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   永远的家园   ——献给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闽西南土楼   何葆国   楔子 千秋家国梦   风尘滚滚,一支南迁的家族奔走在路上……山路崎岖不平,荆棘遍布,艰难 行进的马车发出干涩的声音,许多脚板踩响了尘土。   透过历史厚厚的册页,我仿佛听到了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响……   这就是客家先民。永嘉之乱、唐末兵燹、金兵侵宋,客家先民一次次伤心无 望地告别家园,举族南迁。   在祖宗坟墓前洒泪泣别,收起沾着黄土的先人骸骨,放置在须臾不离身边的 瓦罐里,就这样,一家族的人扶老携幼,带着衣物细软、锅碗瓢盆还有鸡犬猪羊, 满怀失去家园的悲痛和迁徙南方的迷惘,却是步履坚定地走出村口……   向南,向南,目标始终向南。一路上,风尘仆仆餐风露宿,渡过黄河,穿过 长江,从兵荒马乱的北方走向偏安一隅的南方。越往南走,山势越是高峻,举目 四望,数百里山脉莽莽苍苍连绵不断,时有强人和猛兽出没,偷袭侵扰,而山间 瘴气弥漫,更是击倒了不少强健的身体。这支长年累月走在背井离乡路途上的家 族,往日光鲜的衣裳早已褴褛不堪,脸上落满了南方的尘土,他们的心里已经非 常疲惫,对安定的生活充满着渴望,可是,家在何方?   家在何方?背井离乡的人啊,心在流血,心在颤粟,心在呼唤。   终于,在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看到了山坳里一块开阔的盆地,面向 一条潺潺小河,一里平川,十里林涛,百顷荒原,四周围的山岭犹如屏障,把北 方的兵祸与动荡阻隔在千里之外。这块陌生的土地静静地躺在大山深处,似乎一 直在等待着拓荒者的到来。现在,客家先民来到了这里,他们擦去脸上的汗水, 泪水却不停地从眼里流出来,多少年的漂泊,多少年的渴望,现在他们终于找到 一块可以停泊的土地了。   清除杂草和灌木,平整地面,然后用土块垒起土屋,这支流离失所的客家先 民第一次有了安身之地,大山深处升起了一缕缕炊烟……   从此,闽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了一支新的民系。   这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闯进了这片蛮荒而神奇的土地。他们在与当地土著 不断的对峙、磨擦和交融中不断地壮大,他们辛苦劳作,繁衍生息。太阳从东边 山上冉冉升起时,这些勤劳的客家人已经在山坡上的田地里流了一身大汗,当月 亮悄悄在天边露出脸来,他们才踏着夜色荷锄而归。   一个老人带着对中原故乡的思念死去了,许多个婴儿呱呱叫着来到了远离中 原祖地的新家园。日出日落,岁月流逝,客家人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丁越来越兴 旺,春华秋实,物阜年丰。族中长者开始思忖,如何建造一个家园,使全族人更 亲密地聚集生活在一起,既彰显中原望族的荣光,又凝聚全体族人的精神,怎样 才会有这样一个家园呢?   第一座土楼在山坳里建造起来了……   于是,众多的土楼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土楼,追循着昔日繁华如梦的豪宅大院的模式,就地取材,由红壤土掺上竹 片、砂石、糯米粉汤、红糖、蛋清夯造而成,客家人的聪明与才智、传统与文化、 精神与信仰,也实实在在全夯在里面了。   土楼,是客家人从闽西南高山密林向中原故地深情回望的眼眸。   土楼,是客家人对客居地激情拥抱的臂膀。   土楼,客家人的家园,寄托着客家人所有的光荣与梦想。   土楼,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迎风沐雨,在山间寂寞地开放。   时间如梭,历史的册页迅疾地翻过。   1985年的一天,美国总统里根的办公桌摆上了一份中央情报局送来的秘 密报告:根据我们的卫星照片显示,在中国福建省西南部有数千座不明性质建筑 物,呈巨型蘑菇状,与核装置极为相似,这很可能是一个大得无法想象的核基地。 里根顿时吃了一惊,正是他这一惊,后来让全世界为之震惊。这一年的12月,美 国中央情报局谍报人员贝克和他有中国血统的夫人,以摄影师的身份来到了中国 闽西南乡村,他们发现漫山遍野的“核基地”只不过是普通的客家土楼,这些民 居已经在山间存在几十年、百余年、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了,他们不由松了一口大 气,继尔却是惊讶不已,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而又奇特的民居?   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据说土楼就是这样阴错阳差日渐引起全世界的关 注。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土楼乡 村,对永定、南靖的土楼进行勘测和调查,回国后出版了考察专著,并举办了专 题报告和专题展览活动,在国外建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中国邮电部以 永定承启楼为模型印制了一枚民居邮票,让许多人第一次从这方寸之间认识了那 浑圆阔大的土楼。1987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开到南靖,对 书洋、梅林两乡的土楼进行实地测绘……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传媒的发达,人们 从电视上、画册上、报纸上不断地看到了土楼,那城墙般雄奇宏伟的外观,那城 堡般神秘奇特的结构,每一次都令观众目瞪口呆。   土楼的庞大与奇特,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第一次看到土楼的人常常恍若 梦中。日本教授茂木计一郎在他的文章里,写到他第一次看到土楼的感受:“过 了山口,(我们)发现山麓的环形土楼,座落在山谷里蜿蜓而流的河岸凸出的地 带,好象大地上盛开的巨大蘑菇一样,圆圆的土墙建筑物点点相连,又象是黑色 的UFO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议的景象,与其说是住宅,不如说是城堡,不, 是不可想象的怪物,超然地横躺在我们眼下的山谷里,我们都看呆了。”   1989年冬天,我第一次见到土楼,内心的那种惊诧和震撼也是无以言说,土 楼那恢宏的气势、那古拙精致的形态、那历经沧桑的斑斑陈迹,一下子把我震住 了,令我许久说不出话来。此后,不管是别人带我还是我带别人,每一次看到土 楼,我依然是初识的惊叹与激动洋溢心中。   多年来默默无闻的闽西南土楼,现在已经声名远播大名鼎鼎,华安的二宜楼、 永定的振成楼、奎聚楼、承启楼、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和贵楼、平和的绳武楼 等等土楼经典作品,先后被国务院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 院正式批准闽西南土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 合国官员、各国专家学者来到土楼之后赞不绝口,称赞土楼是“全世界独一无二 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认为土楼完全符合申报“世遗”的条件。   我相信,2003年6月,闽西南土楼将成为中国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   闽西南土楼乡村处于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接地带,山势蜿蜒,峰峦叠嶂, 土楼便星罗棋布地座落在山谷盆地。   大大小小或圆或方千姿百态的土楼、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茂林修竹、飞鸟 野花、层层梯田、阵阵林涛、潺潺小溪、缕缕炊烟,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充满 着田园牧歌的诗情画意。   当你走进土楼,你首先感觉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家族之城,然后你才看到一个 个单独的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楼是一个扩大的家,又是一个缩小的国。   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大都取自族谱里的祖训,或者用祖宗的名字命名, 用以砺志、纪念,同时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心愿。楼门两边是一对楹联,大都是 楼名的藏头联,寓意深远。现存土楼最早的建于唐代的公元769年,距今已经 1200多年了,宋代、元代所建的土楼也有不少,明代的建筑则随处可见,当然最 多的还是清代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据不完全统计,永定有将近 20000座土楼、南靖有15000多座土楼、平和、诏安、漳浦、华安等地也各有数百 座土楼。   土楼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方形、五凤形,另外还有椭圆形、八卦形、半月形、 交椅形等等,同一种形状里又有着不同的变化,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是它 们却又有着明显的共性。   在客家人的辞汇里,圆形土楼叫作“圆寨”,一个“寨”字可以让人尽情地 想象它有多大。在各种形状的土楼里,圆楼无疑是最让人感到神秘与奇特的。几 乎所有的圆土楼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关,里面自成一个世界,外面的一切便全 被挡住了。两片大门板又厚又高,通常还包着铁皮,象是两个身穿盔甲的守门武 士,五六岁的孩子站在门边,常常使尽吃奶的力气也无法推动大门。如果你要问 圆楼的墙有多厚,你只要想想上面可以摆放一张八仙桌就知道了。   走进大门,是圆楼的楼门厅,这里是全楼的出入通道和休闲场所,两边通常 放着长长的木凳,人们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坐在这里闲聊。年深月久,这长长的 木凳被屁股坐得光亮可鉴。不少楼门厅还放着米碓、谷砻、石磨和糍粑臼等等, 于是便会有这样的景观:妇女在舂米或者磨面,发出一种富有韵律的声音,男人 则在谈天说地指点江山。   走过楼门厅,两条廊道分向两边,象是两只长长的手臂,把所有的同样形状 同样大小的房间搂成了一个圆圈。一楼是灶间,对外不开窗,对内则用木构直棂 窗,一般开得很大,   足够采光通风,窗下通常设置了木柜,里面养鸡养兔,上面坐人,一物两用。 二楼用来贮藏粮食和堆放农具,俗话叫作“禾仓间”。三楼是卧室,也只有从三 楼开始,对外才开了一扇长条形的小窗户。   圆楼的楼梯最少也有两部,一般会有四部公用楼梯,布置在与门堂轴线垂直 的横轴两端,但是,平和、华安两地的许多圆楼虽然格局相似,因为楼上不设回 廊相通,家家户户都有一部楼梯。   楼里的天井至少有一口井,妇女们在井台四周一边洗菜洗衣,一边闲扯拉呱, 这里是土楼里又一个人气旺盛的地方。   在圆楼的一层,与大门相对的敞厅是祖堂,供奉着祖先牌位,是家族祭祖和 议事的地方。如果是较大的圆楼,天井中心位置往往建造一座四方形的四架三间 两堂式祠堂,既做家庙又做家族“议会”,还可做学堂。如果是两环和两环以上 的圆楼,那么楼内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多环式圆楼就是在圆心上大环套小环,环 环相套,形成楼中楼的奇特情景。   有圆楼的村落,必定有方形土楼。客家人把方形土楼叫作“四角楼”,除了 方与圆在外观上的截然不同,方楼的内部格局跟圆楼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五凤楼,是土楼另一种常见的类型,它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看起来犹如一 片壮观的府第、宫殿,内部装饰颇为讲究,可是在闽西南乡村,它们却只是普通 农家的住宅。所以,很多人第一次走进五凤楼,总掩饰不住一种惊讶:过去的山 村乡民竟然也有这般豪华气派的住家?五凤楼的造型以三堂为中轴核心,左右有 平衡对称的厢房,厢房的规模大小则视楼主的财力而定了,有三堂二横式、三堂 四横式、三堂六横式等等,五凤楼的九脊顶坡度平缓柔和,风格朴实而气势非凡, 呈现出汉代宫殿屋顶的显著特色,它的屋脊装饰更是考究而精致,两端翘成牛角 或凤尾燕尾的形状,用生铁铸作两端脊尾的骨架,外以石灰泥成形。整条屋脊漆 成彩色,绘制着孔雀、凤凰等瑞兽祥鸟和花草图案,和宫殿屋脊几乎没有两样。 五凤楼大门前必定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和一口半月形的水池,房子必定是前低后高、 中间高两边低。也许这样说来有些抽象,如果你抬头看看五凤楼的屋脊,那飞檐 往上高高翘起,不正象是展翅欲飞的凤凰吗?   第一章 走进土楼(永定)   让我们从永定开始我们的土楼之旅,到土楼世界里追寻客家先民的身影,感 受客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从一座楼、一段传说、一则轶闻、一间祖堂、一扇门、 一部楼梯、一眼水井、一对石墩、一角屋檐甚至一片斑驳的土墙,你都能触摸到 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脉动。   走向土楼,就是走向客家人勃勃生机的生活场景。   走向土楼,就是走向一个绚丽的客家文化世界。   来到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沿一条山溪往山里走,渐渐听到水车声,只见一 部古老的水车在溪里转动着,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再往前走几米,猛然看到一座 巨大的土楼,那就是振成楼。   远远看去,振成楼浑圆阔大,气势磅礴,人们总是亲昵地把它叫作:土楼王 子。   振成楼占地5000平方米,是洪坑村林氏家族十九代林在亭的后裔兴建的。林 在亭家境贫穷,生有三子,长子名德山、次子名仲山、三子名仁山。太平天国时 期,林在亭为避战乱,带着三个儿子到永定抚市学艺——打烟刀。   早在北宋年间,烟草便由菲律宾传入中国,时称瑞草,很快从广东南雄引进 永定,随即成为永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林氏三兄弟学成回到家乡洪坑,以3 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兄弟肯吃苦,讲信用,经 营有方,3年里先后在邻村创办了十多个厂家。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 负责采购,老三负责推销。由于“日升”号烟刀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畅销 全国。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成为乡 里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三兄弟致富后,四处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只要是乡邻的公益事业, 总是出手大方。兄弟合资20万光洋建造一座府第式的方型土楼——福裕楼,不久, 老大、老二相继去世,这个大家庭也一分为三,烟刀厂也分开各自经营。