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中印科技崛起令西方担忧?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Europeanese 于 2005-6-12, 08:30:52:

中印科技崛起令西方担忧?
作者:克莱夫•库克森(Clive Cookson)
2005年06月10日 星期五

约翰•韦尔奇科技中心(John Welch Technology Centre)坐落于一个风景秀丽的高科技园区,濒临班加罗尔,远离印度城市的喧嚣。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在此设立出色的企业研究中心,4年来,这里的24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提出240项美国专利申请,其中25项获得了批准。其技术进展涉及众多领域,如更高效率的航空发动机设计、GE金融(GE Capital)用来预测企业拖欠贷款的系统、在最高时速40公里汽车的撞击下让行人免受伤害的“行人安全”汽车保险杠等。


而在北京郊外一个同样出色的生物科技园内,博奥公司(CapitalBio)正崛起为生物芯片新技术的全球领导者。生物芯片是结合了生物科技和电子技术,用于生物测试和医疗诊断的设备。这家成立4年的企业已开始向美国制药公司出售设备,并在上月与全球最大的生物芯片制造商、加利福尼亚的昂飞公司(Affymetrix)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亚洲科研实力

“昂飞绝对想不到中国居然在生物芯片方面展开了如此大规模的研究工作,并且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准,”博奥公司首席执行官程京说。

类似的例子在亚洲的各个科技中心还有很多。它们印证了近期的媒体头条新闻报道,即该地区的几个国家正在成为继日本之后的世界一流研发中心,其中一个例子就是近期新闻中报道的韩国在治疗性克隆方面所取得的突破。

尽管统计数据尚不完善,但它们还是显示出,亚洲的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均有迅猛增长。比如,研究分析公司Thomson ISI说,来自中国的“高冲击力”研究论文数量已从1994年的仅21篇增加到2003年的223篇(判断一篇论文冲击力的依据是该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的频率)。更远一点看,中国人给世界级科学期刊的投稿比例已从1981年的0.4%上升到2003年的5.1%(4万篇论文)。

瑞士商学院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科技管理教授乔治•郝尔(Georges Haour)表示,在1998年至2003年间,中国的研发支出大概增加了2倍。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用于研发的支出仍只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而相比之下,最成功的工业化国家一般都在2.5%到3%之间,韩国和新加坡均已达到后一比例。印度政府则计划将该国的研发投入从不足GDP的1%提高到至少2%。

西方担忧

一些西方人士担心,亚洲日益增长的科技实力将成为新的竞争威胁。迄今,中国和印度等国基本上一直都是廉价、高效率的生产中心和工厂,其技术含量来自其它地方。如果它们能够以科学为工具,向价值链上方攀登,并高效创新,那么西方经济体将失去它们最后的主要竞争优势。

亚洲决策者对此类观点不屑一顾。“西方对亚洲科学崛起的担心被严重夸大了,”印度政府首席科学家R•A•马肖尔卡(R. A. Mashelkar)说,“尤其在美国,人们热衷于谈论‘威胁’以保持警觉,但事实上什么威胁也没有。”

很多见识过亚洲科学的西方权威人士都赞同这一观点。英国科技部部长盛伯里勋爵(Lord Sainsbury)表示,“有人声称,中国正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不久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人应当记得80年代对日本高科技产业崛起的恐慌。“当时我们认为,日本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某种神奇配方,”盛伯里勋爵说,“但事实证明那种神奇配方并不存在。”

亚洲最大的总体优势在于,它有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尤其是在中国和印度,而当今西方的学生正远离科学和工程学科。欧美公司发现在本土招募最优秀的研究人员非常困难,但它们可以通过在亚洲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亚洲本土公司和大学合作,来利用亚洲训练有素的人力储备。

GVK Bio的董事长达温德•布拉尔(Davinder Brar)表示,仅欧盟一地,要实现其将3%的GDP投入研发的目标,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缺口就达70万。GVK Bio是一家发展迅速的研究服务公司,位于印度城市海德拉巴。“面对这样的短缺,欧洲可能尝试进口人才。但当本国的生活条件在迅速改善时,印度人和中国人为什么要移居欧洲呢?或者西方国家可以把研究工作外包到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他说道。

成本因素

亚洲的另一大优势是成本。西方企业从来不会承认,它们在该地区做研发是因为那里的成本更低廉。它们总是说,亚洲提供了本土所没有的智力资源,但较低的成本也有所助益。马肖尔卡博士表示:“我们的优势在于,相比世界其它地方,我们能以更小的成本换取更大的智力成果。”

然而,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亚洲做研究的相对成本存在极大差异。印度最大的制药公司Ranbaxy药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维贾伊•巴特拉(Vijay Batra)说,一种化合物为期三个月的临床前毒理学研究,在美国可能要花费85万美元,印度则只要10万美元。临床开发在印度的成本,可能只是西方国家的五分之一。

在电子产品和软件的开发方面,成本差异要小一些。戈帕尔•克里希纳(Gopal Krishna)表示,过去印度的总体成本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它们正在快速上升,现在可能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克里希纳是美国微处理器公司AMD近期在班加罗尔设立的工程中心的总经理。

在印度和中国,刚毕业的研究人员薪酬通常只及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对于资历较深的员工,薪酬至少是美国的二分之一,而在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能会超过美国的水平。在北京,程先生表示,博奥公司“一开始就下大力气从海外吸引(从中国移居海外的)人员,提供丰厚的薪水和股票期权。我们提供的薪水至少与资深科学家(在美国)所获得的相当,我们付出的最高年薪是12万美元。我们以后不会再这么做了,但我们仍然有着一套非常灵活的薪酬政策来激励员工。”

(待续)

译者/李功文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