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也谈“谁逼死了杨元元”   作者:沉路   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自 杀身亡。   杨元元的好友说她像“谜一样退场”。确实,很多自杀都是非常让人“困惑” 的:有些人自杀前异乎寻常的平静,有些人自杀前(在别人看来)一如既往的快 乐,而杨元元自杀前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姿态,最后还“堪称完美”地排练了 话剧。   杨元元的死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各种评论铺天盖地。我这个心理学的 新手也来凑个热闹。本文尝试对其自杀的心理背景做一个粗略的分析。   压力的积累   杨元元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她熬过了四次考研失败和8年的不堪岁月,青春 的逝去、年龄的增大、职业的失意、未能报答母亲……这种种的压力积累,最后 产生了致命的效果。   心理学认为,压力是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它离不开个体意识的参与。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块没有意识的石头是不会有压力的。   压力源有三种:社会环境性的、精神性的和生物性的。杨元元职业的失意、 遭遇宿管驱赶等事件是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她内心产生的自责、焦虑、担心、绝 望等情绪则是精神性压力源,严重缺乏睡眠(据说“5天5夜没合眼”)则是生物 性压力源。   人面对压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始,我们觉察到压力,并产生一系 列的生理心理变化,为战斗做准备;然后,进入与压力的相持阶段(后面会说到, 与压力对抗的是人的三道防御系统),“敌我”力量反复较量、此消彼长;最后, 则是大结局——胜利或崩溃甚至死亡。面对压力,杨元元经过了“八年抗战”, 最后资源耗尽,缴械投降。   杨元元的资源为何最后耗尽?她的三道防御系统为何没能保护她?   防御系统的脆弱和崩溃   面对压力,人有三道防御系统: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生物免疫系统。   认知系统的作用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和评估。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的情 绪的不是发生的事件,而是人对事件的意义的解释。比如,失恋是一个客观事件, 但每个人对它的意义的认识不同:有人把失恋解释为“对自己的否定”,就会产 生挫折、失落、自责等情绪;有人把失恋解释为“有缘无分”,就会看开;有人 把失恋解释为“他/她不是那个真正属于我的人”,就会依然对爱情充满希望……   杨元元的认知系统是脆弱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她追求完美,无法接 受失败(所谓“要强”),在自杀前还那么努力地排练,害怕“丢人现眼”。她 坚信人“不可以被打败”,这种不合理信念虽然让她非常努力,却也导致她对挫 折和失败更加敏感,更加难以承受。杨元元请求在同学宿舍放东西被拒绝,她解 释为“侵犯了她的尊严”,本来一个很平常的事件经过这样一解释,就变成了严 重的挫折。她的认知系统不但没能够帮助她化解压力,反而成为压力的帮凶,放 大了压力。   人在遇到事件打击时,如果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可以增强抗压能力。 杨元元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单薄而脆弱的。她自我封闭,除了母亲几乎不和别人交 往(而且不上网),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几乎没有人给她支持,开导她,一切 的一切她都自己承受下来,这样就会导致压力的积累。“永不言痛”在文学上是 很美的意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并不可取。杨元元有亲友有同学,但这些或许可 以利用的资源由于她的自尊敏感都没有利用,因此等于零。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抵抗压力,这就是生物免 疫系统的作用。不幸的是,在杨元元拖着历史的伤痕、面对现实的打击、认知系 统极度脆弱、支持系统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她的生物免疫系统也受损。寒冷和睡 眠的严重缺乏,最终耗尽了杨元元的生命资源。   诡异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把“宿管驱赶事件”看做压垮杨元元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是这 样吗?就像《勇者无敌》中所展现的,“野狼”背后还有一只隐藏得更深的“野 狼”,在我看来,这根“稻草”背后还有一根更诡异的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 “稻草”,就是杨元元排演的话剧。   杨元元演的是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主角朱丽叶,一个在现实中走 投无路被迫殉情的女孩。杨元元刚刚演完一个悲剧中的自杀情景,接着就在现实 中自尽,这是巧合,还是有某种诡异的联系?   我们有理由推测,杨元元演的话剧,对她的自杀有着诱导作用。虽然她们自 杀的具体原因不同——一个是因为爱情,一个是因为生活——但总体的背景却有 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因为现实中处于某种“绝境”。朱丽叶和罗密欧的美好爱情, 遭到了现实中家族势力的无情阻挠,最后他们只能以死抗争;杨元元为了自己和 母亲的未来,苦苦奋斗八年,依然无法打破现实的壁垒,依然处在没有安全感、 没有爱和归属、没有自尊和自信、没有成就感的绝境中。杨元元的心理其实已经 极度脆弱,宿管驱赶事件的刺激,加上几天几夜的失眠,她已经处于一种疲惫不 堪的恍惚状态,却依然强打精神,“完美”地排演了朱丽叶的角色。朱丽叶的结 局,占据了杨元元的潜意识,左右了她的信念和意志,对杨元元的自杀起了推波 助澜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根本就是在意淫,你有什么证据认为朱丽叶的自杀无形 中诱导了杨元元?   社会心理学认为,模仿是人学习的重要途径。精确的实验表明,电视上的暴 力场面,能够明显地增加观看儿童的暴力倾向。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某个地区 的媒体大肆报道某些事件的时候,这个地区的同类事件就会显著增加——无论这 些事件是自杀、车祸还是谋杀。   让我们设想,如果那天杨元元演的,不是自杀的悲剧,而是在逆境中自强不 息的故事,她是否可能就不会自杀了呢?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