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简论巴金前期创作所受屠格涅夫的影响 令吾刚 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就曾称赞:“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 家之列的作家。”⑴ 七十余年过去了,巴金以自己优秀的作品和人品充分表明,鲁迅的称誉 ,他是当之无愧的。现在,人们已公认巴金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我国当代杰出的 语言大师之一。 一 凡研究巴金者,无不注意到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对巴金创作的影响。但是,研究者 往往强调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作家和无政府主义者作品对巴金前期创作的影响,虽然也提到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却往往一笔带过。 我们综观巴金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揣摩他的前期创作,他那简洁优美的文字,流 畅抒情的笔调和字里行间的炽热情感,都使我们感到巴金他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 屠格涅夫的作品如《春潮》等,早在“五四”时期就翻译过来了。就在巴金开始创作他第一 部小说《灭亡》的1927年,闻名国内的《小说月报》即连载了赵景深翻译的屠格涅夫的代表 作《罗亭》。当时受屠格涅夫影响的作家绝非少数。郁达夫说过:“在许许多多古今大小的外国 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因 为我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络腮胡长得 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⑵ 这段话是能够代表巴金的。可以说,巴金的创作风格远比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更接近屠格涅夫。 二 从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来说,巴金和屠格涅夫也更相近些。 这两位大作家都具有真挚而丰富的情感,敏锐而细腻的感觉;为人直爽,宁折不弯;视名利 好似枷锁,重友情甚于生命。这大概是由于两位大作家的身世也大致相似之故吧:屠格涅夫 出生于封建贵族家庭,其母亲是封建庄园的暴君;巴金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大家庭,其祖父 是封建家庭的独夫。屠格涅夫从未得到过母爱,而巴金则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也正由于童年 生活中的这些阴影而使他们的性格都带有忧郁性。屠格涅夫和巴金都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 却又都从家中老仆人那里获得不同于封建家教的言传身教。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封建家庭, 成为仇恨封建专制、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进步作家,都成为一代青年的良师益友。 固然,他们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但是,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与十九世纪的沙俄 专制社会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所以,巴金喜爱屠格涅夫及其作品,且有意无意受其影响 ,绝不是偶然的。 三 无庸讳言,屠格涅夫是一个温和的渐进主义者,而巴金早年曾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们的 某些作品也曾引起时人的激烈争论。然而,屠格涅夫和巴金始终是以批判现实为己任的,反 抗黑暗、追求光明乃是他们一生的总方向。 细读巴金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即可感到:那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青春的激情,是这两位大 作家所始终保持的,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亦是这两位大作家所始终坚持的。知识青年,是 他们小说里的主人公;封建黑暗,是他们抨击的主要目标;爱情,则是贯穿他们作品中的一 根红线。 青春、爱情、斗争,多么激动人心的主旋律啊!所以,屠格涅夫和巴金都拥有广大的青年读 者,都在一代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众所周知,屠格涅夫的一系列作品被誉为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社会解放运动的艺术编年史⑶;而 巴金则“用他的作品帮助了中国的革命”,⑷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不少热血青年, 读了巴金的作品后,才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四 说巴金受屠格涅夫的影响是有意又无意的,这是指巴金并非完全师承于屠格涅夫。 有意的,是指巴金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屠格涅夫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别是短篇小说, 巴 金也说他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写法是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这点,我们从巴金的第一个短篇小 说集《复仇集》中能明显地看出,特别是《初恋》等篇。巴金1932 年写的短篇小说《在门 槛上》(收入《将军集》)乃取材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这是许多论者和巴金本人 都提到的。还有一般论者忽略了的《沉默集》中的《春雨》,这个短篇的主题显然是从屠格 涅夫一篇演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1860)⑸提取的。屠格涅夫在这篇演讲中评击了俄 国十九世纪中期的哈姆雷特主义。“哈姆雷特们”无信仰无决心、优柔寡断、患得患失,以 “探讨”掩盖自己的无能。屠格涅夫高度赞扬了堂?吉诃德为信仰为正义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春雨》则反映了我国三十年代小公务员那种庸庸碌碌的可怜生活。巴金呼吁他们宁可像 堂?吉诃德那样为正义和信仰而死,也不要像哈姆雷特那样犹豫不决,在“试探”的幌子下 为吃饭而苟活。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许多论者常将《家》与《红楼梦》比较,甚至不惜篇幅。 