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数字时代的文化守望 文/ 陆 群      历史曾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内容,一幕幕的悲喜剧似道道风景镌刻在 文化的年轮上;站在行将结束的世纪尽头回望过去,文化的守望者期待探究文明 的本原,恰如生命的成长、四季的更替。 上帝死了吗?    19世纪末尼采向世界惊呼“上帝死了!”   “上帝灭亡了。上帝不会复生。我们已经把他杀死了。我们这些最大的凶手, 将何以安慰自己呢?世纪所拥有一切东西中最神圣和最强有力的上帝已经在我们 的屠刀下流血而死了。”上帝当然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指的是一千多年来塑 造西方文化的基督教精神和信仰,而在19世纪末这一切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 与崩溃。在尼采心目里“造成上帝死亡的原因一是科学的进步,二是人自身的沉 沦。”   尼采的预言并没有给当时的人们带来警醒,只不过给走向新世纪的西方投下 一道不祥的阴影。   回首昨天不得不承认20世纪是充满喧嚣、骚动和剧变的年代,从某种意义上 说,这个世纪是以一场大危机、大灾难──西方世界文明人们内部的自相残杀第 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战争真正惊醒了甜梦中的西方,科学进步期许的人类 幸福的终极理想并未出现,相反空前野蛮、残酷的战争屠杀却显示了科学可以灭 绝人类的现代特性;战争教训了人类,它真正结束了自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代以 来西方对理性与进步的乐观与自信,结束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繁荣与和平,绅士们 忽然发现世界已进入了一个不肯定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文明,最终结果 是在创造它的人们手中毁灭。   就在一次大战尚未结束的隆隆炮声中,德国人斯宾格勒发表了《西方的没落》 一书,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没落,乍看起来,好象跟相应的古典文化的没落一样, 是一种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有限度的现象;但是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哲学 问题,从它的全部重要意义来理解,它本身就包含了有关存在(Being)的每一 个重大问题。”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说到底是要回答西方文化的前途与命运, 他认为西方文化从前文化的法兰克时期发源,中经哥特与巴罗克时期的辉煌,从 19世纪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从文化到文明的过渡,在古典世界是公元前4世纪 完成的,在西方世界是19世纪完成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在精神和艺术领域,西 方人已无可征服、无所创造,此后西方世界遂向恺撒主义过渡。   面对如此的宿命,斯宾格勒无奈地寄语新的一代“我只希望新的一代被这本 书打动,从而委身于技术而不是抒情诗,委身于海洋而不是画笔,委身于政治而 不是认识论。”也就是说自觉自愿地服从这种宿命。   尽管《西方的没落》充满了非理性的悲观论调,甚至涂上神秘主义与唯意志 论色彩,但却紧紧抓住当时西方人的焦虑与想象──没有人能够回避斯宾格勒提 出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危机”,一种即将进入新 文明而又无法割舍旧文化的心灵上的痛苦否定!尽管当时学术界大多数人都不同 意他的观点,但它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的结论,而在于引起的思考和反省。于是在 《西方的没落》发表近30年之后又一部划时代的文化历史学巨著诞生了。   作为“20世纪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的汤因比在其煌煌巨著《历 史研究》中集中讨论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 研究新旧文明的交替继承,以一个职业历史学家的冷静和道德观来回答人类文明 的前途与命运。   正如学术史上试图建立包罗万象思想体系的任何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 无懈可击一样,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议,最激烈的 焦点:汤因比认为的推动文明形态生成演化的底层动因是什么,也就是文明发展 四阶段(起源、生长、衰落、解体)背后隐 含的内在逻辑特性是什么?汤因比 把之归结为“文明生长的实质就是一种生命力”的“挑战应战”理论,如果文明 社会的起源并非生物因素或环境因素单独发生作用的结果,那么必定是这两种因 素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所要探究的因素不是简单的而是 复杂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作者把这种关系引申为“两种超人格之 间的冲突。”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强调“挑战与应战”理论是汤因比对于文 明形态发展动力问题的最后答案,其实在半个世纪以后重读汤因比的理论就会发 现其实“挑战与应战”理论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象征意义,是汤因比关于历史 发展的表层观点,更深刻的理性认识还是他复归人性所提出的“生命冲动”、 “人格”与“心理活动结构与功能”的观念。“生命冲动”本是柏格森“生命哲 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生命冲动”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过程,指一种主 观的、直觉的心理体验活动。汤因比不仅借用了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术语更 继承了其精神──文明的生长过程必需要有一种冲动的生命力。   具体表现生命冲动在文明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则借助“人格”,也就是人类创 造文明的历史长时段中的整个精神状态。汤因比以“人格”来概括文明社会创造 者所拥有的人生态度、善恶观念、审美意识、创造意向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只 有“人格”的创造性才会改变某一文明社会的整体精神面貌,为人类社会的新陈 代谢提供生生不已的伟大动力。