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心里的张爱玲 作者: 醉竹 初春的夜, 天上有一轮晶亮的月, 我和朋友漫无目的地走在洛杉矶的大街上, 身周是眼花缭乱的车流和灯光. "你看前面那栋楼. " 朋友对我说: "是栋老年公寓. 听说有个老人死在里面, 死了三天才被人发现. " 我悚然一惊, 突然想起了张爱玲, 想起了孤独死在公寓的张爱玲. 洛杉矶, 张爱玲渡过人生最后岁月的城市. 不知道她离开人世的那夜, 洛杉矶的上空是否有一轮冷月为她送行 -- 有如" 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 比眼前的月亮大, 圆, 白; 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 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里, 如果我们拜鲁迅为王的话, 那么封张爱玲为后也并不过份. 并不是非要把两个人捏成一对, 但两个人笔端之下的冷峻, 尖刻, 清醒, 颇有几分意想不到的神似. 一篇《金锁记 》, 一下笔便成了传奇, 至今无人能及. 它的美, 傅雷说得最透 -- "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字是天造地设的一般. " 好一个"天造地设", 真是难为了当年还不到二十四岁的张爱玲, 除了称其为天才, 我们还能说什么? 傅雷那篇评论, 其实也是一篇难得的美文, 我后来再没有看过比它更好的评论了. 只是不太喜欢他对《倾城之恋 》的误读, "笼统的感慨,不彻底的反省,病态文明培植了他们的轻佻. " 殊不知张爱玲要的就是这份"不彻底 " ! 她写透了人性的苍凉和无奈, 这也正是小说寓意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果把流苏写成了倾城之后的革命女性, 那就不是张爱玲了. 不喜欢她风格的人, 尽可以去看巴金的 《激流三部曲 》. 文学这块园地, 本就该百花齐放, 更何况张爱玲这朵花, 美得如此绮丽, 令人不可思议. 张爱玲曾经说: "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说实话, 冰心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作家, 在我看来, 她的文字晶莹剔透, 庄严华美, 虽比不过张爱玲, 却比苏青的语言强多了. 张爱玲之所以不愿意与冰心相提并论, 大概是两个人迥然不同的人生观吧? 冰心的思想是彻到底的“爱的哲学”-- 无论是对儿童的爱, 亲情的爱, 还是对大自然的爱. 总之一句话, 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她总是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母爱: “这样浓深,这般诚挚,开天辟地的爱情呵! 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它......" 再调过头来, 看看张爱玲笔下的"母爱", 流苏的母亲, 川娥的母亲, 长安的母亲曹七巧, 虚伪而残忍的骨肉亲情, 一个比一个惨不忍睹. 所以张爱玲要说: "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 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 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自傲. " 冰心和张爱玲, 一个是尽情讴歌世界的真洁善美, 一个是不动声色地诠释世俗的丑恶冷漠, 所以两个人怎么也不是一个道上的人. 有趣的是, 张爱玲尽管不愿意同冰心相提, 却在长篇小说《十八春 》里引用了冰心的作品 -- "冰心有一部小说里说到一个"紫衣的姊姊", 慕瑾有一个时期写信给她(曼璐), 就称她为'紫衣的姊姊'. " 多年以后, 心怀旧情的曼璐, 特地换了一件紫色的绸旗袍, 站在初恋情人的面前, 只是隔着一段弥漫风尘的岁月, 再也换不回慕瑾的一点爱恋 -- 可怜的紫衣的姊姊! 这一段"紫衣的姊姊"的细节, 看似漫不经心, 却恰到好处点出了曼璐的极端失望, 由此隐埋了曼璐对妹妹后来的变态报复. 