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改变华夏一把火——寒食习俗消防考   作者:麻庭光   著名的人类学家戴蒙德在他的科普名著《细菌、钢铁和火药》中,提出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制度,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有关。 李约瑟进而提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采取了中央集权的制度,是为了治理水 患的社会需要。可是,水患是全球变暖期间的常见灾害,那么全球变冷期间的灾 害又如何?有,火灾,全球变冷多干旱,物性改变的结果是火灾连连。为了治理 火灾问题,也促进了中央政府和民族风俗的产生。笔者研究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 几次著名火灾(如春秋时期的宋卫陈郑四国之灾、秦末汉初的阿房之焚、董仲舒 的建元之灾、三国时代的赤壁战火、北宋的祥符之灾等),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 深刻和久远的火灾,却是公元前635年发生在山西绵山的一场火灾,深刻影响了 我们民族的精神偶像和文化风俗。这里用气候变化理论和火灾动力学常识来分析 这场火灾,看一次简单的野火失控,是如何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有效应 对野火的威胁,周代火禁政策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不能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灾 难,导致中国经历了大量的改朝换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灾为镜,可以 知应急。遂有此文。   1. 绵山之焚的经过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姬重耳外逃,随行人员中有大夫介子推。在重耳 一行人困马乏、粮草断绝之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熬汤喝(这是 胡扯,古人不懂股动脉的位置,不可能割股救人),帮助重耳渡过了难关。重耳 外逃19年后重返晋国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重赏追随他的诸位大臣, 惟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看不惯那些人争功邀赏的丑态,干脆离开宫廷,一 走了之。后经他人提醒,晋文公重又想起介子推,并对他大加封赏,却被他谢绝。 为了躲避封赏,介子推和母亲离家隐居于绵山之中。重耳派人一路打听,也来到 绵山。但是莽莽绵山,哪里去寻找?这时,就有人向重耳献策,说介子推是孝子, 若放火烧山他必然出来。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 夜,介子推也没有出来。火灭之后,晋文公带人搜山,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死于 一棵柳树下。重耳感慨万分,于是下令在介子推死的那几天禁止用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就是这样形成的。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约前 77-前6年)的《新序》。以后第一个使用此说法的就是东汉桓谭(前?-公元56 年)《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 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 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 广记》等典籍。在刘向以前,关于晋文公出亡及回国的事略,可以见诸正史的有 《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国语·晋语四》等资料。而上 述四资料均无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记载,有人据此作出绵山之焚从未发生的 结论①。笔者这里倾向于曾经发生过“抱木燔死”的故事,原因是这种火场伤亡 方式符合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林火蔓延特征,可以从火场小英雄赖宁的“抱木燔死” 的经过中得到验证,因此古人没有编造,而不信者仅仅是没有提及,但也无法提 出合理的反对意见,因此笔者坚持这桩公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 绵山之焚的原因   根据着火位置不同,森林火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地表火、树冠火和地 下火。地表火,也称为地面火,是林地表面蔓延的火灾。地表火烧毁地表覆盖物, 如幼树、灌木,大树根部和落出地面的树根。其烟气是浅灰色。低强度的地表火, 只烧去地表可燃物的堆积,有益于树木的生长。