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   陕西的力量   (散文)   □王其学   红色旅游的那几天,我第一次来到遥远的陕西,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充满了力 量。你听,当地人“吼”出来的秦腔,“吼”出来的信天游,与其他地方“唱” 出来的、“哼”出来的小调大不一样。这么一“吼”,就显出力量来。就是这力 量,高高地筑起了唐玄奘的“大雁塔”,深深地埋藏着秦始皇的“兵马俑”。它 尘封了杨贵妃的“华清池”,镌刻出王羲之的“半截碑”。每一片陈旧的砖瓦, 每一墩高高的土疙瘩,每一条奔腾的河流,每一处未挖掘的埋藏,都是民族的 “废墟文化”。 哦,太浩瀚了!小小的我,即使在这里游一辈子,也难以览尽 冰山一角。如今,也只好把它粗粗地概括为陕西的力量。   (1)“灞陵折柳”,诗文化的力量   被称作“关中八景”之一的“灞陵风雪”,出在古老的灞桥。春秋战国时代, 秦穆公称霸西戎,把滋水改为灞水,并修筑了灞桥。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 文化积淀深厚,有著名的汉、隋灞桥遗址、汉文帝霸陵等。秦汉时,人们在河边 桥旁遍植绿柳,每到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一片片绒花白昕,一团团逐队成 球,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美,故称“灞陵风雪”。   古人对“灞陵”的赞美,不光因了“柳絮如雪”,还因为汉刘邦曾经“霸上 屯兵”。更多的则是因为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那一出美丽的爱情故事。于是, “灞陵”、“灞桥”的历史文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不过,对后世最有影响的 却是“灞陵折柳”。   从汉到唐,灞陵都是有重兵把守的地方。从长安城送别东行的客人,送行者 是不能送过灞桥的,只能在这里折柳送客,依依惜别。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灞 陵折柳”的风俗。寓意有三:一是柳树速生,折一条柳丝送给亲友,意味着无论 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迅速成长;二是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情意绵绵, 可唤起互相的思念;三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可以比较好的表达“挽留” 的意思。   隋朝诗人云:“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 行有归不归”;唐代大诗仙李白的千古名词《忆秦娥》,也是写灞陵的。它更生 动、更艺术、更有代表性地表达了灞陵折柳的伤别情怀:“萧声咽,秦娥梦断秦 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 绝,夕阳残照,汉家陵阙。”李白把灞陵折柳、依依惜别的心境,表达到了极致。 于是,“柳色”“夕阳”,慢慢演绎成了伤别离的符号,为后人争相效仿。直到 近代李叔同先生写的《送别》,也还在吟唱着“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陕西西安,是大唐盛世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当然也是产生伟大“唐诗”的温 床和圣地,许许多多的唐诗,都是从这里走出来,走向全国,走到现在的。靠的 什么?力量!诗词文化那不可小觑的力量。“灞陵折柳”虽是离别的忧伤、无奈 的低调,但忧伤、低调一旦揉进革命的社会机器,也会变成巨大的力量。于是, 就有了李白那首《忆秦娥》的仿作——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 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央红军过了娄山关, 革命一步步摆脱了困境,化忧伤为悲壮,走出艰难困苦,变作巨大力量。就是这 样的力量,把中国革命的中心,奠基在了陕西的延安。   (2)窑洞的力量,养活了革命   王蒙先生曾对西柏坡说,“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 “窑洞养活了革命”!