司大门锁起来,还派人轮班值夜。在与 “资本家”斗争白热化时,我们还真是有点象过去在教科书中才能读到的危急关 头。有一种身临危险处境的压力,北京的表弟适时地提醒我要注意人身安全。   公司有一个据说是很有些政治背景的人物K先生在其中很起些作用,但该人 的所作所为不为我们所佩服,因为他鼓动我们去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而结果 呢他却找了个借口临阵脱逃了。据说他最后为自己挣到了很多赔偿金,因为他挺 能耗而且据说掌握公司内情,董事长有点怕他。   公司应付我三个月的薪水加一个月的赔偿金,但他们说公司就这样了,没有 这么多薪水发了,赔偿金更无从谈起,就一个半月工资,走了的员工还没这么多, 你要不要,不要就随你打官司了。我是息事宁人的性格,也不愿多跟他们争执, 算了。吃亏是福嘛,并认为这是一个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拿着属于我的、等待 了一个半月之久的薪水,在网上订好车票有点无奈地离开了我仍有点依依不舍的 北京,还有我的那个北京公司。   这就是2001年我在北京网络公司的短暂生涯,有点刺激、有点新鲜又有点无 奈,它几乎改变了我下半生的生活轨迹,我是说如果没有网络泡沫经济我能呆在 北京的公司工作下去的话。但我能在北京的公司继续工作下去吗?没有,所以我 下半生的生活轨道并没有多大改变。可以预见,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我依然会 在这条旧的生活轨道上继续地走下去,一直到退休……   但在我的灵魂深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不易查觉的深刻变化,比如人才观念、 工资观念、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等等,我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新的观 念在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会产生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1年12月5号,我告别北京的公司,从北京乘五次特快回到南方。   24 《未来糖业之方向》一文的发表   回到南方后的一段时间,我很悠闲,什么事儿也没做,什么事情也没想,只 是想休息一段时间。到处乱逛,甚至无聊到在本地的一张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 说是北湖那边发现一只不知从哪是跑出来的猴子在一个村边树上窜来窜去,我还 专门乘公共汽车到北湖一带村庄寻觅观察;后来又到星湖路人才市场看了看,碰 到同门师兄余平生在为某保险公司招揽人马。他问我想不想去保险公司,我说我 不想去,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我还到单位资料室去浏览新到的外文杂志。就在 这个时候我读到了在《ISJ》上《未来糖业之方向》这篇文章。   《未来糖业之方向》是《国际糖业杂志》(ISJ )的一篇重要文章。原作者在 该篇文章的摘要中写道,目前的低糖价迫使人们去探索是否能提高蔗糖的附加值。 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转化蔗糖制精细化学品或是食品。本文评述了市场上以及具有 市场潜力的一些由蔗糖浒生的高附加值产品。尤其是蔗糖酯得到作者的大力推崇。 此外,利用蔗糖作为碳水化合物资源,微生物法生产天然可降解塑料也是一个令 人关注的新领域。展望制糖业未来之路,它将是一个系列化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 品集成的生产厂家,这些产品的生产规模根据需要可大可小。   我读了之后立马有把它译出来的冲动和想法。   前后不到一个星期,稿子成型后寄给《广西蔗糖》,编辑部审稿后提出两个 问题,或者说两个疑问,主要是有关两个单词的译法。一个单词是“Pilot production” ,另一个单词是“Co-production products”。编辑部说这篇文 章同时还有一间糖厂的一名技术人员也翻译了这篇文章,稿子也寄过来了,但是 跟你的稿子译法不同,意思不一样,请你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译而不是像他 那样译。我问到他怎么译?编辑部答道,他认为“Pilot production” ,这个 词是“太空生产”的意思,“Co-production products”这个词是“副产品”的 意思。   我说字典里面“Pilot”这个单词确实有“航空、航天器”的选项,但是这 个词在这里只能把它作为“中试”的意思,跟太空一点毛关系都没有。因为这个 字我在长期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见得太多了,这个词用得太广泛了,所以我可以 肯定地说,在这里只能是中试生产或中试车间的意思。糖厂只不过是一种传统工 艺和设备,跟太空和太空新技术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   在研究所待过的人都知道一个产品的成功需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小试也 就是化验室实验阶段,中试阶段即中试车间也就是扩大试验阶段,最后再放大到 生产试验或正式生产阶段。换句话说,一个成功的产品或一项成型的新技术“三 阶段发展论”科技人员众所周知。   而“Co-production products”这个词应该是“联产产品”的意思。“副产 品”不用这个词,而是用“By-products”这个词。糖厂的“副产品”传统上是 指废糖蜜和滤泥等下脚料。而在本文中“联产产品”已经比糖厂传统蔗糖产品有 更广泛、经济价值比值更高的其它产品的指称。   这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较新的糖业生产概念。   最后编辑部采信了我的观点,采用了我的这篇译稿,该文发表在《广西蔗糖》 2002年第1期上。   由于该篇文章的信息量大,概念新颖,技术超前。