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方舟子·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 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 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 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 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 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但老孔 相遇不过是于史无证的传说,李杜相遇却是史有明 文:“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当从白及高适 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新唐书·杜甫传》中的这段话 ,其实是从杜诗《遣怀》中抄来的:“昔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两公壮藻思, 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观平芜。”我们现在对李杜相遇情形的了解,也 全都来自号称“诗史”的杜诗。

  闻一多曾把这一次的相遇,比之为太阳和月亮的相碰。那么谁是太阳谁是月 亮呢?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 ,诗名满天下,正如日中天。而杜甫却出道不久,诗名未就,《新唐书》说他已 与李白齐名,是完全不确的。李杜齐名,是杜甫死后的事。年轻的杜甫能与这位 大名人论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李白的相貌大概是很有几分仙风道骨 的,所以杜甫对他的第一印象,也象贺知章一样,惊为谪仙人,也学着求仙访道 ,“相期拾瑶草”(《赠李白》)了。当年的秋天,他们连同高适一起漫游梁、 宋。第二年,高适南游楚地去了,李杜又同游齐、鲁。“余亦东蒙客,怜君(李 白)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如此 亲密无间,倘搁在今日,就有同性恋之嫌了。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 ,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现传一千多首李诗中,只有四首与杜甫有关。其中《戏赠杜甫》不见于集中 ,从内容、文字上看,定是伪托无疑。《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中的“杜补缺”是否就是杜甫也很值得怀疑(杜甫当时并无官职,也非“补阙” ),所以可以确定的,其实只有两首。

  李杜同游齐鲁时,李白暂到鲁沙丘城小住,有《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 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写到了最后一句,才算是表达了一下思念之情,但我们如果多读几首李诗: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就会发现“思君若汶水”云云,不过是李白赠诗所惯用的套路,对谁都可以 顺手来这么一下,这样的思念,也就象“海枯石烂”“地老天荒”的海誓山盟一 般,不由得变得廉价起来。

  另一首,则是杜甫西赴长安时,李白敷衍了事的赠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 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面对着离别,他所念念不忘的不过是酒酒酒,一杯又一杯,干了这杯再说吧 ,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郭沫若辩解说“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也就是杜 甫《春日忆李白》中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但杜甫强调的是“细 论文”,“一樽酒”不过是佐料,而李白却是为酒而酒,何尝提及其它?原来杜 甫在他的心目中,不过是一个酒肉朋友而已。果然在离别之后,李白就把杜甫置 之脑后,完全忘怀了,在他以后的诗中,再也无一字提及杜甫。

  相反地,杜甫对这段仅一年多的交谊的记忆,却是逾 久弥新。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杜诗中,与李白有关的有二十 来首,其中直接寄赠、思念李白的,就有十首,大多作于 李杜分手之后。这些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作。这 些诗中,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终朝独尔思”、“故人 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乃至于“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 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 泣鬼神”;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白也诗无敌,飘 然思不群”,“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虽然他此时 的诗艺其实已超过了李白;有对李白生不逢辰、怀才不遇 的遭遇的惋惜、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浑然忘了自己其实更为憔悴 。

  天宝十五载,李白从庐山下来,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 宗争夺皇位的行动,事败后他说是“空名适自误,迫胁上 楼船”,乃是被胁迫的,忘了自己曾经得意洋洋地吹嘘过“但用东山谢安石,为 君谈笑静胡沙”,作《永王东巡歌》至十一首之多,告他鼓吹、协从反叛,也并 不怎样的冤枉。谋反乃是最大的罪名,但也只有在这样的患难中才能见出真情, 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杜甫却尽力为之开脱:“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 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是说李白之下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 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 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也并非心甘情愿地追随永王;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 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能有这样的“酒肉朋友”,乃是三世修来的福气。

  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走到巫山时,遇赦放还。杜甫只知他被流放,却不知 他已遇赦,音信杳无,积想成梦,于是就有了收入《唐诗三百首》的那三首名作 :《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诗中处处为李白的安危设身处地地着想, 如此知心之作在诗歌史上很是罕见。以后打听到李白的住所,又写了长诗《寄李 十二白二十韵》,对李白的一生经历做了概括,乃是一篇具体而微的李白评传。 我们不知道李白是否收到了这首赠诗,但杜甫没有得到李白的回音却是肯定的, 因为之后不久,他又因“近无李白消息”而做《不见》,这时李白也许已经病故 了。即使在李白死后,杜甫仍在《昔游》、《遣怀》二诗中回忆着当年与李白的 交谊,这一份情谊,超越了生死。

  李白就象一个浪子,往好处说是超脱豁达,说难听的则是无情无义。他对君 王不忠:唐明皇待他不能说不薄,但在唐明皇落魄丢了皇位的时候,他却做《上 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极尽讥诮挖苦之能事;对家乡不愁:“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有酒喝就好,管它是哪里;对妻子无情:“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来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别内赴征》),“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南陵别儿童入京》) ;对情人呢,想的不过是“何由一相见,灭烛脱罗衣”(《寄远》)的肉麻。对 这样的人,我们实在不能指望他对朋友能有什么深情厚谊。有这样的人格,也很 难留下多少能与其天才相符的作品。所以李诗只宜读那几首名篇,倘若不幸捧着 全集来读,就难免要越读越失望。龚自珍就是因为失望,而断言现存李诗中只有 一百多首是真的,其它的全是伪作。那些“集中十句,九句妇人与酒”(王安石 语)的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诗,别人确实也作得、模仿得,而无需仰仗太白的 高才。

  杜甫却是个多情种子。同样对落魄的唐明皇,李白是讥诮挖苦,杜甫却是寄 予深刻的同情:“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对落难的王孙(《哀王孙》)和受苦的百姓 (如三吏、三别),即使陌不相识也都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仁者情怀 ,对于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自然更是无不爱得一往情深,最沉痛的 如《同谷七歌》中“有弟有弟在远方”和“有妹有妹在钟离”两首,其真情至性 的流露,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前人但知他“每饭不忘君”,不知他每饭不忘亲 ,不忘友,不忘人,乃至不忘物,且听他说“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堂成》),再读读 他的《缚鸡行》、《义鹘行》、《观打鱼歌》、《又观打鱼歌》,其对草木鱼虫 鸟兽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仇兆鳌说他“爱物几于齐物”了 。所谓的忠君爱国,不过是对天地万物的大爱的逻辑结果,梁启超封他为“情圣 ”,恰如其分。没有如此多情的心灵,绝写不出那般郁抑顿挫的作品。一千四百 首杜诗,大都是发自内心的血泪相迸的产物,每一首都是老杜生命的一部分,别 人作不得也模仿不得。“药里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酬郭十五判官 》),写诗写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就此而言,杜 甫乃是诗界热烈的太阳,而李白却是冰冷的月亮。

(寄自shif@uhura.cc.rochester.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