在心理活动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论层次上汤因比进 一步深化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他认为人类整个心理活动是由意识与潜 意识两大基本层次构成,意识不过是全部精神活动的表层部分,这恰似大部分都 沉浸在海洋中的一座冰山的外露之一角,而潜意识则是“知觉的源泉”,是一切 精神创造的根源,是“灵魂与上帝相通的通道”。以此为基石汤因比又细划为 “个人、家庭、社会、种族”等多层次的潜意识。   虽然汤因比一再强调自己是用经验实证的方法在从事研究(《历史研究》共 12卷,出版前后费时27年,作者总共引用上百种文献资料与多种语言,以致让人 不忍卒读),事实上他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并不十分理会经验细节的实质检验。与 斯宾格勒一样汤因比的理论也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或宗教意味,但已在相当大的 程度上消解了西方传统学术观点所认同的那种简单化的宗教概念,注入了世俗文 化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就文化动因与历史主体的关系而言,汤因比创造性地提出 把文化动因的实现不仅要靠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深切体验,同时更有赖于人的活 动创造,这种双向的、互动的历史关系主要是由作为中介环节的人格得以沟通。 在20世纪上半叶深层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幼稚时代,汤因比就能敏锐而富有新意 地神话、宗教、心理学的观念引入文化历史学的的研究,特别是从文明社会的基 本结构入手,提出文化形态的潜意识层次,探索对民族(种族)与文化(文明) 长期积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前瞻性与思辩性的,为而后波普 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亨廷顿“文明冲突”的提出开辟了道 路。   1993年著名政治战略学者亨廷顿发表了“引起过大规模的全球性争论”的 《文明的冲突》,并于1996年编辑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亨 廷顿认为文明是人类终极部落,文明的冲突就是全球规模的部落冲突,在下个世 纪发生冲突的更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或是经济因素,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 之间的核心冲突、不同文明的邻国或一国内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断层线冲突,将 构成断层线战争相持持久、时断时续、暴力水平高、意识形态混乱等特点。亨廷 顿用大量篇幅以历史学、人口学和政治地缘学角度分析21世纪断层线战争爆发原 因,提出休止战争主要依靠世界核心国的利益与行动。在展望21世纪文明未来时, 亨廷顿肯定所有的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的生 存有赖于美国人重新肯定他们的西方认同,以及西方人把他们的文明看作是独特 的而非普世的,并团结一致对付来自非西方社会的挑战。亨廷顿特别强调“儒教” 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的威胁,甚至提出“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联手的 可能性。作者呼吁所有文明的人民都应探寻并努力扩展与其他文明的价值观、惯 例和习俗方面的共性。“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 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   从一个一向代表美国文化走向与价值标准的名教授口中肯定和承认西方中心 主义的衰落,今后的世界文化走向将是越来越多元化或者是多极化,实在是历史 的一大进步!亨廷顿更多地是反省和探寻西方“四分五裂,将成为非西方国家利 用其内部分歧的尝试的牺牲品”的可能。   亨廷顿真正从内心感到忧虑乃至恐惧的是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多元化文化对美国社会的冲击,而90年代世界冷战格局结束后,随着西方近代文 明的广泛传播大批非西方化国家实现了现代化,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反西方价值的 本土文化的复兴,这种势头表现得愈演愈烈显然说明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现代 化不等同于西方化。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宗教──种族”三 位一体式的理论“范式”,其最深刻和最核心的,也是亨氏最不愿说的是种族界 限,实质上文明──宗教意识是沿袭西方传统学术对文化历史学的价值构建,亨 廷顿对种族的避讳正好说明了他对20世纪末文明发展的新认识──以多元化的文 化纽带来淡化种族差异与冲突。正象他在为其书中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 “我所期望的是,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 界上文明的对话。”   纵观20世纪以来任何一种文化(文明)形态理论的提出往往是在特定时代、 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它抓住了此时此地人类的情绪、回答人们最迫切焦虑的 问题,其理论思辩力量引人注目地凸显出来。而任何一种思辩理论又都不是短时 间凭空想象而来的,都有它深刻的学术渊源。那么20世纪末的我们面临科技的发 达与人类精神的急待张扬又与尼采的时代何其相似,如果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那么哪里才是人类下一个精神家园? 比特上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都无法否认20世纪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科技的突飞猛进,而计算 机作为未来比特时代最卓越的客体,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技术成就之一,它标志着 人类依赖条理性思维、创造性以及合作奋进精神导致这个充满力量、令人震惊的 现代技术工具的问世。不断革新的计算机技术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相 结合,将知识的编码、储存、转输、扩散速度极大地提高了,方式极大地简单化 了,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从而使数字化的多媒体网络通信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大众 技术,使不断更新的知识成为全球任何角落里的人群大都可以随时廉价获得。