译文发表后,引起有关科 技人员和糖厂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   据说一位某省糖业公司的老总对人感叹道,这篇文章太重要太及时了,对我 们制糖业下一步的经济和技术路线发展和调整产品结构有很大指导性;这位老总 同时又指出,这篇译文用词老道,十分专业,一定是一位资深稳重的老专家翻译 的。   以后我一位朋友将这段佳话转述给我听时,我不禁哑然失笑。“用词老道, 十分专业”是对译者译文的一种肯定和褒奖,但是我这位译者的年纪并不算太大, 当年我才四十多岁嘛,怎么能算是老专家呢?   今天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也算是我翻译工作过程中的一个笑谈吧。英语翻译 能够做到用词老道和专业并非一日之功。   25 我是怎么开始学英语的?   我其实是工作需要被逼的。当年分配到研究所。进了单位以后,发现单位有 一个很大的图书馆,里面有很多外文杂志和外文书籍。但是我一个字都不认识。 心里面很着急。你身处研究所搞科研,却不懂外文,这算哪门子回事?就如一个 人你到深山里面采药,山里面遍地都是药,都是中草药,但是你都不认识,“如 入宝山空手回”。   于是我就发下狠心学英语。刚好单位有一位老工程师是民国时期的老大学毕 业生、高级工程师,他是我们单位最老资格的一位技术人员,叫做武怀仁。刚好 单位叫我给他当助手。他英文非常好。感觉他读英文比读中文还快;所以我就跟 他学到不少东西。   我学英语刚开始确实是工作需要。当时需要阅读很多国外的专利,特别是英 文专利。我结合工作学习英语,可以学以致用。   当时武怀仁工程师负责一个科研项目叫做《甲糖连续分蜜机研究》,我是武 工的助手,科研组的成员。   当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九七七年毕业,才学了一年的英语,在一 九七八年我就试译了两篇文章寄到广东,投稿给一个叫做《甘蔗糖业》的专业杂 志。当年的责任编辑叫袁子骧(四川人,后来调回四川了)还挺负责任的,写了 一封回信给我说,你投的两篇稿子,其中有一篇《藕筒辊在台湾糖业公司的应用》 (大意如此)我们同时收到除你之外,还有四名专家寄来的翻译稿。当年邓小平 同志刚上台,号召向科学进军嘛。科技人员都很积极努力地工作,研究所里学英 语的热情很高,氛围很好。因为我是刚毕业的学生,你肯定比不上人家专家厉害 嘛,编辑部在四名专家的来稿里选出译得最好的一篇发表。这篇文章非常重要。 他不可能用我们这种年轻人的稿子。他在给我这个年轻译者复函的后面鼓励我, 希望我以后继续投稿;但是,以后我再也不敢乱投稿了,一直到1983年以前再也 不敢投稿,我知道我的水平还不行;又学了几年英语以后,从1983年开始,我才 陆陆续续给杂志投稿,并慢慢地获得越来越多的发表机会。   今天看来,当年学英语的初衷确实是被工作所逼。   26 我的英语老师   (一)   我是在文革中的1971年至1973年之间上的高中。   当年我对英语科有兴趣,但还没有任何功利思想。   于是有时早读我就一个人跑到教室尽头学校与练家之间的那几兜大榕树盘根 错节的树根上盘腿坐着朗读英语课文,熟悉语感。听到自已口中源源不断地涌出 一种与母语完全不同的声音总是感到很新奇并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记得有一次隔壁班的孙建华同学走过来看我读的是什么书,不知为什么这个 印象很深刻。孙同学当时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主攻手,北方人,身材高大, 后来又打到地区队去,很受同学们的羨慕和敬仰。   英语的国际音标是徐有纪老师教的,原来我以为是何涛老师教的。多年以后, 在韦小福同学家与徐有纪老师夫妇晤面听徐老师亲囗对我们说音标是他教的。   徐有纪老师调走后,何涛老师才接任教授我们英语课并兼任班主任。   早读课何涛老师把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叫到教室门外朗读一小段给他听,考 核大家。我不是读得最好的。我听到在我前面的许小美同学读得很流畅,心里很 佩服她。   多年以后,有一次探亲从龙城乘公交车回小镇,在车上看到前门何涛老师上 车,我很想上前用英语打一声招呼问好,秀一下自已的英语技能,但一直踌躇不 决,直到他下车也没敢上前相认。那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何涛老师,以后再也没机 会见到他了。我想,当老师的总是乐于见到自已的学生学有所成的吧。   我有时候很书呆子气。   坦率地说,我的英语老师不止一人。在我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有过许许多 多的英语老师,这里仅择几位谈谈。   W,广西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他与我同一年分配进研究所。他跟同是广西大 学数学系毕业的L一起住在办公楼三楼宿舍我的对门,朝夕相见。   W当年给我的印象是学习非常刻苦用功。可能认为自己是穷孩子出身,能有 机会读书不容易,也有可能认为自己是文革中的毕业生,更有可能的是当时的社 会大环境,邓小平“文革”结束后上台,号召要向科学进军……   总之在我眼中,W无时不刻地都在阅读,追赶时代前进的车轮。   英语国际音标有48个,记得我向他请教过一个国际音标清辅音[tr],其它47 个我都还记得,这得感谢高中时的徐有纪老师。以后发现台湾地区的地名人名英 译与我们的不同,我又向W请教,他说台湾地区以及1958年前大陆一直是沿用威 氏音标,还抄给我一张对照表。   W以后到了科威特中国对外援建公司做专职翻译,去了两年。援建回来研究 所短暂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调到轻工业学院去做英语老师去了。   陆殷吉高级工程师是轻工设计院的资深专职翻译,部队转业下来,听说原来 在部队的时候,也是一名翻译官。我与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认识已经了无 印象。我估计可能也是在工作中认识的吧,我们两人的工作单位很近,我经常到 那边办事情。陆工是我的前辈。他的文字严谨,专业素质高。我在《广西蔗糖》 国际糖业学术工作者年会(ISSCT )论文专集上发表的那三篇译文就是请他把关校 译的。   