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犯罪的金属   作者:李长青   一说起可以令人犯罪的金属,大概多数人想到的是金银这些贵金属。但是从 医学和行为心理学等科学角度分析,最令人犯罪的金属却可能是铅。   2007年,前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准备角逐2008年 的总统大选,自然要炫耀一下自己治理纽约的成绩。朱利安尼声称在其在任期内, 纽约的凶杀案下降了67%,总体犯罪下降了57%。朱利安尼自称将美国的犯罪之都 变成了美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但是朱利安尼的这个宣传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对, 不是来自于竞选对手的政客,而是来自科学界,代表者是一位和政治不大沾边, 致力于消除铅中毒影响的经济学顾问,里克·内文(Rick Nevin)。   以内文为代表的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尽管朱利安尼的功劳不容抹杀,但在 降低纽约犯罪率方面,作用却没那么大。纽约乃至美国很多城市犯罪率下降的主 要原因,是对铅污染的控制。其中以内文的文章最有代表性。他之前在《环境研 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发表了数篇文章,分析九个国家的铅暴露和犯 罪率的相关性。他发现一个地区在铅污染加重之后的二十年左右,犯罪率会有明 显上升,同样在降低铅污染之后的二十年左右,犯罪率又会明显下降。二十年大 约正好是一代铅中毒儿童成长为青年的时间。   这样的统计相关性也许能够蒙住多数没有接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但绝对说服 不了专业人士。同时,也有人提出犯罪率下降可能是解禁堕胎的原因,减少了很 多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人口出生。内文对此反驳说英国和美国当时同一时间开 始解禁堕胎,但二十年之后同时期英国犯罪率飙升美国却下降。朱利安尼在纽约 担任市长二十多年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正好是美国政府和民众认识到铅的危害 并采取措施降低含铅汽油及铅制管道使用的时候,而英国则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相 应措施。   但相关存在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因为除了因果关系外,两个先后发生的事 情完全可能只是巧合。专业人士的底气当然不单纯是统计相关,还有铅中毒导致 暴力和失控行为的原理。   铅中毒人们并不陌生,离我们最近的当属2009年河南济源大范围儿童铅中毒, 涉及一万五千人搬迁,十亿元人民币赔偿的事件。铅的污染来源主要是工业和生 活污染。工厂排出的铅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积存在血液、 软组织和骨骼中。铅进入人体之后就很难排出,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大约是40天, 但在骨骼中的半衰期则要二三十年,不停的向血液中释放。铅不像铁、铜等金属 元素,目前没有发现它在人体中有任何生理作用,只有毒性。急性的中毒以消化 道表现为主,比如腹痛、腹泻。但多数中毒是慢性,能够影响到身体的各个系统 和器官,包括神经、心血管、肾脏、生殖、血液、消化系统等等。其中对神经的 影响是引起中毒者犯罪的关键。   多数的犯罪不是像电影中那样计划周密的高智商犯罪,大多是来自人格和思 维能力有缺陷的普通人。好的学习能力、理性逻辑思维需要有功能良好的神经系 统。铅中毒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通过损害门冬氨酸受体。这种受体分布在神经细 胞表面,类似一个小的阀门,钥匙是合适的配体谷氨酸盐。当两者结合后,门冬 氨酸受体可以调节神经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流动。目前认为这种机制对神经突触的 可塑性至关重要。而神经突触可塑性又被认为是记忆和行为关键。铅可以组织谷 氨酸盐和门冬氨酸受体结合,也就降低了神经突触可塑性。不仅如此,有的动物 实验还发现铅能够降低神经细胞门冬氨酸受体蛋白的表达。对神经的影响不仅限 于功能,因为铅抑制了一种合成亚铁血红素的关键酶,使得亚铁血红素的前体氨 基酮戊酸在体内堆积,后者对神经细胞有直接的毒性。铅中毒的儿童学习能力下 降,更有暴力倾向,而成人之后脑容量相比正常明显偏小。有的专家认为,铅对 人神经的慢性损害,会让人们更加冲动,做事更不考虑后果,可能是犯罪行为的 诱因。   当然,成人的犯罪究竟有多少是因为铅这个魔鬼的指使,多少受成长环境的 影响,恐怕还会有争论。因为铅对人体明确和广泛的毒性,尽管成人只有血铅浓 度大于10μg/dl,儿童大于5μg/dl才诊断为铅中毒,但权威组织和专家认为铅 暴露并没有一个安全低限,应该尽量避免接触。或许我们并不需要铅和犯罪的相 关性来增加一个避免铅接触的理由,却也是无法忽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