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小城的老房子 李北兰 旧城改造,小城的老房子象伐木似的一片又一片地轰然倒下。 被那些“唏哩哗啦”的拆房声搅得心中发毛,于是便响应先生的号召――去看他 童年的栖息地熊家院。熊家院是小城最有巴渝特点的老房子之一,飞翘的檐角, 幽深的天井,曲折的回廊,雕花的窗棂,高槛的朝门,古朴的花坛……一个套院 接一个套院,白墙青瓦地铺开一大片,很得明清建筑的神韵。熊家院原为开明绅 士熊明甫的家宅,解放后收归国有,于是,一户户普通人家便象燕子似地飞进 “旧时王谢之堂”。那熊明甫也算得是小城一奇人了,虽有祖上所传的万贯家财, 但却自食其力,一直以行医为职业,治病救人且口碑甚好,据说,船王卢作孚造 福桑梓所建的大明纺织染厂的地皮,就是他无偿奉送,以至于解放后他的妻子被 划成地主,而他却没被划成地主。 进得即将拆除的熊家院,先生自是兴致勃勃:“这是我打过‘仗’的大朝门,那 是我修过‘房’的后花园,熊家院的天花板上都印满了我的脚印!”虽然岁月已 在年久失修的墙壁上斑驳,但仍可从那些尚未风化的浮雕上读出当年的繁荣和兴 盛。“月亮走,我也走……”但真要叫先生“走”回这珍藏着童谣的老房子,他 未必愿意――狭窄、拥挤、阴暗、潮湿,没有阳台和卫厨设备,夹层木板既不隔 音又不关风,若隔壁是邻居的厨房,那就得天天受“气”……“住在这房里好有 诗情画意?站着说话不腰疼!”先生的“留守”旧居的兄弟一说起这老房子,气 就不打一处来:“当初,父母为何要搬到这鬼地方来居住?简直是受罪!巴不得 快点拆,拆了好住新房子!” 其实,只要从虚、实两个方面去诠释,就不难理解先生的“情”和他兄弟的“气” 了――先生对老房子的怀念无非是对自己童年的回眸,而兄弟对老房子的痛恨无 非是对自己未来的前瞻。虚,使我们多了一份寄托精神的良知和灵性,实,使我 们有了一种向往物质的动力和清醒,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皆写着现代人的惑与不 惑。 虽然口头上承认该拆的还得拆,该建的还得建,但内心深处还是偏向于先生的那 一份“精神”――某些具有人文意义的老房子,一旦拆除便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说到这里,便想起小城前些年拆除的“人民会堂”。其实,这老房子远说不上 “古”,修建于1948年冬天,原名“民众会堂”,然而它却是小城“奠基 者”、船王卢作孚留给小城的标志性建筑:光滑如镜的磨石墙面,中西合璧的独 特造型,恰似一位沉思的哲人,巍巍耸立在数十步高的台式阶梯之上,即便放在 高楼大厦林立的九十年代,也不失威仪和鲜明个性。重大会议、节日联欢、表彰 先进、歌咏比赛,细数小城几十年间的盛大庆典,无一不在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宽 大礼堂里举行。长期以来,小城人习惯以其为“中心”来判别方位:“人民会堂 上面……”“人民会堂下面……”“人民会堂后面……”“人民会堂前面……” 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的相册里,都珍藏着几张以这幢标志性建筑为背景的集体 照或个人照。 然而“昨日之日不可留”,这幢占据着“黄金口岸”的老房子终于还是在旧城改 造的号角声中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没有多少个性的、但却漂亮得没有多 少话说的现代大厦。没有多少话说就不说,心中涌起的无奈却不是一个“说”字 了得――文化内涵?精神力量?独特意境?传统心态?这些无形资产却随着老房 子的消失而消失……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无论我们怎样“回眸”,怎样“唱挽”,怎样在那些 黑白照片前留连徘徊、唏嘘喟叹,小城的老房子都会象熊家院和人民会堂那样不 可避免地倒下,谁不愿一幢新崭崭的公寓楼里有属于自己的那幅彩色窗帘?不过, 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我们又不能没有能使精神还乡的绿洲。于是便希冀着小 城的那些挂牌的老房子,如老舍旧居、卢作孚旧居、雅舍、晏宅、红楼等,在 “唏哩哗啦”的拆房声中再挂一块不倒的“文化保险”牌子――“迎新不一定非 得送旧,‘旧’,有时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人文财富!”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