陆工身材高大,两眼炯炯有神,那时候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仍然很好,自 述眼睛已有些老眼昏花,看字典有些困难了。陆工前几年已仙逝,愿他的英灵在 天堂一切安好。   (二)   武怀仁高级工程师是我们研究院的资深工程师,也是我专业上的一名引路人。 武工生性乐观,积极进取,对我们研究所的年轻人影响很大。跟他一起出差很轻 松,每到一处他总是喜欢游山玩水,按现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打卡景点,劳逸结 合,公私兼顾。   他曾经对我说过,印度的糖业文章是花拳绣腿,英美是老大,澳洲和南非制 糖业都有很多技术看点。谁说今天才有新闻打假,那时就有。   我们研究院资料室几乎订阅有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甘蔗制糖业国家或地区的技 术专业杂志。例如:英国出版的《国际糖业杂志》(ISJ ),美国出版的《糖业杂 志》(SJ )和《糖》(Sugar y Azucar),《澳洲糖业》(ASJ ),《南非糖业》 (SASJ ),《印度糖业》(IS)和英文版《台湾糖业》(TS )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这 些制糖业国家几年一届的糖业学会年会论文集、《制糖业文摘》(SIA )和专业书 籍等等。这些杂志大多为月刊,经常阅读可使你能及时驾驭国际上制糖业的先进 技术潮流。   由于有许许多多英语老师的帮助和前辈的引路,笔者的专业翻译水平才能不 断得到提高,并得到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附我多年前写的《五十院庆忆武工》一文于文后。   ————   五十院庆忆武工   ——回忆武怀仁高级工程师点滴   /文远   武工是前年(2009年)清明节以九十九岁高龄仙逝的。   他去世时,正逢清明节。我回家乡扫墓,错过了为他送行的仪式,令人感到 十分遗憾。   武工即武怀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我院(此前称为研究所)几名资格最老 的科技知识分子之一,他也是院里几名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之一,他们都有一个 共同的特点就是英文都很好。   笔者一九七七年八月从学校制糖工艺专业毕业即分配到研究所,短期跟过邓 宗馨高工(一个榨季)之后,被分配到“成糖连续化项目组”,落实到人是跟武 工,协助从事甲糖连续分蜜机的研究工作。武工是“甲糖连续分蜜机的研究”项 目负责人。   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前后所领导派我给武工当助手,在与他一起的科 学试验研究工作中,武工给我的印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积极进取   武工是一九八五年七十五岁高龄被研究所党组织批准入党的。一个人在这么 大的岁数还积极要求进步,这给我们年轻人的震动较大。当时提倡“又红又专”, 一个人不但要学好科学知识,专业精通,更要牢牢把握住自己前进的大方向,也 就是政治上要有要求。武工就是我们年轻人的一个榜样。如果说,我以后工作上 取得一点成就,不能不说武工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密切关联。   诲人不倦   武工是解放前毕业的大学生,英文程度很高。对于我们这些从“文革”中走 过来的青年人,他总是很有耐心。记得当时的研究工作需要研读一些专业资料, 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他,他总是孜孜不倦地帮助我们,耐心地帮我们校译稿件和 修改要发表的文章。笔者以后发表了大量的制糖专业翻译文章,武工对我的业务 指导和思想影响很大。   孜孜不倦的求知欲   武工给我的另外一个深刻印象就是求知欲强。   任何时候见到他总是在研读资料,给人有一种书总也读不完的感觉。   八十年代初,记得有一次与他一起代表研究所到广东中山糖厂参加一个技术 鉴定会,回来时经过广州,住在轻工业部广州糖业研究所招待所。原来计划也就 是呆几天,收集收集资料。后来他一呆就是二十多天,直到把我们两人身上所带 的钱用完。他叫我打电报请示所领导,要求所里寄钱来,还想继续留在广州研读 资料。   在广州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他一道拜访过他的广西大学同学、留美学者、制 糖老前辈杨倬教授以及李兴仁副教授(李当时正在申请正教授职,在杨倬教授家 里匆匆会过一面)、参加过澳大利亚制糖压榨专家默利博士的讲座以及阅读了大 量的外文杂志,丰富了自己的经历和学识,生命中的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弥足 珍贵。   乐观向上   武工给人最美好的印象可能还是他的乐观精神。他在任何时候都是笑声爽朗, 人未见,声已到。他生性乐观,与人为善。对于他来说,好象从来就没有一个敌 人。我想这可能也是他能长寿,活到如此高龄的秘诀吧。   ————   此文为2011年研究院五十周年院庆墙报征文。   27 好马还吃回头草   从北京回来休闲了二十多天,2002年元旦后,我才向单位领导报到,领导叫 我回到原单位上班。   我到北京公司工作之前曾向领导申请批准的时候,单位领导确实告诫过我: 说如果你去北京公司工作,以后你回来,你现在的工作岗位可能会有人顶上去了, 就没有你的职位了。   春节后,适逢单位搞体制改革,实行自由组合应聘制。   单位领导研究决定专门成立杂志编辑部,独立于信息中心,属于中层机构, 由我负责组阁。原来的杂志编辑部是在信息中心底下的一个部门。单位叫我承包 杂志。之前该杂志完全由单位拨款,每年拨款5万到6万块钱办刊。要我们承包以 后自负盈亏,大概是这样一个想法。   我邀请造纸组的小兰跟我一起办杂志。   28 承包杂志经营   杂志编辑部组阁之后领导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请帮我装一部电话。   领导说,我们研究研究。这个研究研究就去了一个月。