由于受 到日本现代机器批量生产的朝日牌烟刀的猛烈冲击,日升号烟刀日渐衰败。老三 林仁山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投入巨资,在村里创办了两所新式学校: 光汉学校和日新学堂。1909年,林仁山开始筹划兴建一座圆土楼,但是选定为楼 址的土地,他只有一半的产权,另一半是他一个侄儿的,建楼的事就几度搁了下 来。1912年,林仁山在未能建成圆楼的遗憾中离开人世,其次子林鸿超继承父志, 亲自设计并邀集叔伯兄弟合资共建,历时5年,花费8万光洋,终于大功告成。   走近振成楼,你可以看到门楣上有石刻的三个苍劲大字:振成楼,楼门联是: “振纲立纪,成德达才。”     人们一般把振成楼当作圆楼,其实它是一座八卦形的同圆心内外两环的土楼。 外环四层高16米,一共有184个房间,内环两层,有32个房间。外环以标准八卦 图式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一卦设有一部楼梯,从一层通向四层。每卦之间筑青 砖隔火墙分开,但有拱门相通,如果关起门来,便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 全楼贯通,连成整体。   走过振成楼的楼门厅,面前是二层的内环楼,门楣上刻着“里堂观型”四个 字,出自当年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的手笔,意为“乡邻学习效仿的楷模”。楼主 林鸿超在1913年做了北洋政府的参议员,曾与黎元洪共事,振成楼落成时黎元洪 特地赠匾褒奖。   穿过两环两重大门,便是全楼的核心:祖堂。这个宽敞明亮的祖堂大厅,象 是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大厅,可供全楼人婚丧喜庆、聚会议事、接待宾客以及演 戏观戏。正门两边耸立四根圆形大石柱,象征灵魂接天的意思,屋顶呈三角形, 酷似古希腊的雅典神庙。每根石柱高7米,周长1、5米,重达一万余斤,八十多 年前没有机械作业,全靠人工运进楼内并架构起来,实在令人叹服。   内、外环楼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口水井,恰好位于八卦的阴阳两极上。也许 正是因此给这两口井蒙上一层玄秘的面纱。东边水井处于阳极,相传建楼之初, 不少人常喝此井之水,后来都成了工匠师傅,故称为“智慧井”。西边水井在阴 极,水质清洌,犹如镜子,喝入口中则清爽甘甜,据说常饮此水会使皮肤娇嫩, 头发变得更黑更亮,所以就叫作“美容井”。游人到此,也就不能不喝几口井水。 令人称奇的是,两井之间距离不过30米,同处一个水平面,水温、水位和水的清 澈度却明显不同,当然你如果来到这里,最好两口井的水都喝它几口,既聪明一 点又漂亮一点,熊掌与鱼得兼,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情了。   楼里的镂空屏门、门上的木雕、螺旋形的铁栏杆,精致典雅,每一处都是完 美的艺术品。楼里还有二十多对楹联,其中后厅有一副脍炙人口的长联:   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需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从振成楼继续沿着山溪往前走,脚下是苍老的石砌小道,两边是一座座古老 的土楼,星星点点散落在小河畔和田野上,河边一棵棵高大的榕树撑起了大片的 树荫,树荫里有供人休息的石凳石椅,还有小小的土地庙,小桥流水人家,四处 一片乡村风情,可是走到一处平地,你看到地势不高的坡地耸立着一座方形土楼, 却象是宫殿似的巍峨壮观,那就是奎聚楼。   奎聚楼占地6000平方米,始建于1834年,历时5年,楼主林奎扬请他的结拜 兄弟、当时的翰林学士巫宜福设计的。据说这是一块虎形地理,远远看来,整座 楼与背后的山脊连成一体,犹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 两扇窗,象是炯炯有神的一对虎眼。   奎聚楼的门联是:“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走进楼门厅,面 前是一座祖堂:儒林第。两边门柱上刻着一对简捷的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 书。”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前低后高,中厅高两厢低,高低起伏,似乎形成了一 种森严的等级。   祖堂的中门平时不开,只有贵客来到,才打开中门迎接,以示隆重。据说楼 内檐梁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现在只能看到一些残迹, 令人唏嘘不已。如果说奎聚楼象是一座宫殿,可是现在多少已有些破落,象是前 朝遗弃的旧殿,从三楼的回廊看去,屋瓦上长出了一蓬杂草,在风中很寂寞地摇 晃着。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有“土楼大王”美誉的承启楼。   承启楼坐落在永定县高头镇高北村,依山傍水,面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楼 名是今人江静波教授补题,楼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 据传,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方才竣工。 三代人满怀夯造家园的雄心大志,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 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站在承启楼外面,你开始感叹它庞大的体积,占地5376平方米,直径73米, 外墙周长1915米,这些数字冲击着你的想象力,可是当你走进楼门厅,你一定会 更加惊叹,甚至忍不住惊叫出声:三环主楼层层叠套,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 就好象一支气势恢宏的四重奏乐章蓦然在你耳边奏响。   承启楼外环楼四层,每层72个房间,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 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三环楼就象三员大将紧紧守护着祖堂。这 就是土楼大王的威仪,庄重而又壮观。   承启楼里保存着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人的题匾数十个,最珍贵的莫过于 楠木寿屏了。这件稀世奇珍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 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的。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 雕刻面积达15.03平方米。正面中间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 边分别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 子、平民百姓,凡187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据说不久前有人出八 千万元购买,被承启楼人断然拒绝。   4部楼梯,400个房间,假如你要每个房间住上一天,那么你一年也住不完。 承启楼最多的时候住过80多户人家,600多人。据说有的新媳妇嫁到承启楼,一 年多了,还无法认识全楼的人。你想一想吧,傍晚时分,田地劳作的人回到楼里, 学堂读书的孩子回到楼里,大人们在廊道上说着话,孩子在三环楼之间捉迷藏, 家家户户烧火做饭,灶间亮起灯火,那是多么热闹的生活画面。安定、祥和、温 饱、快乐,这正是土楼人所期待的生活梦想。   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 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一楼人和睦相处的情景。   与承启楼同在一个村,还有一座三环式圆楼,叫作深远楼。它直径70米,略 小于承启楼,结构完全相似,但是承启楼声名远扬,它却一直默默无闻。   深远楼建于1935年左右,它不象其它土楼有一扇坚固的大门,也许它根本就 没建过大门,一条通道长驱直入楼内。这座三环式圆楼外环有72开间,一些房间 已经损坏,内部装修简陋粗糙,或者根本就谈不上装修,处处显出一种寒伧。因 为与承启楼靠得近,结构又相似,有人就把它比作承启楼的兄弟,在我看来,一 个是豪放阔气的土楼王,一个只不过是它的穷亲戚。前者游人如潮,后者极少有 人光顾,与人世间的情形颇为神似。   不过穷亲戚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它外环楼高四层13米,这么高大的建筑, 底墙却只有一米,而且是用普通土夯成,要是没有超群绝伦的夯土技术,恐怕是 做不到的,这一点许多美伦美奂的土楼也有所不及,它们的底墙一般厚达一米五 以上,甚至达到两米。   一座古老的方楼,右侧一角已经坍塌,夯土墙上长出了半人高的杂草,在蓝 天白云的映照下,它越发显得沧桑,好象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无言地凝视着所 有走来的后人。   这就是位于永定湖雷镇下寨村的馥馨楼,根据此楼居民孔氏族谱记载,它建 于唐代大历四年(769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土楼。一千两百多年来,馥馨楼在 岁月无情的磨蚀里,墙皮剥落,变得坑坑洼洼的,在太平天国时期,大楼一角还 被火烧毁,但是整座楼至今依然坚不可摧,前些年,楼内人家觉得只有一个门出 入不便,想要在楼后增开一个小门,几个壮汉挥起开山锄,乒乓一声,锄头被墙 壁重重地弹了回来,锄嘴倒卷了一个口子,而墙壁除了出现一个白点,蚊丝不动。 楼里人家只好请来石匠,象打石头一样,叮叮当当,一小块一小块地凿,起早摸 黑干了二十多天,方才凿出一扇窄门。   馥馨楼四周原有四米宽的濠沟,楼里人家以吊桥进出,整座楼就象一座城堡 一样,易守难攻。后来壕沟填平了。馥馨楼没有石基,墙体全部以土夯成,高三 层,它的内部格局与通常方楼不同,是上下两堂式,走进楼门厅就是下堂敞厅, 前面相对的是中堂敞厅,这种突出中轴、左右匀称的建造理念很接近五凤楼的模 式。所以,当你走进这座最古老的方土楼,你会感受到一种五凤楼的森严气氛。   如果说奎聚楼是宫殿似的民居,遗经楼则是乡民的宫殿。你先想象它有多大: 天刚蒙蒙亮,你从一楼走到五楼,把房间、厅堂的门窗打开,然后又从五楼到一 楼,把打开的门窗全部关上,这时,天黑了。   遗经楼座落在永定高陂镇上洋村,号称“天下第一农家”,它由前中后三座 五层方楼和左右两座四层方楼组成,既是一座庞大的土楼,又是一个壮观的土楼 群。遗经楼东西宽136米,南北长76米,主楼高17米,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房 间400个、厅24个,如此浩大的工程,据说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开始动工 兴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整整用了七十年才建成。楼主陈华兴是当地颇有名气 的烟商,据说他购买遗经楼地基的最后一块地,是用银元铺满地面购得的,可谓 财大气粗。   远远看去,遗经楼高低错落,外墙白灰晶莹闪亮,大门楼高大气派,高6米, 宽4米,犹如城门。走进大楼就象走进宫殿,首先是一片卵石铺设的外天井,两 边各建有一座平房做学堂,上下两层,大厅可供百余人上课,现在你似乎还能听 到一阵朗朗读书声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学堂里别有洞天,还有一个小天井,遥想 过去,莘莘学子围在这清静凉爽的天井读书,一定非常惬意。   走进第二重门,就来到了主楼。在那大天井上,有两座房子,前为仓库后为 祖堂。遗经楼门中有门,楼中有楼,就象一个巨大的“口”字,里面包了一组 “口”字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回”字形整体造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遗经楼里,花园、鱼塘、水井、磨米房等等,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上 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红军驻扎此楼,白军将楼团团围住,却久攻不下。因为楼 的大门板厚达20厘米,外包铁皮,门闩则有成人的大腿那样粗,别说子弹,连炸 药也无可奈何。虽然成了一座围城,但楼里人家依旧象往常一样生活,似乎并没 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白军连续用炸药炸了三次,只是炸塌了大门边的一角外墙, 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围。   一口半月形的鱼塘、一片宽阔的晒谷坪、一根高高耸立的石旗杆,后面是一 座富丽堂皇的五凤楼,这就是永定高陂镇富岭村的裕隆楼,大楼门楣上刻着三个 苍劲大字:大夫第。所以人们常常把裕隆楼叫作大夫第,其实楼里历史上并没有 人担任过显赫的官职,倒是出了不少读书人。据说,楼主王学洲建楼之前,请风 水先生确定楼门的朝向。风水先生用罗盘勘测之后,郑重其事地说:楼门朝东, 前有大山如案桌,子孙仕途必定青云直上;大门朝北,远望诸峰并峙,犹如笔架, 子孙必定知书达礼。王学洲沉吟片刻,说:做官不自在,伴君如伴虎,只要子孙 知书达礼,平安兴旺,我心足矣!于是将楼门定为座南朝北,果然一百多年来, 裕隆楼的子孙文风鼎盛,文人辈出。   裕隆楼是典型的三堂两横式的五凤楼,占地8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八 年(1828年),历时8年才竣工。走进大门就是下堂敞厅,天井用青石板铺成, 一百多年来楼里人的脚把它踩得油光发亮。走到中堂,视野猛然开阔,因为与过 厅浑然一体,中堂象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巨大的空间往往让个人感到了渺小,使 你不得不对自己的言行有所收敛,这也正是五凤楼给人的一种威压。   但是当你穿过中堂进入后天井,登上四层的主楼(因其象交椅的靠背独高而 起,楼里人把它叫作交椅楼),凭栏眺望,近处是池塘水光潋滟,水田禾苗青青, 农人在田埂路上行走,远方是群山环抱,如万马奔腾,又如万人攒动,你的胸襟 骤然打开,不由心旷神怡。   在永定看土楼,你会感觉到你的一双眼睛不够用。凡有村落,必有土楼,只 要你随意走进一座土楼,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环极楼,位于湖坑镇南江村的一座大圆楼,号称“抗震巨堡”。1918年2月 13日永定发生七级地震,环极楼楼顶的砖瓦几乎全被震落,大楼正面第三、四层 楼的墙体裂开了一尺多宽,看起来很吓人,可是地震过后,裂缝竟奇迹般地慢慢 合拢,只留下一条细长的裂痕。它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楼内部中心没有祖堂,而 是空旷的院落。这在永定土楼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又被称为“忤逆楼”。也许 你不得不敬佩建筑师那富有创造性的反叛精神。   