一般来说, 作者都喜欢引用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家作品, 张爱玲怎么会借用冰心的小说? 她这样做, 或许说明她已经成熟了, 思想有了更深更宽的包容. 在两个人的作品中不难发现, 冰心和张爱玲都喜欢用"幽娴贞静"这个词, 来形容旧式的中国女子. 冰心比张爱玲年长二十岁, "冰心体"走红文坛的时候, 张爱玲还是个写习作的学生, 多多少少, 对她还是有一定影响. 当然, 冰心是徇规蹈矩的优美和抒情, 但张爱玲是横空出世的精灵, 一提起笔, 注定就要书写传奇. 《十八春 》 写在五零年. 当时的张爱玲, 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一定怀过美好的希望, 否则她也不会通过笔下人物世钧之口说: "你总是鼓励我。--老 实说,我对新中国的前途是绝对有信心的......" 同时期创作出来的《小艾 》, 女主人公的眼睛里更有美丽的憧憬: " 新的设备完美的工厂就会建造起来, 宽 敞舒适的工人宿舍也会造起来, 那美丽的远景其实也不很远了. " 这些文字都是真诚的, 也不虚伪造作, 并不是说张爱玲在有意讨好共产党, 而是她的心中曾有过信心. 但她到底还是远走异国了, 毕竟慧眼远视, 让自己避过了一场非人的劫难. 留在大陆, 恐怕又是一出老舍的悲剧, 稍微好一点, 也莫过于沈从文的结局. 再多提一句, 老舍和沈从文都是张爱玲曾经喜欢的作家. 去了美国的张爱玲, 曾经写了两部小说, 《秧歌 》和《赤地之恋 》, 不管她的这两部小说是不是反共, 我相信她是以一个作家的灵魂在写作, 而并不是为了特别的政治目的, 正如她当初写《小艾 》和 《十八春 》一样. 张爱玲其实是一个对政治相当迟钝冷寞的人, 在四十年代抗日烽火四起的时候, 不嫁抗日英雄也罢, 偏偏嫁给了汉奸! 这不是自己惹火来烧吗? 许多身在乱世的女子, 对婚恋只能听天由命, 如果有幸随了一位英雄, 哪怕转不了正, 当情人的命, 也会嬴得世人的眼泪或颂扬. 再说得难听一点, 女人似乎只要睡对了人, 也可以跟着流芳百世. 回头看张爱玲, 婚姻给了她什么? 锦衣玉食的生活? 呼风唤雨的地位? 除了生前死后莫名其妙的骂名. 尔后人在美国, 五十年代的麦卡锡白色恐怖, 张爱玲眼睛都不眨, 偏要嫁给信仰共产主义的赖雅. 为丈夫治病, 两岸奔波, 熬夜赶剧本直到眼睛出血, 不要再责备她的选择了, 也不用同情她晚年的寂寞凄凉, 其实谁又走得进她真实的内心? 只觉得她是一个简单而纯粹的女人, 尽管她笔下的女人一个比一个饱经世故, 狡猾精刮. 晚年的张爱玲, 创作极少. 劳心十年, 深究从小钟情的《红楼梦 》. 《红楼梦 》对她早年创作的影响可谓是侵肌透骨. 满纸的红楼, 弥漫着一份深沉浓重的苍凉. 张爱玲爱的就是这份苍凉. 她说: "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 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 是大于启发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 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 是一种参差的对 照. " 每次一读到她那有名的"参差对 照"的理论, 我就忍不住想起红楼梦里"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莺儿对宝玉说: "葱绿柳黄是我最爱的. " 宝玉便说: 打一条桃红, 再打一条葱绿. 雅淡之中也有娇艳. 张爱玲顺手拈来, 把葱绿和桃红的配色原理用于自己的文学理论, 不能不说是一种的创新. 在<<自己的文章>>里, 她继续说: "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 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 没有这底子, 飞扬只能是 浮沫, 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 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 这一大串的"底子", 让我想起了《红楼梦 》里, 黛玉教授香菱作诗的技巧: 要想当诗翁, 肚子里得先有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人作底子. 