沿着树冠蔓延的火灾称为树冠火。 发生树冠火时,上部烧毁树叶,烧焦树干和树枝,下部烧毁地表覆盖物、幼树和 灌木。烟气呈暗灰色。树冠火对森林破环严重,只有在特大火灾中才能发生,且 多发于针叶幼龄林火针叶异龄林。如1987年的大兴安岭大火和1988年的黄石公园 大火,都有火暴(火旋风)的发生,关键是气流扰动剧烈,配合能量的释放而产 生的大型火灾现象。在林地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燃烧的火灾称作地下火。其特点是 在地表面看不见火焰,只有烟气发出。一直燃烧到矿物层和地下水的上部,温度 很高;蔓延很慢,能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地下火能烧掉腐殖质和树根, 过火后,大量林木倒下,出现林间空地。地下火只有在极干旱的季节才能发生。 如2008年夏季发生在俄罗斯广大森林地带的火灾。根据《左传》关于那场大火的 描述,这是一次典型的树冠火之后地表火蔓延的灾情,说明当时的气候是极其温 暖的。   为什么会抱木燔死?在全球变暖期间,具体说来,就是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 下,地表蒸发旺盛,气流扰动频繁,容易发生火致流动,带来异常的火情。树冠 火、火旋风等异常流动现象,在全球变暖期间有较大的发生可能性。由于火场流 动的影响,气流带动火苗蔓延,因此树冠火蔓延很快,树叶很快就被烧毁,剩下 光秃秃的树干。可是,林区地表的灌木仍然是燃料,所以地表火的蔓延要比树冠 火的蔓延要慢很多,两者蔓延速度之差,给逃生者带来爬树逃生的希望,于是抱 木燔死的悲剧。1991年的美国Oakland湾区大火,产生的火暴造成25人死亡、 150人受伤的结果,并引起学术界对于其中的火致流动产生了研究兴趣。这种异 常火致流动是导致介子推 “抱木燔死”的主要原因。从气候起伏变化的观点来 看待绵山之焚,“抱木燔死”符合当时的气候特征,因此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无独有偶,火场小英雄赖宁的牺牲经过可以重现介子推的悲剧。“1988年3 月13日是个星期天。下午3点半,县城附近的山林因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 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 着巨大的威胁。赖宁写完作业,和有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 "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 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 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英勇强,一次次地 冲向火海。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 生强行送下山。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 在车上,有个同学遗 憾地说:"唉,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 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山间的火势越来越猛,烧焦的枯枝败叶在火 焰的冲腾下漫天飞舞,发出噼啪的爆响。天黑了,山陡路滑,风助火势,野火更 猖獗了。"我要下去,我要下去!"赖宁跳下了车,王海和周伟也跟着跳了下去。 三个人手拿松枝,又一次去迎战烈火。山上的狂风左一股,右一股,撩拨得火焰 东奔西窜。9点钟左右,天全黑了。赖宁、王海和周伟三个同学被大火截住了退 路。忽然一阵狂风刮来,把离他们10多米的一片大火呼地吹到他们身边。风向一 变,赖宁就和同学们失散了。赖宁独自在火中向山上攀登。他的双脚迈开弓步, 他的双手紧紧地抱着一棵小树……”   从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晋国发生公宫火来看,当时的气候变暖导致 了不止一次的火灾,是典型的火灾高发季节,可以和中国上一次火灾高发季节 (大兴安岭大火和赖宁牺牲的大火)相比。可以控制的,是消防管理;难以控制 的,火灾气候和燃料蓄积。绵山之焚,证实了当时火灾气候的特殊性,可以用赖 宁的事故来反证其伤亡的过程。   从大兴安岭大火的发生条件来看待这一灾难,我们可以得到对绵山之焚更合 理的解释。由于气候变暖,介子推及其母有条件在野外生存(过冬)。晋文公为 了平衡其他大臣的不平,于公元前635年到绵山来礼贤下士。可是当时当地正好 是火灾高发季节,由于随从的不小心,生活用火失控,导致绵山之焚。由于风干 物燥,树冠火蔓延迅速。介子推携母行动不便,只好上树逃生,没想到地表火紧 接着到来,导致“抱木燔死”的悲剧。晋文公对这一结果感到万分歉疚,于是重 申古代的禁火之令,间接导致后世的寒食推行者,拿这一事件当作忠孝仁义的典 型,加以敬拜和遵从。可是当气候变冷之时,寒食节的生命代价高昂,于是有后 代多次的禁止条例推行,如东汉的周举、三国的曹操和后赵的石勒,以及北魏孝 文帝。他们的禁止寒食,主要是从气候变冷导致寒食伤身的结果来考量。如果没 有注意到姬重耳时代的气候变暖,是难以认识到后世推行寒食节的代价的。   3. 绵山之焚的影响   其实,寒食节是禁火节,是中国古代消防文化的残余,是黄帝时代“节用水 火”和周代“中春修火禁”的具体实践与贯彻,也是当时人们应当气候变化的自 发性防火行为。