座落在湖坑镇下南溪村的振福楼,背靠青山,面向南溪,直对溪流的大门, 象是一只耳朵每天倾听着流水的歌唱。远远看去,振福楼正好位于峡谷两侧的山 峦之间,象是两座山之间的浮桥,恍若仙境。   衍香楼,座落在下洋镇新南村的青山绿水之间,据说楼的地势环境,左有 “文星独秀,马鞍相随”,右有“鹦哥呈祥,架上金盆”,前为“笔架玉案”, 后为“凤凰展翅”,所以衍香楼世代是诗礼传家,书香门第。最为奇特的是楼后 有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树,1979年至1981年连续三年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出 烟雾,袅袅娜娜直上云霄,1993年5月7日傍晚再次出现同样奇观,令人惊讶不已。   荣昌楼,位于下洋镇中川村的小盆地上,是一座中型的圆楼,直径36米,高 三层12米,全楼90个房间,每个房间大小相同,为典型的斧头形状。荣昌楼一楼 的廓道很宽阔,每一楼层平均高达4米,而一般圆楼楼层只有3米高,这就使得它 的房间增大了空间,显得特别宽敞。荣昌楼还有个特点就是,墙体特别薄,底墙 厚只有60厘米,中部减为55厘米,顶墙再减为50厘米,虽然荣昌楼只是一座中型 土楼,但如果没有特别高超的夯土技术,这是不可想象的。据1938年参与建造此 楼的胡姓老人说,当年夯土墙时,有专门的监工检查,如果不够坚实,整版墙都 要锄掉重夯,各种工艺要求非常严格。   永隆昌楼,位于抚市镇社前村,方楼与五凤楼的混合体,令人称奇的是它由 两座不同年代夯造的楼连接而成,又各自独立,一共占地将近两万平方米,20个 天井、144部楼梯、92个厅堂、246间房间,重重叠叠庞大复杂变幻莫测,让人一 走进楼里,就象走进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下洋镇初溪土楼群,5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高低错落、条理井然地散布在一 片开阔的盆地上,背后是青山密林,山坡上层层叠起的梯田,那碧绿的禾苗与茶 树在山风的吹动下,绿浪奔涌,好象为土楼群竖起一道涌动的绿色屏风,一字排 开的三座圆楼在两端的两座方楼的簇拥下,一起面对流淌的小溪,闲聊的人们坐 在楼门边一排长凳上,说话声和着流水声在山谷间飘响。溪堤高筑,一座桥通向 山的这一边。桥的不远处,很随意似地散落着几棵古榕,葱茏如盖。远离喧嚣, 世外桃源,天地人的完美融合,这般乡野风光、农家情趣,怕是陶渊明笔下也难 觅踪影,可是它却是闽西南土楼乡村最寻常的一道风景……   第二章 走进土楼(南靖)   南靖与永定接壤,从永定的高头进入南靖的书洋,只要五分钟的车程,一路 上峰回路转,青山碧水,土楼便散落在各个村寨,犹如天上掉下的飞碟,神秘奇 特,又如地上冒出的蘑菇,数不胜数。   一座蜿蜒而来的大山,被劈开一道宽阔的峡谷,一支弯弯曲曲的山溪,精灵 般从峡谷中泻出。清澈闪亮的溪水,象银链一样把山脚下、溪岸边二十多座形态 各异的土楼,串成一个美妙绝伦的客家村寨。这就是书洋镇的塔下村,溪水流过 全村,从土楼门前流淌而过,给古老的土楼们平添了一份生机。在塔下土楼群里, 最具特色的也许是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每层10个房间,一个楼厅,两部楼梯, 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 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什么也没有了,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塔 下还有一处奇观,这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面前一口池塘边耸立着二十根石旗 杆,如一片石林,这是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便是刀戟。 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首推塔下,由此可见塔下人杰地灵。   从塔下出来,经过曲江村,你随处可以看到土楼,溪岸边、坡地上,好象朵 朵黑蘑菇,很随意地生长在那里,随便数一数,也有11座之多。再往前走几百米, 爬上一个小山坡,又可以看到一片土楼群。   那就是河坑土楼群,两条小河流在山脚下交汇,在河的两岸,青竹绿树,16 座圆楼方楼就掩蔽其中,白云浮动,炊烟升起,土楼若隐若现,远远望去,就象 一片仙境楼阁。   奎坑村,四周群山耸立,一条小溪穿越而过,村庄地形两头小中间大,象是 一艘小船,船上载着20座或方或圆的土楼,你说这是不是比航空母舰还要壮观? 南欧村,25座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坳里,象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土楼家族,其 密度之大,别处少见。梅林镇(石祭)头村,4座圆楼3座方楼手拉手似地挽着一 座半圆楼,从山上往下看,犹如七星伴月,令人遐想无穷。   说到土楼群,最壮丽、最美妙、最神奇、最具特色、最闻名遐迩、最震撼人 心的莫过于田螺坑土楼群了。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爬行,两边的坡地上和小溪边,土楼星星点点的,一座、 两座、三座,到处都是,好象进入了一个土楼王国,突然一个急弯下坡,眼前一 片豁然开朗,山坳里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土楼群,好象一束强光唰地打在你的眼睛 上,很多人这时候都忍不住要叫出声来。   这就是田螺坑土楼群,也许你已经在电视上、画册上看过一百遍一千遍了, 可是当你站在山坡公路上俯瞰,心中仍然是汹涌澎湃的激动。四座圆楼簇拥着一 座方楼,象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灿夺目,又象是一支气势磅礴的五 重奏交响曲,在青山秀水之间激越地奏响。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 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 蔽时而暴露,来到坡底公路上,抬头往上一看,田螺坑土楼群犹如布达拉宫横空 出世,巍峨耸立,庄严肃穆,在阳光里一派金碧辉煌。   从建筑学家到文人墨客、从联合国官员到普通旅游者,人们给了田螺坑太多 的美誉,不惜用尽辞典里最美的词语,可是这天外奇观似的土楼群只不过是一支 黄氏客家人世代居住的民居。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妪不解地问游客:你们城里也有 这种土楼吗?一个还没上学的小男孩对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说:我们住惯了也没 觉得什么稀奇,我们这里没钱,土又很多,只好盖这种土楼了。   田螺坑的开基祖来自山那边的永定奥杳,据族谱记载,是一个叫黄百三郎的, 从永定翻山越岭而来,发现这里依山傍水,风水不错,就在此落脚,以养母鸭为 生。据说,他养的母鸭与众不同,每次都是生两只蛋的,这就使他慢慢积攒了一 笔财富,有了建造土楼的财力。至于有一个仙女化作田螺姑娘,看上黄百三郎, 资助他建成土楼的民间传说,则显然是无聊文人的牵强附会。   田螺坑第一座土楼叫步云楼,就是那处于“梅花”花心位置的方形楼,始建 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高三层,每层26个房间,全楼有4部楼梯。取名步云, 寓意子孙后代从此发迹,读书中举,仕途步步高升青云直上。果然,步云楼还在 兴建,族人又有了财力,随即在它的右上方动工夯建新一座圆楼,叫和昌楼,也 是三层高,每层22个房间,设两部楼梯(可惜步云楼与和昌楼在1936年被土匪烧 毁,1953年原址原样重新修建)。1930年,步云楼的左上方又建起了一座圆楼— —振昌楼,还是三层高,每层26个房间,1936年,一座叫作瑞云楼的圆楼又在步 云楼的右下方拔地而起,高还是三层,每层26个房间,最后一座文昌楼建于1966 年,准确地说它是一座椭圆形楼,仍旧是三层,每层有32个房间。   一方四圆,如四个圆环围着一个方圈,又如一个方圈系着四个圆环,错落有 致,疏密得体。从视觉上来看,如果全是圆楼,环环相连延续不断,不免使人失 去方向感,连东西南北也无法分辨,因为圆形是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人们进 入其中会产生恍惚不安的感觉,但是居中有一方楼之后,整个村落的方向性就明 确起来了。据专家考证,各座楼之间都是采用黄金分割比例2:3、3:5、5:8而 建造的,其实乡民们夯造土楼,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哪里谈得上什么黄金分割, 他们只不过根据风口水势,凭借老一代传下来的经验,就地取材,用最常见的红 土,一层层地把房子夯造起来,他们完全是不经意间创造出世界奇迹的,也许你 不能不说他们是全世界最天才的建筑家。   从田螺坑往下走四公里,就来到了下坂村,这里是一片群山削开的平地,溪 流欢畅,茶园层层递进,12座土楼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溪流两岸。这里面名气最大 的土楼当属裕昌楼,而且似乎越来越显出一种“土楼明星相”。   裕昌楼一般被人叫作东倒西歪楼、歪歪斜斜楼,顾名思义,它是歪斜的,不 过这从外观上看不出来,当你一脚踏进楼门,猛然看到全楼回廊的支柱左倾右斜, 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来,它们就会轰隆一声倒下,这时你 心里不由一紧,也许就要抽腿往楼外跑了。其实,六百多年来,裕昌楼就是这样, 有惊无险,风雨不动安如山。   裕昌楼始建于元朝中期(1308——1338年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 合建,高5层,每层54个房间,全楼分成五大单元,每一单元有一部楼梯,五个 家族各居一个单元,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清洌水旺的井,拿 起水桶伸手即可打水,天井中心还建了一座单层小圆楼,作为祖堂,前面用河卵 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煞是好看。楼是五姓 人家合建的,木匠师傅和泥水师傅便由五姓人家轮流供饭。一个寒流袭来的夜晚, 刚供完一轮饭的人家以为没事了,早早就吹灯睡觉,轮到供饭的那一户人家以为 是明天一大早的事,天一黑也钻进被窝了。两家没有交接好,这就苦了夜晚加班 的木匠师傅,天寒地冻,肌肠辘辘,以为主人家该送来热气腾腾的点心,谁知老 半天不见动静,越等越失望。也不知是饿得神思恍惚还是有意做弄,木匠师傅这 一晚上做出的榫子都不合规范,榫眼太大而榫头太小,不过主人没有发现,立柱 上梁之后一时也没有出现异常。   据说,裕昌楼原本是建了七层,屋瓦尚未完全盖好,一群外村人到楼后山上 扫墓,放了三声响铳和一大串鞭炮,开始烧纸钱,这时一阵山风吹来,把烧着的 纸钱吹到七楼的杉木柱上。大家一阵紧急扑救,很快把火扑灭了,不过裕昌楼人 却觉得新楼还没住人就先过火,不大吉利,就把七楼连同六楼一起拆除,在五楼 重新钉桷盖瓦。不久,大家发现二楼以上的回廊支柱开始倾斜,似乎有倒塌的危 险,不由人心惶惶。这一天傍晚,一只老虎突然闯进楼里,这个不速之客象巡视 大员一样,在一楼回廊走了一圈,又爬上二楼,在回廊上走了一圈,从后窗跳到 楼后的山坡,撑起前脚坐在山坡上,目光温存地看着裕昌楼,轻轻地吼叫了一声。 山大王的这一声轻吼,全楼人都听得清清楚楚。刘姓人说,这一声是叫“好”, 对裕昌楼的落成表示祝贺。其余四姓人却认为,老虎入楼不是好事,有了第一次 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将来凶多吉少。不久,四姓人家就把各自的单元贱价 卖给刘姓人,迁往他乡或者漂洋过海到南洋去了。刘姓人得到整座土楼后,对摇 摇欲坠的梁柱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柱子虽然倾斜,但由于梁柱相互 牵引,整体合力没有受到破坏,大楼是不会倒塌的,于是他们便安居乐业,六百 多年来繁衍生息,人才辈出,有明清的进士,更有现代的大学教授和厅级干部, 至今还有一百多人住在楼里。   想来真有意思,木匠师傅本意是要捉弄一下楼主,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使 裕昌楼扬名远近,几百年来为人啧啧称奇。在闽西南土楼乡村,象裕昌楼这样歪 而不倒的土楼是绝无仅有的,不仅成为有趣的人文景观,也算得上建筑学的一个 小小奇迹。   土楼的选址,一般是在较为开阔的平地上,但是在书洋镇石桥村,却有一座 土楼是例外的,它建在临溪的陡峭的坡地上,远看象一条横卧的长龙,前低后高 起伏很大。   这就是长源楼,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其造型独特、和山水融为一 体的诗情画意,备受建筑专家和游客的赞赏。从溪边用河卵石垒起一道六米多高 的溪坎,长源楼的外墙就建在这溪坎上,大门自然无法临溪而开,便开在了左侧。 走进大门,便是一片铺着卵石的细长形天井,面向天井的中央部份是祖堂中厅, 两边是灶间和贮藏间。主楼有三层,一楼是四方形的敞廊,二楼、三楼则是凹字 形的三边走廊。建筑学家称之为“斜面土楼”,当地人则形象地把它叫作“交椅 楼”。   长源楼的主人奇思妙想,把楼建在临溪的斜坡上,不占耕地,巧妙地利用地 形,地坪与屋势的变化顺乎自然,山野风光触手可及,也使自己成为一片山野风 光中的一个亮点,整座土楼光线充足,通风透气,夏天特别凉爽,冬天特别暖和, 委实是众多土楼里的经典作品。   在石桥村,顺裕楼也颇令人关注。顺裕楼是单环式圆楼,直径74、1米,比 平和芦溪的丰作厥宁楼小2、9米,从直径来说是所有圆楼里的老二。顺裕楼建于 1943年,虽然年代比较迟,但它的单环敞廊式样却是圆楼古老的标准造型,显出 一种复古的意味。   顺裕楼高四层16米,每层70个房间,楼门厅有7米多长,楼里四个角落设了4 部楼梯。从一楼到四楼,每层都是敞廊,出檐巨大,门窗一律开向天井,表现着 强烈的向心性。   斜坡上建土楼,沼泽地里也能建土楼,这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在梅林 镇璞山村,就有这么一座建在烂泥地上的大型方楼,两百多年来一直叫人百思不 得其解。   这座方楼叫作和贵楼,高五层,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是个“世界 之最”,也就是说和贵楼是所有土楼里个头最高的。一座最高的土楼从烂泥地里 拔地而起,这不是奇迹是什么?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据说当初选 址建楼,开始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象沉船一样,慢 慢下沉到了烂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无可奈何,只好在下沉的楼墙上打了100多 立方米的排桩,他们觉得地基这下牢固了,就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了一座五层高 的方楼。他们似乎很有把握,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果然两百多年来, 和贵楼固若金汤,风雨不动安如山。现在,你在楼中学堂的小天井用铁线往地里 插,一口气可以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线,则可见铁线上有淤泥的痕迹,你如果 在这里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会涟漪般震动。   