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也是很考验人的客观度的---看《自然》新闻试译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0-09-30, 10:57:20:

限于时间,我只讨论标题、副标题和文章第一句。

原文:
标题:Brawl in Beijing
副标题:Critics of Chinese researchers targeted in physical attacks.

正文第一句:Science can be a rough game in China.
brawl是个贬义词,这种贬义是不区别参与brawl的双方的是非的,一律贬之。

Merriam-Webster Online辞典说是a noisy quarrel or fight,一场喧闹的争吵或打架。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也说是a noisy and violent fight involving a group of people, usually in a public place,一场喧闹而暴力的打架,有一群人参加的,通常是在公共场所。

Oxford词典甚至进一步把brawl和其他几个同义词并列一起,说明都是描述那种情况的,就是人们互相试图用肢体力量打败对方(These are all words for a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try to defeat each other using physical force)。注意其说的是“互相”(each other)。很明确,对双方是一律贬的。

那么,怎样翻译brawl呢?克己明德和羽矢翻译成“殴打”。邯郸学步翻译成斗殴。根据上面的分析,无疑后者是更准确的。殴打在中文里有明确的对殴打者的贬义,而对被殴者没有任何批评。斗殴则对双方都有贬义,和brawl意思相当。

在邯郸学步指出正确的翻译之后,克己明德和羽矢仍然斟酌翻译成“殴打”。这显然是有倾向性的翻译。

英文作者使用的词汇确实是不公正的,方舟子是被袭击,没有参加什么斗殴。用斗殴来描述,反映了作者的偏见,至少是高高在上,不屑于在这个细节上公正,对中国的状况有蔑视感。联系我后面要说到的文章第一句,也可以佐证这种蔑视感。

但是,面对不公正,是忠实翻译出来,还是替他掩盖,用翻译把他变成成公正呢?如果翻译者是客观的,不受自己立场左右的,答案很容易选择,当然是前者。但当翻译者自己要坚持立场,就有歪曲翻译的动机了。于是这个新闻报道,就变成人家著名的《自然》自然杂志完全同情我们一方了。这多好,我们的世界多么玫瑰色。

一个人一定会有立场,一定要有立场,但最难最难的,就是不因自己的立场而影响自己的integrity,道德完整性,也就是忠实于客观真实来达到公正。

文章正文第一句,Science can be a rough game in China,也是带有明显的嘲讽意味的。game指的是体育竞技运动,rough game是指肢体冲撞比较多的体育竞技运动。比如说,These games can be or are very rough, with much physical contact。 They are recommended only for older boy activities.
这些竞技运动可能会或一定是非常粗暴的,有许多身体接触。只建议较年长男孩参加。

那么,忠实的翻译应当是,科学在中国也能成为一种粗暴的竞技运动。这样,嘲讽意味就很明显了。克己明德和羽矢斟酌后的翻译是,在中国,科学会演变成暴行。陈述的语调变成严肃的了,嘲讽意味不见了。这仍然是无意甚至有意地在翻译中掺入自己的倾向,使人为我所用。这样做是不好的!

对照看一下两种翻译:

第一种:
标题:发生在北京的斗殴
副标题: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批评家成为肢体攻击的目标
正文第一句:科学在中国也能成为一种粗暴的竞技运动。

第二种:
标题+副标题:中国科学打假者遭袭击殴打
正文第一句:在中国,科学会演变成暴行。

第二种完全变成了令我们喜欢的同情语调。带有嘲讽意味的斗殴、肢体攻击、粗暴的竞技运动,变成了谴责性的殴打、袭击(assaults)、暴行。

作为追求科学和公正的人们,应当需要鲁迅所说的,韧性的战斗,而不是掺杂一些自欺欺人的“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人家在基本事实上的客观,不等于人家变成我们的同情者,即使是同情者,其中的有意疏离和嘲讽的感觉,我们不应当有意掩盖。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