这"底子"差不多是那"底子", 《红楼梦 》也是张爱玲的底子. 大家都说王安忆像张爱玲, 像吗? 左看由看, 似像非像. 但是王安忆不承认, 不承认她受了张爱玲的影响, 更不承认张爱玲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家. 王的《长恨歌》得了大奖, 很多人都说像张爱玲. 其实我觉得最像的是《香港的情和爱》, 简直就像《倾城之恋》生下来的儿子, 眉眼儿轮廓像极了, 只不过这个儿子天生比不过妈妈漂亮. 再说了, 张爱玲一出征便踏上了颠峰, 靠的是天赋禀异. 二十三岁的年龄, 就写了《金锁记》和《倾城之恋》. 也是二十三岁的王安忆, 写了什么? 《雨,沙沙沙》,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 两个人之间的差距是什么, 那是山颠和山脚的差距. 王安忆很勤奋, 一步一脚朝上爬. 二十多年过去了, 冷不防抬起头来, 依然没爬出张爱玲那诡异的阴影. 王安忆的写作世界确实比张爱玲大, 她的题材和技巧无不变化多样, 标新立异, 从农村到城市, 从舞台到监狱, 半个世纪的上海的历史, 似乎没有她不敢写的地方. 她不辞辛劳, 到处去采风, 去实习, 把体验来的生活提炼成小说的情节. 应该承认, 王安忆在当今中国活着的女作家中是最杰出的一个. 张爱玲比王安忆慈悲, 因为她懂, 她的心灵世界比她深而大. 这与创作无关. 张爱玲对同样身为女性的妓女, 充满了同情和理解, 她绝不把自己的情感凌驾在她们之上. 比如她说: "女人为了生存而嫁人, 本质和妓女没什么两样. "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 有美的思想, 以思想悦人. " "家庭妇女有些只知道打扮的, 跟妓女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 " 回过头去读一读王安忆的 《白茅岭纪事》, 看她对那些不幸女人们的鄙薄轻视, 来自骨子里头的厌恶, 只不过她们与众不同的奇异经历吸引了她, 她们的故事 -- 她小说的原材料. 她于是耐着性子与她们面对面交谈, 让她们泪流满面, 揭开血淋淋的伤口给她看, 最后助她完成了一部《我爱比尔》. 张爱玲固守在自己狭小而精致的天地里, 没有东奔西跑, 四处体验生活, 她同王安忆是迥然不同的创作观. 张爱玲曾说: " 我认为文人该是园里的一棵树, 天生在那里的, 根深蒂固, 越 往上长, 眼界越宽, 看得更远, 要往别处发展, 也未尝不可以, 风吹了种子, 播送到远方, 另生出一棵树, 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 "文人是树"的创作观, 注定了张爱玲对写作的过份严谨和挑剔. 张爱玲的小说, 虽然题材狭窄单一, 却把"精"和"美"行到了极值,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至今无人能出其左右. 有一次, 她得到了两篇小说的详细资料, "不但有了故事与人物的轮廓, 连对白都齐备, 可是背景在内 地,所以我暂时不能写. " 为什么? 张爱玲干吗不能像众多作家一样, 亲赴当地, 体验民风. 张爱玲有她自己的想法: "到那里去一趟也没有用,那样的匆匆一瞥等于新闻记者的访问...... 因为生活空气的 浸润感染, 往往是在有意无意中的, 不能先有个存心. 文人只须老老实实生活着......" 正是因为张爱玲的"老老实实", 她小说的细节和逻辑就是拿在放大镜下, 也挑不出个差错. "现代文学史可以没有茅盾,不能没有张爱玲. " 这可是痞子王朔说的. 前些年, 他不服气现代文学史把金庸排成第四, 于是提起笔来把金庸谩骂了一通, 惹得金迷们群情激愤, 口水不曾淹死他. 不管有理没理, 似乎他谁都敢骂, 谁都敢批,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 他说余秋雨是在媚俗, 说曹雪芹是在抄《金瓶梅》, 甚至鲁迅的头上他也敢动土. 尽管他对张爱玲也不心悦诚服, 说她的语言是在模仿《红楼梦》, 心理刻划又逃不脱英国作家毛姆的影子, 但他还是实话实说: "现代文学史也不是个东西,拉了不少闲人废人,却排挤了很多正经的作家,包括像张爱玲这样的人都没搁进去. " 没搁进去也罢, 你冷月般的文字永远照在爱你的读者心中.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