和贵楼还有一奇,楼中两口水井,相距十八米,井水水位均高出地面,右边 那口井,清亮如镜,水质甘甜,而左边那口井却混浊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这是 怎么回事呢?当然有很多涉及到风水、神仙等等的传说轶闻,可是至今人们还不 能从科学上做出解释。   和贵楼大门正面有一座山叫笔架山,简姓族人别具匠心,到山上把一个小山 包挖成笔尖的形状,他们认为这样就能使楼里多出人才,他们在楼门前建起一堵 围墙,在楼里天井中心建了一座三间式学堂,他们说:厝包楼子孙比较贤,楼包 厝子孙比较富。这句顺口溜用方言来读,十分押韵。现在,学堂里还挂着一块当 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的匾牌“兴学敬教”,还有一块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 员长陈树仁赠送的“兴学利侨”奖匾,可见和贵楼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怀以德敦以人籍此修齐遵古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这是怀 远楼的楼门联,对仗工整而寓意深远。   怀远楼座落在梅林镇长教村,建于清宣统元年(1907年),楼高四层,楼内 直径33米,每层34个房间,墙基用硕大河卵石和三合土垒筑而成,楼墙虽然只是 普通夯土墙,但是夯筑技术炉火纯青,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侵袭,至今一片光滑, 几乎没有剥落,让你感觉到时间只是从墙上轻轻划过,而没有留下痕迹。   怀远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天井中间的“斯是室”,这既是祖堂又是私 塾,正面对着大楼门,所以你一走进怀远楼就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迎面 而来。斯是室是一座精巧的四架三间上下堂的五凤楼,正堂两端屋架斗拱上雕刻 着书卷,有两对镏金对联:“月过花移影,弄声风来竹”、“琴书千古意,晓春 花木心”,门柱、墙壁上还有多处勉学劝善的对联,“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人 间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等等。整个斯是室雕梁画栋, 连门窗也装饰得古香古色。在大型方楼和五凤楼里设立学堂,比较普遍,而在一 座中型的圆楼里,也有学堂就很少见了。   从书洋返回南靖县城,如果你走林区公路,就会看到山上山下到处是密林翠 竹,许多小村落与你捉迷藏一样,在树木之间躲躲闪闪。这一片广阔的林区,有 一个美称叫作树海。许多土楼就象海中的岛屿一样,时隐时现。   来到船场镇下山村,狭窄的公路边散落着一些新建的平房,突然你抬头往山 上看去,发现一座土楼悬挂在你的头上,是的,那高峻的山头上耸立着一座圆楼, 隔着一块谷地,对面山头上还有一座方楼,一方一圆遥相呼应。在我的土楼之旅 的名单里,是没有这两座土楼的,发现土楼建在山上,这也算是一个惊喜的收获。   土楼建在山头上,这显然是个特例。沿着一条弯弯的山路,来到那座圆楼门 前,发现它叫作隆兴楼,其实只是一座不高的三层土楼,天井里的石头垒得很高, 象是一个台子。楼里很冷清,只有几个老人,看到陌生人进来,便问“是不是公 社里来的人?”,显得有些热情。据说,隆兴楼建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天 井里原来有一座祖堂,后来火烧掉了,他们没有重建,就把留下的石头垒在天井 里。当时为什么把土楼建在山头上?据说山下找不到平地,那就只好建在山上了, 所以土楼里没有水井,饮用水是用竹管从山上引来的山泉。与隆兴楼隔壑相望的 是福兴楼,这座方楼建于1966年,也是三层楼,楼内天井还是土地,楼梯、门窗 都显得比较粗陋。和隆兴楼一样,楼内也没有水井,家家户户都用竹管从山上引 来山泉。楼内没有水井,显然除了这两座土楼,不会再有第三座了。建造土楼的 一些惯例一再被打破,这也表现出土楼人适应自然的灵活性。   这两座建在山上的土楼,过去都只有一条山路可以来到楼前,现在人们另外 铺设了一条石阶路,从山下往上望去,它们象是过去绿林好汉占山为王而修筑的 城堡,高峻险要,易守难攻,然而是否发生过刀光剑影之类的故事,也就不得而 知了。倒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影导演吴子牛选择这两座土楼作为外景地, 拍过两部电影《阴阳界》和《欢乐英雄》,电影有些影响,却没有使这两座土楼 声名鹊起,至今仍旧掩藏在树海里默默无闻。看来,土楼的命运有时也象人一样, 再怎么样也可能被埋没。   这是一座没有正式命名的土楼,它没有楼门,它完全敞开,它是一座两列式 弧形土楼,从山上往下看,它就象一弓弯月。   这里是南坑镇新罗村,当地人习惯上把这座土楼叫作“石头贯楼”,因为居 住在楼里的刘姓人是从附近一个叫作“石头贯”的小地方迁移过来的,我想,把 这座土楼正式命名为半月楼,既合实际又有韵味,显然是更好的。   青山绿水之间,金黄稻田中央,半月楼楼前有一片平坦干净的水泥地面,前 进是平房25间,后进是二层楼,一共75个房间。半月楼斧头形的房间,形状跟一 般土楼相似,面积却要大得多,大约有42平方米,正中间为大厅,两边各以两间 房作为一个单元,住一户人家。每个单元前开一门一窗,前进房间做客厅,后进 房间为卧室,中间天井一边是过道,一边是灶间。大厅和两边的房间都有公共的 楼梯直上二楼,在二楼廊道上,视野开阔,远山近水尽收眼底,美不胜收。   看惯了庞然大物的土楼,忽然看到一座土楼小巧玲珑,也许会令人更加欣喜 不已。翠林楼就是这样一座讨人喜欢的土楼,它是土楼王国里的小矮人,它是土 楼神话里的拇指姑娘。   一片茂密的翠林里,几棵亭亭如盖的杉树,一块微微隆起的土墩上,翠林楼 象个孩子躲在杉树的树荫里,远远望去,翠林楼真是小得可爱,附近村庄的人都 把它叫作“饭甑楼”,它确实象是一只土楼人家盛饭的木桶,本色而古朴。   这座位于南坑镇新罗村的翠林楼,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楼高三层8米,楼内 直径仅有9米,比永定湖坑的如升楼小了8米,这显然也是个“世界之最”。承启 楼遗经楼等等,以大名世,而翠林楼却是以小而独领风骚。翠林楼每层有11个房 间,每间大概四平方米,一床一桌之外,所剩空间便很小了,要是一个胖子恐怕 转身都会十分困难,房顶也很低,游者不时会碰到脑袋,防不胜防。乡村生活艰 苦,一般不会有胖子,个头也比较低,翠林楼正好适宜居住,一点也不浪费空间。 不过现在,翠林楼里已经没人居住了,天井里便显得非常冷清,从天井往上望去, 只看到一圈小小圆圆的天,这天井真象是一口井。   在南靖看土楼,你总是不经意间就走进一个别开生面的世界。大俗大雅,古 拙纯朴,因为未曾开发而保持着原生状态,这样的土楼是举不胜举的,谁也没有 时间一一看过,但是下面这几座楼不容错过:   龙潭楼,位于书洋镇田中村的中型方楼,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楼高四层, 顶层四周的外墙出挑建有了望台,过去曾安放火药铳、土火炮各一门,做为攻击 外敌入侵的武器。龙潭楼的后裔子孙多迁居台湾,其中有台湾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吕秀莲,龙潭楼也因此备受关注。   龙田堂,座落在和溪镇林中村,始建于1760年,1940年曾进行一次维修。这 座方楼楼顶有四龙戏珠的雕塑,造型逼真,门窗都有精美的木雕,就连滴水瓦片 也刻着花形图纹,楼中祖堂挂着“钦赐翰林院”和“椿荣一乡”的木匾,据说是 当时皇上所赐,虽经二百多年的岁月磨蚀,字迹依旧苍劲有力。   金山镇荆美村的隆庆楼,1938年兴建,只建了一层,高5、5米,22个房间, 是最低的一座圆土楼。   丰田镇丰田村的阁老楼,为明崇祯年间东阁大学士林钎所建的弧形方楼,楼 高二层,每层28个房间,楼内有林氏祠堂,横匾、石刻、楹联,处处显示了楼主 的大雅风范。   第三章 走进土楼(平和、诏安、漳浦、华安)   平和芦溪,一个群山环抱的古老小镇,一棵古榕从河的这一边伸到那一边, 华盖一般遮在整座桥的上空,桥上一排猪肉摊,桥下女人在浣衣,桥头有一香火 缭绕的小庙,一个妇女正合手祭拜,整个情景充满着浓郁的小镇风情。   从桥头沿着河边往下走,走了几百米,又见一棵古榕葱茏冲天,向右拐个弯, 就可以看到丰作厥宁楼了。楼门的石匾上刻着“丰作厥宁”四个大字,据说过去 的楼联是:“丰水汇双潮十二世开疆率作,厥家为一本亿万年聚族咸宁。”反映 了本族第12氏建楼的历史和心愿。现在则是另一对联:“团圆宝寨台星护,轩豁 鸿门福祉临。”同样表现了一种美好心愿。石柱上的字迹被磨得有些模糊不清, 看样子已有好些年头了。   登上石门槛,面前是长长的楼门厅,长达24米,在这条漫长的廊道上,地上 很随意铺设着石条、石块,上面浮雕着龙、凤、麒麟之类的吉祥物,看得出这是 后人把别处损坏的东西搬来铺设在地上的,让脚不停地踩来踩去,真是有些可惜 了。丰作厥宁楼直径77米,是闽西南土楼里直径最大的圆楼,每层72个房间,这 是九九八十一之下的极限,九九之数为皇家独享,民间造楼不敢造次,不过每层 72开间,楼高四层,加起来是288个房间,也是个吉祥数字了。   站在宽敞的天井里,抬起头看着圆圆的一圈天空,层层屋台,巨檐大梁,不 由让人感到巨大空间对人的压迫。但是,丰作厥宁楼与永定、南靖的圆楼完全不 同的是,在聚族而居的集体住宅里,每家每户又是各自独立的,各建一座小门楼, 有一个小天井,有楼梯从一楼直通四楼。所以,当你把自家的小楼门关上,你就 有了一个相对独立与私密的家了。这种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的模式,在动荡年代 里,既避免了一般土楼过度公共性的缺点,又消除了单门独户的恐惧心理,实在 是公私兼顾、两全其美的创造性设计。   丰作厥宁楼是当地大族叶氏第12世子孙在清康熙年间建造的,工程浩大,历 时40年才完工。现在当地还流传着楼主叶长文建楼的故事,据说叶长文少年时以 卖糯米糍粑为生,十二岁那年,有一天早上,从南靖书洋方向来了个大汉,身材 魁梧,胡子拉茬,看样子疲惫不堪的,显然是饿极了。叶长文问他要不要吃糍粑, 他点了点头,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到一会儿就风卷残云把叶长文的糯米糍粑 全吃光了。叶长文伸手向他要钱,那人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拍拍口袋,表示身无 分文。叶长文没再说什么,挑着空担子回家去了。母亲觉得奇怪,便问他今天为 什么这样快就回来了,叶长文如实把事情告诉母亲。母亲听了之后,不仅没责备 他,反而拿出两百文钱,叫儿子给那人送去,说:“他身无分文,这点钱拿去给 他当路费。”叶长文跑出家门,追上了那个人,把钱送给他。那人十分吃惊,又 十分感动,便拿出一把扇子交给他,说如果以后有事可到小山城的山顶来找他。 几年后,叶长文到南靖山城买猪。路过小山城时,猪被强盗抢走了。叶长文突然 想起当年那人交待的话,便到山顶去找他。原来那个人便是山寨贼王,他问叶长 文的猪有何记号,叶长文说他的猪头上有点红(其实山城墟市上所卖的猪都有这 样的记号)。于是,贼王就将那天抢来的一百多头猪叫人赶到芦溪还给叶长文。 不久,贼王又叫叶长文从山城拿洋纱线到芦溪卖,谁知每捆纱线里都藏着许多银 子,这样叶长文无意中又发了一笔大财,也就有了建造大楼的第一桶金。   丰作厥宁楼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曾经几次遭遇洪水,在上一世纪二十年代 还多次被军队占据为堡垒,多处夯墙受到严重破坏,现在楼里还住着一百多个人, 但是有几个单元的楼墙已经倒塌,断墙上荒草萋萋,使丰作厥宁楼象是一个瘸了 一条腿的老人,令人看了不免有些伤感。   离丰作厥宁楼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叫作蕉路的村庄。沿着河边的乡村 公路行走,两边多是一些新建的砖楼,色彩艳丽,从一座老旧的石桥转入河的另 一边,是一排低矮的房屋和树木,绳武楼就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从外面看来,绳武楼没有气派,甚至显得有些粗陋,就象一个木讷而且其貌 不扬的人,很难令人一见钟情,但是当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发现他的内心世界 如此丰富美丽,也许你就会深深地爱上他了。绳武楼就是这样一个人,当振成楼、 二宜楼、田螺坑土楼群声名大作游人如织时,它还是默默无闻,少为人知。当地 有关文博部门发现它之后,积极向国家申请保护,直到国务院批准它为国家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后不过一年六个月。绳武楼就象一个一夜成名的土楼明星, 但是它还是一如往昔,洗尽铅华地默立在闽西南乡村。   绳武楼是一座圆楼,楼门门楣上的石梁已经断裂,但是石刻的三个大字:绳 武楼,孔武有力,看起来还是颇有气势。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绳其祖 武”,意为继承先祖业绩。绳武楼外径43.8米,墙厚1米,占地1506平方米,建 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体分内、外双环,外环三层,内环一层,楼中共有72个开 间,其中一、二层被等分为12个各有上下两个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住屋单元, 三楼则为环楼通廊,分24个开间。这种单元式住屋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的空间布 局,和丰作厥宁楼很相似。   绳武楼的独特价值和无尽魅力在于内部装饰的精美绝伦,屋瓦上、门窗上、 墙壁上,到处是泥塑、木雕和壁画,一共有600多处。据说早几年,楼里的人并 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价值,有的人甚至觉得它们被油烟熏染得黑乎乎的,实在 太难看,便拆毁了事。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摸进楼里,撬走一块门窗到外面卖 了一笔大钱,这个数字经过民间传播,形成了多种版本,每个版本都是天文般的 数字,楼里的人终于明白,楼里随便一块木匾拿到外面都是值钱的宝贝,他们这 才开始注意保护,防火防盗防小偷。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婆在床边放了一把砍 柴刀,瘪着嘴向全楼人郑重宣布:要是小偷再进来偷我的门窗,我就一刀砍死他!   绳武楼由清朝太学生叶处侯在嘉庆年间(1875年)投资兴建,由于处处精雕 细刻,镏金漆彩,历经数十年才建成。现在,只要我们在绳武楼里抬起头,就能 看到墙头的一对花鸟石雕,或者屋檐上的一件水草木雕,尽管岁月无情烟熏火燎, 但是依然无法掩饰它的风采,花还是那样雍容富贵,鸟的眼神还是那样神采奕奕, 水草还是那样一舒一卷地拂动着。这些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花鸟水草,在这里已 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弥漫着一种审美气息。   平和土楼的内部格局大多象丰作厥宁楼和绳武楼一样,较好地体现了合住和 独居的特点,有人称之为“芦溪模式”。当然,因为夯造年代的不同和楼主财力 的差距,众多的土楼在局部上呈现出了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景观。可惜,在过去 的岁月里,许多土楼屡遭各种人为破坏,令人扼腕叹息。