从春节过后的二月底 任命,一直到四月份来临。   我也不着急,我跟小兰面对面地坐在办公室里,一动也不动。其实也不是完 全不动。办刊三要素,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现在再加上一个广告客户资源。我 在暗暗地准备这三个资源的名单目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个杂志没 人投稿或来稿质量不高,你再高明的编辑也办不好刊。杂志还要不断扩大读者群 和影响力。杂志读者群大,影响力明显,广告商才会感兴趣。   承包杂志,我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开源节流。那怎么开源?开源就是做广告, 以前我们杂志是不做广告的,没有任何广告收入。   做广告就要打电话。当时,领导的意思是,你编辑部跟信息中心两个部门共 用一个电话机。我说这样不行,因为当时他们信息中心接电话的是一位有点口吃 的打字员。那一个电话打进来是我的还是他们的,如果是我的客户,那她口吃的 打字员只会误了我们的事。   我记得在北京公司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董事长在集中开大会的时候,说过 一句话,绐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我的客户进门来,首问负责制。接待客户 不能有任何差迟。谁得罪了我的客户,我就开除他。员工可以再请,客户不可能 再来。   这个思想观念给我很大的震动和深刻的印象,市场经济中“客户第一”的观 念必须要牢固树立。   一个月之后,院领导终于想通了,才叫办公室主任到电信局联系,帮我们装 了一部电话。   而当年我到北京公司工作的时候,董事长上午叫办公室主任到我的办公桌前, 说帮我装一部电话,他要怎么装就怎么装,位置要由他来定。   结果下午一部可以打长途的电话就装好了。   当时我们单位上下的市场经济观念意识还比较薄弱。按部门划分,按层级划 分等等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   我也不管他们那么多,电话装好以后,我跟小兰就迅速地把工作开展起来。   我每天上班的主要事情就是给客户打电话。每天打几十个电话,不断挖掘新 的广告客户资源。除此之外,还要出去跟客户谈广告业务,全省各地到处跑,俗 称“拉广告”,迎来送往。   杂志的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等其它编辑业务则正常开展。   一年下来,广告收入十分可观。到年底止,我们签下的广告合同额达到 138,000元。远远超过承包额5万到6万的这个数目。   我跟小兰在2002这一年里,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和超额地完成了杂志的年 度承包任务。   29 拉广告的技巧   (一)   前面谈到我跟小兰克服重重困难,开创性和超额完成了杂志年度承包任务。 那么我们是怎么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任务的呢?拉广告有些什么技巧?我们有些什 么特长,我们靠的是什么?   说老实话,刚开始拉广告我一点经验也没有。在研究机构工作很少与人打交 道,一辈子读书,白面书生。见人讲话,我一路来都是面红心跳。拉广告,与人 打交道属于营销,搞营销最好是外向性格的人比较好,而我是属于内向性格的人。   从营销而言,我个人没有什么特长,纯属弱点和短处。但是我有一个优点, 就是善于学习。通过学习,从不懂到懂。从懂一点到懂得比较多。承包杂志搞创 收,从分析杂志入手。我们既然把广告作为营收的主要方向,那我们就从分析广 告和了解广告入手。   我们杂志编辑部历年来一直有跟全国许多同行杂志建立有交流互换的良好关 系。通过别人的杂志,我调查了他们广告经营的现状。我发现,当年《中国造纸》 杂志每一期的广告量(客户)有100多个。广州有一本热门杂志《家庭》的封面 广告价格是18万。而且它们都是月刊,其中《家庭》杂志还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 刊,实际上就是半月刊。   这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杂志在我手上,有可能一辈子这份杂志每一期的 广告量都达不到100多条,封面广告的价格也不可能达到18万,但说明广告经营 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   这给我开展广告经营增强了很大的信心。我们制定了开展广告经营详细的计 划,这主要有制定贴合实际的《刊例》,也就是广告价目表;拟定标准化管理的 《广告标准合同》和寻找潜在的广告客户。   改双月刊   杂志从季刊改为双月刊,拟配合刊登更多的广告内容。   改大幅面   杂志的幅面,从小16开改大幅面俗称大16开。杂志可以承载更多的内容,阅 读和广告视觉效果也比较好。   增加信息量   杂志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如增加“业界信息”和最新译文,如“国外制糖业 的最新发展(一)”一文被引用2次,下载211次,第2期。这些都是企业读者喜闻 乐见的栏目,具有最新的信息量。   联系大腕投稿   如广西造纸学会 曹邦威教授“略论广西发展造纸工业的原料对策”一文被 同行引用4次,下载28次,第6期;黄谷亮副教授“臭氧用于糖浆脱色的试验”一 文被引用6次,下载122次,第6期;广西大学生物糖业工程学院黄悦刚教授“碳 法制糖滤泥用于亚法澄清的探索”一文被引用16次,下载102次,第6期;广西贵 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蓝贤州“两步法制糖在中国应用的探讨”被下载218次, 第6期;霍汉镇教授介绍的技术“低温磷浮工艺在碳酸法糖厂生产上的应用”一 文由广西南宁糖业股份公司制糖造纸厂, 钟伟 王锐 谭宝枝 等人撰写,被引 用4次,下载70次,第3期;霍汉镇 “有关白糖质量的主要技术问题(上)”被引 用2次,下载62次,第4期……   按时出版   按时出版是提高杂志信誉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有条不紊的工作使每一期的 杂志都能够保证按出版日准时出版。   (二)   上文谈到我们为了刊登广告,刊物做了一些相应变动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在制定了《刊例》、《广告标准合同》文本和拟定了一些客户资源名单等基础工 作之后,我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打电话联络广告客户了。   客户名单从哪里来?这个说起来很简单,最初就是从别的专业杂志上面人家 的客户名单上抄来的。这个很容易理解,他既然可以在其他杂志做广告,说明他 有广告意识。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有广告意识的客户身上下功夫,就比较容易得 手。   记得我们的第一个广告客户是一个(港资)造纸废水处理公司。电话打过去, 老板就想在我们杂志上连续做三期的封面广告。   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把我跟小兰两个人都乐坏了。如果能够把这个合同谈 下来,那我们就旗开得胜了。   那公司老板约我们在他的办公室谈合同。他的公司当时在七星路五岔路囗的 外贸大厦楼上租了一间宽大的办公室,非常有气派。   我们都没有经过这个阵式。我小心翼翼又恭恭敬敬地把我刚印好的名片双手 递给老板。那香港老板也没仔细去看,因为在电话上都约好了,知道我们要来干 嘛,就直接跟我们谈合同。   老板对我们事先拟定的合同内容也没有什么异议。这时恰好他有一个电话打 进来。他对我们说了一声,“对不起”,就一面起身接电话,一面对他的助手说, 你们先谈一下,一会给我签字就行了。说完,他就起身到另一间办公室去打电话 去了。   他那个助手跟我们谈细节,提出一个额外要求。就是想在合同之外让我们免 费赠送公司100本杂志,说是想拿去做宣传用。   那按我们的规定,每个客户只能拿两本免费的刊物,其他的都需要另外付费 的,我对他说。   然后我就看见那个助手脸上立马就表现出来不很高兴的样子。   他敷衍我说要请示一下老板。然后,他就到老板那间专门的办公室里去嘀嘀 咕咕了一会儿,出来后就告诉我们说我们还要再研究研究,你明天再来签合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出师不利,我跟小兰开始都很气馁。但冷静下来以后,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我 们面对的问题。   我首先想到的是,他想让我们免费赠送这100份杂志,这个成本核算,如果 我们怕吃亏,是可以事先在广告价目表往上调高一点的。   其次,据印刷厂的同志跟我反映,在刊物印刷过程中,排版费确定了以后, 印刷成本是会随着印刷册数的增多而降低的。也就是说你印刷册数越多,单本成 本就越低。   这样一算下来,我们免费赠送客户区区100本杂志的成本是很低的。   事情一想清楚,我心里非常高兴。以后出去谈广告合同,我再也没有重复犯 过类似的错误。我不但没有拒绝广告客户要求免费赠送杂志,我还会主动提出来, 你们要不要多拿些杂志去做宣传用。   广告客户一般会问,你们的发行量怎么样啊?你们的杂志发行到哪里呀?我 就会顺着话题回答,我们的发行量怎么样,怎么样,我们的杂志会发行到哪里哪 里。如果有漏掉的客户,请你们提供客户名单,我们帮你们发送和赠送。   这样回答以后我们的客户一般都会非常满意,说不用了,不用了,就按照你 们的发行渠道发送吧。   因为如果他们另外寄送杂志还要抄写信封贴邮票跑邮局,挺麻烦的。   (三)   前面谈到我们利用主动免费赠送杂志作为拉广告的一种切入点,成功吸引了 老板们的兴趣。以后我们用这一招屡试屡灵,成了我们在广告合同谈判中“克敌 制胜”的一个法宝。   但这只不过是我们经营广告活动中成功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成功还来自于其 他方面。   当年的广告经营活动,我们听说了很多奇葩的故事。有以拼酒胜人的,喝一 杯酒,1万块钱。有以权势压人的,官大一级压死人。有以卖色相迷惑人的,陪 一次酒签一单合同……林林总总,光怪陆离。   当年的广告经营在广播电视,报纸和大众媒体杂志上早已轰轰烈烈地全面铺 开来了,但在科技杂志上面做广告还是比较少,至少在我们本地市场来说。   那我们怎么能够在群英争雄的广告经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呢,科技杂志经营广 告有些什么特点呢?   在广告经营上,我前面说过了,我们几乎一无所知。除了向前人学习,向其 他兄弟杂志学习即向同行学习之外,我们积极地向书本学习。   我专门花了半天时间到新华书店去阅读和选购有关广告经营方面的书籍。经 过比较鉴别,我买了七八本有关广告经营的书籍,有理论上的,更有广告实务操 作方面的。有空我就看,把那些书都通读了一遍。   从广告经营的书籍中,我了解到科技杂志做广告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科技杂 志的特点主要有针对性强,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和具有长期存储性和广泛传阅性。   而上面这些优势和特点在其他媒体上是没有的,与科技杂志没有可比性和竞 争性。   在与客户谈广告合同的时候,我都是拿这些科技杂志的特点和优势来说服我 们的广告客户。   (四)   在广告经营活动中,我还结交了一些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广告客户朋友。   其中有一位朋友是龙城某锅炉清洗公司的老总,姓郭。   郭总第一次来我办公室谈广告合同的时候是开一辆柳微车来的。经过考察洽 谈之后,他一下子要了我们三期的封面。对我们杂志非常有信心。第二年糖厂榨 季结束之后。他又来省城。他打电话约我出去白沙大道去试驾他新买的新捷达车。 几年之后,我出差到龙城,跟他又有一次会面,那时候他已经换了一辆新的公爵 王高级轿车。   他请我和小兰吃饭。他手下的销售科长和几位销售人员一起陪同。席间,他 的销售科长对我说,你们的杂志真的是灵得很。我们到糖厂一开口,人家就马上 知道我们是谁了,哦,你们是在某某某杂志封面登广告的那个公司。   糖厂的那些厂长,总工,生产科长和技术科长,都是忙得很的人物。