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在《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中可能对胡玮莳的话理解有偏差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2-03-14, 09:01:08:

以下这一段:

胡玮莳在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对话》对这个过程描述得最为详细:“当时韩寒坐的那个桌子上面,桌子上面放了一杯水,然后一杯茶,袋泡茶泡的那种茶,那么他看到那杯水,旁边还有一张纸,就是那个袋泡茶的外壳,然后他就把那张纸揉一下,就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然后说就这个题目,你给我写。”

还有以下这一段:

  一种可能是,补考时没有外人在场,都是知情人,那么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地表演题目了,让韩寒直接按说好的题目写。也就是说,出题那一幕并没有发生过。看胡玮莳在《对话》中的神情(http://video.sina.com.cn/v/b/42243591-1694793355.html ),就像是在努力描述一个想像中的场景(时而说“水”时而说“茶”,手做动作时躲躲闪闪往旁边看)。事后对评委、媒体只简单地说了补考题目是往半杯水里扔了一张废纸,没有说是什么纸,于是几个“目击者”在以后就凭自己的想像随意发挥了。为什么不串供保证说法一致呢?因为根本就没料到以后还会有人怀疑其中有诈,推敲其细节。

胡的原话,那个视频我看过,当时没有特别地注意到其眼神如何,是不是躲闪。这次读方舟子的引文,也没有去复核,仅就引文字面试着理解一下,但理解和方舟子的有所不同。

她那里说的,其实可能是两杯水和茶,一杯是白水,另一杯是茶:

“当时。。。
1)桌子上面放了一杯水,(确实是白水)
2)然后一杯茶,袋泡茶泡的那种茶,(确实是泡了茶)
3)那么他看到那杯水,(确实是白水),旁边还有一张纸,就是那个袋泡茶的外壳,(因为有那杯泡的茶,所以有外壳纸)
4)然后他就把那张纸揉一下,就扔到那个杯子里面去,(那个杯子,3)中说的“那杯水”)
5)然后说就这个题目,你给我写。”

有人提出,上海人有时把一杯水也叫做一杯茶,胡可能是处于这个习惯没有区分。那么方的回答是,胡作为大刊物编辑,普通话应该很好,不会混淆。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咬文嚼字”,胡反而是说得很准确了,两杯水叙述得清清楚楚。

我现在无法打开那个视频去复核。也可能,可能(!),胡当时说话的语气不会让人误会,说得就是一个杯子,而不是两个杯子。现在问题是,方的文章,读者仅仅从字面上会有不同判断的。证据要周全、坚实,就得排除象我这里这样的反诘,比如用语气辨认加证。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