说到窑洞,谁都会想到延安,想到陕北。延安是黄土高原 的中心区,窑洞则是黄土高原上最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这黄土高原,丘陵沟壑 密织如网,黄土剑锋林立峦间,高耸而陡峭的黄土崖帮,厚实而坚拔,那是天赐 的窑洞建造条件。所以,自古就有倚傍黄土“箍窑洞”建造民居的习俗。老百姓 有俗话说:“箍窑盖房,一世最忙”。   现在的延安,虽然已经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市,但是许多楼房的 门和窗,都沿袭了“天圆地方”、“上拱下平”的“箍窑洞”建筑风格。在钢混 结构之楼房的门窗之上,起一个圆圆的拱形,遥遥望去,就能使人联想起曾经的 革命窑洞。而且,在郊外乡间、在城市少数山坡上,原封旧有的窑洞,仍有不少 存留。至于毛主席、党中央居住过的杨家岭,那里的窑洞,仍然保留得完好如初。   位于延安城西北2、5公里的杨家岭,是一个群山环抱、绿色掩映的美丽峡谷。 哦!前面的那排窑洞,就是党中央、毛主席曾经的住所。来到这里,我们的思绪 好像回到了抗日战争年代:党中央、毛主席就是在这里制订了抗日战争的“十大 政策”,就是在这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延安整风。抗战时期,指导中国革命的 信息,就是从这里制作成红色电波,号令全国的。于是,延安就成了革命圣地。 杨家岭的窑洞,就成了圣地中的圣地。   然而,在这条病不起眼的峡谷里,却矗立着一座“中央大礼堂”。这礼堂颇 具中国古建味道,但却包容了西洋的一些造型。里面宽敞明亮,可容纳千人。党 的“七大”,就是在这里召开的。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也在这里举行了首场 演出,从这里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央大礼堂,本是抗战救亡时候的老建 筑,可现在看来也算不得很落后。乍一看,它似乎脱离了窑洞的模式。仔细琢磨, 哦,它使用的那些泛着栩栩青色的青砖,却和窑洞的“门窗箍”大体一致。它仿 佛向我们昭示着,赖以遮风挡雨的“窑洞”,有力量发展成高楼大厦。   站在窑洞门口,望着满山的绿色,我觉察到这里的一股浩然正气,在茫茫苍 穹中盘旋,像一股难以抵挡的力量。可是低头看时,竟有些剧烈的反差。有一位 大约60岁的老人,头扎白毛巾,手弹三根弦,膝盖上绑着呱嗒板儿,踮起脚尖儿 敲打着节奏,边扭、边弹、边打、边唱。他唱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 席领导咱打江山。”   这老人不是接待我们的职员,不是旅游服务的志愿者,是什么?现代乞丐。 因为他后来在我们的车前面,可怜的伸手向我们讨要……还有一位延安的中年女 同胞,干脆掺空儿窜到我们的大巴车上,唱起了“情哥哥”,边唱边向我们伸手 乞讨。在革命圣地延安,面对着四面八方涌来的红色游客,男人唱着“打江山”, 女人唱起了“情哥哥”,我越听越不是滋味。打发一点是不妨事的,问题是,这 些革命老区的人们,“打江山”七八年,“坐天下”几十年,到头来,却落得在 我们这些“情哥哥”面前卖唱。这种反差,使我感到苦涩,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 表达得更准确。   小导游告诉我们,如今的延安地区,出产宝贵的煤炭和天然气,所以冒出来 一些富人,也落下了一些穷人,出现了“两极分化”。噢!这两位从窑洞走出来 的乞讨者,原来是被“两极”“分化”出来的那一“极”。这一“极”在革命老 区占什么比例?无从得知。我们只是看见,延安的窑洞外面,有一条日夜流淌的 延河。站在河边怀古,我赞美它曾经浮起革命之舟,养活了曾经的革命,推翻了 旧中国。站在河边冥思,思绪混乱起来,觉得不论载舟与覆舟,都取决于滔滔河 水的巨大力量。   (3)黄帝陵,力量之源   从西安到黄帝陵,需要四个小时的车程,沿途要经过中国近代书圣——于右 任先生的故乡三原县,经过药王孙思邈的故乡铜川市,经过中共“洛川会议”会 址——洛川。黄帝陵,就在桥山。   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号有熊。曾居于轩辕之丘,故又号轩辕氏。黄帝 曾经率部落先后与蚩尤、炎帝作战,均取胜,于是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各部落, 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整个桥山上,满山遍野长满了冬夏长青的柏树。 