平时对 那些上门推销产品的公司人员都是视而不见鼻子朝天眼睛向上的。如果你在三五 分钟内不能够打动他,基本上,你推销什么产品就没门了。   但是你的公司产品做了广告,情况就不一样了。人家事先对你的产品有一个 初步的了解,当你到糖厂和有关企业去推销你的产品,切入就比较快。   我龙城那个公司的朋友是深知做广告的效用的。   那时候我还没买车,但考了驾照。每次我到龙城出差。郭总都是叫他的办公 室主任,把车加满油开到大巴汽车总站等我,借车给我用。并嘱咐我,用完车走 的时候把车开到汽车总站丢给他公司的人就行了。对我们杂志的感激之情溢于言 表。   多年前我还有一位客户朋友是上思糖厂的总工程师,姓甘。每次一起吃饭喝 酒,甘总知道我的酒量不大,总是交代那些下面的人,你们不能给他敬酒,你们 档次不够,要敬也是我来敬。   只见过拉广告的要请客户吃饭敬酒,没见过客户反过来请拉广告的吃饭喝酒 并保护他们。   在杂志开展广告经营的那几年里,我交了不少值得互相尊重的好朋友,杂志 一年后就走上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30 一次有益的商务翻译经验   由于单位体制改革,2003年底我与妻子双双提前退休。妻子退休后又应聘到 一家大型私人企业罐头公司做质检员工作。   有一次,她所在的公司有一外商要来造访,一时找不到翻译,叫我去客串一 下。使我有了一次有益的商务翻译经验,兹记于此。   我一生本只与文字打交道,很少有机会与人接触用英文交谈,从未想过为人 作商务谈判的口语翻译。一是听力还不够好,二是没有商务谈判的相关知识和经 验。这次是赶鸭子上架——没有办法了,她们公司一时找不到人,所约的商人又 如期而至。妻子见公司主办人急得团团转,为解人之难,打电话询问我能否为公 司作一次口语翻译。我以为只是接一下机,还不难对付,就勉强答应下来。   当我放下手中的电话,刚来得及换好一身出得场面的衣服皮鞋后,公司来接 人的车已经开到了单位门口。匆忙介绍完来人,知道一个是该公司副总经理,另 一个是出口部经理后,妻子就转身回家了。我们的车则直奔机场,飞机晚点半个 小时,副总经理邀请我在休息隔区内小圆桌旁喝蓝山咖啡。出口部陈经理手举一 打印有来访商人英文姓名的硬纸板,在出口处接到了来自叙利亚的商人Samara 先生。   当晚我们将客人迎至新世纪大酒店入住,公司为客人支付了房租,一晚240 元(由市府秘书长电话交代有优惠)的宽大标准间。交代好第二天八点半接客人 去吃早餐后我们一行各自回家休息。之前我曾征求客人意见早上什么时间起床最 方便,客人说“任何时候”都可以。   第二天一早公司的车来单位接我一起赶到饭店时见那位客商早站在大门口等 我们了,我一看表已过了4分钟,看来这位老兄很是准时。我们又转入大门内到 二楼就餐,问了客商爱吃什么,有什么顾忌?回答说没有任何顾忌。想到该客商 来自叙利亚,可能是伊斯兰教徒,肯定是有所顾忌的,但他为了做生意恐怕出来 久了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载有各种小吃的早餐小车轮番推过来,客商一一看过,只点了装有三个的一 盘蛋挞,还问服务员有没有两个的,他说吃不了三个。服务员说没有,只一盘盘 卖,不零卖。我只得代他说,要吧。副总经理又帮他要了一碗皮蛋粥,我看见他 闻了一下也不吃。   他后来自己又点了一盘西瓜,还不错,很甜,我也吃了一小块。副总经理点 了一些肉菜客商基本不吃。后来才知道他不吃羊肉、鸡肉和牛肉等肉类,说是减 肥。这位客商是一位大个子。也是后来才知道,他一天才吃两餐,即早晚两餐。 我们请他中午去吃饭,他一直推托不去,后来在公司方的死拉硬拽下才勉强去了。 但他说他只吃蔬菜、鸡蛋还有鱼。后来一问才知道,叙利亚的食品奇贵,一个工 人虽有相当于3000人民币的薪水,但有60%用于食品开支。不知是不是他一天吃 两餐的原因,也不好意思直接问他。前面是说吃,下面着重谈这次的商务谈判。   吃了早餐之后,我们驱车直奔公司。陪同这位客商参观考察了公司罐头厂的 整个流程,了解生产整个状况之后,回到会议室开始谈判。   这次商务谈判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艰巨”两个字,如果说我以前也有过 一些广告合同方面的谈判经历的话,但比起这次的商务谈判来说,真的是小巫见 大巫。   这位客商很会砍价,看得出他是有备而来,虽然他可能从未做过食品方面的 生意。据他自己说以前是做手机零部件、女人护肤用品和皮件等其它日用品生意 的小客商。对于公司方开出的菠萝罐头价一砍再砍,说你干嘛没有折扣呀。公司 方的谈判代表陈经理也是一个谈判老手,对于对手的砍价毫不让步,说我们开出 的是实价。   客商在价格上没有讨到任何便宜的情况下,在下午谈判时抓住我方上午因未 及时查问当时美元与人民币汇率而算出的美元报价,对我方下午因美元汇率变动 而调高的价格不认账,小赚了一把。   第二回合在我方开出了除货款外,客商需要另付的运输费、文件费、报关费 等其它费用上。客商说我只付运输费,其它费用由贵公司自己出。还说运输费我 只付到贵公司帐目上,他不直接付到运输部门。据我方谈判代表私下跟我说,运 输费由我方代理,帐目一进一出,我们都要多交手续费。开始不同意,但这位客 商死活不肯,没办法为了做成这单生意和开拓国外市场,公司只得作出让步。   在合同文本的谈判过程中也很紧张。我方主要想在两方面把关消除商务风险, 一是在对方先期给付30%的定金后才开始为客商生产所定货物;二是在对方将所 余货款到帐后才启运货物。此外还有关于加工日期、运输时期和货款到帐日期的 确认以及关于报关的计算方法等等具体细节。经过多次反复磋商,在客商上飞机 的最后一刻才签下这笔两个集装箱的菠萝罐头生意。   说它是一次有益的商务翻译经验,是说我从未有过如此紧张而复杂的谈判经 历。通过这次现场商务翻译工作经历我有了一些感触和经验,就英语知识来说, 有一本普通的英汉词典或者是智能手机里面的翻译功能就已经基本够用了。更多 的是我学习到在谈判中要有“寸土必争”和“斤斤计较”的精神,此外还要有足 够的耐心、一定的幽默感和在谈判中间自我心理的调适。   外商在谈判过程中间休息时很有一些搞笑动作,比如说叫我们听他的手机里 伊斯兰音乐铃声,给我们看他女朋友的靓照,在等待我方起草合同文本的时候还 与我打了一场并非旗鼓相当的乒乓球对抗赛。   31 糖厂零排放概念   对于甘蔗糖厂零排放这个概念是谁先介绍进国内来的,我想来说一段往事。   1996年的一天,我接到当时时任省糖业公司技术处副处长、省糖业技术学会 秘书长裴绍彰的一通电话,电话中裴处长约我去他办公室拿国际甘蔗糖业技术学 会(ISSCT)四年一度年会的资料。