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洞若观火”真的有用吗?   作者:Paradox   中医届中经常津津乐道的就是老中医“洞若观火”的能力,来了一个病人, 不用病人说一句话,老中医就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表现、发展过程侃侃而谈,而 且无一不中,真是神医啊。例如,扁鹊、华佗好像都有这种本事,可能是神医的 标准“人设”。   周围的亲戚朋友向你推荐某位中医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好像也都是同样的套 路:“这个中医可神了,我去了以后,还没说话,就把我得了什么病、之前都吃 了什么药都说出来了。”,然后就是对这位中医五体投地、纳头便拜了。   我们经常会听说一位中医对病人各种病症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但是这个实 际上是很值得细究的。   首先,我们求医问药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治好我们的病,但是能够准确的判断 病症,并不必然就推出能够治好我们的病。能够准确判断病症的医生也不必然就 是神医、能医。能够准确的判断出病症与是否能够治疗这种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 的因果关系。当然了解得了什么病对于疾病的治疗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也可能 存在如下的情况: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就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现在现 代医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病存在这种情况。这种逻辑还是比较简 单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面对中医中药就卡壳了。   我们经常看到的流程是这样的:病人出现在医生面前,不等病人说话,医生 就开始滔滔不绝,把病人说得一愣一愣,那简直就是诸葛亮再世,对病人的各种 病症料事如神,然后下面的事情就简单了,医生大笔一挥,开个方子,故事的结 局自然是药到病除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给人的感觉就是只要病症判断准确了, 后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而且,是真的“洞若观火“、料事如神吗?我觉得还是要画上一个问号的, 这里很可能是有水分的。中医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不能证伪的自洽的封闭系统,其 中的术语本来就是有一定的模糊性,对其解释也是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去主动看 中医的至少对中医是不排斥的,所以很容易跟着医生的思路走,那么也就很容易 相信医生所说的。   另一个方面,这些信息很可能是医生通过察言观色的方式来获得的。医生的 职业特点就是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时间久了再留些心,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 实用心理学家,并且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根据来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年 龄就可以基本判断来人所处的阶层,在这个年龄段可能会得的疾病等等,再用几 句话旁敲侧击下,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来了。这个路数实际上和算命先生的是类似 的,江湖术语叫做“把簧”。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医生通过其他渠道已经获得了病人的相关信息(即作弊的 方式),这样当然医生怎么说都是对的了。这个实际上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如 果病人和朋友闲聊过自己的病情,而医生又是这个朋友引荐的;病人在医生诊所 候诊的时候,和所谓护士闲聊的几句等等,这些在不经意间实际上都泄露了你的 信息,而你自己可能毫无察觉。   过去的中医,特别是江湖游医,采用这种手段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了。在这里 给大家推荐当年说《东汉》的评书大家连阔如(北京连派评书传承人连丽如的父 亲)的著作《江湖丛谈》,里面就介绍了很多这样骗人的例子。这些所谓的名医 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取病人的信息,例如,病人在外面候诊的时候,让手下人 扮作仆人、病人、负责登记的护士等等,利用和病人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很轻松的 获得各种信息,然后再通过各种手段及时地告诉名医。这样名医用不用号脉(有 时就是做做样子)就可以准确地报出了病人的各种信息,甚至是家庭状况、婆媳 纠纷之类的,病人及其家属自然是无不瞠目结舌,接下来就是俯首帖耳、任人宰 割了。   实际上这个也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原理”来解释。奥卡姆剃刀原理诞生于14 世纪,是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奥卡姆威廉提出来的,简单的说就是“如无 必要,勿增实体”。例如,如果有两个解释都同样能够说明同一个现象,那么应 该选择更简单的那个解释,直到有更多的证据。那么对于中医的料事如神,可以 有两种解释,一种确实是诸葛亮在世,就有洞察一切的能力;另外一个解释就是 他在作弊,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信息。那么如果相信第一种解释的话,会引出更 多的问题,为什么这种能力不能应用到其他领域?远程的没有听过的患者就不准 了,为什么有时准有时不准?等等。所以除非有特别强的其他证据,我们更有把 握的是他可能在作弊。   在比较落后的年代,就像对未知的事情就求助于问卜算卦一样,一个医生可 以直接的说出来者的病症,当然是会当成神医来看待了。这样就会驱使某些人去 琢磨各种歪门邪道来获取这些信息,然后就可以把自己装扮成神医来行骗。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各种现代医学检测设备,对人体各种指标的检 查也是越来越方便和准确了。在各种现代检测仪器和设备面前,已经不需要中医 的“洞若观火”式的望闻问切了,何况这种“洞若观火”还是要打上问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