数 字化网络化通信技术革命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与风险投资和现代风险企 业体制相结合,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新知识的实际使用,促进了发明创新的物化过 程,极大地加速了新知识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这是人类历史从未有 过的文明大传播和文化大普及。一个人类智慧大开发和经济大发展的高潮已经到 来了。这场比特革命不可质疑的深远意义在于:信息网络被广泛应用到人类生活 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精神领域,它使得这些领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 力,更有利于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翔。   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中号召人类打破崇拜复归理性自信,尼葛洛庞帝则 是“把比特推向大众,即使是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展望数字化生 存为“乐观的年代”──“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是未来比 特文明的“四大特质”。埃瑟。戴森更加深信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 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但如果我们行动无误的话,网络会 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在未来的网络空间,文化的内涵将越来越丰富, 因为在网络上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丰富、无限的创作思维空间,现今人们的 文化创造总是局限和被动依托于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习惯传统等,但在信息时 空里,人们的平等性和依照自己兴趣作出主动选择的权力大大加强了。没有网络 时,人们只能通过传统方式感受全球文化,只有移动原子(比如周游世界)才能 达到理想,而今天不同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世界成为全球舞台上的演员,这样 将有助于丰富和加强本地文化。我们将会目睹地方性和全球性同时发展,地方会 更加区域化,世界也具有同一性。数字化时代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这样一个发挥 创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的机会。你看,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我们 的听觉、视觉、感觉、嗅觉、触觉,改变着人类传统的时空观念,社会运动方式, 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律环境。这场席卷全球的革命刚刚从改变我们的行知模式开始, 正以坚定的步伐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改造着行业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更改造着人们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观点、方法。世界上的各种媒体形式、全球 各类信息源都可以以比特形式贯穿互连、即时交互,实际正在从技术上摧毁传统 的纵向等级层次结构,形成网络式的横向自主连接结构,表现着对人的尊重和从 技术上支持人的自主选择权利,实际上体现着人的主体地位的高扬。这是当代人 文精神对传统的单纯工具理性的胜利。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掌握自身命运、在地方社区和全球社会中重新定义公 民身份的机会。它也把自我治理、自主思考、教育后代、诚实经商以及同其他公 民一起设计我们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规则的责任交给了我们。网络不是一个简单的 家,而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 对大多数人来说,上网是为了寻求新的精神享受,找到适合自己的宽松自由的虚 拟社会,但权利与义务总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要为自己的行动以及他们所创造的 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由此,一种“诚实、公开、有责任心,视名誉为生命的文化”应运而生。比 特文明是一种新观念的塑造,新价值观的产生,正如同无数谈论Internet的出版 物指出的那样,它象一个刚刚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一柄美丽与邪恶共存的双刃剑。 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创造人类幸福的工具,特别的是这把工具还刚刚成形, 还在不断变化、发展,还渴望着千千万万的人去参与、铸造──网络的崛起终于 使我们既有机会、也有权力去开创我们希望赖以生活的新的准则,再也不必象近 百多年来追随别人的文明模式亦步亦趋。掌握自己的命运,制定自己的准则,设 计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我们应具有的观念。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技术,这一他所称为现代人的命运的现 象给予关注,在后期思想中他由原来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来探询存在的意义问 题,转而直接深入到存在的问题本身──他强调存在不再是依附于人的东西,而 人倒是由存在所决定的。存在本身被说成是天命,它总是处在不断的解蔽过程中。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西方历史的决定性的命运,它在现时代的至上的能力和虚无 主义的发展,将执拗于存在的遗忘中的形而上学推到了顶点。因此,技术构成了 我们时代的最高危险,这倒不是因为荒谬的技术已经把人类推到生态毁灭与道德 自杀的边缘,更重要的是它使存在的天命蔽而不见。在海德格尔眼里,正是在现 代技术的虚无主义发展所导致的危机的最后时刻,人类最终走出危机的希望也应 运而生。   文学家用诗意的笔触去描写比特文明:当人类仅仅通过身体接触而进行交流, 只是以物理接触为主要手段时,构成了人类的第一种接触;当人类发明了语言、 文字,通过纸张、书籍、传媒等不同文字表现形式表达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之时, 就有了人类的第二次接触;当人类对客观世界形成了哲理性思考,“哲学家总是 试图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变它”(马克思语)于是就形成了以 心理哲理分析为主体的第三次接触;当今天灵魂以比特的形式,载于光纤之上, 遨游于广袤的网络空间,人类就开始了数字化的第四类接触。