在汉代对介子推的传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心怀不满的愤青 说和尽忠无悔的忠义说,多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可是当介子推的传说与民间的禁 火习俗相联系,给难以为继的禁火习俗带来了很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要推崇介 子推呢?张勃 在《寒食节起源新论》中给出了介子推得到尊崇的道德理由,这 里重复如下:   首先, 介子推是个忠义之士, 传说体现着人们对“忠”、“义”的热望。 “树倒猢狲散”, 世态中常见对落难之人躲之惟恐不及的事情, 而跟随政变中落 难的公子, 危险自然又超出一般。在这种情况下, 介子推坚持不离重耳左右19 年之久, 仅此一点, 已堪称“忠”、“义”。《楚辞·惜往日》说: “介子忠而 立枯。”《庄子·盗跖》说: “介子推至忠也。”其实, 《左传》中最早出现的 介子推事迹,之所以能够被民众选中作为一个人物传说的原型去加工和流传,很 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包含着“忠臣不言禄”的故事内核。但民众显然不满足于此, 所以在流传之时, 通过想像加上了割股啖君这样一种忠到极端的情节, 以满足对 忠热切的期望。   其次, 介子推是个节士, 传说反映着人们对“节”的敬意。从文献的记载来 看, 介子推总是被作为一个节士加以推崇的。在《左传》里, 介子推就是一个清 高狷介、辞禄远俗的节士形象。《吕氏春秋》、《新序》和《说苑》更将其作为 不居功、不逐名利、坚持道义、远离世俗的节士典型。《吕氏春秋·介立》里还 有一段话, 颇能说明介子推之可贵: “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 焦唇干唾, 日 夜思之, 犹未之能得, 今得之而务疾逃之, 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再次, 介子推是个孝子, 传说表明了人们对“孝”的尊崇。在汉代以前, 介 子推“孝子”的文化性格还不突出, 但是既然有“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的观念 流行, 人们自然也会认定介子推为孝子。更何况从介子推传说的原型《左传》到 后来许多版本的传说, 都有介子推母子对话的情节, 做事情与母亲商量, 又“与 母偕隐”, 这本身就是一个孝子的形象。而在极力尊崇孝的社会里, 一个孝子的 事迹很容易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再次, 介子推是个功成身退的典型, 传说显示了人们对于“隐”的赞赏。无 论像《史记》说的那样, 早在重耳登基前就因为看不惯别人的邀功请赏而“自 隐”, 还是像《新序》中所讲, 因为“谒而得位, 道士不居”,“争而得财, 廉 士不受”而入介山之中, 介子推都称得上是一个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隐士。这 种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表现, 与两汉时期那些不贪财、不恋官、守志 自重的隐士们一样, 他必然为当时的民众所推崇。   最后, 介子推作为悲剧人物形象, 蕴含着人们对于忘恩负义者的怨怒和谴责。   寒食节的禁火实践在汉代仅仅局限在并州(山西太原)一地,魏晋南北朝时 传播的南方,唐代因为李唐王室的尊崇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远在新疆的高昌,朝 鲜半岛的韩国,带水之邦的日本,都曾经流行盛唐的寒食节日及活动。“禁火初 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之推的传说, 随着寒食节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灵。可以说,2600多年前的一把火, 烧出了一位民族偶像。难能可贵的是,介之推故事的流行,完全没有赖宁背后的 运作,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历久而弥新,让人啧啧称奇。现在我们用火灾动力学 原理来剥掉那层迷雾,我们还会推崇和赞赏介之推的高风亮节了么?   顺便说一句,寒食节的衰亡,与气候变化有关。宋代以后的统治者,没有寒 食的习惯,也没有防火的担心。我国植被破环最严重的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 宋代之后没有森林(燃料),就不需要防火了,直接导致寒食节作为消防文化的 衰亡。在某些木材产地,虽然没有寒食节,可是禁火行动年复一年地继续着,如 大兴安岭林区的春天,虽然没有冷食和蹴鞠,但你敢放火么?寒食节,本来就是 中华民族古代消防文化的残余,是古代刀耕火种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认识到古代 气候的变迁和木材燃料的起伏,就无法解释寒食节的兴衰奥秘了。   有道是,禁火黄帝始,寒食重耳推;四海同寒食,千秋说子推。风俗代代传, 文化心中留;寒食扫墓日,人人中国心。   ①李泽生,《寒食何由来?--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