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常有人把“潟湖(xì hú)”误作“泻湖(xiè hú)”。其实“潟”字和简体或繁体的“泻”字,读音、意义都不同,“潟”字并不是“泻”的繁体字。根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汉语推荐使用规范名词为潟湖,泻湖是其曾用名。也就是说,如果将“潟”字写成“泻”,是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写成“泻”的繁体写法,则是不仅使用了不规范的、应淘汰的旧式提法,而且是在书面表达中滥用或误用繁体字了。
“潟”,音细(xì),含义是指海边咸水浸渍的土地,也称咸卤地。潟湖就是指那些位于海边咸卤地带的湖泊。而如果用“泻湖”二字代表海边咸卤地带的海迹湖,既不是英文的音译,也不能从字面意思上说明这种海迹湖的任何特点;若作为“潟湖”的简体字写法,显然也说不通。“潟”(xì)这个字少见于现代汉语,是卤咸地之意。由于较常见于日语(如日本地名新澙),且与“泻”字的繁体写法相似,不少人以为是繁体汉字,其实不然。不过,习惯上对潟湖称谓的混淆由来已久,甚至有些专业背景的人也弄混了。潟湖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它是指由离岸沙洲与海岸间部分被沙洲拦租的海水水域。潟湖内之水最初为
[蓝色潟湖]
蓝色潟湖
纯海水,而内外海水可藉离岸沙州间的潮口互相流通,由于离岸沙洲屏障了波浪涌动,因此潮流所挟带泥沙逐渐沉积于潟湖内。久而久之,潟湖海湾与大海隔开,甚至可能继续演化成淡水湖,比如著名的杭州西湖原来就是个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