许多虬枝皴身的数千年古柏,一丛丛、一簇簇分列山岗,显出了古朴、苍劲、挺 拔与坚毅。黄老老爷子时期栽值的一些柏树,历经5000年沧桑,依然绿荫蔽日、 生机盎然。   我们看见,黄帝陵墓的本身,不过是一堆古老的荒冢,用半人高的青砖花墙 围堵着,谈不上宏伟。但他的前面,历朝历代所建庙宇、殿堂,却在山腰处巍巍 屹立。近年来新建设的众多大殿,宏伟而壮观,气派非凡。表现黄帝形象的浮雕 石碑,被岁月的风霜锈蚀的有些粗老,据说那是古代留下来的,现出来几分龙钟, 然而,那浮雕上的黄帝造像,却高大而有神;黄帝的脚印石刻凹像,也是古代留 下来的。这脚印非常大,大出今人的一倍,大得令我辈叹息。于是,我们知道, 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高大而魁伟、很有力量。   这力量,是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结合力,它能够连络成团结和统一的合力, 把全球的华人凝结起来。于是,香港同胞来了,台湾同胞来了,海外侨胞来了, 来到了桥山,来到了黄帝陵。哦!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等党派,来此多次拜 谒,导致了台独势力的落选和惨败。大家向黄帝陛下的英灵焚香祈祷、顶礼膜拜、 宣读祭文。之后,就有了北京奥运火炬在国外遭到坏人劫持时,中华儿女的自觉 捍卫行动。就有了汶川大地震后,举国上下对于死难者的共同哀悼。就有了2008 北京奥运会中国金牌第一名……   可以毫不虚夸地说,我们的一切力量,都是来源于黄帝陛下。小小的我,面 对供桌后面的黄老老爷子,跪下来,磕三个头,心中默念,黄帝陛下,把你的力 量赐给我们,让我们的力量,走向光明吧!   (4)壶口瀑布,力量的象征   中华母亲河,黄河,从青藏高原滚滚而来。她来到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的 交界处,在那个“几”字右侧一竖的下端,忽然从300米的宽度收缩成30米,并 且立刻跌落进60多米深的圆形石谷,滚滚南流,一泻千里。她以“一碗水、半碗 泥”的含沙量,雄踞世界河水含沙量之最。于是,在这里形成了举世罕见的黄河 壶口瀑布。   两山夹峪、汇成川谷的“壶口”,从河床平川上看到的是“平瀑”。这“平 瀑”十分开阔,把两侧的山峦比迫得不再高傲。于是,宽阔的平瀑,黄涛万顷、 翻滚汹涌,犹如千马驰骋、万锅沸腾。近处,水跌石谷发出的巨大涛声,声传百 里,震耳欲聋,就连人的心潮也湍急起来。脚下的黄水咆哮飞鸣,面前的怒涛翻 滚起伏。远处,水跌石谷爆出的烟雾,宽宽的、长长的、高高的、大大的,扶摇 直上、汇入云端、久居空中、定格不散,把一大片天空涂抹得朦胧起来;   离开平宽处,绕道顺阶走下崖去。举目北望,但见巨型的大宽瀑,那宽宽的 瀑水,夹着黄黄的泥沙,在上面平瀑的高处,傲视嶙峋,削石磨崖,大声呼喊着 奔腾咆哮而来。然后,石逼水缩、斜拧歪岑,毫无规则的往下跌落,形成了裹着 黄色烟雾的流线型大瀑面。这瀑面,被暴起的烟雾模糊了形态,展现着铺天盖地 的气势。脚下,原本宽宽的平瀑,收容进深深地“壶嘴”里,然后就是狂奔千里, 湍湍南下。哦,在这里,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做蔚为壮观。   这天然的壶口,这举世罕见的瀑布,对我们产生着强大的“震撼”。我暗想, 当遇到民族危亡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怒涛中受到启 发,一致对敌,奋起救亡;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那“奔流 到海不复回”的坚韧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当我们天天都在歌舞升平、 乐不思蜀时,需要看看这壶口,从她“傲视嶙峋、削石磨崖”的意境中,幡然醒 悟、居安思危;平常素日,我们对待朋友,也需要看看这壶口,应该像她一样, 严于律己如“水缩壶嘴”,宽以待人如“平瀑浸山”。于是,我们就有了更大的 力量……   哦!力量!陕西的力量,就是中华的力量。不仅是用秦腔和信天游“吼”出 来的,而是历史的沉积,文化的蓄存,民主的反思,自然的迸发。有了这样的力 量,我们就充满自信,无往而不胜。 ◇◇新语丝(www.xys.org)(xys2.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read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