到了裴处长办公室,稍稍浏览了一下此次年 会的论文题目,我拿了六篇文献回来,交给轻工设计院的陆殷吉高级工程师译三 篇,我自己译三篇。我译的这三篇文献跟我当时参与的科研课题分蜜机有关。   翻译后为了保证译文质量,我与陆工又交换互校了一次。记得当时他校我的 译文时校出较多问题,而我校他的译文时仅校出少量问题,比如有一个台湾的地 名“peiken”,陆工原译作“陪坑”,我因为经常阅读《台湾糖业》杂志(英文 版),知道台湾的地名遵循威氏音标,这个字应译为“北港”,亦即北港糖厂。   当时我们译的这几篇与另一些译者译的一共十多篇国际甘蔗糖业技术学会 (ISSCT)文献专集在《广西蔗糖》创刊后的第三期上国内首次发表,引起业界 很大轰动,认为广西糖业界第一次在全国同行面前显示出它的科技力量实力。   在这些文献中,其中有一篇重要文献就是《甘蔗糖厂零排放的概念与实践》, 文献反映的是台湾地区甘蔗糖厂零排放的实践,当时作为糖厂零排放概念恐怕在 国际上也是第一次提出来。   由此可知,陆殷吉可能是最先将甘蔗糖厂零排放和零取水这个重要的环保概 念介绍进国内糖业界来的。   多年前问及轻工设计院余副院长才知道,陆殷吉高工已经去世,享年72岁。 按现时的中国人平均寿命来说,走得稍早了一点。   陆工是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军人,不知是到了部队才去专业院校学的英语,还 是专科学校毕业后进了军营,当年他曾跟我说过,我忘了。反正他到了设计院后 就一直任专职英语翻译,而我在研究所也做些资料收集与翻译的工作。所以在工 作上与他多有接触和合作。从工作中我感到陆工工作非常认真负责,译文严谨流 畅。   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乍听到陆工仙逝的消息,心里不免还是受到震动。对于陆工的早逝深感痛心, 糖业界失去了一位严谨认真的好译者,我也失去了一位多年合作的好伙伴。   多年后,我应聘《广西糖业》杂志编辑部工作,听到广西的糖厂基本上已实 现了零取水和零排放,心里在惊讶的同时又深感十分的欣慰。   甘蔗糖厂零排放和零取水的概念是陆工第一个引进国内,多年后这个概念又 是在广西的糖厂第一个实现,作为一名当年那篇重头文献的译者,如果说陆工还 在世,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欣慰啊!   过了多年,广西的糖厂已经全面落实零排放和零取水概念。在我看来这主要 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化所致。首先作为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广西各个糖 厂分散的糖蜜制酒精作业被糖蜜分流集中处理所取代,每个糖厂都制酒精使得糖 厂的污水横流;其次是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驱动使得糖厂舍得投入 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来治污。   我们昨天所做的一切——有益于业界的——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译介工作, 总有一天都会在国内开出科技成果之花来。   32 单位改制被退休   2003年底,单位体制改革。这个体制改革是全区28家非公益性科研院所体制 改革的一部分。   全区当时科研院所(自然科学类)大概有七十多家。又分公益性的和非公益 性的两种。   我们单位属于非公益性科研院所。   据说这次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拖了三年。各单位领导都不愿意改,认为包袱很 重。一致认为,如果要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必须甩掉包袱。   根据这样一种观念,政府出台了一个特殊政策,就是30年工龄或者50岁以上, 可以依据这项特殊政策提前退休。   我是17岁参加工作的,到这一年的工龄算起来已经有33年了,符合这项特殊 政策的退休年龄要求。跟我们单位许多人一样,按领导要求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 续。有些退休的人比我的年龄还年轻一两岁。   有些人说你可以选择不退呀。但是你选择不退的时候,单位体制改革,从事 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单位。企业有风险众所周知;另外,企业的退休工资远远低于 事业单位。你选择是退还是不退?   有很多人这样说,提前退休好啊。   当时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提前退休一年后我就不这样认为了。一是退休 工资低。虽然我是拿百分之百工资退休的(大多数人是拿90~95%)。我当年 (2003年底)的退休待遇是拿原有基本工资的百分之百退休的,这个百分之百的 工资是多少呢?只有1950块钱(2001年我的基本工资只有1400块钱)。很低的, 可见现在的物价上涨之快。   单位一般人退休工资是拿原有工资的90%,95%那一部分是享受独生子女政策 的家庭。那我为什么能够拿到百分之百呢?这里面的故事说来话长。   这就与那个“全国科技信息系统先进工作者”有关了。当年的文件规定,获 得省(部)级表彰人员的退休工资可以增加10%。一般退休工资是拿岗位基础工资 的90%,独生子女家庭可以增加5%即拿到95%,到顶了。   省(部)级劳模退休工资可以增加10%,意味着我可以在95%的基础上拿到 105%。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没有那个规定,不能超过100%,所以我只能拿到百 分之百,到顶了。当时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为了这件事还叫我到处找文件,找到文 件以后跟她一起到省人事厅专门去办这件事。   有人说,你退休工资增加5%也多不了几块钱。但是话不能这么说。这不仅仅 是几块钱的问题,这是一种终身荣誉,是外界对你工作的一种肯定,是我应该得 到的。