霞寨镇西安村的西爽楼, 一座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方楼,楼门前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楼内天井房屋层叠, 高低起伏,错综复杂,这些违章搭盖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巷道,东西纵横南北交 错,一座楼就象是一个无序的村落。同一个镇的建设村有一座聚德楼,俗称旗杆 楼,楼内人家在明清出了不少获得功名的读书人,族人特意在楼门前竖立石旗杆, 表示嘉勉,可惜这九根旗杆在文革中悉数被毁,让来到此楼的人叹息一番,在楼 内匆匆看上几眼,转身就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土楼如果没有特色和丰 富的人文内涵,它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九峰镇黄田村的龙见楼,天井里铺设了 水泥,一地阳光灿烂,光线特别的好,但是楼门上的楼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右侧 的一段楼墙也只剩下底层了,整座楼看起来就象一个人的门牙被打得七零八落, 实在不雅。听楼里的人说,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大积肥”时,有关上级领导号 召大家拆墙,说是“一担土等于一担粪”,结果就把龙见楼的十几米楼墙拆掉了 三层。这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在那荒唐年月,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谁想毁灭自己的家园?已经渡过漫长岁月的土楼,如果毁在我们的手里,我 们将如何面对建造土楼的祖先,又如何向后人交代?面对一座座残破的土楼、一 段段凄凉的断墙,令人的心情开始变得有些沉重。   溪口楼,位于诏安县官陂镇溪口村,这座单环式三层圆楼是官陂镇三万多个 张姓廖姓人家的祖厝,古朴苍老,400多年的风雨把楼墙敲打得一片斑驳。   溪口的地形是一块丘陵中的盆地,四周山丘发源流来的涓涓小流,在此汇合 成一条大溪,溪口楼名副其实。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这三山拱聚五川朝汇之处, 是绝好的宝地,所谓后根包旺、福气充盈。所以明朝万历初年,张氏廖氏便联手 在此建造溪口楼。   溪口楼每层54个房间,与楼门相对的天井后部原来有一台高大的戏台,现已 用作杂物间。溪口楼的内部景观跟一般圆楼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它的特点在于 楼外的堡垒式防卫设施,这在各地的土楼里是绝无仅有的。在永定、南靖等地的 土楼,出于防卫的需要,同时也为了观景,不少土楼在顶层楼的外墙上出挑建一 悬空的了望台,与之相比,溪口楼显然就是如临大敌般的严阵以待了,张廖人家 在楼外四角建造了四座向外突出的堡垒,以石条垒砌而成,三向有射击用的枪箭 眼。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闽南沿海一带,土匪海盗滋生,溪口楼 的防卫设计无疑是出于安全需要的策略。这一事实也正好说明,社会环境直接影 响着住宅模式,处于土楼文化中心的永定、南靖没有出现这种戒备森严的土楼, 是因为那里山高水长,社会环境较为安宁。   距离溪口楼不到二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张廖家族的土楼。这就是座落在官 陂镇大边村的在田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溪口楼晚建了二百多年,这时张廖 家族人丁兴旺,所以在田楼建得更大,而社会环境趋于安定,自然也就不必设计 防卫设施了。   在田楼是一座八卦楼,直径94、5米,是最大的八卦形土楼。楼高三层12米, 底墙厚达1、8米,半米多高的石脚是用巨大的河卵石砌成的,外墙的石灰墙皮部 分已经脱落,露出了版筑的层痕,但是墙体还是极为坚固,你用手在墙上使劲地 抠,一点粉末也抠不下来。   走进在田楼的大门,是一条卦路式的通道,这是一条20多米的巷道,你的感 觉就象是走进一座城堡。楼中心没有大天井,而是三座相连的二层楼高的祖堂, 连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大型方楼。如果说在田楼的外环代表着天,这楼中心的方型 祖堂就代表着地,一方一圆构成了完整的宇宙天地。   在田楼的主楼分为八卦即八大单元。每卦又演为八卦8开间,全楼六十四卦 64个开间,与标准的八卦推演完全一致。与主楼相连的内环平房也分为八卦,每 卦5开间。每卦的小门楼都比较讲究,有门联,还有各种平安符纸,镂空花窗、 木雕腰门、檐角泥雕,氲氤着一片传统文化气息。楼里还随意放着许多建楼时留 下的石磨、石盘、石珠,这些石器有不少也是八卦造型。   在田楼现在还住着200多人,有的人家为了方便出入,在一层对外开了门, 门框粘贴着色彩鲜艳的瓷砖,显得不洋不土,显然是破坏了在田楼的整体和谐。   八卦堡其实不是一座单独的土楼,而是一个五环式的八卦形民居的俗称。它 位于漳浦县深土镇东平村。东平是一个山村,海拔三百多米,一条土路盘山蜿蜒 而上,崎岖不平,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奇形怪状,小如斗大如房屋。这座叫作灶 山的石头山,也正是当年福建军区司令员皮定均飞机失事的地方。   八卦堡建于灶山上一块平地,建造时间是清代中期,至今约有三百年,跟一 般土楼相比,它没有封闭,而完全是敞开的。从高处往下看,八卦堡围绕同一圆 心,环环相套共有五环平房。中间是一座完整的圆楼,只有14间大小均匀的房间, 第四环为断续八卦布局,有25个房间,第三、二环和外环也是相似布局。各环之 间间隔三米,形成一个环形的天井,也是人们出入的通道。八卦堡里没有祖堂, 这在土楼里是十分少见的。年深月久,八卦堡部份楼墙已经损坏,人们修建时就 不再夯土,而是用了石头和砖。据说当年建造八卦堡时,因为家族人口不多,财 力有限,便只建了一层。   从灶山下来,来到深土镇的锦东村,这里有一座金字塔形的圆楼——锦江楼。   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圆楼,不管是双环式还是三环式,都是外高内低, 唯独这座三环式的锦江楼正好相反,第一环平房,第二环二层,第三环三层,从 外到内一环比一环高。远远看去,锦江楼就象金字塔一样,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 的气势。   根据锦江楼的石刻门匾记载,内环、外环分别建于1791年1803年。据说楼主 林升泽出身穷苦,贩鸡为生,因为忠厚老实,小本生意做得还不错,后来又往来 于漳浦和漳州之间,贩卖布匹,渐渐积累财物,就开始兴建锦江楼,本来也没有 打算建成三环式,只是楼即将建成的时候,意外赚了一笔大钱,便又加建了两环 楼。当然这仅仅是传说,锦江楼整体设计紧凑,浑然一体。内环高13米,楼名就 刻在门楣上,每层12个房间,全楼只有一部楼梯,天井采光不好,显得阴森潮湿, 就象是一口枯井。中环高8米,楼门上刻着“安澜著庆”四个字,两层共52个房 间。外环为敞开式平房,有36个房间。   锦江楼大门前有一片宽阔的禾坪,往外还有一口半月形池塘。这种与五凤楼 相配套的禾坪和池塘,出现在圆楼门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算是锦江楼的一个 特色。建楼的林氏家族来自客家祖地宁化石壁,虽然也遵循前人建造土楼,但毕 竟离土楼文化中心比较遥远,所建的土楼也就不那么循规蹈矩,而是因地制宜, 该变则变。   齐云楼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的一块坡地上,下面是密密匝匝的钢筋水泥 的砖楼,它就象一个孤独的巨人站在高处,俯视着整个村庄。   登上二十几级石阶,来到齐云楼大门前,门前的台基是人工砌成的只有几平 方米的狭窄门埕。门楣上三个斗大的字:齐云楼,字体雄健,落款是“大明万历 18年”,这也就是是建楼的时间,迄今已近500年了。   齐云楼是一座椭圆形的土楼,楼中天井象一只两头尖的橄榄,地上没有铺设 石子,据说这是块“饱牛睡地”,石子会让牛睡得不舒服,天井中有一口30多米 深的井,要用轱辘才能从井里打起水来。这座双环式椭圆楼,一共有26个单元, 外环两层,内环平房。走进任何一个单元,首先是门厅,接着是小天井和主楼中 厅。每家都有一部楼梯可上二楼。房间布局好象三堂两横式的简化,呈现一种相 对独立的小家天地气氛。在我们所知道的土楼里,房间都是均等分割,大小一致, 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平均主义,但是齐云楼打破了这个“主义”,它的26个单元里 有三个大单元,就好象现在单位建房特意为领导留下的大套房子一样,这三个单 元是安排给家族里最有地位、最尊贵的人家,其开间数和房间厅堂面积,要比小 单元大出一倍多,俨然是一座两堂式小五凤楼的规模。   齐云楼从一楼就开始对外开窗,每个房间都有一扇宽阔的石窗,这是土楼里 极其罕见的做法。最令人稀奇的是,齐云楼除了大门以外,还在橄榄形天井两端 呈尖棱的位置,向北开一小门,称“死门”,向南又开一门,叫“生门”。顾名 思义,“死门”就是楼里死人出殡时专用,“生门”则是迎娶媳妇、接生孩子时 用的。两门一生一死,一红一白,绝对不可混用。这种奇特的现象,在众多土楼 里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齐云楼会有这种生死门的族规呢?这里面包含着一段悲 壮的历史。   清朝咸丰年间,郭氏家族在齐云楼聚族而居,已有三四百号人丁,十分兴旺。 当太平军打到漳州时,楼里一些尚武的年轻人就去投奔太平军,侍王麾下的来王 陆顺德带领一支小分队来到齐云楼,以为据点,屯积粮草。不久,清军大举反攻, 把太平军打出了漳州,来王陆顺德率部退守龙岩。来王的侍卫长在战斗中负伤, 被齐云楼的郭凸、郭好等人救回,藏在楼内养伤。清军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包围 了齐云楼。郭姓子弟关闭大门,居高临下,奋力抵抗,清军怎么也无法接近楼下。 双方激战数日,清军总兵罗大春从漳州调来两尊重炮,对准齐云楼猛轰。在墙楼 上指挥作战的来王侍卫长中弹殒命,还有几门炮弹落在了天井。郭姓人家就象炸 了蜂窝一样,乱成了一团,郭凸、郭好不得不带领大家分头从南北两侧的小门突 围。本来南侧小门下面是空旷的平地,比较暴露,不易逃跑;而北侧小门朝向后 山,比较隐蔽,可以向深山逃命。然而,把守南边的清军头目刚好姓郭,他不忍 心屠杀族亲,就网开一面,放给大家一条生路,而堵住北门的清军头目心狠手辣, 见一个杀一个,露头就杀,结果从这门冲出去的人没有一个生还。这场战事,齐 云楼一共死了93个人,都是死在北门的,后来族里就立下生死门的规矩,以纪念 这场浩劫。   岁月流逝,齐云楼日益显得苍老,郭姓人家在十年前陆续搬迁出去,现在楼 里一个人也没住,大门和生死门紧闭,只有游客和专家来参观时才打开。楼里的 天井长满了杂草,有的已有一人多高,风一吹,便哗哗飘响,象是一阵从过去传 来的声音,让人有些神思恍惚。   土楼世界景象万千,也许到了二宜楼这里,可以“观止”。   二宜楼座落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青山逶迤,两溪汇流,一片平坦的盆地, 视野开阔,远远就可以看到二宜楼的雄姿。   二宜楼的大门是用上好花岗石砌成的拱形门,墙体上有两个小孔,你若对着 小孔往楼里喊话,楼里人都会听到,它就象是现代的门铃对讲机一样,十分神奇, 据说其中奥秘,建筑学家和声学家至今无法破译。二宜楼的门额石匾上镌刻着各 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笔墨象是楷体,又多了一份飘逸,自成一格。 “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 文宜武之意。据说这三个字是请当地一个读书人写的,他写了好几个月,废纸不 知扔了多少筐,都感到写得不满意,有一天楼主请他喝酒,把他灌了个八分醉, 他回到家里连忙展纸挥毫,一气呵成,就写出满意的三个大字。不过,他醒酒之 后,感到这三个字的某一笔划还欠缺火候,但是他再也写不出比这更好的字,只 好作罢。到底哪一笔划稍逊一筹,你到了二宜楼门前,不妨琢磨一下。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后峰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犹如蜈蚣缓缓爬行(风水 先生称之为“蜈蚣吐珠地”);两条清澈的小溪在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 青山绿水,与黄墙黑瓦交相辉映,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浑然一体, 正是“宜山宜水”的一派旖旎风光。楼内祖厅便有一对柱楹,专门概述这一景观: “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   所谓宜山宜水,其实还隐寓楼主蒋仕熊排行第二,又是第二次择地,才选中 这蜈蚣吐珠穴位,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族人的传说里,蒋仕熊年轻时是个种 田能手,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臂力超人,能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刀,可惜他 人才超群,却迟迟未能成家,说是犯了“孤鸾命”,注定一辈子打光棍。族人背 地里取笑他说:“无某(妻)无猴,锁匙挂裤头。”他一气之下出走他乡,到安 溪、漳平等地开垦荒田几百亩。不久,他遇到了一个魏氏姑娘,两人婚配后,生 了六个儿子。蒋仕熊晚年衣锦返乡,开始投巨资建楼,由于操劳过度,他在二宜 楼尚未建成时便不幸逝世,他的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继承遗志,艰苦努力,终 于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把大楼建成。   二宜楼占地10亩,外墙高16米,墙基厚2.5米,楼内直径73.4米,由四层 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楼组成,分成12单元,彼此紧密相连,如柑瓣状排列。每 个单元完全独立自成一家,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有一 部独用的楼梯,外环楼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在四楼有一条 环形走廓,却不是朝向天井,而是建在外壁,以木构墙和外墙隔开,开成一条宽 1、5米的廓道。这种“隐通廊”的设置方式十分罕见。室内空间独具特色,而室 外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两个边门出入,中心是个宽广的天井,两侧 有两口水井,称为阴阳二井,在冬天,阴井水温较凉,而阳井则较温,到了夏天, 又正好相反,阳井冷而阴井热,令人惊奇,百思不得其解。天井可以晾晒衣服和 农作物,也是楼里人们雅集闲聊的热闹场所,这不就是“宜家宜室”吗?   二宜楼里是自家天地,楼外是绿色田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种 茶,下地种水稻,生活象田园牧歌一般自由自在,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既聚族而居又 彼此独立,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有利于发挥大家族凝聚、制约和导向的功能, 正是“宜兄宜弟”、“宜子宜孙”。   