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十 年 曾 一 别 尤明庆   1987年10月6日,中秋节的前一天,我随着刚出世的女儿从县城的人民医院 回到故乡戴南。1978年出外求学,以后寒暑假也都回去,但在家中过中秋节,十 年来还是第一次。十年未吃的菱角竟然也没能引起什么回忆。一切都是全新的。   在新华书店见到《唐诗鉴赏辞典》,真是高兴。此前我读过它的介绍,所用的 例子是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连题目也就三十二个字,鉴赏者赵其钧先生竟然有那么多的话 可说,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问了价钱是九元八角之后,没看目录就买下来。 以后每天就在女儿的摇篮旁断断续续地从前向后读,当然中间跳过去的也不少。 过了半个月我回河南上班,《唐诗鉴赏辞典》带到学校就插到书架上。以后除了偶 尔查阅一下,再没有细读。   1999年寒假带着妻子、女儿回老家过春节,此前是1989年的寒假,暑假倒是 经常回去。两个春节相隔整整十年,好像到处都是不同,心中常常有些说不出来 的感触。突然想到一首小诗,“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 峰”。回校后就查《唐诗鉴赏辞典》,想看看鉴赏者是如何说的。可惜诗的题目和 作者都忘了,翻了一个晚上也没有找到。不过又读了许多诗。那些记得的诗,也 有新的感觉。特别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 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似 乎有些懂了。当然,只是自以为读懂了鉴赏者的文字。   2001年暑假间,一位高中同学从CNKI查到我的论文,得到我的联系地址, 打来电话,发来Email。这可是 “一别二十年”,我的心目中还是他二十年前的面 目,清清楚楚,只是不知他现在变成什么样子了。或许今后还是不见面的好。当 晚又拿出《唐诗鉴赏辞典》,还想找到那“十年曾一别”,看看鉴赏者是如何说的。 先查名句索引,没有;查目录,没有一个看上去像的;从后向前翻,没有找到; 又从前向后翻,还是没有找到。二十年来到过了不知多少地方,遇到了不知多少 人物,经历了不知多少事情,也读了不知多少本书。过去、现在,理想、事实, 快乐、困惑,搅成一团乱麻,没法理开。一个晚上就这样迷迷糊糊的过去了。   今年三月回家路上遇到老邻居的姑娘。她搬走时还只是一个初中生,现在都当 妈妈啦,真是快得很。到家就拿出《唐诗鉴赏辞典》,想找那首“十年曾一别”。 没有翻几页,就丢下了。书是那样的厚,纸是那样的薄,实在是没有信心。突然 十二年前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就象昨天的事情。或许那也是十二年后的景象呢, 我想。于是提笔写了一首小诗:    姑 娘 侧身让过,迎面走来的 呀,老邻居的姑娘,不见十二年。 她还是叫声叔叔,脚步一停就向前走; 呀,多了声“叫爷爷”,怀抱着那朝后看的小姑娘。 姑娘长大了,就与妈妈一样高; 呀,妈妈扮得,也与姑娘一般俏。 姑娘今天怎么,怎么 起得这样早, 呀,新衣——,昨天只买了一套。     暑假过后女儿就要上高三了,快得很。昨天女儿说,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还 有最后一项没有完成:散文《露珠的寂静之味》赏析。她无法下手,请我帮忙。 把那文章看了一下,确实不好写。作者用激愤的语调对露珠的消失表示了失望, 但 这并不符合事实。我想了想,答应下来。吃了晚饭就动手,800字的短文一个小时 也就完成了。我的立足点是:露珠与河流、湖泊、瀑布等水体不同,对人没有什 么用处,得不到人的重视,因而也没有受到人的影响。随着气温变化,该隐则隐, 该现则现,与环境和谐相处,以自在之寂静求得自在之安宁。   女儿对我的文章颇为满意,高高兴兴地抄到本子上。抄完后说:“你今天帮了 我一个大忙。下次我也可以帮你一次。”女儿真的长大了,真的让人高兴。十六年 一晃也就过去了,快得很。突然想到那首小诗,想到那首小诗的鉴赏文字,竟然 几次寻觅不得,也是一别十六年了。我不知从哪儿来的机灵,说:“不用下次,现 在就请你帮忙,帮忙找一首诗。”   我从书橱搬出《唐诗鉴赏辞典》放到女儿面前,说:“诗我记得,就四句:十 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比较靠后”。   “这还不好办。记住一句就成。找到了我们可就两不欠了”,女儿倒是挺乐意 帮忙,一页一页从后向前翻,“欠着你的人情总是不好”。   我提醒道:“在右边一页的中间,左边的不用看;就四句,长的也不用看”。女 儿头也不抬,仍快速地向前翻:“不,看一下不费时间。万一你记错呢”。   “那不会记错。嗯,作者不出名,就一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该记住的 没有记住,而无关紧要的却记住了许多。   “这倒有些用处。我还是每一首都看一下”。不过,她好象并不看诗,只是不 停地向前翻。眼看就翻了小半本,快得很。   “没这么前,比较靠后。我找过三次了,都没找到”。我渐渐地有些失望,但 还没等我说出来,女儿已经把书推到我的面前,“给。找到了”。   真是找到了。久别重逢的喜悦,涌上心头。题目是《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作 者是权德舆。确实在右边一页的中间,不过并不靠后,也不是只选了权德舆一首 诗,后面还有一首。“上次我都找到这儿啦”,我指着紧跟在后面的王建《题破山 寺后禅院》,说:“噢,我知道了。是我只读了这一首,也只是在我读的诗中比较 靠后。我并没有将书读完。”   “你既然要找诗就不要读诗。象我什么都不想,一页不漏地翻。只看第一个字, 见到‘十’我再看看是不是‘十年曾一别’。这才行。”女儿瞄了一眼这首诗,说: “我记住了。以后再忘了就找我”。   “谢谢你啦。这次我不会忘的。”我把刘学锴先生的鉴赏文字仔细地读了一遍 之后,又仔细地读了一遍。我找了三次,不,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可我不知道自 己究竟要找什么。于是将下面的一段文字从书中摘录出来,作为纪念。然后说声 再见,把《唐诗鉴赏辞典》送回书架。昨天晚上,女儿实在是高兴,实在是快乐, 笑个不停。而我自己呢,真是说不好。   “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 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 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 伤的意味。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 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 和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 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 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 ( 2003年 8月28日初稿) ( 2003年10月29日改定)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