换句话来说,我应该得到的,即使是五毛钱,我也应该拿到;如果是我不 应该得到的,你给1万块钱,我也不能要。   但是随着物价上涨,在职人员的工资是大幅上涨,而退休人员的工资很多年 都不涨一次,涨也是涨幅很小。其次是退休一年后,人便感觉到生活无聊,无所 事事。尤其是我们一辈子搞技术工作的人。按说年纪越大技术越值钱,虽然不能 说是学富五车,也应该人尽其才。但恰好是在我们年富力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 更有价值的贡献的时候,被迫提前退休了,让人感觉人生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的 体现。   我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时才47岁,后来单位又返聘我近三年,整整50岁时完全 退休。   按照这个特殊的政策,我们单位一下子提前退了二三十人。单位甩掉了这批 “包袱”,轻装上阵,就可以进行体制改革了。由事业单位转制为所谓的企业单 位,但仍然是国营企业。政府还是继续有支持,仅仅是支持的资金和力度少了一 点。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来反思这项特殊政策的利弊。其实还是走了前某总理治 下多年前在国营企业风风火火、大面积地实行所谓“减员增效”的老路,或者说 是老政策。企业通过买断部分员工的工龄,确实是实现了减员,甩掉了一批所谓 年龄40或50的“包袱”,轻装上阵。   但不幸的是却增加了社会负担和个人负担,让提前退休的这批员工的生活失 去了稳定的保障,成了“改制”的牺牲品。   根据政策,我们的退休金虽说有政府财政保障,但保障的力度一年不如一年, 最近也划入了社保系列,前景堪忧。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一个人的就读、就业和退休完全不能由自己决定,想起 来真是有点无奈和泪崩。   33 告别杂志   我是在1989年前后参与研究所主办杂志的编辑工作的,当时樊作民同志是责 任编辑,我是在省厅科技处P处长的要求下,协助樊作民工作。   1994年7月份我就任信息中心主任,才同时兼任杂志编辑部主任,正式接手 杂志全面管理工作。樊作民同志正式退休,此前樊退休后又返聘了一段时间。   研究所的这本杂志对外称杂志社,对内称编辑部。这是我省轻工业系统唯一 的一本行业杂志,属于省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有ISSN 统一书刊号。原来 没有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我到任以后开始设置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   杂志编辑部重新组阁后,最早是小兰协助我工作,跟我的时间较长。小兰是 西北轻工业学院造纸专业毕业,都安人。   小兰独立工作能力强,到了独立设置后的编辑部,修电脑修打印机修复印机, 他都很内行,帮了我不少忙。小兰的弱点是不擅长与人打交道。   之后是小梁,广西大学制糖工程专业毕业。小梁平南人,嘴码子来得,能说 会道,有酒量,待人接物是其性格特点。后来此人到了广州发展,听说做到某大 型设计院的中层领导所长职务。   最后是小陈,广西大学食品与发酵专业毕业。小陈做事很有条理,说话虽然 慢条斯理但工作效率蛮高。他也比较喜欢与人打交道,做事有想法。在我退休后 他曾对院长说想承包杂志。   有一次(有可能是2006年),编辑学会春节团拜会聚餐。我把前后在我们杂 志社工作过的几位同事一起带去参加。这几名同事作为我的助手,先后都参加了 杂志社的编辑工作。   所以在那次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春节团拜会上我叫他们三人一起去参加,调 侃地说他们是三代“领导人”。很巧的是他们三人的酒量都不错。   该杂志2006第4期可能是我负责编发的最后一期杂志。因为自从第5期始,别 人接手后,办刊风格突变,面目全非,我已完全不认识这本我参与编辑多年的杂 志了。   尾声   大自然中每一片树叶都是完全不同的形状,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 的。正因为如此,我写下我的这篇独特的回忆录。   从十岁到二十岁,刚好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年龄,但是“文革”十年打断了 包括我在内一代年轻人的求学梦。   “文革”结束,第一次进考场。因为知识的零乱和破碎不堪,高考折戟,让 我再次错失了进入正规学府的机会。   四十七岁盛年,学有所成,年富力强,正应当精忠报国;但所谓的体制改革, 被单位甩掉“包袱”,报国无门;想想很是悲催和无奈,“独怆然而涕下”,打 落牙齿往肚里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破碎的,生活中有过许多的挫折 和艰辛;扪心自问,我的一生又是积极进取的,生活中我对自己从来没有失掉过 信心。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愿意选择从事科研工作,因为这工作很有创造性,你可 以从不断探索的学习中找寻到工作的乐趣;虽然说在九州大地能够体现一个人创 造性思维的工作有不少,但对我而言,还是在科研单位工作最适合。   我们省级研究所虽然不像在科学院和高校有高深的理论需要探讨,也没有影 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但科研工作中它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思维、科学 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独创性其实质也都是一样的。   这里记录的是研究所一名普通科技人员一段平凡的工作生涯。如果读者能从 我的文字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络,从而引起你的一些共鸣,则可了我作此记录 的一番心愿。   ——2021年5月3日寄自北美弗吉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