二宜楼内处处充满着文化气息,雕梁画栋,题诗题画,令人目不暇接,象是 走进了一座艺术殿堂,据有心人统计,二宜楼里一共有壁画彩绘952处,其中壁 画226幅、593平方米,彩绘214幅、96平方米,彩绘木雕349件,壁画楹联100条, 还有不少房间的墙上贴满了1932年的《纽约时报》,有的彩绘则画着西洋美女的 人像;二宜楼拱形大门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 沙装置,可防火攻,外环楼一至三层不开窗,只在四层开小窗洞,密布枪眼,说 它“宜文宜武”,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第四章 胸有成楼:一座土楼是怎样建成的   从动荡的中原举族南迁,几经流徙多方辗转,一支支客家人群先后来到了山 高水长、偏安一隅的闽西南乡村。   一个敢于放逐自己的人群,一个敢于踏上茫然不测的逃生之路的人群,无疑 是堂堂汉族里最优秀的一个人群。   在闽西南崇山峻岭之中,饱经沧桑的客家人找到了他们新的家,他们搭起了 木棚房、茅草屋,终于可以歇下脚来缓一口气了。   就象一颗生命力顽强的松树种子,在哪里都可以发芽、生根、长成大树,客 家人就是这样一颗种子,被命运的风吹落在异地的穷乡僻壤,没有怨言,只有感 恩,它悄悄地从土地里钻出头来,在风雨雷电之中茁壮成长,根系向四周伸展并 深深地扎入大地。   安宁的环境,丰饶的土地,坚韧的意志,团结的精神,艰苦的劳作……客家 人渐渐发展壮大。   人丁兴旺,自古是中国老人对家族的祈愿。一支支客家人家族在人口猛长的 势头面前,又出现了一个困扰的难题:居住。   安居乐业,这是最朴素也是最迫切的要求。   老人们难忘中原祖地那深宅大院,可是往事依稀,繁华不再,他们日思夜想 的是,如何在这已经注定的地方安居乐业,不仅仅让整个家族有一个遮风蔽雨的 结实户所,更让整个家族有一个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灵魂家园。   现在谁也无从考证,第一个发明土楼的客家人是谁。实际上,土楼也不是具 体哪个人发明的。土楼是客家人迷恋历史的情愫、超凡脱俗的天才想象和现实的 物质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肯定,第一座土楼很粗陋,很不成熟,甚至有可能 是很可笑的,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努力创造,夯土 技术越来越高超,审美境界越来越开阔,土楼也就造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大、越 来越美——犹如一只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天鹅。   客家人从远处走来,又不断地向远处走去。他们走在路上的身影正是中华民 族几千年来奋斗不息的写照。随着客家许多家族的继续迁移,土楼也从闽西南传 入了闽南的一些沿海县份。土楼就象蒲公英的种子,和客家人一起飘啊飘,落在 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从一抔土到一段墙到一座楼,这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土的魂灵在揉合、发酵 中不断地飞跃。   高大、坚固的土楼就来自闽西南乡村最常见、最不起眼的土:红壤土、瓦砾 土、田岬泥(耕地下层尚未翻犁的新土)。   就是这样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土和它的伙伴们,竹木(杉木、杂木、竹片、 竹篾)、砂石(河卵石、河砂石、花岗石)、石灰、青砖瓦、土纸桨,一起筑起 了一座座让人惊叹的土楼。   建造一座土楼,最早期的工作通常就是准备木料。闽西南乡村林海茫茫,获 取上好的杉木是很简单的事情,杉木从山上运回来之后,一般要放置三次伏署才 会干透。如果尚未干透,就会开裂变形,是断然不可使用的。竹钉也要开始准备 了,整座土楼除了门环门锁和包门的铁皮,不再使用任何金属材料,竹钉是固定 门窗、楼板的小物件,在冬天用坚硬的老竹头制成,放在铁鼎里炒,炒至老干发 黄,不仅异常坚硬,而且几乎是不朽的。   聘一风水先生,择一良辰吉时,选定楼址之后,主人的头等大事就是准备夯 墙的土。   用量最大的红壤土,在闽西南乡村随处可见,瓦砾土和田岬泥也很容易取得。 这三种土是决不能单独使用的,必须经过配制、复合、发酵。这是一道不容疏忽 的工序,它事关一座土楼的百年大计。为自己建造家园的客家人在这个问题上绝 对不敢掉以轻心,现在的造房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惜偷工减料、使用伪劣产 品,炮制了一个又一个的“豆腐渣”工程,而客家人建的是自己的房子,要的是 子孙传承千秋永固,他们无须什么“质监站”,每个人都是最称职、最认真的质 量监督员。   发酵成熟的土,在夯成墙之后才不会有大的开裂和倾斜。这一配制过程,其 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主人和不同的泥匠师傅,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但归根到底,只要有利于墙夯得坚固,有利于夯成的墙不缩水不开裂,有利于防 震抗震,就行了。这种灵活而务实的标准,比如今政出多门的各种“标准”要管 用得多。   一个好汉三个帮,土楼的土也是这样,所以夯土墙分为三合土和普通夯土。   所谓三合,即是土(当然是发酵成熟的土)、砂、石灰的“桃园三结义”。 三合土又分为湿夯、干夯、特殊配方湿夯三种。   湿夯三合土以砂为领导力量,石灰为第二梯队,土为第三梯队。干夯三合土 则以土为核心,砂和石灰团结在周围。   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就是广为人知的加入红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中国人 有想当然的习惯,以为这三样东西是直接加入的,岂知红糖、蛋清容易招引蚁虫, 为土墙安全之大患,是绝对不能直接加入的。这一配制过程,客家人同样又有一 套严格的程序:将糯米磨成粉,先以冷水和匀,然后加入大量热水,使糯米粉汤 变得非常稀,再放进红糖,然后在温度冷却之后再打入蛋清,最后将这特殊制造 的粘合剂倒进三合土之中,用锄头翻动,使之彻底和匀。   我不知道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粘合剂是怎么回事,客家人数百年前配制而成的 这种粘合剂,其凝聚力远胜于水泥,多少土楼历经风雨、战火和地震,至今固若 金汤,就是最好的广告形象。   不过,这种三合土特别是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价值不菲,所以客家人常说一 句话: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而闽南人则将猪瘦肉、猪肝、猪小肠合煮称作三 合土。   请来师傅,土楼就可以动工兴建了。   主人一般只要请木匠师傅、泥匠师傅各一人,他们就会带来助手和徒弟。木 匠师傅大多是一个徒弟,最多两个,泥匠班子则要大一些,但也就七八个人。这 样精简的组合要建造一座庞大的土楼,从“制度”层面上杜绝了人浮于事,保证 每个人都是行家里手。   泥匠班子通常需要一定数量的小工,运土、吊土、上料等等,这些下手活一 般由本家族的人来干,别一家族的人常常也会来帮忙,这是不用付酬金的,这次 你帮我下次我帮你,一工还一工,这是客家人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   对于一个土楼泥匠师傅来说,他的全套工具形制简单,却有着神奇般的魔力。   一副墙槌版(墙模)、两根夯杵、若干圆木横担、一把大拍板、若干小拍板、 一盘绳线、一把木尺、一把三角尺、一把水准尺还有铁锤、锒头、铁铲、丁字镐 各一把、泥刀、泥锄、木铲若干。   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工具,土里土气的工具,在客家人手里象是有了魔法,如 神仙的魔杖一样“变”出了一座座土楼。   木匠师傅必须在泥匠师傅之前进驻现场,做好泥匠师傅夯墙时安装的木构件。 对于一座土楼,主人和两路师傅只有一个大致上的构思和设想,不象现代建筑一 样体现在设计图纸上面,而存在于心里,可谓“胸有成楼”。在实际施工的过程 中,常常会出现大量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主家和师傅三者之间协调一致、相互 合作。如果一方不幸染上现代官场常见的扯皮毛病,整个工程就无法进展了。闽 西南乡村数以万计的土楼,可谓都是精诚合作的产物,就这一点而言,现代的 “公仆”实在有必要向土楼的子民学习一点合作的精神。其实对主人来说,他在 聘请师傅之前,往往会留心两路师傅是否脾气相投,能否合得来,而泥木师傅也 总是喜欢寻找合拍的对子。   一座土楼的动土奠基,这里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烧香化纸、杀鸡祭拜天地、安符出煞、洁净地面。   这种古老的仪式比现代建筑的奠基典礼似乎要更富有人文气息,因为后者无 非就是最大的领导讲话,然后大小领导一起剪彩,象征性地铲一把土,带着官本 位流弊的深深印记。而土楼的开工仪式,充满着对祖先的追思、对自然的敬畏。   土楼地基的基坑,客家人称为大脚坑。地面以下的石砌基础叫大脚,地面以 上的墙脚、腰壁叫小脚。大脚坑的宽度比小脚的宽度大一倍,深度则根据楼高与 地基来确定。大脚以大石头干砌,缝隙用小石块填紧,其四个边角必须用整块的 巨石,以确保屋角地基的稳定,边缘还要填土夯实。小脚一般采用表面较为平坦 的石块,以三合土湿砌,通常高度是50厘米,但也有更高甚至高至门楣以上,这 主要是出于防备山洪的需要。   小脚砌成,师傅可以放松几天,等三合土墙面干固之后,再开始夯筑土墙, 俗话叫作行墙。这是建造土楼最主要的工序,所以行墙前夜,主人要请泥木匠师 傅、风水先生和小工、亲戚吃喝一顿,大块肉大碗酒,不妨豪兴一点。第二天, 鞭炮震天动地地响起来,烟雾缭绕,散发着浓烈的气息,墙槌版贴着红纸,靠在 小脚上,象是准备出征的满面红光的将士。村里人们都知道,这是土楼开始行墙 了。   “一”是事物的起始,中国人特别注重第一次。土楼行墙也不例外,第一版 墙一定要用最好的土,以最重视的态度夯得最坚固。如果没有风水上的说法,第 一版墙从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开始都是可以的。行墙一周之后,就要换一个方 向了,即从正反方向轮流进行。   土楼底墙一般厚达一米半到二米,一米左右便不多见,也许人们会说,这厚 得有些过份了。其实就夯土技术来说,这不仅谈不上厚,而是显得太薄了。宋朝 《营造法式》提到的“标准”是:“筑城之制,每高四十尺,则厚加二十尺。” “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如果按照这一标准,夯3米高的土墙, 墙的厚度就要一米,你想想这工程量有多大,而且要占用多少空间?三层土楼的 高度一般都在十米以上,四、五层的则高达十多米,最高的是南靖的和贵楼,高 达21、5米,底墙厚度却只有1、34米。客家人的土楼超越了《营造法式》的标准, 这就说明了一个事实:客家人的夯土技术得自真传,炉火纯青,始终处于遥遥领 先的地位,令人望尘莫及。   即使是夯得最结实的土墙,它的墙面也不免会有隙孔,所以必须在风干之前 进行修补,风干之后就来不及了。先用长板拍打墙面,这得是认真的“严打”, 不能走过场的;接着用嫩泥抹墙,把版层缝一一抹平,用小板拍实;最后再用长 板拍打一遍,以巩固“严打”成果,这样,墙面也就发生了巨变,平整而光洁。   夯墙夯到第二层,要上棚枕了,主人又要请师傅和小工吃喝一顿,这叫作 “食棚枕酒”。杀鸡宰鸭打糍粑,十分丰盛,这一方面是庆祝工程进展顺利,一 方面也有给工匠补充营养和体力的美意,毕竟棚枕以上的施工,越来越辛苦了。 楼墙在增高,工匠是关键,土楼主人很明了这个道理。   楼墙高高耸起,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泥匠师傅可以歇一口气了,木匠师 傅要开始盖顶了——在屋架椽木上铺钉杉板,这种宽10厘米、厚3厘米、长2米多 的杉板俗称角子板,三片对接或者五片对接成一瓦路,然后盖上瓦片,客家土楼 一律用青瓦,闽南区域的土楼则普遍用红瓦。   盖瓦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屋面的工序已经完成,俗话叫作“出水”,主人自 然高兴,还要设宴款待师傅小工和亲朋好友,以示庆贺。   “出水”之后,余下的工程千头万绪,还有许多活要干。木匠师傅要装楼梯、 建楼板、做楼栏与隔扇、装天屏、安门窗、钉天花板,以及室内木质装饰等等, 泥匠师傅要挖门窗洞、砌水沟、铺天井、铺廊道、铺禾坪、砌池塘、垒灶,以及 粉刷墙内外等等。这些活需要比夯墙更多的时间,一些内部装饰精美的土楼,象 是承启楼、绳武楼、二宜楼,花费时间都在数十年以上。土楼主人和工匠没有抢 时间赶工期、向某一节日“献礼”的习惯,即使对待一个简单的工序,他们也是 一丝不苟,力争做得最好。   一座土楼就这样建成了。   无数座土楼建成在闽西南乡村,没有一块碑记留下一个建筑师的名字,那些 乡间土生土长的木匠与泥匠也从没想到要留下什么名,在他们看来,夯建土楼不 过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一只可靠的饭碗。农忙时下田,农闲时建楼,他们的身影 奔走在闽西南乡村。他们是一些历史册页上没有名字的人,他们让人记住的多是 一些土里土气的绰号。   在时下的社会,我们看到了不少建筑商手里还在算着钱,房子却已经裂缝、 倾斜,甚至轰然倒塌。但是在闽西南土楼乡村,无名工匠们早已不在人间,他们 建造的土楼却还是那么坚固,依然在岁月的磨蚀中巍峨屹立,并且还将永远地屹 立下去。   让我们向那些无名的土楼建筑师致敬!   第五章 风情如画:一座土楼的日常生活   太阳每一天升起,太阳每一天落下。   日子无声无息地流淌着,但是土楼人的生活却是有声有色,平凡、质朴,象 一支低吟浅唱的山歌小调,如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情画卷。   近几年来,土楼旁边星星点点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的“洋楼”,但是住惯了 土楼的人,还是喜欢住在土楼里,他们认为“土楼发人”,这不仅仅因为土楼里 每一代人都有人走出土楼,到了海外和大都市当了大官或发了大财,他们只是本 能地喜欢土楼。土楼冬暧夏凉,因为土性温和,外面潮湿时,它能吸水,外面干 燥时,它又能放潮,因而空气总是清新宜人。有一个在土楼住了六十多年的老人 说,我住到儿子的洋楼里,一个晚上就腰酸背痛,实在受不了,一回到土楼什么 都好了。   其实,老人习惯的不仅仅是土楼,而且是土楼里的一切生活习俗。   土楼人家虽然有各自的房间,但是土楼里到处是公共、集体的景象。门堂、 天井、厅堂、楼梯、廊道、禾坪、池塘,以及谷砻、米碓、风柜等等,这些都是 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他们同在一片土地上耕作,同在一列祖宗面前磕头。所以, 他们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共同利益关系;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是土楼的“形象大 使”,如果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什么坏事,人们就会说“某某楼的人不行”,如果 哪个人功成名就、乐施好善,人们也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某某楼的人真行”。 土楼对人的生活有着无形而又实在的约束与规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生命已经和一座土楼融为一体。   