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方舟子在调查李杨署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得处的结论并不一定是事实的真象。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 我的研究方向属于应用数学 和理论计算机,和几十个同行合作过, 也在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 我先讲一下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署名潜规则 。由于理论物理和数学关系密切,我知道的潜规则可能也适用于理论物理。 简单讲,常见一篇文章的作者的英文名字的排列有下列两种 情况:
1. 作者们按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 如果姓相同,看名的顺序。没必要考虑单位名称。
2. 除第一作 者外,其他的作者按字母顺序排列。
第一种情况适用于 作者们对署名工作的 贡献基本相同。比如,经过共同讨论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 而第 二种情况适用于第一作者的贡献比其它作者明显重要。这一情况和生物文章的署名规则一致。 比如,一个数学家声称解决了一个难题, 但他的同事发现答案中的一小步有漏洞,后来那个数学家修补了漏洞。 解决署名纠纷的基本方法,可能也是最好的方法, 就是 在起草之前 征求 一下所有作者的意见。
基于上述潜规则,如果看到下列文章:
S Ratnasamy, P Francis, M Handley, R Karp, A scalable content-addressable network,
我们都会认为Ratnasamy 作了主要工作; 没有人认为 这是计算机大家 Karp 的工作。
但是,如果看到
M Held, RM Karp,The traveling-salesman problem and minimum spanning trees: Part II
没有人知道Held 是主要作者, 还是Karp 也有一定的贡献。
回到李杨署名之争。 对于那署名顺序为李杨的23 篇, 没有人能断言李的贡献大还是杨的贡献大。
但对于署名为杨李的文章,人们会普遍认为 杨的贡献大。 看了李对该事件的回应,我感觉李计较的是:
杨老是拿那篇文章的署名说事,这和李以及其他同事的认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