巴金却说:“《复活》——我的《家》就受它的影响。”⑹ 其实巴金的文学素养是古今中外熔 于一炉的,《家》乃兼取了中外各文学大师之长。不仅仅是托尔斯泰、曹雪芹,还有其他文 豪大师,其中当然包括屠格涅夫。《家》中曾数次引用屠格涅夫名著《前夜》中的一句话: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该自己把幸福争过来。”⑺ 农奴制垂死挣扎的俄国需 要英沙洛夫这类争取社会改造的英雄,高老太爷们当道的旧中国当然需要觉慧这类敢于冲破 封建牢笼的青年先锋。漫长的七十余年过去了,《家》至今仍鼓舞着那些正与残余封建意识作斗 争的中国青年,这是巴金当初所未曾料到的。 无意的,是指巴金创作上所受屠格涅夫的某些影响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如散文中诗意 地叙写和那种抒情性激情,其感染力是相当大的(也许是巧合,屠格涅夫和巴金最早见诸报 刊的作品都是诗歌。后来都不写诗了,可笔锋总常带诗意情感。与缪斯的初恋已永远留在他 们的心里了)。小说则表现在描写爱情以显示人物性格的手法上,表现在作品中必不可少的 女性塑造上。正如屠格涅夫笔下有娜达丽亚(《罗亭》)、丽莎(《贵族之家》)、叶琳娜( 《前夜》)、达吉雅娜(《烟》)等女主人公一样,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 》中的众多女性是那么栩栩如生。谁能忘掉《家》中的钱梅芬、李瑞珏和鸣凤姑娘呢?还有 张蕴华(琴)和许倩如,还有《春》、《秋》中的淑英和淑华,《雾》中的张若兰,《电》 中的李佩珠,等等。这些女性各具性格,异彩纷呈,为推动情节、展示主题而不可或缺。 研究屠格涅夫的专家指出:“屠格涅夫的许多女主人公的诱惑力(尽管她们心理类型不同) 在于,她们的性格是在富有诗意情感的紧张关头显示出来的。”⑻ “屠格涅夫通常是借助爱情 波折来考验自己主人公的意志力的。”⑼ 巴金如何呢?他说:“我并不单纯地描写爱情事件的 本身,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⑽ 因为“一个人常常在‘公’的方面作 伪,而在‘私’的方面往往暴露出真面目来。”⑾ 看来,屠格涅夫致力于描写爱情的奥妙,巴 金是早就领悟了。 同屠格涅夫一样,巴金常常以周围的朋友作为创作的原型,有时也把自己的身影写进作品里 。可是他没有写那种当时颇为流行的“自传体小说”。因为,他写作是为了批判现实而不是 为了自我表现。 屠格涅夫和巴金都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意义,他们擅长情节的诗意描写却并不追求唯美 主义,他们也常抒发忧国的悲愤而未曾陷入感伤主义,他们的作品不乏浪漫色彩但始终是忠 实于现实生活的。 五 巴金从事文学创作,绝非走的模仿之路。 他学习屠格涅夫却并不像屠格涅夫那样注重人物肖像的刻画和环境风景的描写,巴金他深知 中国青年的喜怒哀乐,他是立足于中国大地上的。 巴金的写作习惯也和屠格涅夫截然不同。屠格涅夫写小说总是先做认真的细致的准备工作, 例如他创作长篇小说《父与子》,还事先替作品中的主人公巴扎罗夫写日记。⑿ 巴金则“往往 提起笔来之后才顺着人物的活动让故事自然发展下去,有时甚至五分钟后究竟写成什么样子 自己都不知道。” ⒀ 巴金并不像屠格涅夫那样看重自己的创作生命。巴金说:“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 路。”⒁ 他“不想把小说当成名山事业”,不追求那“永久存在的价值。” ⒂ 然而,巴金在文学道路上欲罢不能。因为“现实像一根无形的鞭子,在后面鞭策我,使我拿 起笔来。” ⒃ 是的,巴金始终是把自己的笔当作追求光明打击黑暗的武器的。 值得一提的是,巴金和屠格涅夫对写自传都毫无兴趣。屠格涅夫曾多次谢绝别人要他写一篇 自传的请求,他说:“我的全部传记都在我的作品中。”⒄ 巴金对写自传也素来反感,直到 1979年他回答谭兴国访问时也说:“……自传,我写不出来。”“我不想别人替我作传。”⒅ 巴金不需要庸俗的捧场而惟望中肯的评论。他说:“几十年来我不曾遇见一位别林斯基。”⒆ 是啊,中国新文学诞生以来,迄今未出现一位伟大的文学评论家。否则,巴金的创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巴金有很多很多外国文学老师,而屠格涅夫乃是其中突出的一位。我们不必把巴金说成是中 国的屠格涅夫,但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屠格涅夫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 是相当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同样光彩夺目的。 巴金已去,但巴金精神永存,巴金的作品永远是年轻的。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巴金的《家》。 注释: ⑴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鲁迅全集》第六卷第53页。 ⑵ 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郁达夫文集》第六卷第176页。 ⑶ 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者、文学评论家尼?亚?杜勃罗留波夫语。转引自黄伟经译屠格涅夫散 文诗集《爱之路》第16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⑷⒃⒅ 谭兴国《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⑸屠格涅夫《汉姆莱特和堂吉诃德》(论文)发表在1860年1月的俄国《现代人》杂志。该文 于1928年由郁达夫译成中文。参见《巴金研究论集》第243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⑹ 《巴金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1979年4月17日)。见《巴金论创作》第680页。上海 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⑺ 屠格涅夫《前夜》。第21页。 ⑻⑼ 智量《“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屠格涅夫艺术特点散论》。《文艺论丛》第十八辑。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⑽⑾ 巴金《〈爱情的三部曲〉总序》。《巴金论创作》第62—6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⑿⒄ 鲍戈斯洛夫斯基《屠格涅夫》(冀刚、慧芬、希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⒀⒂ 张慧珠《巴金创作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⒁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论创作》第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⒆ 巴金《十卷本〈巴金选集〉后记》。《巴金论创作》第169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