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洗脑知识漫谈   作者:捣蛋之父   成文时间:2011年8月   【引语】   Margaret Thaler Singer(1921-2003),已故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 曾主要研究洗脑和强制说服等课题,代表著作《Cults in Our Midst》。她说道: “就像大多数士兵坚信子弹击中的将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一样,多数民众也认为自 己的思想是无敌的,‘别人会被操控,但我不会’”。   本人涉足最深的是社会心理学,其中态度改变、说服等课题和洗脑息息相关。 我的三弟曾做近10年的小本生意,前几年因南下广西,陷入传销漩涡,10万多辛 苦积蓄打了水漂,如今再次白手起家,但每每谈起此事,他仍对自己在传销组织 中获得的“经济学知识”津津乐道。5年前,圈圈功兴起,虽经政府强力打击, 但痴迷于其中的信徒仍然众多,周围人除了用描述现实解释现实外,说不出个所 以然,以为自己不曾身陷实在高明。面对种种社会现象,国内心理学界不曾有系 统的、科学的解释,以便对大众有所专业指导。乱象依然,实不忍目睹,决心以 己微薄之力,揭露其中心理缘由,使后来者因此免疫于虚假骗局。以下信息在近 一个月内陆续发表于我的微薄中,但欠于零散不成系统,现腾出精力粗略凑成博 文,供有兴趣的朋友们集中阅读、批评指正。   一、洗脑的定义   洗脑,一种心理强制技术,用于改变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信仰、感知和判 断,最终改变理念体系和行为方式,通常隐含有政治、金融、个人或宗教的目的。 (注1)   事实上,教育也是用来改变个体的理念体系和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和洗脑 同理。教育和洗脑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上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社会化, 习得普遍认同的社会理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洗脑的目的往往不可告人,或者真实 目的被掩盖,缺乏科学思维的人不能轻易分辨甚至懒得分辨。   二、洗脑术的历史   最初,洗脑术被极权统治者系统地用于“教导”战俘,方法是宣传或酷刑。 按照普遍认同的说法,洗脑一词首先被用来描述朝鲜战争后美军俘虏被迫接受的 心理强制技术。后来,美国国内新宗教兴起,年轻人加入新宗教者众多,但太阳 神殿教等宗教组织的极端行为引起家长们的厌恶,也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心理 学家玛格丽特Dr. Margaret Thaler Singer(1921-2003),已故加州大学临床 心理学教授,曾主要研究洗脑和强制说服等课题,代表著作《Cults in Our Midst》,她曾著作中说道:“就像大多数士兵坚信子弹击中的将是他人而不是 自己一样,多数民众也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无敌的,‘别人会被操控,但我不 会’”。   三、洗脑三原则   根据社会心理学知识,洗脑的关键便是让洗脑对象停止思考、停止质疑。后 文中述及的洗脑策略,无不以让被洗脑者停止思考为第一要务。基于此,我将洗 脑的原则归为三类:   (1)简单重复。将同一主题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它被牢记;   (2)活动教育学。不给被洗者闲余的时间和私人的空间,让他始终处在预 先设定的活动中;   (3)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让被洗者感到不确定,不断地感受到屈辱和惭 愧的威胁。   有关这些原则的实证依据,朋友们可在阿伦森或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著 作中随便找到,我不再详细列举。如有急切需要,我会抽出精力列出。   四、洗脑策略   (一)催眠   催眠的目标在于创设高暗示性情境,使被催眠者身体放松、精神进入冥想状 态。方法:简单重复的轻音乐;有节奏的语调;舒适的房间布置。详细见附图。 (注2)   (二)同伴压力   有关同伴压力的实验比比皆是。1956,心理学家Asch,7名学生,其中1名真 被试。任务:判断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前6名假被试先回答,答案明显错 误,真被试最后回答。12轮过后,76%的真被试至少一次附和了错误答案。文献: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著,(第五版),214页。   (三)爱的轰炸   1996年,心理学家Margaret Singer在其著作《Cults in Our Midst》中首 次使用“Love Bombing”一词,用于描述教化者采用情感方式让被教化者感受到 伙伴的亲密、被赞扬的快乐、家的温暖、友情的共享等,使之沉浸在爱和同情的 海洋中。这种策略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团体招募新成员。   (四)阈下信息植入   1993年,Murphy和Zajonc用一段介绍汉字的录像来验证阈下信息植入的效果。 原录像中有“菜”字呈现2秒时间,试验者在“菜”字出现之前植入一帧图像, 分别为笑脸、长方体和怒脸,呈现时间为4毫秒。让三组观众分别观看三种被修 改的录像,他们对“菜”的喜好程度如图:   该试验证明,阈下信息植入可以改变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喜好程度。不过也 有一些实验的结论并非如此。即便实验室里得出的结论有时相互矛盾,在商业、 政治实践中,劝说者却是跃跃欲试。以下是几则实例。   1.“RATS”事件   2000年9月,一段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电视广告正在播出。当进行到一 段批判戈尔的部分时,屏幕上以1/30秒的时间闪过单词“RATS”(鼠辈)。这一现 象被一位西雅图男子发觉并揭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调查了这件事情, 但被不了了之。(注3)   2.澳洲颁奖晚会事件   2007年,人们正在观看澳洲咏叹调颁奖晚会,极个别眼尖的观众发现视频中 有商标闪过。这些商标有:Chupa Chups,Olay,Telstra,KFC和Toyota。以下 是截图:   3.《不列颠黄页》事件   请看附图,左图曾出现在《不列颠黄页》的插入广告中,当将该图片翻转后, 细心地观众将看到一副色相出卖的图片。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这样的广告到底对商 品销售量的提高起到多大效果,但这的确是较早采用阈下信息植入广告的尝试。   4.可口可乐广告事件   1980年中期,南澳洲曾出现一则可口可乐广告,被印在运送饮料的卡车上招 摇过市。广告画的标题语为“FELL THE CURVES”(感受曲线),饮料瓶被半插在 冰块中。细心地观众在冰块堆中发现了骇人听闻的秘密。事情败露后,广告设计 师被解雇。   (五)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著作 《乌合之众》中,意指群体中的个人因丧失个性而产生失控地、反规范的行动。 勒庞将这种现象形容为:unanimous,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ly weak (无异议、激动人心、智力弱化)。   1.电击陌生女孩实验   1969年,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召集了纽约大学的学生参加实验。 实验被试穿着类似3K党的服饰,然后带到另一房间“电击”一陌生女孩(实验助 手假扮)。和不穿制服的被试相比,着3K党服饰的被试对陌生女孩的电击强度更 高、持续时间更长。(注4)   2.感恩节糖果实验   1976年,Diener等人让孩子们和一个陌生女人做游戏,赌注是糖果。实验将 孩子们分为3类:单独表明身份;单独匿名;几人匿名。游戏中途那个女人会找 借口离开现场,并要求孩子们在她回来之前只准拿一块糖果。秘密观察者统计出 孩子们偷拿糖果的比例分别为:10%、20%和60%。   (六)信息控制   前面博文及其图像已经简要地表明,绝大多数人是自绝于充分实证和严密逻 辑的“懒蛋”,面对有意提供残缺信息,我们也不自禁地得出结论。所以只要因 为爱、关怀、和蔼等模糊的缘由信任TA(们),若TA(们)刻意让你得到残缺的 信息时,你将作出盲目、自信且令TA(们)满意的判断。   针对该话题,我自己设计了一个课堂小测验,已经放在微博上(7月12日 09:25发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自测。   五、洗脑免疫   既然洗脑的关键是让洗脑对象“停止思考”,那么只要我们学会不停止思考 的思维习惯,自然也就得到了免疫。在这里危言耸听一下,那些懒于思考、懒于 学习的人得老年痴呆症的概率显著地高于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人。   怎样才能不停止思考呢?事实上,答案很简单: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学会科 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这是一个过程,没有捷径可循,但有可靠途径可走:读 方舟子的文章,找方舟子的证据和逻辑缺陷。以“科学”为关键词,搜索方舟子 的博客文章,读完10篇再说(注5)。   【注】   1.http://en.wikipedia.org/wiki/Brainwashed   2.http://howtodohypnosis.org/   3.http://www.bushwatch.com/rats.htm   4.http://faculty.babson.edu/krollag/org_site/soc_psych/zimbardo_deinvid.html   5.http://control.blog.sina.com.cn/search/search.php?uid=1195403385&page=1&keyword=%E4%BB%80%E4%B9%88%E6%98%AF%E7%A7%91%E5%AD%A6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