一个走出土楼的人,即使他走得再远,土楼和土楼里的一切也永远在魂牵梦 绕之中。   旧历新年,是土楼人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旧历12月20日开始,土楼里家家 户户进入了过年倒计时,打扫卫生、置办年货;23日是“神上天”,灶王爷要回 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各家各户自然都希望灶王爷多说好话,所以也就不免 要点燃香烛,呈上供品,灶王爷“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心软”,自然要 “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皆大欢喜;25日就是入了年界,家家户户蒸年糕、 炸圆子、买鱼买肉、杀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除夕这一天,大红对联在大楼门 贴出来了,各家各户也在自家的门上贴上春联,然后到祖祠祭祀祖先,天黑下来, 土楼里灯火通明,各家各户在各自的灶间开始吃年夜饭,大人的祝酒声、小孩的 欢叫声响成一片,整座土楼就象一个热闹的酒席。时下有不少城市人流行到酒店 里吃年夜饭,其实他们有可能应该到土楼来,吃着桌上的,还可以听着隔壁的, 那才叫作热闹。   到了子时,也就是新旧年交接的时刻,土楼里的长辈率领全楼男丁,庄重肃 穆地站在大门内,长辈一边念念有词说着最吉利的话,一边徐徐打开大门。开门 后在门前摆上祭品,选定吉祥方向,大家一起焚香敬神,为全楼祈福。天亮后, 长辈在祖堂摆设香案,挂出历代祖宗画像,带领全楼子孙给祖宗拜年。祖宗画像 平时由长辈珍藏,只在春节期间挂出,对晚辈子孙自然很有新鲜感和神秘感,这 时长辈必定要说起祖宗筚路褴褛、艰苦创业的故事,久远的历史让子孙觉得好奇, 有时不免问些可笑的问题,长辈总是认真地给予回答,这是一堂非常生动的“楼 情教育课”,事半功倍,极大地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拜过祖宗之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同辈之间互拜。早饭过后,长辈还要带着 晚辈男丁到村里每座土楼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即使最勤力的人也不干活,头 一天已经煮好了饭菜、挑满了水、地也扫干净了,大家的任务就是尽情尽兴地玩 乐。   元宵闹花灯,也是土楼人家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一座土楼有一队花灯,引路 的牌灯一面写着姓氏,一面写着楼名,舞狮的、踩高跷的、提花篮的、敲锣打鼓 的,清一色楼里子弟,大家齐心协力,最大的快乐就是自己的花灯得到最广泛的 称赞。   清明扫墓祭祖,土楼人家一直非常重视,祭祖费用由氏族公田收入支出,不 足部份由全楼男丁分摊,分摊的金额总是很小,在现代而言也就二三角钱,主要 目的在于提醒大家都是某某公的子孙。祭祖完毕,大家围着祖墓席地而坐,一边 分享祭品,一边听长辈讲古,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土楼人家的主要节日还有立春、惊蛰、端午、中元(鬼节)、中秋、重阳、 冬至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土楼人家在春夏播种之后和稻谷收成之后,都要打糍 粑,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无论丰收还是欠收,年年都少不了要打糍粑,似乎 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节日。   每座土楼都会有几尊古老的糍粑臼,还有祖传的糍粑锤。把糯米放在饭甑里 蒸熟,趁热倒进臼里,一个男子用糍粑锤一下一下地压挤,使糯米饭越来越粘稠, 然后便开始抡锤击打,一起一落,富有节奏。当男子将锤子抬起时,一个女子要 迅速把粘在上面的糯米饭抓下来,这糯米饭越打越粘越韧,也就越难打,对成年 男子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没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打不成功的,同时他还要和 女子配合好,绝对不能打到她的手。据说在年代比较久远的时候,长辈有意让新 婚夫妻一起打糍粑,可以观察他们生活是否和谐。打成功之后,伴上研碎的芝麻、 花生和红糖,就是芳香柔韧的糍粑了。在土楼乡村的夜晚,打糍粑的声音此起彼 伏,高亢激越,让小孩听着直流口水,让大人对来年的农事有了更多的盼头。   夜幕降临,土楼里响起“咙咚咙咚呛”的锣鼓声,似乎一声比一声紧。大人、 小孩都知道,这是傀儡戏快要开演了。   傀儡戏又叫木偶戏、布袋戏,数百年来一直为土楼人家所喜爱,尽管现在土 楼里能够收到十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但是他们依旧对傀儡戏情有独钟。在闽西 南土楼乡村,不知活跃着多少个傀儡戏班,大多由家庭成员组成,四五个人也就 行了,农忙时干活,农闲时便被人聘请,走村串寨,在土楼的天井里搭台演戏。   傀儡戏台很小,通常用一些杉木板搭成,正面对着祖堂,或者就搭在祖堂里, 比较讲究的戏台还会贴着一副对联:“一时间千秋故事,三尺地万里江山”,显 得颇有气魄。台口挂一条彩绣横眉,台中放置高三尺长四尺的布屏风。傀儡从右 侧上场左侧下场,傀儡师傅站在屏风后面,左手提线板,右手提线表演,一般三 四个人就能同时提线表演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演绎一场悲欢离合的历史故事。傀 儡戏的后台音乐十分重要,由小锣、小鼓、头弦、三品弦、二胡、扬琴、洞箫、 唢呐、笛子等传统乐器组成,一般也就三四个乐师,合奏起来宏亮而又热烈,戏 台外的许多老人小孩一听到这声音,心里头就痒痒的,非扑到戏台前来不可。傀 儡戏无一例外是古装戏,故事情节大多耳熟能详,很多老人不用看也知道下面该 发生什么故事了,他们大多微闭双眼听着戏,随着后台音乐的节奏而摇头晃脑, 沉浸在一种自得其乐的美妙境界里。小孩子则喜欢偷偷撩开戏台的幕布,专注地 看着傀儡师傅灵活的手势和演唱的口形,至于傀儡们在演绎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与他们无关,他们陶醉和着迷的,只是土楼里演戏这样一种热闹的氛围。   土楼人家演傀儡戏,如果是祭祖、神生日(如观音生日、妈祖生日等等), 费用则由全楼每户人家分摊支出,如果是个人为还愿、添丁、进学而请戏班来演 戏,则全部开支由个人承担。就现在的行情来看,请一晚上的傀儡戏也就三四百 元,花钱不多,又能让全楼的人和附近土楼的人得到快乐,这也许就是傀儡戏在 土楼乡村长盛不衰的原因。   土楼人家的食俗,象是“有福同享”的注脚,想来令人感到温馨。一座土楼 里,一家做点好菜,全楼人嘴巴未尝鼻子先闻香味,没有人会好意思独享的,总 要小碗小碟这家分一点那家分一点,大家一起尝尝。当然,有时候觉得这样分太 麻烦,干脆叫人过来或者见者有份,尝几筷子也好。不过,土楼里生活水平相差 无几,今天你吃我的,明天我吃你的,象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要是哪户人家来 了客人,全楼人也都象自家来了客人一样,笑脸相迎,用饭时常常把自家的好菜 好肉端过来。   土楼人家生活的地方海拔大都较高,山高水冷,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生 冷,又因为开门见山,在梯田上干活,每天流汗很多,需要较多的脂肪和盐份来 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这也就形成其食物又咸又肥的特点。土楼人家善于制作腌 菜、干菜,这实际上也是过去漂泊路上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芥菜、萝卜经过他 们的揉搓,放入瓮里洒上盐粒,几十天后即可食用,风味独特,早上喝粥时是上 好的佐餐小菜,肠胃不适时可以抑制胀气,酒喝多了还可以解酒呢。豆腐干也是 土楼人的特色小菜之一,便于携带保存,可炒、可煮、可卤、可腌、可生吃,老 少皆宜。   土楼人家的小吃多是用糯米做成的,客家话叫作“板”,闽南语叫作“果”, 每一节日都要做,节日不同,配料也就有些不同,但有一点是永远相同的,这就 是:好吃。另外还有用竽头做成的各种小吃,恐怕是别处难觅的美食。有一次, 上午十一点左右,我在永定的振成楼吃了一碗三块钱的芋卵丸,清香可口,下肚 之后连打两个饱嗝,直到晚上六点肚子还不感觉到饿,而唇齿间似乎还留着芋头 的淡淡芳香。这种小吃的做法说来很简单,把芋头蒸熟,剥去皮毛,放入适量的 木薯粉碾破、搅拌,包进已经剁碎的五花肉、葱头、花生米等等,包成一个个小 圆球,蒸熟或者放入汤料煮熟,一开锅便是香气扑鼻,令人不由得垂涎三尺。   土楼人家做喜事办酒席,往往讲究“八大碗”,分别盛满鸡、鸭、鱼、肉、 米粉、糯米饭、面条等,每一碗都是高高耸起,生怕客人吃得不够。如果你拿起 筷子,摇着头说,这么满怎么吃得完啊,主人会很高兴的,因为你吃不完就是 “剩”,当地话里读如“春”,即是年年有余的意思。要是你面对满满的菜犹豫 不决,或者把筷子插在饭碗上,那就惹了主人老大不高兴。   土楼人家种茶制茶,大概从他们在闽西南乡村落脚就开始了,他们把茶叫作 “茶米”,茶就象米一样,也是一日不可缺少的。他们喝茶不象“功夫茶”那样 讲究,不过水是山泉水,烧水用的是炭火,茶壶是陶泥的,一切看似平常随意, 用的却都是符合茶道精髓的泡茶上品,所以随便一个老妪泡出的茶,也是芳香四 溢,比现代都市茶馆里那些纤纤细手泡出来的茶更有一股乡野气息。   土楼人家特别是客家人爱饮酒,许多人甚至早上出门前也要喝一碗半碗的, 不过他们不是贪杯,在他们看来,几杯家酿红酒下肚,可以解乏提神,舒通筋骨, 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当然来了客人,更要好好地喝几碗。每年进入秋冬交替 之际,土楼人家都要开始酿酒,用优质糯米和纯净山泉配上红(米+曲),酿出 来的酒颜色鲜红,象是天空的晚霞,酒味甘甜爽口,香气浓郁纯正。他们把这叫 作家酒,当然由于做法有些不同,酒质、酒色、酒精度是不尽相同的。家酒喝起 来十分可口,有如蜜糖水一样,不知深浅的人以为自己能喝,一气就喝下几大碗, 一旦醉倒,那可就是几天几夜的事了。家酒后劲如此之大,有些匪夷所思。更奇 的是,家酒不宜带出土楼,如果你带着一桶家酒,搭着车翻山越岭回到城里,就 会发现家酒变酸了。家酒象是有灵魂一样,一离开家乡就丧魂落魄,又如刚烈的 女子,不愿屈从,甘愿毁灭了自己。   作为纯正汉族的一支民系,土楼人家的服饰本来也就不存在什么“奇装异 服”,现在更是和城里人越来越接近,其特点正在逐渐消失,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情,也许可以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老一辈的土楼人喜欢穿宽敞的衣裤,布是粗布,颜色多是蓝黑,为乡村裁缝 或自家媳妇的手工作品,这种衣裤穿在老人身上,颇有一种古风,特别是宽大的 裤子迎风飘动,象是古代城墙上猎猎的战旗;儿童头戴福寿帽,脖挂涎巾,显得 古香古色,这是别处不易见到的。   据说这是从中原贵族子女的帽饰承传下来的。福寿帽的帽身用米浆浆过的多 重厚布做成,分为帽圈、帽顶、帽额、帽耳(两片)一共五片,然后用彩色丝线 缝制起来。帽布是不能用双数的,帽顶大多是八角莲花形,帽心一般绣三个红绣 球,象征三合生财,也有绣一只雄鸡,表示逢凶化吉;帽额也就是正面,绣双狮 或龙凤;两边帽耳长长的,冷时可以用布带系紧,天气暖和则可以翻到帽顶上, 一般用白兔毛镶边,绣着瑞兽益鸟图案或者福寿字样。福寿帽主要用蓝灰布、红 布和黑布,不能用白布,帽子两侧和后沿彩线流苏,垂挂着铜制小花蕊和小铃铛, 儿童走起路来,会发出一阵悦耳的声响。   涎巾与福寿帽配套使用,由厚厚的多重棉布做成,八角莲花形状,中心挖空, 留着一个断缝装布扣,戴上儿童的颈项之后可以扣上布扣。涎巾顾名思义就是儿 童用来挡涎液的,还可以防止虫子泥沙侵入颈胸,实用是不用说了,整个涎巾绣 饰龙凤花草,看起来也是相当雅致美观的。   土楼人家的婚姻习俗和别处差别不是太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处于一种 不断演化的境况。过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算生辰 八字,现在当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是有些议婚、送定、择日的细节,老年人还是 有相当发言权的。   土楼人家生育观念上重男轻女,这大概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似乎全中国没有 一个地方不是这样。乡村里农活繁重,家中若是没有男丁,便会感到相当吃力。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楼里男女还是比较平等的,因为女人在家做家务带孩 子,肩能挑手能提,出门干农活,照样是行家里手,插秧割禾耙田施肥,没有什 么做不了的,这一点男人也不得不暗生敬佩,生活中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几份尊敬 和关爱。   死亡是一个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丧礼历来为土楼人家所重视,特别是客家 人的丧礼,不免有些繁文缛节。老年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 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让人猛一看见,胆小的人常常要吓一 跳。有的老人喜欢在生前就到他死后的住宅坐一坐,据说某座土楼有个老人常常 在棺材里睡觉,有一天突然从棺材里坐起来,一个外来的游客正好看到,不由尖 叫一声,掉头就跑。老人临终前,要穿上事先做好的“寿衣”,一般是上面穿六 件衣服,下面穿四条裤子,所谓“上六下四”。人一断气,子女立即烧纸钱、焚 纸轿,放声悲哭,是谓“送终”,同时还要赶往亲友家中报丧。   一家丧事,众人相帮,这完全是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如果死者是妇女, 其娘家享有特殊权威,什么事都由娘家人说了算。治丧期间,子孙要披麻戴孝守 灵,不能梳洗也不能入席就餐,当年和次年的端午节不能包棕子,春节不能贴春 联,也不能蒸年糕。   墓穴讲究风水,由职业风水先生和丧家一起选定。客家人的墓穴外观很象五 凤楼的形状,这显然不是一般的巧合。一路敲敲打打,一路哭哭啼啼,死者的灵 棂抬到山上墓穴,入土为安。安葬后第三天,亲人要穿孝衣到墓前哭拜祭奠,这 叫作“醮三朝”。第七天还要在家祭拜,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即 “完七”,焚化送给死者的各种纸器,房子轿车金银无宝之类的,表示丧事结束。 死者安葬若干年后,子孙要挖开墓穴,用炭火烘烤遗赅,按照人体结构屈肢装入 一只特制的陶瓮里,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死者永久的墓穴。这在土楼乡村叫作 “捡金”,是整个丧礼的最后一环。   弯弯山路,行走在路上的人不免感到寂寞,他需要发出声音来解闷,于是山 歌诞生了。   层层茶园,一起采茶的青年男女眉眼相对,如电光一闪,便迅速掉转过头, 心中爱意荡漾,于是山歌诞生了。   在闽西南土楼乡村的客家人里,山歌之风一度十分鼎盛。山歌是客家人在劳 动中产生的一种口头文学,有“九腔十八调”的说法,主要有自吟自唱的小调、 男女对唱的情歌,还有戏谑性的歌谣,一般是每首七言四句,如竹枝词。