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大港学生》)今天博客奇慢,本上不去,就现放在这里。
@ 2008-01-21 21:52:48
第一次听说“大港学生”这个词是在文革中的一个夏天,那时我应该4-7岁的样子。下面行文如有需要,就简单地说成5岁。当年若知道今天要写帖子,肯定像鲁讯一样,连哪天洗脚的事也记录在案。鲁讯好英明噢,要不然该有多少篇关于老夫少妻性生活和谐和投枪匕首之关联的学术论文出世啊。
四十年后的咋天第一次知道了当年的大港学生是哪方神兵。在《平生第一醉》中顺便提到一件事时,原封不动地写下了“大港红卫兵”。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大港在哪里,更不知道它那么出名,所以也就没作隐蔽保护的技术处理。没想到那段文字的唯一读者尕娃竟然知道大港,而且很熟悉。连大斩肉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我还以为自己伪装得像阿富汗妇女呢。
赶紧上网牵狗,一下就就看到了今日大港学生的形象大使 - 文弱瘦小的高三(1)学生郑雯:学习成绩优异;人生格言:博学笃志,与柏拉图为友。
立即意识到了我犯了个不可挽回的错误。有道是:激情热血,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大楼,竟是大港学生曾住。想当年,红星闪闪,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伧惶南顾。四十有年,望中犹记,烽火村前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