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点。中医主流做法是煎煮。方这一点没错。你小时候看中医不,除了丸药,不都是汤药吗?在那个年代,囿于对中医的固化认知,一开始用煮也不稀奇。屠的年代屠的学术资历都可能使她不那么像今天的资深科学家那样训练有素,完全按科学步骤来。其他地方的团队估计更差。就那么多方子,青蒿未必没有被别人光顾过。不是现成的有青蒿鳖甲煎吗?
而且从信任中医出发,未尝不回认为煎煮产生和生植物不同的化学成分。要知道并不是专门对一个方子研究,他们是在筛选。
第二点,我前面讲那么多林有润的问题,你没有听进去,你的疑问是我早已澄清了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中药青蒿是或甚至仅仅是植物志里的A. carvifolia。这正好和你说的相反。中药市场上黄花蒿一直在青蒿名下。民国时期就有人考证出北京市场的都是黄花蒿。平常人包括中医谁知道植物志上写的什么?对于屠来说,只有他们这些学西药的知道植物志的,才会困惑。他们按方子去买青蒿,买到黄花蒿,等提出来了,就叫青蒿素。而正好其他地方对这个分得清晰一些,就叫了黄蒿素。这不是很自然的吗?至于你说编出来的抢功。如果这个成立,那些争功的人早就指控了。但他们都不能否认是知道青蒿素了才提取出黄蒿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