它散发 着浓郁的乡野气息,又带着古代中原传统歌谣的悠悠韵味,曲调旋律质朴而美妙。   第一种自吟自唱的小调,幽默风趣,一般是调侃自己的: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   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唔人。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戏谑性的歌谣,用词尖刻,但用心是善意的,有时不可太当真,它们从一个 侧面表现出客家人乐观、放达的性格: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   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   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我,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情歌数量是最多的,既有大胆的表露,又有含蓄的比兴,情采富丽,情思深 沉,真挚缠绵,动人肺腑,从中可以见出土楼人的真性情,也可以感受到客家山 歌的艺术魅力。明代作家冯梦龙说过:“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客家情歌正 是从客家男女心里流淌出来的心声: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   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   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上了一岗又一岗,一身大汗热难当,   路上遇到有情妹,衫尾拨到两人凉。   上岗唔怕岗子长,路上遇到有情郎,   同郎行路当坐轿,言语落肚甜过糖。   男:大嫂前情有也无?有了前情莫恋哥,   一男只有配一女,两男一女事头多。   女:阿哥前情有也无?妹有前情样奈何,   只有一针穿一线,一针双钱结头多。   女:六月十五割早禾,郎驮谷斗妹挑萝,   总要两人情意好,叫我情郎不要讨老婆。   男:八月十五割大冬,郎驮谷斗妹挑笼,   总要两人情意好,叫我老妹不要嫁老公。   第六章 土楼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世界   数百年来,闽西南土楼默默无闻地“养在深山人不识”,突然间,全世界的 镁光灯似乎一下子都打在它的上面,猎奇者有之,欣赏者有之,保护者有之,但 更多的是误解者。   土楼的墙面上落着历史的灰土,更是蒙着世人一层厚厚的误解。   某种事物一鸣惊人,众说难免纷纭,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说法明显谬误, 甚至缺乏常识,却是流传甚广,以讹传讹。具体到闽西南土楼,许多错误的认识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大多是由某些专家学者传布给广大游客的,比如土楼发源 于唐代闽南兵寨、建造土楼完全是为了防御、土楼能建得如此庞大是因为皇帝恩 赐等等。   土楼斑驳的墙面是自然力量留下的痕迹,不必抹平,而人为笼罩在土楼上面 的迷雾却是应该拂去了,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本色的土楼。   客家南迁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汉族南迁史。根据罗香林教授的考证与分析, 主要有五次南迁高潮:第一次(317—879年),起于西晋永嘉年间,不过这一时 期移民到闽西南山区,为数尚少;第二次(880—1126),起于唐末黄巢事变, 这一时期大量中原家族涌入闽赣边界,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山地,为中原移民提 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石壁成为客家的祖地;第三次(1127—1644),起于 北宋末期金人入侵,后又有蒙古族入主中原,闽赣边区的客家人口猛增,其中部 份迁入广东和闽南的漳泉等地;第四次(1645—1867),起于明末清兵南进,客 家早期开发地区人口膨胀,不断向四周迁徙;第五次(1867—民国初年),太平 天国失败后,广东客家向雷州半岛、海南岛迁移,或远徙海外。   中原汉族南迁主要以家族血缘群体为单位,整个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迁移地 域渐次推移,客家文化正是在这迁移之中和定居之后,逐渐酝酿、形成和发展起 来。   作为客家文化的结晶,土楼并非横空出世,它的出现首先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强大的家族凝聚力、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从烽火连天的中原南迁定居之后,客家先民拥有了一片宁静的天空。经过几 代人的繁衍和拓展,客家人口迅猛增长,也积累了不少财物。只有在这时候,他 们才有可能考虑,如何以血缘聚居的模式建造一座巨宅?   客家来自中原。客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无疑也是来源于中原。在 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家寨等原始氏族社会的遗址上,可以发现土楼造型艺术的原 始形式,在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址上,也有大量的圆形与 方形的建筑。随着私有制的形成和家族的壮大,开始形成一种“制如明堂”的建 筑,明堂是中国传统民居“四架三间”造型的源头,而五凤楼的基本构成,正是 “四架三间”。夯土技术何时在中国出现,尚难定论,但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古 文化遗址,已经可以看到夯土台实物。商朝的夯土技术相当发达,奴隶主的宫室、 陵墓和城墙,台基都是夯土而成的,历代的筑城、筑堤坝和建房,都广泛使用夯 土,到了北宋,夯土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当时最权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 著《营造法式》和《筑城法式》里,都对夯土技术做了记述。自明朝以来,夯土 而成的民居,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土楼只不过是其中把夯土技术推向登峰造极 的一种民居。   当然,土楼的造型艺术和夯土技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也是每 一种文化传播必然遇到的正常现象,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变异是一种适应性 变化,并且是通过世袭遗传的基础进行的。”客家人在闽西南山区建造土楼,正 是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特点。   土楼墙厚楼高,十分坚固,具有良好的防卫功能,于是不少人便想当然地以 为,建造土楼完全是为了防卫的需要。固然土楼有着较强的防御功能,但事实上, 土楼最早在闽西南山区出现,不是因为此地盗匪横行,恰恰相反,和闽南沿海地 区相比,闽西南山区的社会环境较为安宁,人们安居乐业,才能逐渐积累财物, 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夯起耗资巨大的土楼。闽南沿海地区一直是 海盗重灾区,明末清初以来更是战争不断,郑成功在此和清军进行持久战,无数 村庄毁于兵火,老百姓流离失所,大量迁往台湾和东南亚。从明永乐初年到清嘉 庆年间,在这漫长的四百年里,闽南沿海地区每三四年就出现一次普遍的自然灾 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导致百姓要么颗粒无收要么无法耕种。与之相比,闽西 南山区的山高水长环境和山田农业模式,便显示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如果说到防 御的需要,那么闽南沿海地区的百姓无疑最需要建造土楼来保护自己,但实际上, 他们已无暇自保难于生存,如何能够建成巨大的土楼呢?这一地区的土楼大多是 清康熙末年之后建造的,而且大多为客家人或客家人后裔所建。   由于土楼客观上具有防卫功能,也许比较晚近的某些村落建造土楼,确是出 于防卫的需要,但这不能以偏概全。如果盗匪横行,洗劫一个村落也就是一朝一 夕的事情,而土楼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财物早 被抢光了,如何还能建得起庞大的楼宇?   土楼雄伟壮丽,其庞大的规模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的普通民居,历代政权对住 宅的楼层数、房间数、屋顶形式、雕饰等等都有着具体的规定,根据社会政治地 位划分成各种等级。为什么闽西南乡村会有这样明显越规出格的土楼?有人便说 是永定有一余姓女子,被明朝皇帝选为娘娘,深受宠爱,特地赐准她的家乡百姓 可以建造四到五层的府弟式楼房。这全然是无稽之谈,各种志书上均无记载,要 是真有其事,当地志书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而且土楼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出现,这 个语焉不详的传闻透露出来的奴性意识,实际上抹杀了客家先民创建土楼的气魄 与才能。闽西南乡村地处偏僻,所谓“山高皇帝远”,王法有所不及,官方的住 宅等级制度难以得到落实,在元代和清代,非汉族人执掌政权,这是一向以纯正 汉人自居的客家人最不愿臣服的,所以客家人敢于超越有关的规定。这一点,我 们从现在一些基层对上级政策置若罔闻的现象,也许就可以心领神会。   土楼表现出来的向心性、匀称性和前低后高的特点,以及血缘性聚族而居的 特征,正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个缩影。   土楼有形的基础是石块,无形的基础就是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儒、 道传统思想观念,这坚实强大的基础擎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儒道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特征,这种思维 模式在土楼里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强烈,是汉族其他民系所不及的,这也正是 土楼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圆楼的造型模式与天地人合一模式,是同圆心的重合,风水师称土楼的天井 为内太极或天池,客家人也常常把天井叫作天池,这种看似集体无意识的称呼, 实际上反映了土楼对太极阴阳思维模式的仿效。如果以八卦形式来设计圆楼的内 部空间,其造型图式与天地人三才合一模式的重合更是天衣无缝。   方楼的内部空间实际上和圆楼一样,也是匀称划分的,与圆楼造型同出一源。 五凤楼的情形就要复杂一些了,但是,它的完整造型也是圆形。人们往往只看到 有墙有屋顶的部份,而没有注意其前后不可缺少的池塘和围龙化胎(或屋后弧形 伸手),一叶障目而未能发现它的整体造型。实际上,五凤楼的池塘和围龙或屋 后伸手,是前后对应,阴阳配置的。它们使五凤楼的整体造型,构成一个完整的 圆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三才合一的思维模式。   日本教授茂木计一郎曾经提出,“圆形土楼是母性,很象吞容一切的子宫”, 与圆楼相比,五凤楼就更象是一个孕育生命的子宫了,它前面的半圆形池塘,象 征太极阴阳化生图属阴的一仪,活象是充满羊水的子宫的一半;围龙或屋后伸手 则象征着阳精生气。以三堂两横的标准五凤楼为例,后堂是胎头,中堂是心脏, 下堂是命门,上、中、下三焦之气贯通无阻,两横为手脚肢节,这就象是充满生 机活力的一个人。   天地人之中的人,正是在土楼里实现了和天地阴阳的沟通。三才合一,这也 正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土楼达到了这一境界,作为一种形式与思 维、物质与精神的产物,它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其本身超越 了住宅的局限性,从而成为文化的一部份。   土楼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尾 声 中国的土楼,世界的土楼   现在,前往土楼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   从厦门、从龙岩、从漳州,都可以直达土楼最密集的永定、南靖两个县,到 平和、华安、漳浦、诏安等地的班车也很多,然后再从县城乘坐汽车到达土楼乡 村。有的土楼离镇区比较远,你可以雇用一部摩托车,三四块钱也就够了,方便 而且便宜。   实际上,在我们前面介绍土楼代表作品的三个章节里,已经包含一个土楼三 日游或者五日游的粗略线路:   从龙岩到永定,先到高陂看遗经楼、裕隆楼,接着到下洋看衍香楼、初溪土 楼群,然后到湖坑,这里有振成楼、奎聚楼、振福楼、环极楼等等,够你一饱眼 福,最后来到高头看承启楼和深远楼。   从永定高头进入南靖书洋,只有十来公里,先到塔下看看土楼群,掉头出来 到河坑再看土楼群,接着到石桥看长源楼、顺裕楼,接着到梅林看和贵楼、怀远 楼,然后走林区公路到船场下山看那两座山坡上遥相呼应的福兴楼和隆兴楼,到 南坑新罗看翠林楼和半月楼,从这里掉头再回到书洋,到田螺坑看土楼群,最后 到下坂看裕昌楼。   从南靖下坂来到平和芦溪,也只有十几公里,先看了绳武楼、丰作厥宁楼, 再到霞寨看西爽楼,然后到九峰看龙见楼。   从平和九峰经过大溪镇,来到诏安官陂,在田楼和溪口楼等着你呢。   从诏安官陂直达漳浦,来到深土镇,先上山看八卦堡,然后再下山看锦江楼。   从漳浦走国道到漳州,然后往华安,先到沙建看齐云楼,最后到仙都看二宜 楼。   这条线路适宜自助旅行,且看且停,如在世外的桃源流连,如在神秘的梦乡 行走,不经意间你就能感受一些别处感受不到的东西,也许你还能在某个山坳里 发现一座尚未被人注意到的土楼呢。   通往土楼的公路正在变得越来越宽阔。   土楼的宁静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打破了。   土楼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土楼越来越 多的独特价值。   到土楼感受客家先民一千多年历经沧桑的心路历程,到土楼探寻客家文化最 璀璨的册页,到土楼采撷中国文化的精粹花朵,到土楼捡拾都市里失落的幽远情 怀……   土楼就在闽西南乡村永远地等待着我们。   神奇美丽的土楼,古拙大气的土楼,一支民系数百年的光荣与梦想,一片人 群放置躯体和灵魂的家园,一个与远古文明血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文化圈,象是闽 西南乡村的一枚徽章,别在中国的胸前,象是中国的一枚徽章,别在世界的胸前。   那么骄傲,那么辉煌。   土楼,闽西南的土楼,中国的土楼,世界的土楼。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888.dyndn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