当你坐在闪烁的屏 幕前,时而飞速地敲击着键盘,时而沉静地期待着来自远方的呼唤,一切的发生 都是如此地自然平静。原本人与机器的对立正在消失,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助人性 化的数字界面营造一个极端个性化的数字王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 存环境,不同信仰与思想,从未谋面的人们在无限互联的网络上将心灵拉近。没 有了生存利害的冲突,没有了世俗的顾虑与障碍,你我都可以畅所欲言,敞开心 扉;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人与人都可以自由的组合,来充分地共享信息,或许原 子世界物理空间里彼此互不相近,日常生活中永不沟通的人们将集合一起,这一 切的依据都是因为比特组成的信息源在网络中传递,人们的心灵真正找到自由沟 通的天地。从此人类将不再孤寂,泯灭的人性又在一夜之间重燃璀灿的火花,并 随着网络的扩展而炽热地燃烧,我们又要高呼“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 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的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语)   卡尔。波普尔认为:全部物的世界为第一世界,人类的精神、意志、心灵世 界为第二世界,人类思维、智慧活动所形成的产品为第三世界。在世界网络化时 代里,比特文明正是以这三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物质与精神资源,创造人类生活的 新家园。 走向信息时代的中国人   回头看这个刚刚过去的世纪,人类陷入过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 大战,传统的商品市场经济制度陷入深刻的矛盾和危机,生产大幅度下降,人们 大范围失业,银行倒闭,股市狂跌,整个经济走到了全面崩溃的边沿。这一切都 不是因为生产不足,而是因为生产得太多了──这是多么荒谬而令人类感到难堪。 对经济社会危机的恐惧和批判,导致对一种理想的公有制、理想的计划经济制度 的向往和对国家的迷信,对政治权威、集权制政府的追求。自从前苏联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期望在资本主义制度之外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制度, 没有剥削和压迫,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调整全社会的分配不公。   这是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对社会高强度的控制与占有,比历史上任何一 种文明模式都要付出更高昂的成本。依靠对资源无节制的掠夺与浪费建立起来的 辉煌成果必然是违反经济学客观规律的,在今天我们重温30年代哈耶克对前苏联 经济的批判,仍可感到其理论的魅力。然而更大的悲哀在于对人类理性的压抑与 个性选择的禁锢,特别在今天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面前,这个 体制越来越显得僵滞、不相适应。怀疑在增长着、新的探索和试验在进行,而制 度的刚性却妨碍着体制的更新,但思想终归要冲破牢笼。   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经济爆发性扩张的浪潮面前, 这个制度全面崩溃了。现在看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段曲折,但社会主 义是否象有些人讲的只是谬论和幻想?人类是否应该追求人人平等、消除种族与 文化的冲突,创造一种大同共进又保留个性张扬的新文明?人类不应该忘记历史, 正是有了世界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一个世纪的斗争才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种种 不合理,才打退野蛮使资本自身的成长更加理性与文明。正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使无产阶级,这个原本自在的阶级武装成自为的阶级,也使得社会文明需要高度 重视人性存在的价值,可以说正是两大阶级的对立统一才是我们今天的生存更加 合理,唯物史观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在世纪末重新认识。   时代的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甚至昨天我们还在为儒家文明的再度复兴而欢 呼,信誓旦旦太平洋世界是人类注定的光明未来,然而转瞬间,理想的大厦就在 暗流中坍塌,巨人与其阴影下的神话竟然是如此这般地脆弱与不堪一击。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程告诉我们,其实不存在什么绝对理想、绝对优越的政 治经济制度,对人类文明模式的反思也贯穿人们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试验。20世纪 的人类探索证明,未来的信息文明可能是“好处较多、害处较少、效率较高、成 本较低、刚性较弱、弹性较强、排它性较少、包容性较广、比较易于自我更新” 的一种更高文明程度的社会经济模式。    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就在苦苦追寻一条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发展 之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制度舞台上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波澜 壮阔的场景,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契机。科学与经济的进步注定未来人 类的争夺就是要体现在文化上,历史一再证明:文化只有被消灭无法被改变,对 东方人来说文化更本质上的就是我们的命运,在未来谁能在文化上战胜对方,谁 就有可能战胜一切。   在21世纪信息文明时代,中国将迎来伟大的文艺复兴!就象没有资本主义的 文艺复兴就不可能有工业革命一样。在中国极力摆脱封建文化、小农经济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甚嚣尘上时,我们曾一度迷失自我,堕入所谓后现代的泥坑,跟在别 人后面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信息时代将使中国人更加认识人的本质,摆脱对物 质世界依赖的束缚,恢复民族的自尊、自信;我们将站在世纪之交新的历史文明 高度,审视我们的过去、彻底破除那些曾困扰我们前进的阻力,尊重人格、尊重 人性,将会产生真正伟大的文明成果。   自由思想绽放的鲜艳花朵,正铺满民族振兴的未来之路上,让我们为这样一 个激动人心时代的到来而欢呼吧!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